音樂對心理影響的探討論文

來源:才華庫 8K

1前言

音樂對心理影響的探討論文

音樂藝術教育就是以音樂為手段,以審美為目標的一種教育活動.音樂藝術教育對人身心健康的作用表現為以情感為主線,以審美為前提,以“潤物無聲”、“窩教於樂”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和行為.音樂對人的物理作用, 聲音本身是一種聲波的振動,是一種物理能量,而音樂則是具有一定頻率、節奏和強度的聲波振動,如果在傳入人體以後,正好與機體內相應的振動頻率和生理節奏相吻合,就能引起極大的反應,這種反應成為共鳴 (或共振)反應。它能大大擻發人體內所儲存的潛能,使身體的某一部分由穩定的靜止狀態變為動態。音樂對人的心理作用,在人的心理活動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情感。

音樂對人的情感的作用主要表現在,音樂可在心理和生理上形成獨有的認知和感覺.當人們在進行音樂實踐活動時,人這個審美主體會被音樂外在的構成形式與內在的情感愈組所吸引和展撼,並隨即產生出特有的、異樣的、積極而豐富的情感心理活動.如欣賞作曲家冼星海所創作的《黃河大合唱》,伴隨著那急風暴雨、巨浪滔天、驚心動魄的音樂聲響.人們一方面會為之而興奮抖擻、而熱血沸騰:另一方面還會感覺到精神境界也變得高尚起來。

2音樂與情緒的關係

音樂之所以可以影響人的情緒,原因在於樂音的'運動形態正好與人的感情運動形態在邏輯結構上相似:(1)它們都是一種可以流動與休止的時間性運動過程;(2)它們均可表現力度的增強與減弱、節奏的加速與抑制、以及極度興奮和平緩等運動邏輯.一般來說,人的快樂情感總是與明朗、跳躍、向上、快速的樂音音型相對應。例如,李煥之的《春節序曲》,樂曲象徵著節日的來臨緊接著由木管與絃樂演奏出快速、活躍和流暢的旋律,則描繪出青年人盡情歡樂的場面.相反,悲哀的情感則往往與舒緩的節奏、較慢的速度、小調以及下行的音調相對應.當這種微妙的樂音進入心靈的深處,並與人的情思相交匯,便會對人的心理氣質產生深刻影響. 質全面的新世紀創新型人才。

而音樂本身從創作到表演、欣賞的過程都是一個創造的過程,音樂在培養人的想象力、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方面,有其獨特的功能和作用。首先,音樂資訊具有模糊性的特徵,音樂的序列編成沒有嚴格的順序規則,沒有明確的資訊界限。並且,音樂的聲音與自然界的聲音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音樂所體現出類似於自然的聲音必須依靠人們的想象和聯想活動,才能感受和理解它的含義.其次,音樂的表演者對音樂必須進行再創造,不同的人展現不同的音樂時,給人感覺總會有不同之處,即使同一個人,不同的時間,展示相同的音樂也會給人不一樣的感受。

最後,欣賞者在欣賞音樂時,在重現音樂形象時會多少帶些主觀再造的成分,不同的人,因為文化素質、生活閱歷、性別、年齡、音樂知識水平、民族、居住區域不同,在接受音樂時會存在差異性。所以說音樂的創作、表演、欣賞都是不能離開創造的. 音樂能夠培養人的感知、想象、直覺與思維能力.音樂藝術,不管是演唱、演奏還是欣賞,都要求人們精神專注,而且會引起記憶、想象、思維等一系列心理反應,音樂結構的對稱性,旋律的流暢性,節奏的規律性,音色的可感性,內容的情感性、隨憊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鍛鍊人的感知能力和思維相象能力。

3結語

在音樂欣賞過程中,通過對作品進行欣賞或分析,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培養協作心理.眾所周知,音樂藝術以溝通交流為方式,起著聚合作用,推動人際關係趨向和諧.如蘇格蘭民歌《過去的好時光》就是社會交往的一個範例.這首歌廣泛流傳後,已經成為人民進行箱神交流與思想溝通的典範了.在大學畢業晚會上,與朋友辭別之時,這個旋律總能引出人們的滾滾淚花.在這些場合下進行交流,音樂起到了推波助淚的作用,音樂溝通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增強了人們的協同意識.而且,我國是一個多民族融洽的國家,各民族都有屬於自己民族音樂,各民族的學生在一起學習各民族音樂其本身就可以加強團結與交流.

音樂教育本身不但可以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想象力、創造力而且能促進心理平衡,使人自身的情緒情感得以調節及控制.當人在欣賞音樂作品時,樂曲的節奏變換、速度變換、情緒變化等,足以給人以美的享受,使感情澎湃的內心慢慢平和,緊張的心情得以放鬆,傷感得以撫慰,喜悅得以抒發,從而保證了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原蘇聯著名現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影響人心靈的手段中,音樂佔據著主要地位”是不無道理的.有人曾經統計過,音樂家的犯罪率是最低的,這和音樂藝術本身對於心靈的按摩很有關係.因此,在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或在音樂實踐過程中,培養人的柔韌心理是非常有效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