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網際網路時代的首富變遷論文

來源:才華庫 2.13W

12月12日,彭博億萬富豪指數披露,今年 50 歲的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超越李嘉誠成為亞洲首富。目前,馬雲身家286 億美元,李嘉誠 283 億美元。 李嘉誠通過發言人表示:“中國的年輕人乾得很好,我對此感到高興。”

關於網際網路時代的首富變遷論文

首富們的變遷更迭像是一個萬花筒,人們從中看到行業、財富、慾望、命運。而胡巨集偉和吳曉波對此深有體會。二人同處杭州城,又是財經作家,也都做過記者,接觸和觀察過“首富”。這二位在最近的一場公開對談中,就首富更換問題,發表了引人思考的見解。

充滿預示性的變化:伴隨著老牌房地產時代的謝幕,網際網路精神及技術帶來創業創新熱潮。有人說,網際網路思維和房地產思維代表了新舊時代的思維交替。房地產思維代表了“擁有”(owning),是過時的、沒落的思維方式;而網際網路思維代表了“分享”(sharing),是一個嶄新的、進步的思維方式。網際網路時代取代老牌精英、房地產時代,是影響中國經濟未來最深刻的的現實。

吳曉波:今年是一個轉折,從有胡潤排行榜以來,2008、2009 年以後,排行榜前十位富豪中,40%~ 60% 是地產商,或者從事與地產相關的行業。今年,前十位中半壁江山來自網際網路企業。今年阿里巴巴上市,這幾年騰訊的股價翻了一番。網際網路這波人替代了原來的房地產商。

網際網路明顯是目前市盈率最高,增長最快的。比如萬達即使市值超過了阿里巴巴,王健林也未必能反轉成為首富,況且萬達本身也需要向網際網路轉型。

胡巨集偉:這其實不是馬雲和李嘉誠之比,更多反映的是趨勢性問題,網際網路技術興於歐美,中國其實是彎道超車的後起之秀。當然必須肯定網際網路精英的崛起,這也給行業帶來巨大的活力想像空間。但我存有一些擔憂,中國的網際網路泡沫性太強,現在鼓掌,恐怕還沒到時候。BAT(百度、阿里、騰訊)都是以營銷為特徵的,阿里營銷商品,百度和騰訊營銷的是人際關係。以德國工業4.0 為例,他們把網際網路和實體經濟區劃得很清楚,主體仍然是實體經濟。而中國的實體經濟反而成為了網際網路的尾隨者。

吳曉波:上網人口在增加,現在有 6億左右,可以享受人口紅利。只要在應用層面有所創新,無論電子商務,還是社交模式,只要有創新就會有機會,這個是中國網際網路的時間視窗。而網際網路速朽與否還是取決於未來的變型,潮流往哪裡走。網際網路企業主中首個當中國首富的是丁磊(2002 年),受益於簡訊、郵箱的崛起,第二個首富是 2005 年因網路遊戲興起後致富的陳天橋,現在馬雲是因為電子商務,未來的潮流是不是可穿戴裝置、網際網路金融之類還不好說……

目之所及的幾年內,BAT 所形成的電子商務優勢、社交的優勢和搜尋領域的優勢是很難被替代的,最大的網路接入口被這些巨頭把持住了。另外,阿里的上市部分中沒有包含小微金融的部分,像馬雲那些未上市資產還沒有被計入總量,今年整個阿里的業績也很好,馬雲的首富地位暫時沒有被替代的跡象。

胡巨集偉:有人說網際網路的造富效應是明顯的,但同時也是速朽的。應該說網際網路中的某些風雲人物可能是速朽的,持守取決於天賦和時代,但我不認為整個網際網路時代會來得快去得也快。如果擺正了網際網路和實體經濟的關係,它絕對是個強勁的'發動機。我不太認同馬雲經常恐嚇實體企業說“你們完了”,所有新生產業與傳統行業應該是相融共榮的關係,而不是非此即彼的。

當傳統行業與網際網路深度結合的時候,沒有人能預示將發生怎麼樣的變化。唯一可以確知的是,擁抱變化將是不變的主題。這樣一個變革時代,維持財富的時間,也許比你想象中更短。而未來的財富版圖,一定會與網際網路更密切的關聯。

吳曉波:我編過一本叫《首富》的書,收錄了全世界 20 多個國家的首富,我當時根據這些資料對首富的性格特徵做過總結髮現,他們都沒有受過太多的高等教育或商業教育、大部分都只有一次婚姻、大部分的人不是其他領域的專家(比如同時是哲學家、歷史學家),大部分是所在國家最大的慈善捐贈人,以及大部分都很低調。

確實,許多國家的首富很長一段時間內就是同一個人,比如巴菲特或者比爾·蓋茨。中國的情況有些不同,從 1997年有了富豪榜以後已經出了十八九個首富了,變化很快。很多國家的首富所處的行業同能源、通訊、傳媒、金融、房地產等有關,因為屬於資源型行業,首富持續時間也比較長。而中國的這些行業都是國家管控的,所以中國不是在資源型行業中產生首富的。中國的首富也相對比較年輕,丁磊、陳天橋當首富時只有 31週歲。

胡巨集偉:當今財富積累發展的背景、載體平臺跟原來完全不同,就相當於羅斯柴爾德家族 100 年前坐牛車,李嘉誠20 年前坐汽車,馬雲現在坐火箭。但有幾點是人類財富故 事裡永恆的東西。不能有太強的賭性,不能把一個企業的命運簡單地歸結為一種偶發的東西,李嘉誠也罷,羅斯柴爾德家族也罷,他們的成功跟時代機遇、制度積澱、人的耐心、長期的堅忍力量有關,儘管時代、工具、平臺在變化,這些東西是永遠不變的。

為什麼中國人在創新上動力不足,因為他對潛規則、賺快錢更有興趣,但對長期艱苦的忍者神龜式的耐力嚴重不足。網際網路,嘩啦嘩啦,在流通領域很容易出現躁動不安的運動式發展,而你紮實地去結合實體經濟發展,你可能需要耕耘很多年才有堅實的收穫。中國社會總喜歡喧囂一陣後一地雞毛,生產力發展持久耐力是不足的。

美國首富比爾·蓋茨曾評價中國企業時,中國富人越來越多,所擁有的財富數額也越來越多,但是當他們在世界各地購買豪宅、酒莊的時候,應該在慈善事業上投入更多關注與精力。新晉首富馬雲說,50歲以後要努力花錢做慈善。

吳曉波:馬克思·韋伯寫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西方首富大多是基督徒,西方社會的制度支援,比如遺產稅,也讓首富會傾向去做慈善。六七年前有本書把企業家分成兩類,一類是商業企業家,另外一類是社會企業家,這在西方已經達成共識,即用企業家精神去從事一些社會公共事業。而中國這方面才剛剛開始。

胡巨集偉:資產的慈善化是一種自覺行為,使命使然,遵從內心的呼喚,我想比爾·蓋茨做到了這點,而中國的首富們還有相當的距離,他們是否真的發乎情,我表示懷疑。我們中國富人愛跑到西部去,享受一群孩子可憐巴巴地圍著他們歡呼,用弱小者能接受自己的財富饋贈來證明自己是個高尚的人,這是種居高臨下的心態。西方的初期財富積累經歷了兩三百年年,而中國只走了 30 年,尚處於慾望膨脹期,財富增長速度又太快。要從窮人變成富人,十年就夠了,一群人的道德迴歸和修煉,我認為要 100 年。關鍵在於擁有財富後如何駕馭乃至超越財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