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區域核心競爭力論文

來源:才華庫 2.64W

[摘 要]區域核心競爭力是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優勢表現,主要由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組成。培育區域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地區優勢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本文以縣域經濟發展較好的浙江省寧波市為例,著重分析了各縣市(區)的核心競爭力,闡述了各自的核心競爭力狀況及所表現出來的主要特徵,並以寧波市核心競爭力較弱的象山縣為重點剖析物件,提出其提升核心經濟力的具體對策思路。

試談區域核心競爭力論文

[關鍵詞] 核心競爭力 區域經濟 比較優勢 競爭優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全球的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爭相向最有效率的地方流動,哪裡發展環境好,哪裡競爭力強,發展就快,後勁就足,潛力就大,反之就會陷入被動甚至被淘汰。在這一背景下,一個地區的發展關鍵不在於今天已有什麼,更重要的是明天會有什麼,其先決條件就是區域的核心競爭力。只有提升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國內外經濟競爭與合作中佔據主動,有效地集聚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一、準確把握區域核心競爭力的內涵

“核心競爭力”理論來源於企業管理理論,是企業戰略理論的前沿,最早由著名管理學家C·K·Prahala·GaryHamel提出來的,指出核心競爭力是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後來延伸至地區、城市甚至是國家。區域核心競爭力是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優勢表現,是指區域所特有的,在資源利用、產品開發、生產、市場開拓及服務中,與其它地區相比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具有不易被其它地區所模仿或學習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其特點是:具有獨特性,是其他地區所沒有或程度不及的,在競爭中能獲得較大的差別利益;具有充分的經濟和市場價值,能夠極大地滿足經濟和市場不斷髮展的要求;具有發展的長遠性和持續性,就是符合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能為區域經濟帶來持續發展的能力。區域核心競爭力有兩個基本組成: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

(一)、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和資源有關,是指本地區在經濟和生產發展中所獨具的資源與有利條件。正如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所說:“如果一件東西在購買時所費的代價比在家裡生產時所費的小,就永遠不會想要在家裡生產……如果外國能以比我們製造便宜的商品供應我們,我們最好就用我們有利的產業生產出來的物品的一部分來向他們購買。”李嘉圖也指出:一個國家即使在各種生產方面處於成本劣勢的條件下,也可通過生產相對成本劣勢較小的商品出口換取成本劣勢較大的商品,取得比較利益。比較優勢對核心競爭力的主要貢獻是造成了某種差異性,如資源成本方面的差異,形成特色產品等,從而能在競爭中獲得較大的差別利益,它強調的是一個地區的特色力。

一個地區的特色和優勢可以是:區位優勢,如地處交通要道和樞紐,或沿海、沿邊;自然資源優勢,如區內蘊藏有大量礦藏資源,或豐富水能資源;社會資源優勢,主要是指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區內已集聚的智力資源,或成為政治、經濟、金融中心;混合型,即以上優勢兼有。這些特色和優勢或是天然稟賦,如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優勢,其他地區無法學習和轉移;或是歷史發展的長期積累,如現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表現為時間的某種函式,其他地區在短期內很難追趕,因此都能帶來較大的差別利益。尤其是天然稟賦的比較優勢,一直都是區域經濟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

(二)、競爭優勢

競爭優勢和資源利用有關,是指在競爭中相比於競爭對手的更強的能力與素質。麥克爾·波特的定義是:一國產業創新和升級的能力,即該國獲得生產力高水平及持續提高生產力的能力。競爭優勢是現代科學技術、經濟全球化及市場競爭發展的結果。科學技術的進步與廣泛應用,使知識成為推動經濟和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科技進步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一方面增強了國家和地區間的合作與聯絡,另一方面也加劇了競爭,並使技術優勢成為競爭的主要基礎;由此也使市場競爭出現了新的特徵,即從以往的最終產品的競爭前移到了產品開發、甚至科學研究階段,研究開發和創新能力具有了至關重要的意義。這些新的發展加上國際貿易的擴大,使資源和區位優勢的作用相對減弱,而資源利用能力的作用不斷上升。一個國家和地區在資源稟賦上可能是富有的,但有利的條件卻不一定能形成優勢競爭力。有的國家和地區雖然資源缺乏,但通過技術優勢而對資源加以有效利用,如合理配置資源、優化產業結構等等,仍然能形成強大的競爭力。大量實踐表明,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產業能否創造出更高的生產力,並能持續地保持和發展這種生產力,而不僅僅是依賴比較優勢,由此提出了競爭優勢的概念。

競爭優勢強調的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內生能力,特別是創新力。相對於比較優勢,其在核心競爭力中地位也更重要。這主要是因為,由於交通、通訊技術和國際貿易的發展,以及替代性資源的增多,基本要素(如土地、礦藏等)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斷下降,而科學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發展,使高階要素(如知識、人才、科研機構、資訊網路等)的作用上升。同時,基本要素大都是天然稟賦,是既定的條件,高階要素則是社會的後天創造,這種創造主要依賴國家和地區的內生能力。因此,為了創造更多的高階要素,提升經濟競爭力,發展內生能力就成為主要方面。另外,“內生”性還指出了創新力和競爭優勢是主動有意識努力的結果,而不是自然存在的。這一方面意味著競爭優勢的取得需要花費大量成本,另一方面也說明競爭優勢並不是某一國家和地區所獨佔的,只要採取相應的措施,任何國家和地區都可去爭取。

競爭優勢概念的提出,確實降低了比較優勢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但並沒有消除比較優勢的存在,而是包含了後者。競爭優勢的思想可一直追溯到德國古典經濟學家弗·李斯特,他就強調了國家專有因素(如歷史條件、文化傳統、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等)對一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後來從弗里曼和理查德·納爾遜等人開始,都在國家創新系統的研究中對國家專有因素以及具體的社會制度和文化背景給予了重視。從核心競爭力的角度來看,國家專有因素(包括比較優勢)賦予一國經濟競爭力及其發展以獨特性,並影響著國家和地區創新活動的開展,因此具有極大的意義。然而競爭優勢的概念相對於比較優勢有了更多的發展,主要是它根據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的趨勢,突出了一個國家和地區內生能力的重要性;同時內容也更廣泛,涉及到政治、經濟、科技、金融、文化等多方面,實際上是一國和地區綜合實力的反映。

(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關係

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升級轉化的辨證關係。首先,二者在對外經濟關係中同時存在與發生作用。即使是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也不可能在一切產業中都佔有國際競爭優勢,而只能在不同的產業分別發揮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其次,二者可以相互轉化,比較優勢可以成為競爭優勢的內在因素。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往往容易形成較強的國際或區際競爭優勢,長期擁有競爭優勢也就容易轉化為相對穩定的比較優勢。最後,比較優勢必須通過競爭優勢才能徹底發揮,更新再造。經濟全球化是實現資源全球配置的過程,具有比較優勢的經濟體,必須形成國際或區際的競爭力,才能保持和發展其比較優勢;缺乏比較優勢的經濟體,只要形成國際或區際的競爭力,就能創造新的比較優勢,甚至將對手的比較優勢轉移為自己的競爭優勢。

因此,區域核心競爭力的建立應該利用比較優勢的獨特性,將其作為基礎,大力發展競爭優勢作為主導,實現兩者有機的結合。

二、正確把握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我國區域核心競爭力的建立形式,目前主要有四種:一是區域科技創新系統,如北京中關村、武漢高新技術開發區,就是以其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而站在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前列;二是特色經濟,如發展生態農業、特色旅遊等。通過與其他地區相比較的鮮明差別,而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三是興辦經濟特區,如一些沿海沿邊地區創辦的出口加工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主要是借本地區有利於對外貿易和交往的地理位置,來擴大自己的經濟發展能力;四是重點發展某一產業,實行高度專業化、規模化生產,因其能高效率的生產某類產品,產生較大的資源集聚和市場效應,也具有強大的競爭力。這些形式中,大都是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符合核心競爭力的要求,也有利於其發展。所需要解決的主要是突出比較優勢,發展競爭優勢的問題。

(一)、突出比較優勢經濟

競爭力簡單說來,是資源價值和資源利用(轉換)能力的共同表現。比較優勢主要是提供了有利的資源。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但有利的資源不一定就能提高競爭力,尤其是核心競爭力,還要看資源的經濟市場價值,以及這種價值的獨特性。由此出發,比較優勢應滿足以下要求:

一是功能化,即發揮特色的作用,使特色轉化為地區經濟的一種功能。例如,峽谷和鹽湖如不利用,就是窮山惡水,但若發展特色旅遊,就成了吸引市場需求的寶貴資源。因此,必須要根據資源和條件開展相應的經濟活動,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如區位優勢地區可努力發展金融、資訊等服務業,或成為商品集散中心、對外貿易的視窗;智力密集區就應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知識產業;資源優勢地區則應發展特色經濟。在這方面,要從全國經濟佈局和統一市場出發,根據自身條件,對本地區的經濟功能進行明確定位。

其次是產業化,即將區域特色做大,使之構成產業力量,產生相應的市場效應,因此要注重特色產業的培育。要根據本地區的功能定位來選擇主導產業,集中資源,重點發展。產業培育要高起點,即不搞低水平的重複建設;超前性,即水平先進,有發展前景。尤其是要摒棄傳統的一家一戶或家族式的經營形式,改革落後的手工作業方法,採用先進技術和經營模式,實現專業化、規模化生產。

第三是佈局優化,區域經濟內部也會因資源和條件的差異而各具特色,應從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出發,調整優化地區的經濟佈局,目的是突出比較優勢,有利於區域經濟整體的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基本思路首先是明確區域內各地區的優勢和特定功能,以及適宜發展的產業和不宜發展的產業,形成各具特色的專業化經濟區;同時明確主導地區和主導產業,突出重點,發揮其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作用。佈局調整要儘可能突破行政區劃的.束縛,對整個經濟區域按照強化分工、重點明確、增強聯絡、優勢互補、功能協調的原則進行綜合規劃,形成分工協作、佈局合理的區域經濟體系。第四是品牌化,即實行名牌戰略,樹立區域形象,擴大區域特色的知名度,以品牌來開拓、佔領市場。現代市場注重品牌,從而使品牌成為開放市場競爭的焦點,尤其在市場國際化後,品牌更成為爭奪市場的重要手段,區域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需要品牌給予扶持和擴充套件。而且品牌作為一種無形資源,也是核心競爭力的一個組成部分,品牌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核心競爭力形成的過程。為此,區域產業在做大的同時,要做強做優,為品牌化打造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加強宣傳和推廣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措施。

(二)、發展競爭優勢

競爭優勢是資源利用(轉換)能力的反映,在現代經濟競爭力發展中起著更大的作用,因此是核心競爭力建立的主導方向。發展競爭優勢關鍵是提高創新力。對區域經濟而言,首先應明確競爭優勢的立足點,就是要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突出地區的特色和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大力提升特色產業的創新和競爭能力。對此麥克爾·波特認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優勢並不一定是看整個國民經濟,而主要看該國和地區有無獨特的產業或產業群體。換言之,國家競爭優勢通常寓於某些獨特的產業部門,實際上是特色產業的競爭優勢問題。我國有些地區產業發展追趕潮流,一哄而上,各地差異不大,結構雷同,其實和競爭優勢的含義相差甚遠,其結果是既丟失了特色,又競爭乏力。

其次是營造競爭性環境和推動創新。按照麥克爾·波特的觀點,決定一國產業競爭優勢的基本因素有四個:第一是要素條件,主要是發展高階要素,如提高勞動者的技能,建立科技機構和資訊網路;第二是需求條件,包括市場的開放性和質量。前者能使企業對國際市場的變化迅速做出反應,後者則表明市場需求對企業產品的技術、質量是否有更高的要求;第三是相關的支援產業,指某種產業在國內是否具有相應的支援產業,並且具有國際支援能力,包括加工機械、原料和零配件的供應等;第四是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狀況,主要指結合本國本地區特點的國家對企業的管理體制和企業組織形式。波特認為,一個國家和地區不可能通過扶持一兩個企業或產業,保證其獲得必要的技術、資金和原材料的供應,就能使其成為國際競爭中的優勝者。必須是在國內競爭的環境中,與其他企業進行激烈的競爭,推動企業和產業進行創新和升級,才能成為國際市場競爭中的強企業(產業)。這四個基本因素相互促進和影響,組成為一個“菱形構架”。他強調指出,政府應通過影響“菱形構架”的因素來提高產業的創新和競爭力,如增加教育和科研投資,推動市場開放,鼓勵競爭,促進創新活動的開展等。

再者發展新的產業組織形式和模式。在這方面,最重要的是範圍經濟和產業群概念。範圍經濟和規模經濟相對應,規模指生產系統(如固定資產、職工人數或生產能力)的大小;範圍指生產系統的集合分離程度。規模經濟與範圍經濟的區別,一是規模經濟注重某種產品生產能力的擴大,而範圍經濟則強調多品種產品能力,從而有更強的市場適應力;二是規模經濟強調生產系統在企業內部集中,以取得生產活動的經濟性,而範圍經濟特別是外部範圍經濟則是將生產系統分解到不同的企業,各個企業在專業化基礎上著重發展核心能力,再通過地理範圍上的專業化產業集聚,加強企業之間的協作與合作,使各個企業按價值鏈結成更大的生產系統,來取得生產活動的經濟性。因此,範圍經濟更好地突出了企業的專業化特點和優勢,以及在合作中共同創新、集體參於競爭的要求。產業群是指相互關聯的企業、科技機構、中介服務機構和使用者,通過附加值生產鏈的相互聯絡而構成的網路。其中既包括了價值鏈,即創造價值的一系列不同而又相關的經濟活動的總和;又包括了學習網路,即企業之間因相互學習、共同開發產品而結合起來的某種合作關係。

在科學技術發展和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發展競爭優勢所涉及的因素、需要的資源日益增加,已不是單靠企業自身所能完全解決的,實際上相當數量的創新並不是由企業單獨完成的。範圍經濟和產業群強調的,就是通過企業之間的合作,努力利用外部資源來滿足企業發展和創新的要求,或者共同開展創新。普遍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區域內產業(企業)、供應商、知識機構、中介服務機構及使用者之間形成的網路(群)的緊密程度。由此出發,區域經濟應充分利用其地理接近性和集聚性的優點,大力推進企業之間的相互聯絡,形成新的區域產業組織形式和模式,以此推動本地區產業整體競爭優勢的提升。

(三)、加強區域創新

建立區域核心競爭力必須大力推進區域創新。首先應該明確,一國和地區的經濟競爭力既可以表現為以更高的效率生產同類產品,也可以表現為創造與競爭對手不同的差異性產品的能力,因此創新對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同樣都是重要的。其次,強調特色不是要特化(如單一的資源型產業結構),過於特化往往使經濟發展陷於困境,就像特化了的生物不能適應自然環境的變遷一樣。現代市場競爭的發展在突出特色的同時,也要求區域經濟具備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創新能產生多樣性,增強區域自我調節與發展的機能,因此是避免特化的主要途徑。第三,由於科學技術和市場需求的不斷髮展,沒有任何一種優勢能夠永遠維持,只有不斷創新,產生新的優勢,才能在經濟的波浪式發展中保持強大的競爭力。反之,沒有特色和優勢的地區也能通過創新而發展自己的競爭力,進而佔據優勢的地位。

我國的區域經濟,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比較優勢的層次。主要表現是囿於傳統,經營採用粗放模式,經濟發展以數量擴張為主,在技術能力、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等影響競爭力的諸多因素方面發展程度還較低,競爭優勢不明顯。因此,區域創新以提升核心競爭力為目標,總的來看,就是要通過創新,在突出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改革經營模式和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區域經濟的內生能力,推動區域經濟從一般水平上的數量擴張向競爭力提高中的整體升級轉變。為此,區域創新可從三個基本層面來考慮。

基礎層面是技術創新,關鍵是要建立自主技術體系,創造自有智慧財產權,以便增強持續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的能力,同時也為經營模式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改革提供技術基礎。技術創新應以提升競爭力為導向,同時要積極服務於區域經濟的轉型和升級。目前我國許多地區經濟的發展,正從過去以引進技術、結合本地低價勞動力為主的經營模式,轉向自主技術開發,通過採用先進技術來降低成本為主的模式。這種轉變體現了競爭優勢的地位正在上升,技術能力的發展是首要前提。另外,要大力促進特色經濟的發展,這方面主要是大力開發具有地區特色的新產品,同時發展精加工深加工技術,合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的經濟效益。區域核心競爭力不是指的某一具體產品,而是表現為區域特色的綜合能力。因此,技術創新要注重戰略問題,著重發展與區域核心專長相關的整體能力與系列產品。

主要層面是要素創新。包括:(1)基本要素創新。例如對特色經濟區,目的是通過創新來保護和改善現有資源(如自然景觀、生態環境、動植物資源等)的品質和效能,並發展新的資源(如引進新的動植物品種等),提高特色經濟的產出價值和效益。(2)高階要素的創新。高階要素是競爭優勢的基礎,意義更為重要。高階要素的內容十分廣泛,因而創新也必須多方面、多元化,從科學技術、人才、有關機構、基礎設施,一直到社會文化、國民素質等都應作為創新的物件。應該有意識地發展和保持這種多元化結構和內容,為經濟及競爭力的發展奠定廣泛和深厚的基礎。高階要素的創新需要相應的環境,例如交通發達和資訊密集地區,一般也更容易吸引和集聚知識與人才,尤其需要社會的政策、體制及各機構、資源之間的協調、支援與配合。因此,制定相關的法規、政策,改革體制,推動人才和知識的流動,甚至通過城市化以提高資源集聚的水平、密切各機構及資源的聯絡與接觸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最後,創造高階要素的機構(如教育、科研機構)本身又需要大量的高階人才資源和知識,因而其創造是一長期的積累、漸進過程,需要在科研、教育、國民素質等方面持續投資,不斷髮展。總而言之,與本文所說的其他創新相比,要素創新最為複雜。對原本基礎較為缺乏的地區,有必要選擇適當途徑,以取得更大的成效。一種途徑是揚長避短,即首先從具備比較優勢的資源深加工精加工起步,促進資金投入、技術開發和人才培養,再逐步向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多元要素創新方向擴充套件;第二種是逐步推進,即利用發達地區已有的要素條件,作為增長極,引導並推動周邊不發達地區開展創新,最終達到提高整個區域要素稟賦的目的。

最高層面是產業創新,即在技術創新和要素創新的基礎上,推進產業的升級和結構優化。在產業層面上,建立區域核心競爭力的基本前提,是根據國內、國際分工,走非均衡發展道路,大力發展具有優勢的特色產業。產業發展不能大而全、小而全;也不是隻有搞工業才能促進經濟和競爭力的發展和提高。應根據本地區的特色和條件,選擇適宜的特色產業,集中資源優先發展。創新的重點是在競爭優勢,一是以增強產業競爭力為目的,努力提高產業的內在素質,採用新技術,向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生產方向發展;二是以增強自我調節和發展機能為目標,積極探索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和特色,結合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努力培育和發展有前途的替代產業和新興產業,不斷優化本地區的產業結構,使地區經濟和產業發展長保活力;三是對產業內部組織形式進行探索和改革。我國很多地區產業內部處於鬆散無序狀態,各企業單打獨鬥,難以形成整體競爭力。實際上,產業內部組織形式和模式對產業競爭力的貢獻已越來越受到關注,例如前述產業群概念,因此區域產業創新應將其作為重要內容。特別是在一些原本不存在資源優勢,但通過專業化、規模化仍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產業的地區(如海寧皮革業、珠江三角洲電子業),這一方面的創新應該說既是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也符合發展過程的邏輯性。

(四)、改善發展環境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當今區域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取決於經濟的開放度和區域之間的協作程度,發展環境已經成為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只有良好的體制和政策環境,才能形成發展的內生活力,啟用一個地區的比較優勢,建立具有競爭力的特色力;只有良好的發展環境,才能更好的利用兩個市場和兩個資源,廣泛吸收資金、技術、人才,強化特色力。競爭優勢的形成是可以通過後來的努力達到的,而良好的發展環境,尤其是創新環境,能更好的吸收並增強經濟發展的高階要素(如知識、人才、科研機構、資訊網路等),從而提升經濟發展的內生力。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以推動區域創新為主導,提升基於比較優勢而形成的特色力、發展競爭優勢所表現的創新力以及特色力和創新力提升所必需的環境力。

三、區域核心競爭力評價的實證分析

區域經濟是全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對於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提升省、市甚至全國競爭力都非常重要。而縣域經濟又是區域經濟重要因子,屬於區域經濟範疇。為了便於詮釋分析,我以經濟較為發達的寧波市為例,對縣域核心競爭力進行實證分析,以求達到闡釋區域核心競爭力的目的。

(一)、寧波市各縣市(區)核心競爭力因子分析過程

從以上分析可知,縣域核心競爭力關鍵取決於特色力、環境力和創新力。而特色力具體表現為縣域主導產業發展狀況,可由工業主導產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來體現。環境力具體表現為內部經濟發展環境及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可由外貿進出口總額佔GDP比重及實際利用外資佔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來體現。創新力具體表現為縣域創新的成果,可由高新技術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來體現。由此,確定縣域核心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為:

X1——工業主導產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

X2——外貿進出口總額佔GDP比重

X3——實際利用外資佔固定資產投資比重

X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比重

以上選取的4項指標構成的綜合評估指標體系,由於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聯關係,很難直接用其進行縣域核心競爭力的綜合分析判別,為了將其綜合成為一個可以評估縣域核心競爭力的綜合變數,並顯示它們之間相互關係的一種科學的經濟數量方法。該方法從大量的可觀測因子變數中通過因子分析計算,把眾多的因子變數概括、析取和綜合為少數重要因子(這些因子對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有較大的解釋力或承荷力),並通過對各因子變數的綜合得分值進行相對次序排列,從後建立起最基本、最簡潔的概念體系,最終達到區域經濟諸因子之間差別明顯化和可操作化的目的。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步驟為:選擇因子變數,計算相關係數矩陣,測算矩陣特徵值與特徵向量,計算因子得分及排序。

通過因子分析對原始變數資料進行降維處理,可以濃縮資料資訊,簡化指標的結構,以便用最少的綜合指標來概括和顯示最大量的經濟事實,從而達到用最簡潔的語言描述提示事物之間本質聯絡的目的。

我們以寧波市為例,對寧波市6個縣市(區)核心競爭力進行評估分析,原始資料見表一。

表一

寧波市6個縣市(區)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值

縣市(區)X1X2X3X4

鄞州區

象山縣

寧海縣

餘姚市

慈溪市

奉化市

由此,我利用SAS軟體對錶一中四個變數進行因子分析,由此可以得出方差解釋表及因子載荷矩陣,分別見表二和表三。

表二

方差解釋表

因子序號特徵值貢獻比例值(%)累計貢獻值(%)

12.034250.8650.86

21.217230.4381.29

30.692517.3198.60

40.05611.40100

表三

因子載荷矩陣

變數主因子一主因子二

X1-0.08100.9642

X20.8031-0.2209

X30.69160.2006

X40.77830.2134

由表二可知,只要選擇第一主因子,第二主因子,它們的累計貢獻值已達81.29%,即這兩個主因子能解釋的變異量已達81.29%,而且第三主因子的特徵值小於1(按照相關統計原則,選擇主因子的標準是其特徵值一般都大於1,且主因子的累計貢獻度達到80%-85%即可)。所以,選擇兩個主因子已能充分地反映寧波市各縣市(區)核心競爭力狀況。通過計算可得2005年寧波市各縣市(區)核心競爭力,在主因子一、主因子二上的因子得分(見表四)。各主因子在各縣市(區)得分的高低,意味著該縣市(區)在它所承載的這些變數所處水平的高低。從因子載荷矩所表可以看出:

表四

寧波市各縣市(區)因子得分及排序

排序縣市(區)F1 F2 F(綜合得分)

1奉化市0.9207 1.250 0.8486

2餘姚市0.4772 -0.0956 0.2136

3鄞州區0.8986 -0.8793 0.1895

4慈溪市-0.0521 -0.5567 -0.1959

5象山縣-1.270 0.7120 -0.4293

6寧海縣-0.5763 -0.8280 -0.5450

第一主因子在自營進出口總額佔GDP比重(X2),實際利用外資佔固定資產投資比重(X3)和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比重(X4)上有較大的載荷和解釋能力,它主要反映了核心競爭力中環境力和創新力的大小。

第二主因子在工業主導產業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X1)上具有較大的載荷和解釋能力,它主要反映了核心競爭力中特色力的強弱。

以上每個主因子所載荷的變數不同,對核心競爭力所解釋的變異能力不同,它們對各個縣市(區)的核心競爭力的貢獻率也不一樣。因此,為了求得一個反映各縣市(區)核心競爭力的綜合分數,按照各個主因子的貢獻率定議綜合因子得分為F=0.5086F1 0.3042F2。

(二)、各縣市(區)核心競爭力狀況所表現出幾個特徵

在上述因子分析的基礎上,分析進一步深入,發現縣域核心競爭力狀況有這樣幾個特徵:

(1)縣域核心競爭力總體狀況,尤其是環境力和特色力,與區位條件有著較強的聯絡。奉化、餘姚、鄞州區三個縣市(區)區位條件優越,緊靠寧波大都市,更容易接受資金、技術、人市場等要素的擴散和輻射,其核心競爭力尤其是創新力,明顯領先於其它三個縣市(區)。

(2)特色力只是縣域核心競爭力的一個基礎,更重要的要以大力發展競爭優勢為主導。奉化市幾年前還是以服裝產業為主導的經濟形態,但是近幾年來,通過大力培植競爭優勢,發展資訊產業,確立了其在創新能力中的領先地位,推動了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在各縣市(區)中居於首位。而象山縣雖然特色力較強,但對競爭優勢培植明顯不足,在環境力和創新力居於末位。餘姚市、鄞州區雖然特色力不強,但通過發展競爭優勢使其在核心競爭力中處於前列。

(3)提升縣域核心競爭力必須把培植創新主體放在重要的位置。奉化市正是通過培植企業這個創新主體,湧現出全國手機行業的排頭兵——波導集團,不但使其特色力得到強化,而且使其創新力明顯增強,環境力優勢逐漸形成。

(三)、各縣市(區)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通過以上因子分析,可以把縣域核心競爭力分為四類:

第一類,環境力和創新力以及特色力均較強的縣市(區),如奉化市。提升縣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要進一步營造環境和創新優勢,鞏固並提高特色力。

第二類,環境力和創新力較強,但特色力較弱,如鄞州區。提升縣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繼續加快創新步伐,營造新的環境優勢,加快競爭優勢向比較優勢轉化,形成新的特色力。

第三類,環境力和創新力較弱,但特色力較強,如象山縣。提升縣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以特色力為基礎,著力改善發展環境,尤其是區位條件,加快創新步伐,強化比較優勢,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第四類,環境力和創新力以及特色力都較弱,如寧海縣。提升縣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在充分分析國內外及區際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找出自身的比較優勢所在,強化特色,同時加快創新和改善發展環境。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的基本結論:一是要充分利用比較優勢,提升特色產業競爭力,形成更高層次的特色力;二是要把培植創新主體,並積極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化,把提升區域創新能力作為提升核心的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來抓好,形成更高層次的創新力;三是要著力改善發展環境,尤其是區位條件,形成更高層次的環境力。

四、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對策思路

通過以上實證分析,進一步明確了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但如何提升區域特色力、環境力和創新力需要根據區域發展實際而尋求思路,下面我就寧波市核心競爭力相對較弱象山縣作進一步分析,提出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的具體對策思路。

(一)、象山核心競爭力現狀分析

近幾年來,象山縣深入實施“工業強縣、橋海興縣、旅遊富民、和諧惠民”四大發展戰略,比較優勢得到強化,特色經濟優勢顯現,核心競爭力明顯提升,但創新優勢比較薄弱,環境優勢尚未形成。

1、特色力得到強化。近幾年來象山縣立足於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揚長避短,挖掘潛在優勢,逐步形成了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群。工業特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形成了針織服裝、水產食品、裝備製造及關鍵機械基礎件、汽車零部件、輸變電、模具六大工業特色主導行業,建立了浙江省象山縣工業示範園區和環杭州灣產業帶象山產業區。現代漁業及水產品加工業產業初具規模,漁業生產能力居全國前列,擁有250馬力以上鋼製漁輪1380餘艘,2005年,水產品總量達到55.5萬噸,漁業產值35億元。中國水產城水產品交易量達到26萬噸。擁有水產加工企業254家,年加工總量29.7萬噸。濱海旅遊業蓬勃興起,全縣初步形成“一帶、三區”的大旅遊發展格局,成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濱海旅遊度假勝地。2005年,接待旅遊人數達200萬人次,旅遊經濟綜合收入10億元。海鮮餐飲業持續紅火,象山在外大型餐飲業達到百餘家。2005年,縣內餐飲營業額達9億元。海洋運輸業發展快速,總運力達到33.9噸,貨物運輸量達1240噸。特色農業迅速發展,柑桔、楊梅、出口蔬菜、特種畜禽和大黃魚、梭子蟹、紫菜等產業,初步形成“龍頭企業 合作組織 基地(農戶)”的7大“龍型經濟”。全縣共有國家、省、市級綠色認證農產品和農產品基地16個,名牌產品79個。有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2家。200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51.9億元,居全省第二位。建築經濟實力雄厚。擁有資質企業38家,其中特級資質企業1家,一級資質企業7家,建築從業人員13.5萬餘人。先後創國家“魯班獎”11項,上海市“白玉蘭獎”和省級以上優質工程獎270餘項。2005年,全縣建築施工產值255億元,列全省第四位。實現對外承包和勞務營業額2億美元,居全省第一。

2、創新力比較薄弱。象山縣科技基礎薄弱,創新力不強,雖然產業特色化程度較高,但對照國際性產業叢集的一般特徵和標準,象山縣現有的特色產業群還處於產業化起步階段。產業的集聚依然源於企業間相互模仿,生產同類產品或處於同一分工環節,內部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網路發育程度低,產品產業鏈縱向延伸與相關服務業橫向擴張遠遠不夠,而且參與國際同類產業的深度和國際化程度不夠。即使像針織服裝業這樣擁有較為完整產業鏈的產業,如果從研發、加工、設計和營銷等綜合能力角度考慮,就發現大多缺乏設計、營銷等能力,而只能從事產品的初級加工,產業綜合能力相對單薄,整體自主創新能力、營銷控制能力還遠遠不足以“自立”。

3、環境力有待提高。近幾年雖然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但經濟發展的硬環境並沒有得到徹底改變,象山縣仍是交通末梢,水資源瓶頸制約依然突出。生態建設和城市化推進雖然較快,但距建立最佳人居環境尚有較大距離。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與其它地區相比不佔任何優勢,甚至處於劣勢,城市管理落後,機關效能不高,“服務”和“效率”並沒有從根本上深入人心,沒有建立起嚴格的機關執行管理體系,良好的監督機制並未形成。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特色力和創新力的提升。

(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對策思路

綜觀國內外競爭形勢和象山縣核心競爭力發展狀況,今後一個時期,象山縣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總體思路是:按照“立足科學發展,推進海陸一體,構建和諧象山,實現全面小康”的總體要求,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橋海興縣、旅遊富民、和諧惠民”四大戰略,以產業叢集為載體,以良好的發展環境為依託,以區域創新為動力,營造個性,發揮特色,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著力打造現代濱海新城、濱海產業新區、濱海休閒中心和海洋文化大縣,基本形成現代化生態型濱海旅遊城市的發展框架。

1、建設特色化的產業叢集

從世界範圍地域競爭的規律和趨勢看,形成若干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叢集應該是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重點。這是因為在經濟全球化和在當代資訊、交通條件下,有競爭力的區域產業發展已呈現叢集化的發展規律,能否形成國際性產業叢集,已成為國家或地區經濟競爭力強弱的關鍵,義大利的崛起,就在於形成了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三大類傳統產業叢集:紡織服裝產業叢集、家庭用品類產業叢集和個人用品類產業叢集;美國矽谷、印度班加羅爾、臺灣新竹則是高新新技術產業領域成功的例子。象山縣經濟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具有比較優勢的針織服裝、水產品加工、汽配三大特色產業群,為產業叢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今後發展的重點就是要推動產業叢集程序,以形成國際性產業叢集、發展生態工業為導向,加快集聚國內外先進要素資源,推進特色產業群向產業叢集轉型,著力打造綜合優勢強、產品附加值高,技術、營銷網路、要素等支撐體系健全的國際性產業叢集,並使之成為先進製造業基地的主體。

(1)提升壯大針織服裝產業叢集

針織服裝產業群是象山縣發展最為成熟的產業群,擁有生產企業85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近60億元,擁有比較完善的社會網路和較強的企業家群體,基本形成了集織、漂、染、印、繡、整為一體的產業體系,在加工環節上已處於國內外領先水平,是國際名牌產品的定點加工基地,但營銷控制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較弱。針織服裝產業叢集推進的關鍵是在繼續引進先進生產裝置完善中高檔針織服裝產業鏈的同時,重點突破營銷控制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不足。

實施品牌工程,增強營銷控制能力。產品營銷是針織服裝產業的終端,產品營銷能力的強弱決定著產業能否保持快速增長。象山縣針織服裝業雖然憑著良好的產品質量和信譽、以及關係網路贏得國際營銷商的青睞,獲得快速的發展,但營銷控制能力較弱,以定單加工為主,且國內市場貧乏。國際服裝產品營銷的發展趨勢逐漸以品牌為依託,非價格因素成為服裝貿易競爭焦點,象山縣針織服裝品牌缺乏,直接導致了營銷控制能力較弱,致使產品附加值大大降低,大企業難以脫穎而出。今後象山縣針織服裝業的發展必須實施品牌工程,增強營銷控制能力,在世界針織服裝產業發展中取得有利競爭位置。要認真總結90年代以來在品牌塑造工程中教訓,政府、園區、企業三方要通力協作花大力氣培植針織服裝品牌,以樹立品牌為中心開拓國內市場,進而開拓國際市場,從簡單的商品貿易方式轉變成品牌產品輸出方式。政府應建立品牌工程專項資金,支援企業開展廣告促銷、建立營銷中心等品牌塑造活動;針織協會和爵溪針織工業園區要把品牌工程作為中心工作來抓,加強對企業品牌塑造的服務;企業要從長遠發展的戰略角度出發,把品牌建設作為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來抓,提高產品質量,尤其是提高服裝產品的設計能力,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建立緊密高效的營銷網路。

突破兩大環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面料製作、服裝設計是針織服裝產業的關鍵環節,也是增強自主創新的潛力所在。面料的質量決定成衣的檔次和價位。通過近年來的努力,一批中高檔面料製作專案已經或正在開始建設生產,象山縣面料製作的短腿現象已有較大改觀,但受科技基礎薄弱,技術人才匱乏等因素影響,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今後象山縣要引進適合針織服裝產業發展趨勢的面料製作專案,提高產業發展水平。服裝設計具有很強的產品增值功能,是創造服裝品牌的前提,而象山縣服裝設計能力較弱,幾乎處於空白,這對於針織服裝業發展相當不利。今後象山縣針織服裝業的發展必須增強服裝設計能力,加快引進、培養一批設計人才,注重服裝文化內涵,融入綠色理念、迴圈理念,提高服裝設計水平。

(2)發展提升水產品加工產業叢集

水產品加工產業群是象山縣比較優勢最突出的產業群,有著發展水產品加工業優越的基礎條件,擁有國家級中心漁港——石浦漁港,全國規模較大的水產品交易市場——中國水產城。全縣擁有水產品加工企業250餘家,全年加工處理水產品能力達到30萬噸以上,初步形成了冷凍、簡單加工、深加工產業鏈體系,但產業鏈層次較低、科技研發能力明顯不足。當前象山縣水產品加工產業群推進的關鍵是深化延長產業鏈和提高科技研發能力。

提升加工製造能力,深化延長水產品加工產業鏈。目前象山縣水產品加工產業鏈層次較低,冷凍和簡單加工佔水產品加工產值的90%左右,水產品加工附加值明顯偏低。提升加工製造能力,深化延長水產品加工產業鏈仍是象山縣今後較長一段時間發展的主要任務。今後要強化石浦水產品加工園區內產業鏈配套能力,力促企業間逐漸形成共生關係,大力發展清潔生產,並引導企業引進國內外先進裝置、生產工藝和管理經驗,高起點建設和改進一批瞄準國際市場需求的精深加工專案,重點突破魚糜後道加工產品,拓寬養殖品加工,大力發展方便超市食品和寵物食品等。

提高科技研發能力,突破海洋生物、海洋藥物等高新技術產品。海洋生物、海洋藥物等海洋高新技術產品是水產品加工產業的前沿產品、產品附加值和技術含量較高,是水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方向。經過近幾年的發展,象山縣水產品加工業湧現出了像超星公司一樣的海洋生物生產企業,但總體上來說,全縣水產品加工科技研發能力較弱,科技人才極度短缺。今後象山縣應加大科技投入,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重點扶持有實力的企業組建研發機構,在擴大超星公司海洋生物開發規模化,打響拳頭品牌的同時,突破海洋藥物開發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共性技術,促進海洋高新技術產品的發展。

(3)發展壯大汽配產業群

汽配產業群是象山縣近幾年發展較快的新興產業群,全縣擁有汽車配件製造企業50餘家,2005年實現產值近35億元。華翔集團為全球汽配500強之一,2002年入主河北中興汽車有限公司涉足整車生產,2004年10月全資收購了江西富奇汽車製造廠,投資15億元佔地1800畝的新華翔富奇汽車工業園已動工興建,2004年末正式投產。汽車產業在中國正處於快速發展期,未來10—15年內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年銷量達到1700萬輛,汽車保有量超過1億輛。目前象山縣汽配產業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但整體優勢不強,仍處在發展壯大階段,只要我們抓住發展黃金機遇期,象山縣汽配產業群將迎來快速發展,形成新興產業叢集,成為象山縣提升經濟核心競爭力和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華翔集團為依託,完善汽車產業鏈。由華翔集團投資的華翔富奇汽車工業園,預計2006年達到年生產整車10萬輛規模,“十一五”期間,華翔集團還將本地投資15億元建設華翔汽配城,到2010年將形成年產20萬套汽車零部件生產能力,產值將超過100億元。華翔集團的快速發展不但將帶動全縣相關汽車配件企業的快速發展,還將催生出相關汽車零配件企業,形成比較完整的汽車產業鏈;同時將能較好的依託華翔集團的研發能力,提高汽配生產裝備水平。

全面融入長三角大汽車產業群,壯大自身產業群。中國在未來10—15年內,有望成為世界重要的汽車製造基地之一,而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無疑將成為中國汽車製造重要中心之一,將率先出現成熟的汽車產業叢集。象山縣汽配產業群要主動融入到長三角大汽車產業群中,汽車配件生產企業要充分利用上海的汽車研發優勢提升技術和裝備水平,主動參與大企業集團的分工與協作,分享叢集效應。

2、建立多層次的科技創新系統

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核心是創新,而核心的核心是科技創新。通過科技創新,在轉變經濟轉長方式的基礎上,提高區域經濟發展的內生能力,推動區域經濟從一般水平上的數量擴張向競爭力提高中的整體升級轉變。根據象山縣科技創新現狀及發展趨勢,推進科技創新的重點是建立以企業創新為主體、產業群和園區創新為推動、政府創新為保證的多層次科技創新系統。

(1)大力提升企業科技創新水平

象山縣基本上無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近幾年來,隨著市場競爭激烈程度加居,象山縣企業科技創新意識增強,對科技投入明顯加大,但總體上科技創新能力較弱,沒有形成整體的競爭優勢。今後要積極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自身的科研機構,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競爭力,進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搶佔競爭制高點;要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裝置,提高企業的裝備水平;要加大高新技術改造力度,推進資訊化建設步伐。

(2)大力推動產業群和園區科技創新

企業創新是基礎層面創新,而產業群和園區創新是中等層面的創新,它對推動企業和整個產業創新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而象山縣產業群和園區創新幾乎空白。今後,象山縣產業群組織和園區管理機構要把科技創新服務作為主要工作來抓,加強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基地建設的同時,建立園區研發機構和技術服務機構,尤其是要推動針織服裝、水產品加工及汽配三大研發中心建設,為產業群和園區企業提供科技研發服務,對產業群和園區企業的共性技術要主動聯合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重點突破,例如:針織高檔面料生產、服裝設計、海洋高新技術、汽車關鍵零配件製造技術等。

(3)大力提高政府對科技創新的服務水平

要充分發揮政府在全縣科技創新中作用,全面推動象山融入到長三角科技創新一體化中去。一是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和吸收,為全縣科技創新的發展創造良好基礎。採取人才良性流動、在大中城市建立研發機構等政策吸引人才為我所用;加快對本地人才的培養,尤其是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培養針織服裝、水產品加工、汽配等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術工人。二是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力度,對影響全縣經濟發展的重大科技專案,聯合有關院校和企業進行重點突破。三是加大對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積極推廣應用現代資訊科技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3、營造個性化發展環境

當前,發展環境日益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動相當頻繁,哪裡發展環境好,哪裡就能吸引更多的流動要素,哪裡發展就快。大連確定“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城市發展思路,通過製造城市環境優勢,帶動整個經濟發展以增創新的經濟優勢,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成為我國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之一。象山縣發展環境經過近幾年集中建設,有了明顯改善,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優勢凸現。今後發展的重點是在提升發展環境綜合優勢的同時,營造個性,發揮特色,科學發展,打造長三角發展環境特色優勢明顯、最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

(1)完善基礎設施,改變區位條件,全面融入長三角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區域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快於區域之間交通的便捷度和經濟協作程度,而經濟的協作程度有賴於交通的便捷度,交通已經成為制約象山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象山經濟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實現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目標,最根本的途徑是要解決交通瓶頸問題,從而改變區位條件。要加快象山港大橋和同三線浙江沿海複線建設,徹底改變象山區位條件,進入寧波“半小時經濟圈”、杭州“2小時經濟圈”、上海“3小時經濟圈”,全面融入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經濟圈,從而進入一條經濟社會發展的快車道。

在改變對外交通條件的同時,應加大縣域內部基礎設施投入,完善基礎設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當前最需要解決的是水資源平衡問題,其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象山縣應儘早實施並完成上張水庫、白墩水庫、青龍橋水庫、傑嶴水庫、苗山水庫及軍民塘水庫二期等一批水源工程,加快石浦引水工程和軍民塘水庫取水工程,積極爭取實施境外引水工程,緩解水資源瓶頸制約。

(2)建設生態縣,發展旅遊業,塑造和諧環境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發展環境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人居環境。城市“可居性”與城市“可產出性”同等重要,人居功能包括居住、就業創業、生產生活、休閒娛樂等。生態、旅遊是象山的優勢,更是特色,旅遊被認為是沒有汙染的“無煙工業”,旅遊與環境的關係被認為是“天然的耦合關係”,生態建設和旅遊發展是改善人居環境的關鍵,也是營造個性化、特色化發展環境所在。今後應把生態和旅遊作為提升象山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抓手予以重點建設。

建設生態縣,打響生態牌。象山縣是寧波市乃至長三角地區生態環境最佳地區之一,生態是象山縣旅遊發展的核心內涵之一,生態建設也是象山縣改善人居環境、提升發展環境的關鍵。今後象山縣生態建設的重點是實施清水、碧海、藍天、造綠四大工程,加強環境保護,積極發展迴圈經濟、清潔生產,走經濟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要加大對城市河道、水系、飲水水源的治理和保護,加快對大塘港等重要水系的集中治理和開發;嚴格控制海洋汙染物排放,大力推廣海洋生態化養殖,加強對沿海島嶼生物多樣性保護,擴大野生動物群落,豐富旅遊活動內涵;推進新型工業化程序,保護空氣環境質量;加大綠化力度,要讓綠化成為象山旅遊形態主要特色之一,在搞活現狀綠化的同時,加大成片綠化力度,重視搞好山體綠化,尤其對劈山開挖山體的補綠增綠,要有針對性的辦法與措施。

強化特色,提高品位,推進旅遊業大發展、大提高。旅遊業是永遠的朝陽產業,對擴大就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推進城市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它對發展環境的提升具有較大的綜合效應。象山縣應牢固樹立大旅遊、大市場、大產業的全新觀念,提一步提升旅遊在象山發展中的地位,把發展旅遊作為推動象山經濟的戰略舉措,要把建設濱海旅遊城市作為一個戰略目標,強化特色、提高品位、全面融入長三角旅遊圈,推進旅遊業大發展、大提高。牢牢樹立特色就是優勢,特色就是生命的觀念,堅持從象山的山海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背景出發,塑造旅遊精品,以“一帶三區六產品”建設為著力點,從全縣角度實現面的鋪開,打響“東方不老島、海山仙子國”品牌,凸現濱海旅遊城市形象,突出象山在長三角旅遊圈中濱海休閒度假旅遊的獨特地位。加快旅遊設施網路、資訊網路和營銷網路建設,實現與長三角地區旅遊網絡的對接與共享,全面融入長三角旅遊圈。

(3)提高辦事效率,完善服務質量,全力提升政府效能

隨著交通、通訊、水利等硬環境條件的改善,各地優惠政策的趨同,投資環境越來越強調軟環境建設,尤其是政府效能,誰辦事效率高,誰服務質量好,誰就能在吸引投資競爭中佔得先機。象山縣近幾年加強了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尤其是政府服務經濟、服務基層建設,政府效能有了很大提高。今後象山縣在加快審批制度改革、加強便民服務中心建設的同時,要突出重點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和完善服務質量。

實行流水線工作機制,提高辦事效率。參照工廠裡流水線工作制度,對政府機關辦事各個環節進行定崗定責,哪個環節完不成任務,要承擔責任。同時大力推廣電子政務,建立專案登記審批網上查詢系統,提高辦事效率,方便群眾監督。

建立態度追究機制,完善服務質量。各單位辦事要提高服務態度,設立“語言禁區”和“態度禁區”,例如:和外商打交道,只能說“怎麼辦”,不能說“不能辦”;和企業打交道,辦事不認真、不理睬的,以態度冷漠、生硬、粗暴論處,要受到教育誡為行政處分。企業的事要上門辦、趕緊辦,如建立服務企業工作隊、領導與外商定期對話制等,主動幫助企業解決有關問題。

參考文獻:

1、吳漢洪,《經濟學基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

2、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商務印書館,1988年。

3、霍爾和泰勒,《巨集觀經濟學》,中國經濟出版社,1988年。

4、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5、胡志堅,《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分析與國際比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6、喬雲霞,《區域國際競爭力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

7、高鴻業,《西方經濟學》,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

8、朱丹,《基於區域叢集的競爭優勢和區域叢集政策來自歐洲的經驗》,《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第5期。

9、陳秀山,《現代競爭理論與競爭政策》,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10、王秉安,《區域競爭力:理論與實證》,航空工業出版社,2000年版。

11、金碚,中國工業國際競爭力—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