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的議論文

來源:才華庫 8.64K

一、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的內涵及特徵

關於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的議論文

(一)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的內涵

“核心競爭力這一概念最早由20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提出,用於分析企業競爭力,專指能為企業為帶來客戶利益的技術和能力”。作者把企業比喻成一棵大樹,其中,大樹的主幹和主枝是企業的核心產品,樹葉、花或果為企業的最終產品,維持整棵樹生存和發展的根系就是核心競爭力。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領域把提高核心競爭力放在首位。如果把職業教育院校比作一家企業,專業設定是產品生產工序,教師是操作生產工序的工人,學生為最終產品,學生的素質、能力和職業道德能否被市場認可,成為職業教育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此,可以看出職業教育的核心競爭力是各種能力相結合的機制產生的結果,不僅僅是具體的教學行為集合。因而,職業教育所培養出來的高素質人才並不代表其具有核心競爭力,只有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機制,才是職業教育的核心競爭力。職業院校單個優勢專業以及開放管理制度也並不代表學校的核心競爭力,由優勢專業帶動專業群的建設發展和靈活地應對學生管理的不確定性機制,才是職業院校的核心競爭力。

(二)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的特徵

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主要有以下特徵:

第一,教育成果社會認可度高。職業院校通過準確定位,明確自己所服務的企業用人標準,採取不同的培養方式,為社會培養所需人才。第

二,難以複製的獨特性。這種獨特的競爭力是職業院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底蘊的價值。職業院校辦學主要服務於地方經濟建設,地域性比較明顯,這是職業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另外,職業院校的文化是在辦學過程中不斷完善形成的,吸收集體智慧結晶,這是其他學校難以複製的核心競爭力。一所職業院校容易開辦與其他學校相同專業,但缺少相應的文化底蘊,該專業也難以形成競爭力。

第三,核心競爭力的資源整合性。傳統職業院校在某些專業上很難做到資源的有機整合,但受到核心競爭力的延展性影響,某些專業的資源能在縱向和橫向得到延展和整合,提高職業教育的生命力。

第四,具有獨特的創造力,並不斷動態調整。職業院校的核心競爭力能給消費者帶來價值,保持創造力,通過合理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完善管理模式,根據市場變化特點,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完善師資結構,在獲得階段的競爭優勢的基礎上不斷升級、動態調整。

二、提升現代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的意義

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的提高有利於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的提高,凸顯職業教育辦學特色,促進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因而,提高職業教育的核心競爭力有著重要意義。

首先,提高核心競爭力有利於提高職業教育的生命力。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高校連年擴招,每年都是史上最難就業季度,在重點大學、普通本科的擠壓下,職業教育如果沒有質量保障就難以在夾縫中生存,導致學生就業競爭力低下。

其次,提高核心競爭力,凸顯職業教育的辦學特色,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基礎。職業教育要想得到健康發展,關鍵是辦出特色,並長期保持,職業院校的辦學特色形成核心競爭力,使之在教育改革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根據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市場需求設定專業課程,依託行業發展,使學生學有所長。

最後,提高職業教育的核心競爭力有利於促進職業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職業教育的核心競爭力不僅表現在較大的.教育規模和完善等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教育觀念和教學管理水平。當前,職業教育要想提高核心競爭力必須以市場為主導進行專業設定,建設教師隊伍,轉變教學方式,促進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

三、有效提升現代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的對策

(一)核心層面:制定戰略規劃提升職業教育內部運作能力

內部運作能力是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中的核心層,具有統領全域性的作用,是職業教育領導力的重要體現,主要包括職業院校或機構的戰略意圖、資源整合力等。提升職業教育核心層競爭力,確定職業教育院校或機構戰略意圖是關鍵,制定戰略意圖主要有三個階段:首先,深入分析未來教育發展趨勢,明確職業教育的戰略目標;其次,制定戰略規劃,建立戰略結構,根據戰略目標要求優化資源配置,協調各種關係;最後,根據職業院校或機構的戰略規劃和戰略結構制定具體的行動策略,達到戰略目標要求,提高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

1、職業教育院校或機構的辦學理念

辦學理念是基於對教育觀念和思想的深度思考。辦學理念應具有特色性,體現出職業教育個性特徵。好的辦學理念能吸引學生前來就讀職業教育,並且職業院校或機構的畢業生能夠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對於職業教育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有助於提高職業教育的核心競爭力,根據市場變化不斷更新辦學理念。辦學理念主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辦學目標;二是辦學定位;三是辦學思路。這三個問題能體現職業教育獨特文化,是職業教育的核心和靈魂。

2、職業教育院校或機構的定位

職業教育院校或機構的定位是在確定自身條件和優勢、客觀分析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做出的角色選擇,體現出職業教育的理想追求。職業教育定位內容主要包括目標、特色及層次定位。職業教育定位主要表現為三種形態:一是校園規劃建設,教室、走廊、宿舍等物質形態;二是校風校紀、學風、教風等規章制度建設;三是從領導到普通教職工以及學生身上的精神面貌。職業教育定位還需處理好以下三個關係:首先,既要考慮當前情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需要。當前,主要考慮學生的來源、素質以及學校或機構自身的教育水平,未來主要考慮生源渠道變化及社會發展趨勢。其次,既要注重對學生技能培養,又要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如何沒有基本的職業素質,再高的技能水平也無法得到企業認可。再次,職業教育院校或機構定位還需考慮學校或機構與教師之間的關係,學校或機構得到發展,教師也實現自身價值,進而實現職業教育學校或機構、教師、學生的共同進步。

3、職業教育院校或機構的辦學特色及文化建設

“職業教育院校或機構的文化分為物質、精神和制度三個層面,主要體現在教育管理、教學觀念、文化傳統、校風、校訓等上”[2]。其中,被職業院校全體員工所認同的價值觀念、文化觀念等精神文化建設是文化建設的核心。辦學特色是職業教育院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辦學風格,反映職業教育院校的辦學理念和管理水平。其中,管理創新能力既是職業教育院校的辦學特色,也是核心競爭力的源泉。

(二)內部層面:提升職業教育執行能力

1、專業結構設定

首先,以市場為導向,按照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產業佈局設定專業。掌握學校現有專業與產業發展的關係,判斷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對人才需求特徵,優化專業佈局,實現專業與產業發展對接,提高專業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是職業教育專業設定前提,但接受專業的學習者才是專業設定的服務物件,因此,專業設定還需考慮個人對就讀專業所帶來工資、社會地位等方面的需求,將社會需求轉化為個人需求。其次,“專業設定應當考慮專業型別和優勢,形成自身專業特色,根據社會經濟、行業發展趨勢,開設超前性專業,用超前性的專業設定彌補人才培養的滯後性”[3]。再次,專業設定需考慮投入產出效益問題,以最小投入培育出更多優秀人才,拓寬專業服務範圍,注重課程結構的綜合性,讓專業覆蓋更多崗位,培養一專多能的高階技能型人才。擴大專業規模,形成規模效應,這樣可以提高師資和裝置利用率。

2、打造精英師資團隊

職業教育需要根據專業特色和課程結構的要求優化師資隊伍,專職教師既要能講授理論知識,又能傳授實踐技能,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從企業聘請實踐經驗和管理經驗豐富的一線工作人員作為兼職教師,由他們指導學生實踐訓練。隨著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要求教師不但要具有紮實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而且應具有敬業精神,懂得職業教育規律,能對職業教育課程有效開發。打造精英教學團隊,一些職業院校提供可貴的經驗,比如,將學校所有教師的專業背景、教學經歷、教學成果在校園顯著的位置或學校網站上展現出來,讓二年級的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教師,並根據學生選擇情況把教師分為主講教師和輔助教師,學生選擇較多的教師將成為主講教師,學生選擇較少的教師只能成為輔助教師,不以教師的職稱、學歷、資歷來確定主講教師。有了這一層競爭機制,所有教師都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促使教學能力的提高。

3、優化課程設定,創新教學內容

適當拓寬學生知識面,讓學生不但懂技術,而且懂管理。因此,課程體系設定要適當開設管理學、統計學等基礎課程,同時,以專業基本技能為教學重點,加大實踐課程比例,把實踐課程教學放在教學中心環節,全面培養學生操作技能。在遵循職業教育內容的基礎上,根據經濟發展趨勢和用人單位需求,創新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將來就業崗位要求來設定課程和教學內容。職業教育每個專業都有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標準,專業越多,課程之間的重複內容也多。為此,需要打破現有的課程體系,整合課程資源,對基礎課程相近專業的專業理論課進行整合,建設專業基礎課程平臺,使其同時為幾個專業所涉及的崗位群服務,減少不同專業課程之間的重複和交叉,也避免增加教師來開設相近課程,促進不同專業之間相互聯絡,有利於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

4、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完善教學模式

職業教育雖然在我國發展迅速,但在管理上存在諸多問題,無論是原來的中職,還是由中職升格為高職的院校,在管理水平方面都比較欠缺,需要不斷完善。目前,“我國大部分職業院校大多采用院、系兩級管理體制,管理的計劃性和方法性上有待改進,同時,管理者自身的能力素質方面亟須提高”。一般而言,院級管理者負責制定學院辦學思想、發展目標和相應的規章制度,各系部作為中層或基層管理部門,如果中層、基層的管理水平不高導致學校和各系部之間協調不順暢,學校再好的政策、制度到了下面都大打折扣。在教學模式上,以市場為導向採取差異化的教學模式,按照幫扶和結對子原則,讓成績差的學生跟著成績一般的學生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跟著成績較好的學生學習;多采用專案化和工作過程導向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採用情景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情景交流中學會獨立思考能力;搭建展示平臺,讓學生不斷展現自我能力。

(三)外部層面:建立職業教育的立體評價體系

1、從職業教育自身角度建立教育評價體系

通過職業教育自我評價,不斷反省,不斷提高自身內部運作能力,從而提高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從培養目標入手,按照知識的必需、夠用為原則培養高階技能型人才,學生不僅能完成初始工作崗位,還需養成不斷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培養內容看,職業教育培養是否能與區域經濟發展特點相結合,符合企業行業需要。從培養方法看,職業教育是否加強實踐教育,廠中校、校中廠、校內校外實訓基地作用是否得到充分發揮。從教師隊伍來看,教師是否能完全按照行業標準要求來組織教學,關注行業最新發展。

2、建立行業企業評價體系,提高職業教育在行業企業中的影響力,從而提高職業教育競爭力

首先,建立校企合作機制。發揮職業教育與企業各自優勢,培養用人單位歡迎的畢業生。“通過校企合作把枯燥無味的知識與現實生產生活結合在一起,既讓學生學到實際工作經驗,提高職業技能,實現學生零距離就業,又能幫助企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校企合作卻出現一邊熱現象,學校比較熱衷,而企業比較冷淡。因此,需建立校企合作共贏機制,由學校深入企業一線調研,瞭解企業用人需求,培養企業所需人才,並建立質量跟蹤與監控體系,保證實現企業預期利益。同時,可以利用學校資源為企業員工提供培訓服務,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通過稅收、財政補貼等手段引導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

其次,實現校與校之間合作,建立職教集團,實現職業教育連鎖化、集團化發展,使職業教育各種資源得到整合。校與校之間合作,主要有兩個層面:一是中等職業教育學校與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的合作,有利於中高職有效銜接,在合作中實現培養不同層次學生的目標,促使各自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及優勢,促進競爭力的提高;二是高等職業教育院校與普通高等教育院校的合作,相互之間交流先進的教學管理經驗,促使學生技能提高。

3、建立職業教育社會評價體系

服務社會是職業教育的價值體現,利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評價提升職業教育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一方面,要重視社會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關注;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功能,為企事業單位開展技術指導和崗位培訓,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階技能型人才,構建終身教育服務體系。充分利用職業教育院校的設施、裝置,實現職業教育資源與社會共享,向社會提供諮詢、管理諮詢服務,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職業教育還可以組織文化創新活動,提升地方居民的文化素質,不斷塑造自身形象,提高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評價,從而提高職業教育影響力和競爭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