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病隙碎筆》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來源:才華庫 8.55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病隙碎筆》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病隙碎筆》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病隙碎筆》讀後感 篇1

《病隙碎筆》中有許多對於信仰的思考,皆發人深省。一句點睛的話是:"所謂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兩種姿態。當它登高俯察塵世時,它看到限制的必然,產生達觀的認識和超脫的心情,這是智慧。當它站在塵世仰望天空時,它因永恆的缺陷而嚮往完滿,因肉身的限制而尋求超越,這便是信仰了。完滿不可一日而達到,超越永無止境,彼岸永遠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續。所以,史鐵生說:"皈依並不在一個處所,皈依是在路上。"這條路沒有一個終於能夠到達的目的地,但並非沒有目標,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標存在的證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證明。物質理想和社會理想的實現要用外在的可見的事實來證明,精神理想的實現方式只能是內在的心靈境界。所以,凡是堅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堅定就已經是信仰的成立。

對於"職業是患病,業餘才寫作"的史鐵生,如果說這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和疾病鬥爭,我想他一定贏了。

命若琴絃,終成絕響。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儘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史鐵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病隙碎筆》讀後感 篇2

作家總是需要在文字裡隱含什麼東西,對於殘疾人來說這顯得很方便,因為他們往往可以對生命有更多的感悟,或者可以讓人以為他們對生命有更多的感悟。史鐵生對生命世界和各種深刻問題的認識,不是他依靠自己的特殊身份譁眾取寵的工具,而是他與生俱來的深邃的思想和睿智的頭腦帶給他的彌補內心傷痕的禮物。他很難有機會擁抱自然,接觸社會,這使得他能擁有這種層次的思想境界顯得更為可貴。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文學成就和思想水平並不是因殘疾而生。如果沒有身體上的缺陷,史鐵生也許不會從事作家這個行業,但他對世界的認識依然可以獲得我們的認可。

可以認為史鐵生的人生是悲慘的,連生命最後的一些作品也要在疾病的縫隙裡完成。到了末日前夕的史鐵生飽嘗病痛的折磨,每三天就要去醫院作一次透析,而剩餘的日子裡狀態也不可能很好。但是我們不一定要同情他。畢竟人在臨終前大都是悲慘的,在花叢裡含笑而逝的大概只是少數。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悲慘的自己。我們會因為一些一時的慘劇而同情某個人,但那種同情是不可能恆久的。我們最終同情的還是自己。

《病隙碎筆》讀後感 篇3

感三月的陰霾和黴雨天氣,濃罩著整個天地,接近一個月的日子,都很少見過陽光,偶爾的陽光出現,也像是古時待嫁藏在深閣的少女般,剛一探頭,又躲閃了進去。也許是天氣的原因,感冒了,整天昏昏沉沉的卻也難受。網購的史鐵生的書《病隙碎筆》恰好就到了,生病的時候看《病隙碎筆》,卻分外令人感慨。

曾有記者問史鐵生職業是什麼?史鐵生說:“職業是生病,業餘寫作”。的確,在他短暫卻輝煌的人生裡,他有48年是在病中,他用殘缺的身體,寫出最飽滿而健全的思想,他體驗到生活的苦難,但卻用最光輝的文字述說存在的快樂與明朗,他照亮了我們的內心,讓我們得到信仰與夢想。

在《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說:“我覺得人是應該有一個信仰的。信仰就像剛才說的,我覺得我是殘疾的,但有一個完美的境界存在,那麼這就成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夢想差不多,沒那麼多實際的好處,它只是給你一種心靈的安慰。”

心靈的慰藉在這裡,已經超越各種其他東西了,這個世界,從來就擁有著不完美,完美的體現,就是殘缺,身體的殘缺,卻令他的心靈閃現著最神聖的完美。

《病隙碎筆》讀後感 篇4

當我翻開《病隙碎筆》時,那位與病魔作戰的勇士,又出現在我眼前。

“所謂命運,就是說,這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換”。我們都是自己的人生戲劇中的主角,我們不能隨意更換自己在人間戲劇的角色,所以,我們要盡力扮演好我自己的角色,雖然不能做到最好,但至少要努力做到更好!人們所以需要戲劇,是需要一處自由的時空,需要一回新魂的酣暢表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戲劇,而我們同時又在別人的戲劇中扮演著或輕或重的角色,加油吧,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當然,它裡面還有對信心的理解。“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許諾,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後的恭維,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難的時候可以領受。”雖然對於這句話我的理解還不是很透徹,但是現在我面臨著大學聯考,對於信心我有自己的理解吧,信心是在我面對困難停滯不前的勇氣,是我彷徨時的引路燈,是我失敗時激勵我前進的動力!

我是一個普通的女生,在那些漂亮的女生的光環下,確實有點自卑,但是,這本書中“自卑,歷來送給人間兩樣東西:愛的期盼,與怨憤的積累。”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裡步步深險,或者轉身,在愛的路途迎候解放。所以,我選擇解放。這本書,我會永遠珍藏的!好好研讀!

《病隙碎筆》讀後感 篇5

《病隙碎筆》續看了很久的這本書,今天上午花了一上午,看完了最後一百多頁,讓我對於史鐵生這位當代作家有了更深的感受。

最初接觸到這位文學家還是在語文課本上,不過,這次的機緣巧合是數十年後的重逢了,而這本《病隙碎筆》光看書名,就一下子吸引了我,我沒有猶豫就買了回來,不過,起先看了幾頁並沒有很迫切的願望要看下去,也是源於這是一本哲思方面的書,但是,這幾天,當我身體抱恙,心態不佳的時候,重新翻出了這本書,開啟之前書籤的地方,繼續看下去,倒是有了很多不同的感受。

這本書剛剛看完,所以,印象還是留在我腦海中比較深刻的,書中對於史先生支援“安樂死”的觀點,我非常認同,雖然這本書是差不多10多年前出版的,但是,時至今日,安樂死還是沒有被法律認可,也是一種無奈。

書中還寫到對於“尷尬”的獨到見解,史先生的觀點讓我對“尷尬”一詞也有了新的思考,史先生的見解有他的道理,而且,他的人生經歷非一般人能有,想必這番解讀自有其深意。

這本書,我起先以為是一本病重的時候的隨筆,沒想到,裡面談了很多人生的思考,我一下子也消化不了許多,倒是讓我覺得這本書有機會可以再讀,我的感受是,這本書在不同的年齡看會讀出不同的感受,體會到不同的內容和新意。

《病隙碎筆》讀後感 篇6

生一爐火,擇一本書,品其中之精華。 ——題記

《病隙碎筆》是史鐵生寫於生病治療間隙的片段碎筆,篇幅很長,但語言通俗易懂,彷彿在和我們面對面的交流,用長者的身份教導我們怎樣面對人生,苦難,命運,愛情,金錢,信仰,道義,字字珠璣,平易又精闢,樸實又鮮活跳動,充滿智慧與哲理。史鐵生有嚴重的殘疾,但他堅持寫作,在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完成了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會苦一輩子”史鐵生在開始就談到了命運,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隨意調換,要讓一齣戲劇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間的衝突,矛盾和衝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異,乃至天壤之異。他將生命比作一場戲劇,而我們都是其中的演員,每一個人的角色都不一樣,命運不一樣。

在書中,史鐵生認為當人無法被改變時,我們應該尋求愛,愛是一個神聖的詞。愛之永恆的能量,在於人之間永恆的隔膜。愛之永恆在於激越,在於每一個“我都是孤獨”。愛也許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許只是遠遠觀望,默默陪伴。

帶著病體,史鐵生看到了世間的痛苦凶險,並不因為自己虔誠而減少,對別人不尊重,只是樂觀的活下去,勇敢的面對這世界。他說,我的職業是生病,業餘寫點東西。能夠看出他對生的意志力很強,體驗到的是人生的苦難而表現出的卻是歡樂與充實;他用理性的文筆,顯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對命運的抗戰,對生的意志,對死的無畏。

這部書是對人的靈魂洗禮,改變了生命的追求,《病隙碎筆》這部著作是史老先生在病痛中寫作,寫出的卻是歡樂與充實,品《病隙碎筆》,解人生迷津!

《病隙碎筆》讀後感 篇7

翻開《病隙碎筆》,靜靜地閱讀,裡面的語句十分質樸但字字珠璣充滿了智慧,而且有的話還很幽默,可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當我讀完這本書時,我的感悟很多,並震撼於鐵生精神。

史鐵生是當代著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幾乎在病痛中度過,他癱瘓,得過褥瘡,患尿毒症,可他卻十分樂觀。他不感嘆命運不公,還把人生比作話劇,有矛盾和衝突才精彩。他不因一生患病而哀嘆,還說生病也是一種經歷,還曾對別人說“我的職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病成群結隊地來把我的身體的部分當做樂園”等話。這些話雖然幽默,我卻笑不出來,反而為他感到難過。可他不需要,他認為苦難是必經的,人不能總哀嘆“我怎麼那麼倒黴。”,因為”幸運很多,人不嫌多。”從他所寫的每一句話可以看出他的樂觀向上,而這就是鐵生精神。

和他相比,我覺得自己十分渺小。當自己被燙傷時,一會兒哭,一會兒鬧,總髮脾氣。可這和鐵生的病痛相比,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因此對他的敬佩之情更深了。和他相比,我們都實在太不堅強了。我時常能聽到有些人因為患重病而一蹶不振沒幾天就死了的事;時常都能聽到身邊人遇到一點小挫折便抱怨命運等等。

此外,在這本書中,他還談到了自己對世界與時代進行審視,對生命的意義進行思考,且每一點思考都很有道理。

因此當你在讀《病隙碎筆》時,就等於是在聽史鐵生,這位大師,在為你講一堂關於人生命運的、“生病”、“信仰”、“死亡”等感悟的課。所以,我覺得這是一本好書,一本能使人受益匪淺的書,值得我們去品讀。

《病隙碎筆》讀後感 篇8

第一次讀史鐵生的作品,是兒子七年級語文課本中的課文《秋天的懷念》,從課文中能看出作者命運的多舛。但是讀了《病隙碎筆》後,才知道他所承受的苦難用“命運多舛”是遠遠不能形容的。雙腿癱瘓,雙腎衰竭,又患上了“尿毒症”,三天一次透析,人生的苦難幾乎都找上了他。連他自己都說“我的職業是生病,業餘寫作”。看到這些的時候,我的心裡真的'覺得很壓抑,什麼是生活?是生下來,然後努力活下去嗎?

而他,卻在那輪椅上,思索和探尋著生命的終極意義;用理性的文筆,甚至是幽默的語調,述說著他對生活的熱愛和與疾病的抗爭;他體驗到的是人生的苦難,表達出來的卻是存在的歡樂和充實。特別是他面對苦難的態度,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到不咳嗽的嗓子多麼安詳。”“ 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面前都可能再加上一個‘更’字。”看到這些文字,我們作為一個身體健康的人,還有什麼理由埋怨這樣不滿那樣呢?

或許身邊很多人這樣比你好那樣比你強;或許你會不平,自己付出再多,可是卻得不到回報,有人輕輕鬆鬆卻能得到很多。可是就像史鐵生在書中說的那樣,“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換。”他把生活比作戲劇,詮釋的那麼準確,“要讓一齣戲劇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間的衝突,矛盾和衝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異,乃至天壤之異。”接受命運並坦然面對,可能人就會活得不那麼累,不那麼期期艾艾吧。

當我們為一些生活瑣事煩惱時,不妨想想史鐵生,想想《病隙碎筆》,然後你就會發現自己其實是幸福的!

《病隙碎筆》讀後感 篇9

如未曾20歲開始雙腿癱瘓,寸步難行,何以言苦楚,如未曾患上尿毒症,臥床生瘡,何以言病痛,如未曾晝夜不分地苦思冥想,涅盤重生,何以言人生。

“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的史鐵生,卻用自己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成為了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病隙碎筆》作為2002年度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收穫之一,已不是單純數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隨筆集,而是一部充滿了生命體驗的人生筆記。他用生動而通俗甚至是優美的語言追尋和控索了關於我們人生的書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健康的心態、成功的途徑和價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紐帶等六部分,充滿著智慧和安詳。

在我們常人無法想象的沒日沒夜的病痛裡,他這樣說:“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上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麼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麼晴朗。

後來又患‘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終於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這段關於生病的參透,讓我時常感慨萬千,我們常常抱怨自己沒有的東西,卻沒有為自己的東西尚未減少而心存感激,比如身體健康、父母安在、前途在望等等。

雖然以病床為桌、藥水為墨、病痛為筆,但是這本書折射出的卻是生命與存在的明朗和歡樂。個體生命必須正視的問題和必須開解的難題,他都沒有迴避與躲閃,而是用輪椅上日日夜夜的凝練與濃縮,給予了我們智慧的回答。史鐵生用他寸步難行之軀,走到了我們健全人尚且無法抵達的理想之路。

《病隙碎筆》讀後感 篇10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你可以在陽光下看到在風中搖曳的絢麗花海,你可以在茫茫的草原上策馬奔騰,你可以在浩瀚的大海邊享受海風帶來的絲絲涼意,可以在高山田野間感受自然的味道……但再溫暖的陽光也會被烏雲遮蓋,再美麗的花朵,也抵擋不住狂風暴雨的侵襲。人生中有喜有悲,但要在病痛中尋找積極樂觀的人生,卻實屬不易。

在這個寒假前,對於史鐵生我無一瞭解。而看完《病隙碎筆》後,我對他便有了新的認識,對他心生敬仰。史鐵生是一位優秀的作家,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但上帝卻和他開了一個玩笑,讓他在最美好的年紀失去了雙腿。也許是天妒英才,不幸的事接踵而來,但這並沒能擊垮他,反而使他在痛苦中尋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對於史鐵生而言,《病隙碎筆》不僅僅是一部屬於自己的作品,也是一部充滿生活體驗的人生筆記。這本書是他在生病治療間隙寫下的片段隨筆。篇幅很長,語言精簡易懂,主要涉及到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等方面沒有繁瑣的考證,推理和判斷,只有作者在那時的親身經歷和感受。

從文字間可看出他對生活的坦然豁達,“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在任何災難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面對命運的玩笑,他是那樣理智地直面命運的挑戰與不公。他在病痛中漸漸悟出一條人生的道理,“只有生病了才會想起沒有生病的好,只有發燒了,才會知道不發燒的日子有多麼愜意。”史鐵生以一種調侃的口吻說道,“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或勝或蒜的意向,別開生面的遊歷。”他以一種平靜的心態面對病魔,併為自己的生病觀上另一種名稱“生活體驗”。

史鐵生對這個世界是多麼的熱愛,苦難於他是一種折磨,而是一種生命的饋贈,讓他體會出了生命更深層的意義,生命似乎正如他書中所說的,生命本無意義,是我使自己的生命獲得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