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通用8篇)

來源:才華庫 1.03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通用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通用8篇)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1

用了幾天時間將周勇所著的《跟孔子學當老師》這本書細細品讀了一遍,心湧無限感慨,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禮,通過讀這本書使我真正體會到了教師只有執著求實地學習創新,才能創造讓學生永遠留戀的求學歲月。

縱觀孔子的一生,他對他的學生的影響,一部分是通過言傳,通過學習古代文獻、傳授各種技藝,而更多的、更為深刻的則是身教。他的勤奮好學,他對真理、對理想、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謙虛、有禮,他對國家的忠誠與對老百姓的關心,都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學生與後人。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雖然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但他並不侍才為傲,反而更加謙虛。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即便是學富五車,依然覺得自己不夠學問,尤其是教了那麼多學生之後,在顛沛流離中賣力求學,近50歲攻克天書《易》。所謂“教,然後知困”。學生不僅明白什麼叫謙虛,而且立志與老師一樣好學上進。因此,“學”仍然應成為現代教師的第一命根。宋代理學家朱熹有詩云:“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更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師的成長尤其需要源頭活水的滋潤,而這源頭活水有一大部分來自讀書學習。

作為教師一定要不斷地接受新知識,常學常新,特別是處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更要不斷地自我充電以跟上時代的步伐,只有這樣才能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才能讓更多的學生信服。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一旦教師擁有豐富的學養,哪怕沒有孔子及弟子的“從遊之樂”,也能存天地於心中,講出學生喜歡、愛上的課來,讓學生養成近乎天地的浩然正氣。

《論語》教育我們,在學習中要鍥而不捨、謙虛謹慎。孔子的學習態度值得我們去學習。他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等精闢言論,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勤奮、自勵、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真該好好向孔子學習,仔細研究他的思想,我們也一定會學有所獲。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2

為提高自身素養,暑假裡,我特別拜讀了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學當老師》,很早就聽同事介紹這本書,說它是一本指導教師很好地進行教學的必讀之書。

拿到書本,書的封面印著一行小字:師者,永懷“教學之戀”,永懷生命的恬靜、感動與美好。把本書的寫作當成一次旅程,一次縱觀古今、橫貫中外的關於教育大家的思想的旅行。從他們的酸甜苦辣中印發自己的酸甜苦辣,從他們的教育思想中生髮自己關於教育的思考。《論語》是一本後書,可惜我們知道的只有簡短的幾句,也很少像作者一樣能擁有無限的感動而潸然淚下,讀書讀《論語》讀到這個份上,不要說距離我們2000多年前的古文突然如此生動起來,就是隨便哪一本現代白話文也很少有人讀到潸然淚下。不過,觀看肥皂劇倒是有不少人被編劇賺取了眼淚。單衝這一點,我們就有許多不足。無論什麼事情,當你投入了真情,本身就是一種靈魂的淨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禮,把教學當成戀愛來談,可見對教育的深情。

周勇博士的這本書寫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動情地抒發自己對孔子和與後世孔子般的老師或研究者的讚賞。這種筆法很容易閱讀,本身不是考據式的評點,很自由,很個性化地解讀,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閱歷和經歷。這種寫法就是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話”。走近孔子、走進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隨孔子學當老師才成為可能。

本書中記錄了梁啟超、陳寅恪、章太炎、金嶽霖等無論是教育名家還是文化巨人,他們身上多少都具有一些自我張揚的個性,崇尚真理、擯棄世俗的傲氣。今天這樣的教師太少了,可見報道的也就是被成為“民間教改第一人”的王澤釗、南師大附屬中學著名雜文家吳非(王棟生)、復旦附中的黃玉峰老師而已。教育可以供個性張揚的教師生存的空間太少了,而個性張揚的老師大多“有一把刷子”,陳寅恪先生倡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為教育的缺乏寬容,窒息了這些有生命力的教師的教育生存環境,實在太可惜了,又怎能渴望教出有個性的學生!

我最欣賞的是“大教教心”這個教育理念。其實孔子並沒有直接提出這四個字,而是教育家朱熹時常說起。我們知道孔子一直推崇仁義之道,不僅對他的弟子,還對那些古代君王。透過關於他的相關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一切教學努力最終都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做人”,有一顆“仁心”。這也可以說是他的教育“核心”。孔子不僅把自己的“學”傳授給學生,而且將自己通過“學”培育起來的一顆“仁心”教給學生。而這“求仁之教”也便成了令人讚賞並流傳至今的“孔門之教”的特色。

“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的這番話,我們都非常熟悉,曾經有位哲人說過,人的一生只在做兩件事:做人和做事。而做事也是人的一種行為表現,也就是說,做事也就是做人。我想,陶行知先生的這番話事實上也是對孔子教弟子“學會做人”理念的延續。教育家朱熹就十分欣賞孔子的“求仁之教”,他不僅將孔子稱為“聖人”,還將“聖人之心”、“聖人之教”與真正偉大的教育視為同一事物,認為教師教學、學生求學都必須“先立大本”,即以聖人或孔子式的“仁心”,來統攝自己的教學活動。

而孔子的“教心”,並不是教給學生一些毫無生命力的道理,他總是將自己的活生生的對於歷史的鑽研與理解教給學生,是將自己的對“仁心”的體悟傳遞給學生,他傳給學生的是一種精神力量,更是一份真誠的大愛。“孔子葬狗”的記載雖然簡潔,卻說明老師的“仁心”煥化的一個小小的行為已經成了學生最好的學習例項。

記得翻看《跟孔子學當老師》的前言時,看到這樣一句話:“當教師的,如果能收穫半點孔子的從教感受來,即可算沒有白當一回教師了。這正是我們‘跟孔子學當老師’的根本意義所在”。我覺得這句話彷彿有股強大的力量,牽引著我去探尋,關於孔子的教學行為,關於孔子與弟子之間真切的教學交流。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3

在《跟孔子學當老師》一書的卷首語上這樣寫到:師者,永懷“教學之戀”,永懷生命的恬靜、感動與美好…”在本書中作者用清晰活潑的筆調,對孔子的教學及《論語》給出了自己的解讀。其間旁徵博引,用錢穆、章太炎等學術大師關於孔子的研究來印證自己的觀點,給人印象深刻,讓人在會心的微笑中完成一次愉快的心靈之旅。

“大教教心”;學第一,教第二。對學生的愛,盡在“授之以漁”。讀了《跟孔子學當老師》,讓我們有機會跟隨作者從不同角度、不同時空來審視自己從事的職業—當老師,以及怎樣才能做一名好老師。

“心中有愛”。人活在世上,只要心靈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做自己所愛做的事情。孔子的非凡之處他竟然將自己的生命之愛獻給了被許多人忽視的教學,竟通過教學找到了讓其心動的歸宿。從三十歲執其教鞭開始直到去世,孔子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教學。他對教學無限的愛超越了教學環境和教學手段本身,讓眾多的弟子緊緊圍繞在他的周圍,努力求學。

“學”仍是教師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學”才會有很好的心去教。要培養學生學習,教師自己首先要學習,並隨時將自己的學習經驗和體會和自己的學生交流。“學而時習之”決不僅僅是讓學生好學,而是需要教師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詮釋如何“學而時習之”,用自己的努力求學和不息探索,為學生的求學、正心做榜樣和引導,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學習人生道路。這反過來又會激勵教師終身求取學問,端正品行,從而將教學引入“教學相長”的正確軌道。孔子快到五十歲時依然真誠地對學生說自己還沒有明確人生的真諦,仍會犯錯,所以要再積累幾年,準備從五十歲的時候鑽研沒有幾個人能夠讀懂的《易》,使自己能夠成為“在《易》裡面讀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教心”。大教教心正是中國曆代優秀教師或讀書人秉持的優良傳統之一。雖然孔子自己未提出“大教教心”這樣的說法,但孔子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體貼“仁心”。培養“聖人之心”正是朱熹為什麼從事教學的根本理由。真正的教學是從師生的求學經驗與心得體會為基礎,發生共鳴,才會發生真正觸及師生心靈的教學。

孔子之所以值得學習,不僅因為他是“聖人”,是教師這一職業的先祖,更因為他的精神可以成為我們這些中國教師的“根”。我們以他的精神為“根”,不僅可以讓自己的日常“做人”用一箇中心,而且能讓自己的職業生涯給學生帶去一種文化或精神的薰陶,使他們將來無論做什麼也有源自中國文化的“根”。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4

最近拜讀了《跟孔子學當老師》,雖然談不上讀精,卻也受益頗豐。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教學相長,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溫故知新,學而時習之這些中國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風景,深深捲入了我們的教育生活得美好詞語,蘊涵著一份宗教般虔誠、熾烈、雋永的教學之戀。

書中有兩章的題目最吸引我我們有的,孔子沒有和孔子有的,我們有嗎?帶著疑問,伴著好奇心,我細讀了其中的內容,孔子沒有能保障生活的鐵飯碗即工作單位,沒有固定的月薪、職稱、或各種榮譽稱號,更沒有國家以法律來保護他的工作和薪水,最可悲的是連一段唯一的愛情,也因為李逵般的學生子路只知道扞衛男女授受不親,認為老師不該有一份丟人的愛情而就此葬送了。正如作者所問,近乎光桿司令的孔子緣何能成為萬人仰慕的先生?孔子究竟有什麼呢?在書中我找到了答案:孔子有堅定執著的信念,孔子有修養。孔子有的,我們沒有。孔子之所以值得學習,不僅因為他有我們沒有的東西,更因為他的精神可以成為我們中國教師的根。我們以他的精神為根,不僅可以讓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箇中心,而且能讓自己的職業生涯給學生帶去一種文化或精神上的薰陶,使他們將來無論做什麼也有源自中國文化的根。是什麼使沒有學校的孔子不愁沒有學生?是什麼使沒有受過專業教育的孔子教出如此優秀的學生?是什麼使顏淵、子路這樣的學生孜孜不倦、一心一意地向孔子學習?我思來想去,終於明白了,是孔子的人格魅力、人文修養。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眾,要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修身為第一要。孔子說: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那麼,欲誨學生者,先修其身。孔夫子所說的修身,就是學習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涵養的文明人。而修身的先決條件是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要努力觀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發展規律,不斷獲取高深的知識和智慧。有了高深的學問和智慧,就能心誠意實,言行一致,即使無人在時,也照常遵守道德準則,保持情緒平穩,平常心,沒有憂患,很好地修身。

回想到自己,在從教的道路上雖然曲折蜿蜒,但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也是一直不斷地在學、不斷地在提高自己。除了做好日常教學工作以外,其他有挑戰性的工作任務,我也從來能樂意接受。因為,我想到,只要我去嘗試了,去努力了,就肯定會有所獲!畢竟,一個人能學有所成、學有所獲、學有所用,這也算是一種所謂為人的樂趣吧!要是時時刻刻都在計算自己的付出與收穫的不成正比,在斤斤計較中對工作敷衍了事、得過且過,既不能滿足自己物質方面的需求,又不能找得精神上的支撐點,學無所成、一無所獲,那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也許大部分同行,也像我一樣,還沒有辦法得到像孔子與教學那樣柏拉圖式的愛情,可是我們至少可以做到像孔子那樣,在教學工作中因為自己學得新知識、新方法,或者幫助學生取得新進步,從而令自己活得飽滿、活得充實、活得實在!這種為人師的快樂,往往有時候能使我們克服物質生活上的一些園囿與不足,而令我們更加熱愛生活,從而堅定信念。

很多現代人會這樣覺得:人生在世,就是辛辛苦苦學習十幾年,忙忙碌碌工作幾十年,然後等著年老,等著死去,人啊,就是生活的機器。但或許我們真的要從孔子的身上領悟到這一點:學習就是一盞明燈,失去它我們就很容易失去方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想,擺正了這樣的心態,教書的哪怕還是一輩子的窮教書匠,也可能找到生活的意義和快樂。師者,永懷教學之戀,跟孔子學當老師,這是一段溫暖的旅程,它讓我深深的眷戀和無垠的自我期許,它會伴我快樂的前行著!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5

剛看到名字《跟孔子學當老師》的時候,腦海中出現了一尊巨大的嚴肅的孔子雕像,心生敬畏,當瞄到了旁邊的一行小字:師者,永懷“教學之戀”,永懷生命的恬靜、感動與美好。心中又會心一笑,覺得說的對極了,我們就是在和教學談戀愛。

作為工作一年的老師,在剛走上工作崗位時,我充滿熱情和憧憬,以為會沉浸在美好中,但事實給了我狠狠一擊,頑皮的孩子,多樣的家長,快節奏的教學生活,讓我產生了一種“想說愛你不容易”的感覺。時間一久,我才慢慢發現,如果說教學真的是一場戀愛,他絕不是轟轟烈烈的熱戀,而是細水流長的,既有孩子帶給我的感動、有快樂、有甜蜜,更加有迷惑、有猶豫、有發脾氣,這種種感覺都非常的真實。

朱自清、胡適、孔子等許多的年輕人,剛踏上講臺時都是這樣,百感交集,甚至不被學生承認,然而當他們真的走了這條路時,內心卻是清醒的,他們的心中懷著一份純淨的理想與信念,那是一塊心靈的淨土,不會被現實中的“飢餓”、“遭人白眼”所影響,於我們青年教師而言,是有那塊淨土的,但在現在,要守住成為比有更加困難的事,我們做的工作和兒童有關,我們有沒有像我們身邊的孩子學習呢,學習他們的“傻勁”,即使我們什麼都明白,變傻一點吧,那樣你更快樂,更投入,更能沉浸其中,享受這一生的戀愛,教學之戀。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對“因材施教”有其獨特的見解和做法:孔子注意瞭解學生情況,承認學生間的個別差異;從學生的個別差異出發,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針對學生智慧的高低,孔子也進行不同的教學。“中人以上,可以語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也。”就是說教學要講究由淺入深,因人而宜。孟懿子問孔子什麼叫“孝”,孔子回答說:“無違”。當時由於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沒有進一步要求“無違”的內容,孔子也就不再講下去。後來,樊遲向孔子問起什麼叫“無違”,由於樊遲的理解能力已達到相應的水平,孔子才進一步具體說明“無違”就是父母生前死後都要按禮的規定對待他們,不能違反。對接受教育的物件進行分析,並根據分析的結果確定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而我常常在教學中錯誤的以為別的孩子能做到的,你為什麼做不到,其實,每個孩子要做的不是和別人比,而是和自己相比有沒有進步,老師應做到對“堅強”的孩子批評點撥,對“脆弱”的孩子支援鼓勵,用適合的“愛”促進他們成長。

不同的人,可以跟孔子學到不同的智慧。我跟孔子學當老師,學習他的感受教學之戀本有的恬靜、感動和美好,學習他感受虔誠而熱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6

剛讀了一本書,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學當老師》。這本流淌著教育智慧的書讓我走近了孔子,走進了孔子的生活和思想,掩卷沉思,我們確實應該跟隨孔子學當老師。書的封面印著一行小字:師者,永懷教學之戀,永懷生命的恬靜、感動與美好。

反觀教學現狀,中國的家長曆來責任心奇強,今天不願意丟失落榜的臉面,明天更不忍心目睹孩子待崗的痛苦,於是各自使出渾身解數,四處奔走物色名師家教,充分發掘孩子的時間和智力資源,決不允許孩子蹉跎光陰,虛擲年華。這樣虔誠的近乎愚昧的愛,讓孩子埋藏了自己的興趣愛好,熄滅了童年所特有的智慧的火花、創造的靈氣,甚至不時演繹出觸目驚心的人間悲劇!十年寒窗,學生們犧牲了自己應有的自由連同自己的花樣年華。一些表面上看上去天真活潑、熱情開朗的學生,心中也會充塞著對學習的焦慮、填滿對生活的恐懼。曾經有個成績優異的孩子這麼說:同學們都羨慕我:當班長、成績好、會彈鋼琴其實我也有煩惱。每天爸爸媽媽輪流管我學習:該做奧數了,該去練琴了,該讀名著了一刻也不得閒。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我們要學孔子的精神:潛心自己的事業,用純淨的良心成就一份責任,用艱苦的跋涉讓教育多幾份人性和溫暖。真的希望素質教育不再是浪漫的影像,而是真實的棲息;學校教育能應抹去追名逐利,呈現出生命的潤澤。在我們教師真誠的微笑裡,蓄滿教育的陽光,讓我們一起蹲下身子,彎下腰桿,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聲音吧。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7

《跟孔子學當老師》這本書在去年暑假匆匆讀過一次,到了寒假,我又拿出這本書認真讀了。讀後對於孔子的精神世界、為師之道又有了新的認識。孔子——這位萬世師表,雖然離我們已有兩千多年,但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已經成為中國教師精神的象徵。

首先讓我們感知孔子的“教學之戀”。教學就是孔子的“戀人”,而且孔子痴戀教學,其痴迷程度就像柏拉圖將自己的全部“愛情”奉獻給“真理”。不僅如此,孔子之於教書,似乎從未說過“想說愛你不容易”。在孔子心中,教學,遠比讓人中意的絕代佳人,更容易把握在心。對孔子來說,相戀了幾十年的教學生活,無論有多麻煩,有多變化無常,都像當七年級般美好,無論何時想起它,孔子均會不禁感嘆“不亦樂乎”!光著一點,孔子便值得我們教師好好學習。真正需要懷疑的倒是,眼下眾多廣大教書人面前擔任榜樣的人中,又有多少人有心像孔子那樣痴心教學,並真正體會到了“孔子式的愛情”所包含的那種因為痴戀教書而帶來的極致情感——死心塌地、痛快淋漓與無怨無悔?

其次讓我們感受孔子的“教學之戀”。孔子沒有寫過專門探討教學的“論文”,但許多後人相信他有非常好的“教學理論”。錢穆先生曾說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職業教育家”。其實孔子還是第一位體驗教學之戀的教師,因為所謂“職業”乃是“事業”,是可以視之為生命,將生命寄託於它。我由此覺得,教師可能面對的命運有許多,但從孔子的經歷來看,教師的終極命運乃是:倘若我們有幸能成為孔子式的教師,便可以體會到飽含人間至情的教學之戀。在教師可能得到的各種生活中,孔子式的教學之戀無疑是境界最高,最讓人幸福的命運,因此可以把它看成是教師的終極命運。也許我們無法像孔子那樣幸運,但即使是“心嚮往之”,也能給我們帶來無限的精神快樂。

最後讓我們耕耘自己的《論語》園地。讀《論語》,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裡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個樣,各不相同。在《論語》中,孔子是優點與不足、高興與悲傷、成功與失敗皆能盡情釋放的“坦蕩君子”,學生在其眼中自然不是清一色的“答題機器”。他所有的教學之道,因材施教、誨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以及對學生的真實瞭解為基礎。作為一線中的普通教師,孔子實在令我們仰視,但既然兩千多年前孔子已為我們做出榜樣,我們定當明白自己的使命,應著力開墾出屬於自己的《論語》園地。

《跟著孔子學當老師》這本書,周勇以質樸簡約的筆調、別具一格的敘述,通過一個個感人至深而意味深長地孔門教育場景、故事、細節,追尋著那份令人沉醉的“教學之戀”——在我看來,這種虔誠而熱烈的教育情感,正是教師作為一種職業的最動人之處。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8

本學期,我們學校啟動了“每月讀一本書”的活動,此項活動的開展督促我們老師多讀書、讀好書。只有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才能更好的“教好書、育好人。”我好好地把《跟孔子學當老師》這本書看了一遍。看後,我的感觸頗深,結合實際教學,我也談談我的教學以及課改體會。

自古以來,我們都知道教師肩負“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就已經對這六個字非常熟悉,但是,對其間的奧祕以及對這蘊含的要求,我的認識是在當了老師以後才有了進一步的昇華。其實,因為教師的職責如此,我們作為老師就更應該毫無懈怠地去學習、積累、探索以及創新。平時,因為工作的繁瑣,事務的繁重,我覺得自己少了很多新鮮血液注入,為何?經過反思悟出:學習少了的緣故。再看看書架上的書,好些幾乎是被自己無意識地塵封起來了。我們孔聖人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習是保持我們教育工作生命力的基本,過去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其實,要跟上時代的發展,一桶水又如何能滿足教師這個崗位的要求呢?我們必須不斷更新知識,不斷學習,不斷的提高和充實自己,要從“一桶水”,成為“一條小溪”、“一條河流”、“一片大海”、“一泓永不幹涸的源頭活水”。我最深的體會就是,想要做個好老師,就要學習,堅持學第一,教第二,這才能給自己的工作注入活力,讓自己與教學一同成長,與社會一同進步。

古人云:“淡泊可以明志,寧靜可以致遠。”其實,我們的孔聖人,他也曾顛沛流離,他也有過失意與惆悵,但是,他對教學的追求,對學生的忘我大愛,我們無法不為之感動。對學生的大愛,是源於他對教學的追求。當老師,是我喜歡的職業,其實,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也算是一種別樣的幸福。我不敢說自己有多偉大,更不敢拿自己跟孔子比,但是,我體會到的是:老師,必須用心教書,用心去育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蹦亂跳的孩子,要滿足他們成長的知識需要、心理需要,我們要教授的除了知識,還有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如何做人,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再說教學生學會做人又談何容易?對學生,要言傳身教,都說“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我相信,我能做到這些,我的學生也能做到。所以,我的又一深刻體會:靜心教好書,潛心育好人。

曾經看過一個帖子讓我印象很深刻,也很感動。那是寫崔永元和一個美國年輕人丁大衛在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裡的談話以及作者的一些感受。1998年底,大衛到了甘肅蘭州,他到西北民族學院應聘當大學教師。最讓我深刻的是他的全部家當就很簡單:大衛家鄉足球隊的隊帽、一本相簿、一個用精緻相框鑲好的一家人溫馨親暱的合影、兩套換洗的衣服、一雙未洗的普通的運動鞋、一面隨身帶著的鮮豔的五星紅旗。他帶著國旗,目的是時刻告誡自己:你現在是一位中國教師,你要多為中國教書育人。還有就是作者寫到:最後節目放了大衛同事、學生以及學生家長對大衛的評價,敘述他的可敬與可愛之處,有的淚盈於眶。一個美國青年,卻在中國得到了人世間最珍貴的東西,愛我們的國家,愛我們的教育,我的心為之一顫。我想起了我在師範學校的時候我的導師講過的話:等你當老師了,你就會發覺老師這職業酸甜苦辣各種滋味俱全,但是,只要你用心去教書,真正投入這份工作,你會收穫快樂。

而今,在我又看了《跟孔子學當老師》這書以後,我更加覺得:教書,要用心教,用自己的愛去感動學生,用自己的心去體會那種“苦”帶來的“樂”。用心,就意味著要付出,來不得半點馬虎與懈怠。在現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用心去探索更好的方法對學生“授之以漁”。這又談何容易啊?釋放思想,解放自己,把握好主導這個角色,把課堂的自主權還給學生,他們快樂,我就快樂。那是不容易的,但最重要的一點:學生受益了。所以,今後的教學之路,我更要用心經營我的教書舞臺。

縱觀我的教學經歷,我還是一個“嫩”老師,在我學完這書以後,我覺得自己的思想又接受了一次洗禮,當然,也得到了一次昇華。今後,我要不斷學習,給自己充電;要靜心教好書,潛心育好人;要用心經營教書的舞臺。我相信:儘管我走的路會很苦,但我一定可以領略到更多教書給我帶來的快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