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的劃分

來源:才華庫 9.34K

北朝民歌《木蘭詩》以南北朝時期北方長期的民族戰爭為背景,講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傳奇故事,塑造了一位剛毅勇敢、純真善良集於一身的女性形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木蘭詩的劃分,歡迎閱讀。

木蘭詩的層次劃分

全文共7個自然段,可分為3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敘述木蘭代父從軍,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概寫木蘭十年來的`征戰生活.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敘述木蘭還朝辭官,回鄉與親人團聚.

木蘭詩的節奏劃分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朔氣/傳金柝⒇,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Ⅲ,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蘭詩起源介紹

一首膾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木蘭詩》,講述的是千百年前閨門女子木蘭的故事,她女扮男裝,挺身而出,代父從軍,展現了中華民族古樸、忠孝、堅貞、凜然大義等優秀品質。它是千古以來民謠民歌中的優秀傑作。

而今這篇中國“俗文學”作品的魅力,在海外又掀起一股“木蘭熱”。在國內,一些學者也紛紛為木蘭和《木蘭詩》而撰文,很多人認為木蘭氏起於隋唐,所言《木蘭詩》出自唐人之手。今究該說,不難辨識他們是步南宋章樵和左克明的後塵。樵著《古文苑》,克明著《古樂府》,二人並言“木蘭詩”為唐人作。現究章、左二說,實源於北宋的官方叢書《文苑英華》,就在該書的卷三三三[部]已載《木蘭歌》,並題作者為唐人韋元甫,於是,在南北朝時代未署作者姓名的《木蘭詩》,到了宋代始被韋氏盜名,對此,該書編者也知有弊,不得不筆端搪塞,另借含糊之意,隨於其下自注小字“韋元甫續、附入”,尚不滅該詩為前人所作之跡。載入《文苑英華》的《木蘭詩》,從此剽為韋氏所作,而且,開頭第一句就改寫成“唧唧何力力”,其錯中錯,移花接木之術,以及附於韋氏之榮,都導致後人嘲笑。再看宋初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二十五題名《木蘭詩二首》,郭氏將未署名的古詩排列在前,韋氏新作排於後,新老分明,同時在題下,標明唐人韋元甫續與“附入”二字,由此,可以斷定唐以前即有《木蘭詩》。

《木蘭詩》始於南北朝的見證:

首先從該詩全文來鑑別:詩內曾提到的“可汗”一辭,這在《舊唐書·音樂志二》:“後魏所謂〈簸邏〉也,其曲多‘可汗’辭”。又在《樂府詩集》卷二十一載:“後魏之世,有〈簸邏歌〉,其曲多‘可汗’之辭”。二書所證,《木蘭詩》實存南北朝跡象。另外,詩中描述木蘭女“對鏡帖花黃”一句,它正是北朝人所沿用的民間風土習俗,那時婦女的化妝方式,往往濃飾“額黃”以求其美,這在《北齊校書圖》裡,已繪有當時女子的額黃像,流傳於今日尚存,該影象的所施“額黃”那時相當流行,古人所遺此圖,堪稱力證。

其次,南朝陳後主時,由釋智匠在光大二年(568年)所編成的《古今樂錄》相繼問世,其中就有《木蘭詩》一首。除此,郭氏《樂府詩集》“木蘭詩”裡,首引《古今樂錄》“木蘭不知名”,已證古有未署作者名字的木蘭詩。但是近年一些學者認為它是一條南北朝的孤證,不免有疑。故另舉他例:南朝[樑鼓角橫吹曲]其中即有〈木蘭曲〉一折,並言木蘭女代父從軍事。從《辭通》和一些姓氏書裡,又皆言有南朝宋何承天的《姓苑》載其“花姓;木蘭氏,任成人”。還有《中國姓氏辭典》花姓條:引述“〈姓苑〉始見花姓,〈述異記〉載北朝有女英雄花木蘭”。所以筆者認為,將這篇描寫巾幗英雄的簡明史詩,歸於南北朝,是無可置疑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