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物體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

來源:才華庫 2.32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察物體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38頁———40頁。

教具、學具準備:

長方體藥箱、圓柱、球、長方體實物若干、圓柱和球的組合學具。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讓學生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2、通過觀察實物,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物體或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係和形狀。

3、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物體或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係和形狀。

教學難點

使學生明確從同一方向觀察不同形狀的立體圖形,得到的形狀也可能是相同的。

教學流程:

一、古詩匯入 激發情趣

1、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宋代詩人蘇軾的那首《題西林壁》嗎?讓我們共同來朗誦這首詩。(課件出示詩句和廬山不同景色)

師:一座廬山,為什麼詩人看到的卻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

2、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這樣,從不同的位置觀察一個物體,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觀察物體。(板書:觀察物體)

二、觀察物體 探究新知

(一)觀察長方體

1、整體觀察(出示長方體小藥箱)

(1)師:同學們,我們先來觀察這個長方體的藥箱,誰來說說這個藥箱有幾個面?都是哪幾個面?每個面的形狀是什麼樣的?

(2) 生回答,師強調看到的面,是相對觀察者說的'。

(3) 師:請同學們按照活動要求觀察這個小藥箱請(課件出示觀察要求)

(4) 學生觀察。

a 同學在自己的座位上觀察藥箱,說一說自己看到了哪幾個面。

b 坐在不同方向的同學說說自己看到藥箱的哪幾個面,每個面是什麼形狀。

(5) 學生彙報。

教師小結:剛才同學們在自己的位置上觀察,有的同學看到一個面,有的看到兩個或三個面。你能找出個位置看到所有的面嗎?最多能看到藥箱的幾個面?請大家站起來走一走,看一看。

(6)學生自由走動,觀察。

(7)學生彙報。

教師小結:同學們的發言精彩極了,我們不論站在哪個位置,都不可能看到長方體所有的面,最多隻能看到長方體的三個面。

2、分別從三個面進行觀察

(1)教師拿起小藥箱讓不同方向的同學觀察、我們從正面、上面、左面來看這個藥箱得到的都是什麼形狀?

(2)分別出示藥箱的三個面,讓學生判斷分別是哪幾個面。

(3)做40頁第1題,在書上完成。(課件演示進行訂正)

(二)、分別觀察正方體 圓柱體 球體

1、師:剛才老師和你們共同觀察了長方體,現在請你和你小組的同學分別觀察正方體 圓柱體 球體學具,完成表格。(表格中要求同學們從上面,正面,左面觀察物體,並將看到的形狀畫下來)

學生觀察,完成表格並彙報。

(預設:學生會質疑,圓柱體從正面看有時是正方形的)

2、 趣味遊戲,強化認識。

(用課件出示一個正方形)師:這是我看到的物體的一個面,誰來猜一猜,它可能是什麼?(可能是長方體、正方體或圓柱)

師:看來大家的意見不一致,你們能不能想出一個好辦法,讓大家知道這究竟是什麼物體?(至少還要知道另一個面的形狀)

(課件呈現不同的物體)

教師小結:同學們我們通過觀察發現從同一個方向觀察不同形狀的立體圖形,得到的形狀也可能是相同的。因此, 不能只根據一個方向看到的形狀,就確定是什麼立體圖形,只有把從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狀進行綜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形象,才能判斷出它是什麼立體圖形。

(三)觀察組合圖形

1、觀察交流 加深認識

過渡:剛才,我們從不同角度觀察了一個物體,那麼,我們從不同角度同時觀察兩個物體,會看到什麼形狀呢?

(1)師:拿出課前準備的圓柱和球的組合學具,擺成和桌子上一樣的位置,從各個不同的方向觀察它們,觀察後與小組內同學交流自己看到的結果。(教師巡視指導)

師:誰能說一說自己觀察的結果。

(2)學生彙報

教師小結:同學們觀察的很認真,說得非常清楚明白。老師這裡有幾組圖形(例2圖),你們能正確判斷它們是從哪個方向上看到的嗎?

1、學生判斷。

2、做40頁第3題。

三、逆向練習 訓練思維

師:剛才我們一同觀察了單個物體以及立體組合圖形,並猜測和判斷了它們在不同方向上的形狀和位置關係。如果反過來,給你出示一個物體或立體組合圖形某一方向上看到的形狀,你能不能猜測出它們什麼呢?(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圓形和一個正方形)

1、學生猜測 ,並暢所欲言。

(師講解,圓柱體當底面直徑和高等長時,從正面和側面觀察到的形狀是正方形)

2、再次引導學生明確:

(1)從同一方向觀察,不同形狀的立體圖形,得到的形狀也可能是相同的。

(2)不能只根據一個方向看到的形狀,就確定是什麼立體圖形,只有把從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狀進行綜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形象,才能判斷出它是什麼立體圖形。

四、全課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師:同學們這節課觀察的認真,仔細,希望你們在生活中也要懂得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希望你們做一個處處留心觀察的有心人。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教材第63頁~64頁

教學目標:

1、 通過由低到高來觀察物體,體會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範圍不一樣。

2、 通過由遠到近看景物,體會看到的範圍越來越小。

教學重點:觀察、想象,培養學生的空間感覺。

教學準備:一個圓柱體的茶葉盒或者餅乾筒。

教學過程:

一、準備鋪墊

1、 教師將一個圓柱體的餅乾筒放在講桌上,讓學生分別蹲著看、站在講臺下看、站在講臺上看。

2、 讓其他同學猜一猜,他們分別看到的是什麼樣子,再讓看過的學生談一談看到的情況。

3、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一下由低到高看物體,看到的有什麼不同。

二、探究新知

(一)由低到高觀察物體(第63頁)

1、 在講桌上照書上的圖擺好教具,讓學生由下到上進行觀察,說出感覺有什麼不同。

2、 讓學生看書,並模擬書上的情景觀察講桌上的物體,體會由低到高不同的畫面。

3、 標出觀察順序。

4、 師:你在生活中有類似的經歷嗎?和同學說一說。

(二)由遠到近觀察物體(第64頁)

1、 模擬情景,在講桌上擺一個房子模型,房子後面擺幾個高一點的長方體當作小樹。

2、 讓4、5個學生在教室最後觀察,然後向前走到講桌近處觀察。

3、 其他同學猜一猜,他們兩次看到的畫面有什麼不同。

4、 讓觀察的同學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三、嘗試練習

1、獨立解決書上“說一說”。

2、指導學生完成“試一試”。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課本P102、105頁。

學情分析:

複習米和釐米,使學生對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更深刻的認識,並能對一些實物的長度進行估算和測量,對於角和直角的複習,則使學生學會在幾何圖形中發現角和直角,並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

複習觀察物體,使學生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簡單物體的形狀,而複習認識時間,讓學生認識時、分和間隔5分鐘的時間的讀寫,並會運用時間解決簡單的生活問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2、學生進一步熟練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畫線段。

3、培養學生觀察物體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2、培養學生觀察物體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及合作交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

教學準備:

課件,尺子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啟發,明確目標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要知道物體的長度。量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釐米做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常用米做單位。

二、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一)米和釐米的複習

1、回顧梳理

這學期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關於米和釐米的知識你知道哪些?

學生小組交流,回答。

2、表象與進率

(1)1釐米有多長?1米有多長?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們的長度嗎?

學生理解表象與進率,教師積極評價學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釐米呢?你是怎麼知道的?

學生活動:演示米和釐米的長度。

教師板書:1米=100釐米

3、估計與測量

(1)看書上第105頁第10題中的2條線段,估計一下它們有多長?

學生估計長度並彙報。

(2)用尺子測量它們的長度,邊測量邊留心你是怎樣測量的?

學生活動。

教師評價學生的測量方法,及時發現出現的錯誤。

(3)引導學生估計黑板的長度。

學生先自己估計。然後教師在黑板上畫出1米長的線段,再次請學生估計黑板的長度並測量出黑板的實際長度。

4、組織完成104頁第9題

(二)觀察物體(課件出示汽車觀察圖)

1、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不一樣。觀察物體時,要多從幾個方向觀察。

1、 觀察圓柱,你可以看到什麼形狀?從不同的方向觀察長方體,你可以看到什麼形狀?

2、 觀察球和正方體你又可以看到什麼形狀?

3、 看到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的一個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麼物體?

三、變式練習,檢測目標

1、學生獨立完成105頁第11題。

教師巡視,對畫法不規範的學生及時個別指導。

2、想一想,填一填。

(1)測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作單位。

(2)一枚圖釘的長約1()。

(3)過兩點可以畫()條線段。

(4)學生用尺上“0”刻度到“10”是()。

(5)1釐米1釐米地數,數()次是9釐米。

(6)70釐米—15釐米= 44米+26米=

35米+18米= 56釐米—28釐米=

1米—30釐米= 64釐米+28釐米=

四、總結評講,昇華目標

這節課你學到了的什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