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上冊觀察物體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2.67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上冊觀察物體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年級數學上冊觀察物體教學設計

二年級數學上冊觀察物體教學設計1

本單元主要是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這是學習空間與幾何知識的必要基礎,對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單元只是讓學生初步瞭解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逐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本單元只是讓學生觀察具體的實物,以後還將學習觀察較為抽象的幾何圖形。本課教學內容通過一個具體情境——四名同學分別從前面、後面、左面和右面分別給一個小猴子實物玩具照相展開,通過學生的觀察,再結合課本上給出的從四個方向觀察到的形狀圖,讓學生判斷四種形狀究竟是誰看到的。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物體可能是不同的,並讓學生初步體會區域性與整體的關係。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時刻都在進行對物體的觀察,他們從大量的生活背景中已經積累了一部分的觀察體驗,對於處在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該物體的形狀可能會不一樣這一事實,學生基本能夠理解。只是在這節課學習以前,學生的認識有的還比較模糊,有的不準確,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來幫助學生建立比較清楚的數學認識,從學科知識的角度來強化日常的生活經驗,積累更加豐富的與數學有關的資訊。

1. 經歷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位置關係和交換的過程,初步體會到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

2. 會辨認簡單物體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到的形狀,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 豐富對現實空間和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感受數學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 教學之前,可以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向學生講述“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導學生感受區域性和整體的關係。

2.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準備正面、側面和後面有差別的實物,可以讓學生分別從不同的位置觀察這個實物,也可以讓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位置同時觀察這個物體,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在不同位置看到的該物體是什麼樣的,使學生通過交流,知道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結果是不同的。

1 觀察物體1課時

2 練習十五1課時

觀察物體。(教材第90、第91頁的內容)

1. 能正確辨認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物體的不同形狀。

2. 知道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3. 憑藉動手操作,發展空間觀念和合作意識。

辨認簡單物體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到的形狀,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體會到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

、小猴子玩具。

師:同學們,你們聽說過“盲人摸象”的故事嗎?

如果學生知道,請學生講給大家聽,如果學生不知道,教師簡單把故事內容介紹給大家聽。

師:你們說為什麼故事中的每個人說出來的結果都不一樣呢?

生:因為他們每個人摸到的都是大象身體的一部分,所以不相同。

師:是啊,所站的角度不同,結果也可能不相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從學生喜歡的故事入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立刻進入了學習的狀態,讓學生初步感受新知】

1. 教學例1。

師:我們最熟悉的學習環境就是教室,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兩張照片,請仔細看看。

出示:教材第90頁例1圖。

師:誰願意告訴大家哪一張照片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另一張是在教室的哪一面拍的?

生1:第一張是在教室的前面拍的,因為我們站在教室的前面比如站在講臺上,就可以看到課桌的後面,所以我確定第一張照片是在教室的前面拍的。

生2:另一張應該是在教室的後面拍的,因為照片上可以看見課桌抽屜的一面,應該是在教室的後面。

師:說得有道理,只有站在教室的前面才能拍到教室的後面,站在教室的後面才能看清楚教室前面的物體。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結果也可能是不同的。

2. 教學例2。

師:(出示小猴子玩具)這是什麼?喜歡嗎?

師:現在老師把小猴子放在講桌上,請四個同學到前面來,分別站在小猴子的前面、後面、左面和右面。

學生舉手到前面來,按位置站好。

師:告訴大家,你看到了什麼?

生1:我看了小猴子的前面,有眼睛、鼻子、耳朵,還有肚子。

生2:我看到了小猴子的後面,有後腦勺,還拖著長尾巴。

生3:我看到了小猴子的左面,只能看到它的左半邊身子,並且它的尾巴是在我的右手邊彎過去了。

生4:我看到了小猴子的右面,只能看到它的右半邊身子,但是小猴子的尾巴是從我的左手邊彎著的。

師:他們說的你能聽明白嗎?老師想知道,這左邊和右邊有沒有明顯的區別呀?

生:左邊看到的和右邊看到的最大不同就在於小猴子的尾巴那。

師:能說具體點,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左面還是右面嗎?

生:我們只要注意小猴子的尾巴就可以了,如果站在小猴子的左邊,那它的尾巴就是在我們的右邊彎著;如果在小猴子的右邊,那它的尾巴就在我們的左邊彎著。

師:說得真棒!拿出你準備的玩具在小組裡觀察,看看你們的觀察結果怎樣?

學生在小組合作觀察,交流觀察結果。

師:現在請大家仔細看圖,想一想:你能知道這幅圖中的圖片是誰看到的嗎?

出示:教材第90頁例2圖。

學生觀察後,交流明確:第一幅圖是小青拍到的;

第二幅圖是小明拍到的;

第三幅圖是小玲拍到的;

第四幅圖是小梅拍到的。

師:同學們,經過剛才的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相同的物體,看到的結果可能是不同的。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親自觀察實物,體會不同角度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初步構建空間觀念】

師:今天我們學會了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同一物體的形狀是不一樣的。在生活中,我們處處都要留心觀察,做一個勤於觀察的好孩子。你們能做到嗎?

觀 察 物 體

位置不同,看到的物體形狀可能不同

前面

後面

左面

1.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本節課以學生喜愛的講故事匯入,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喚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表明,學生對情境中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匯入的設計很有特點,既幫助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搭建認知平臺,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2. 主體參與,探究新知。

始終圍繞“自主參與、深刻體驗”展開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了自主意識,從而主動地探索新知,並且要注重個性化教學方式。

A類

連一連。

(考查知識點:觀察物體;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力)

B類

(考查知識點:觀察物體;能力要求:能正確辨別從不同角度看到的物體形狀)

課堂作業新設計

A類:

B類:

教材習題

第91頁“想想做做”

1. 第二張照片是在學校的外面拍的,第一張是在學校裡面拍的。

2. 略

3. 略

練習十五。(教材第92、第93頁的內容)

1. 鞏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體會觀察物體的時間順序與所看結果的聯絡。

2. 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

鞏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

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

師: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研究了觀察物體,知道了從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體形狀可能是不同的。今天我們繼續研究觀察物體。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告訴學生今天學習的主要內容,避免學習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明確學習目標】

師:同學們,你們已經知道觀察角度不同看到的結果可能不同,那麼觀察角度不變,如果物體是運動的,不同時間看到的結果又如何呢?

出示:教材第92頁第3題。

師:這是小明準備過馬路時,一輛汽車從他的面前駛過,拍下來的照片,你覺得哪幅圖是小明最先看到的?為什麼?

生:應該最先看到的是第二幅圖,因為第二幅圖中的汽車是剛剛開過來,還沒有超過斑馬線。

師:那麼接下來該是看到哪幅圖呢?

生:第二次拍到的應該是第三幅圖,因為這幅圖中的汽車剛好在斑馬線上。

師:那第一幅圖就是最後拍到的。根據汽車先是沒到斑馬線,然後是正好在斑馬線上,最後是剛離開斑馬線,按這樣的順序確定了這三幅圖的順序。請同學們想一想,小明的位置變了嗎?為什麼看到情況不同呢?

生:小明的位置沒變,但是汽車是運動的,所以看到的結果也是不同的。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會,觀察角度的變化或被觀察物體的運動,都可能使觀察的結果不同】

師: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呢?

練 習 十 五

觀察角度的不同,觀察到的結果可能不同。

聯絡生活,實踐運用;生活是現實的、豐富的,數學是抽象的,如果不把兩者聯絡起來,學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節課創造大量條件,讓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於實際生活中,培養了學生觀察立體實物的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間觀念。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絡,數學確實就在我們身邊。

A類

連一連。

(考查知識點:觀察物體;能力要求:知道是從哪個角度看到的結果)

B類

觀察下面左邊的三個物體,從上面看到的是什麼形狀,用線連起來。

(考查知識點:觀察物體;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力)

課堂作業新設計

A類:

B類:

教材習題

第92頁“練習十五”

1. 略

2. 左邊:小女孩兒看到的是正方形;小男孩兒看到的是長方形。 右邊:小女孩兒看到的是第一幅圖;小男孩兒看到的是第二幅圖。

3. 3 1 2

4. 2 1 3

5. 第一幅圖是第三個小孩兒看到的;

第二幅圖是第四個小孩兒看到的;

第三幅圖是第二個小孩兒看到的;

第四幅圖是第一個小孩兒看到的。

6. 不相同。

7. 第一幅圖是第二個小孩兒看到的;

第二幅圖是第四個小孩兒看到的;

第三幅圖是第一個小孩兒看到的;

第四幅圖是第三個小孩兒看到的。

二年級數學上冊觀察物體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體驗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2.能結合具體事物辯認從不同位置(正面、側面、上面)看到的物體的形狀。

3.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察和合作意識,培養初步的辯證唯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

能結合具體事物辯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物體形狀。

教學難點

體驗從不同角度看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最多隻能看到三個面。

教學準備

課件配圖長方體、正方體、不同形狀的物體。

教學板塊教與學預設

一、情景創設

1.以小組為單位,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講臺。

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每人選擇一個位置來觀察這張講臺,然後互相說說觀察到的形狀是什麼樣子的,然後再交換位置觀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麼結論?剛才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了講臺。現在請同學們來說一說,你看到的講臺是什麼樣子的?

2.總結: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已經發現,站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看到的面的個數也是不一樣的,每個位置最多能看到三個面。

二、問題探究

1.講解每個面的名稱

2.板書:正面、側面、上面

3.拿出物體變換擺放,指出不同的面

4.組織學生互相擺放,指出不同的面

三、體驗感悟

1.學生試說,老師糾正強調

2.學生齊讀每個面的名稱

3.學生按照老師擺放說出不同的面

4.以小組為單位活動

四、實踐應用

完成練一練

1.第一題

2.口算

3.連一連

4.觀察一個物體

五、小結

這節課你們學的開心嗎?能說說你的收穫嗎?

六、作業佈置

完成本節的《資源與評價》

板書設計

看一看(一)

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狀不同。

站在一個位置看講臺、最多能看到3個面

正面、側面、上面

教後隨記

這是一年級下冊“觀察物體”的延伸和發展,從兩個方向觀察簡單物體發展到從三個方向觀察簡單物體,進一步發展學生觀察物體的空間經驗和空間觀念。知識不那麼厚重,卻簡單易懂,同學們就在這樣的一節課中掌握了知識

二年級數學上冊觀察物體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課本P102、105頁。

學情分析:

複習米和釐米,使學生對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更深刻的認識,並能對一些實物的長度進行估算和測量,對於角和直角的複習,則使學生學會在幾何圖形中發現角和直角,並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

複習觀察物體,使學生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簡單物體的形狀,而複習認識時間,讓學生認識時、分和間隔5分鐘的時間的讀寫,並會運用時間解決簡單的生活問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2、學生進一步熟練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畫線段。

3、培養學生觀察物體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2、培養學生觀察物體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及合作交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

教學準備:

課件,尺子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啟發,明確目標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要知道物體的長度。量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釐米做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常用米做單位。

二、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一)米和釐米的複習

1、回顧梳理

這學期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關於米和釐米的知識你知道哪些?

學生小組交流,回答。

2、表象與進率

(1)1釐米有多長?1米有多長?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們的長度嗎?

學生理解表象與進率,教師積極評價學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釐米呢?你是怎麼知道的?

學生活動:演示米和釐米的長度。

教師板書:1米=100釐米

3、估計與測量

(1)看書上第105頁第10題中的2條線段,估計一下它們有多長?

學生估計長度並彙報。

(2)用尺子測量它們的長度,邊測量邊留心你是怎樣測量的?

學生活動。

教師評價學生的測量方法,及時發現出現的錯誤。

(3)引導學生估計黑板的長度。

學生先自己估計。然後教師在黑板上畫出1米長的線段,再次請學生估計黑板的長度並測量出黑板的實際長度。

4、組織完成104頁第9題

(二)觀察物體(課件出示汽車觀察圖)

1、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不一樣。觀察物體時,要多

從幾個方向觀察。

1、 觀察圓柱,你可以看到什麼形狀?從不同的方向觀察長方體,你可以看到什麼形狀?

2、 觀察球和正方體你又可以看到什麼形狀?

3、 看到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的一個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麼物體?

三、變式練習,檢測目標

1、學生獨立完成105頁第11題。

教師巡視,對畫法不規範的學生及時個別指導。

2、想一想,填一填。

(1)測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作單位。

(2)一枚圖釘的長約1()。

(3)過兩點可以畫()條線段。

(4)學生用尺上“0”刻度到“10”是()。

(5)1釐米1釐米地數,數()次是9釐米。

(6)70釐米-15釐米= 44米+26米=

35米+18米= 56釐米-28釐米=

1米-30釐米= 64釐米+28釐米=

四、總結評講,昇華目標

這節課你學到了的什麼?

二年級數學上冊觀察物體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67頁的內容以及練習十五的第1題。

【教學目標】

1、知識:使學生掌握有關物體的知識和觀察物體的知識。

2、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過程和方法:使學生能夠運用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的觀察方法辨認物體;體驗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獲得不同觀察結果的過程。

4、情感和態度:培養學生觀察物體的興趣和熱情。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的方法,學會從不同角度辨認物體。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創設學習新知的條件

教師誘導:上學期我們學過一些有關位置的知識,如上、下、前、後、左、右等。現在我們就以自己的身體為中心用手來表示上、下、前、後、左、右,老師說,你們用動作表示,看看誰的反應快,動作正確。

二、激發興趣,順勢匯入新知的學習

1、出示教具:教師拿出若干個盒子,讓學生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

⑴拿出兩個從學生的角度看起來是一樣的盒子,讓學生想一想,這兩個盒子一樣嗎?

⑵拿出兩個從表面上看顏色不一樣的盒子,讓學生想一想:這兩個盒子一樣嗎?

⑶引導比較:將先拿出的兩個盒子更換觀察角度,使學生明顯地看出它們是不一樣的;對後拿出的兩個盒子進行翻轉,使學生看出兩個盒子是一樣的。

2、教師小結:剛才兩個看起來一樣的盒子換個角度觀察結果卻不一樣;而看起來不一樣的兩個盒子換個角度觀察結果卻是一眼的。看起來我們僅僅從表面現象來判斷物體的結構形態是不行的,我們還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觀察物體,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觀察物體”的知識。

三、觀察思考,引導學生探究新知

1、觀察物體一。

⑴出示教具:教師拿出一個自制的四稜柱盒子,盒子的一個面是正方形,兩個面是長方形,兩頭是三角形的面。先讓學生觀察這個物體,看看它是不是長方體(這裡不必講解它的名稱,只是讓學生明確它不是長方體即可)。

⑵教師誘導:現在我們就用小朋友學過的知識來觀察這個物體(引導學生觀察每一個面,從而得出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有的面是長方形,有的面是三角形,還有的面是正方形。)

2、觀察物體二

⑴出示教具:教師拿出“大力士”玩具,請三個學生上前從不同的角度觀看這個“大力士”,並把自己所看到的樣子用動作表演出來,其他同學評價。

⑵遊戲活動:組織學生給“大力士”照相。A、教師提遊戲要求:如果我想請你們給“大力士”照張正面相,你們應該站在哪個角度照?B、請學生示範:如果我想請你們給“大力士”照張側面相,應該站在哪個角度照?C、共同做遊戲:學生站在“大力士”的左側或右側給他照相。

3、引導學生辨認掛圖。

教師出示掛圖,讓學生觀察辨認,並提問:小亮、小明和小紅他們也在觀察物體,他們在看什麼呢?(先引導學生看課本67頁的例1,在結合例題下面的三幅圖問:下面這些圖分別是誰看到的?)

4、小組合作學習。

教師要求學生拿出各自所帶的玩具,在自己所在的小組共同學習。小組同學一起觀察玩具,然後把觀察到的樣子畫下來。

5、展示評價學生的作品。

一方面總結學生的觀察情況,提供反饋資訊;另一方面使學生在觀察評價同學的作品中進一步體驗觀察的方法和過程。

6、口頭表達練習。

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哪些地方用到從不同角度來觀察物體的這一觀察方法。(通過口頭練習,可以使觀察方法的知識由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由記憶的學習轉化為理解和應用性的學習。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十五的興趣。)

四、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運用新知

1、讓學生猜一猜:教師依次出示面有茶壺的平面圖:茶壺的俯檢視——茶壺的側面圖(壺嘴的一面)——茶壺的正面圖。證明:平時照相為什麼一般選擇正面或側面照(原因是從背面照很難辨認是誰)。

2、讓學生看一看:教師出示畫有房子和標有A、B、C三個偵察遠位置的掛圖,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A、B、C三個偵察員,從三個方位來觀察敵人的營房,請你標出A、B兩個偵察員看到的情形(在圖例中有從四個方向看到的平面圖,讓學生選擇)。

3、讓學生做一做:教師出示課本67頁的“做一做”,引導學生辨認三個同學觀察到的畫面各是哪幅圖,並用線連起來。

五、全課小結,拓展思維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認為這節課最有趣的是什麼?還有疑問嗎?想一想,如果你是老師,你會給大家留什麼作業?請你為自己設計一份精彩的作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