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蟲》教學反思(通用7篇)

來源:才華庫 1.3W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毛毛蟲》教學反思(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毛毛蟲》教學反思(通用7篇)

《毛毛蟲》教學反思1

散步時發現孩子們對周圍的動植物都充滿了興趣,他們會在晨間活動時去觀察花園裡的蝸牛,會在飯後散步時欣賞飛舞的蝴蝶,這些美麗的蝴蝶可是小朋友最喜歡的了,蝴蝶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利用講故事《毛毛蟲》,孩子們聽了就明白了,蝴蝶是毛毛蟲變成的。因此孩子們對毛毛蟲充滿了好奇和興趣,於是我開設了泥工活動《毛毛蟲》。

活動一開始我就先讓孩子們欣賞毛毛蟲動畫,孩子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當我拿出事先製作好的毛毛蟲讓孩子們觀察時,他們立刻就發現了毛毛蟲的特徵,都爭先恐後的回答,有的說長長的,有的說是圓圓的。為了加深孩子們對毛毛蟲特徵的認識,我採用了形象的說法:毛毛蟲吃了東西以後,肚子圓鼓鼓的,而且長的越來越長了。 接下來我們就要討論如何製作了,很多小朋友都想到了是做很多個團圓連起來,可是他們卻忽略了一些細節,如觸角怎麼做、小腳怎麼做。

於是在示範過程中分泥、團圓我請個別幼兒來操作,最後的組合作為我教學的重點。我先從團圓中挑出最大的做頭,其餘的一個接一個的粘連在一起,連好後就要給毛毛蟲裝上眼睛、觸角和腿了,這時我拿出了火柴和牙籤杆,孩子們一下就想到了利用這些小東西做觸角和小腳了,在孩子們的幫助下毛毛蟲很快就做好了。接下來孩子們自己操作的更是熱火朝天,他們還評出了最漂亮的毛毛蟲、最長的毛毛蟲、最胖的毛毛蟲等。

但由於幼兒的發展水平不一致,在毛毛蟲的製作過程中我對孩子進行了因材施教的講解所以耽誤了整個課程的進行的時間,但孩子並沒有減弱孩子對本節課的興趣。

《毛毛蟲》教學反思2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蝴蝶的生長髮育過程,這也是一個難點,關鍵在於如何讓學生一步一步地瞭解蝴蝶的生長過程,即卵——毛毛蟲——蛹——蝴蝶,這是蝴蝶媽媽告訴小蝴蝶的,教學這部分時,我試圖找一些蝴蝶生長過程的圖片,但沒有蒐集到,想自己制一個形象生動的Flash,可又沒有充足的時間,以至於只有部分學生能夠理解這部分內容,小蝴蝶和毛毛蟲教學反思。

最後,在學生分角色朗讀蝴蝶與毛毛蟲的幾次對話時,如果學生自己讀上敘述性語言,效果會更佳。在這節課結束時,如果我在把這篇課文的內容以提問的形式綜合一下,讓學生有一個整體感知,然後學生在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這樣離教學目標就會更近些。

總之,通過這次每人一課活動,我學到了很多優秀的教學方法,雖然我講的課不是很成功,但我相信失敗是成功的開始,我堅信我會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小蝴蝶和毛毛蟲教學反思篇2

每人一課活動很快就結束了,回想自己講的課,有很多不足之處,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教學方法。

首先,在匯入時,我讓學生欣賞了幾張花蝴蝶的圖片,目的在於讓學生更深的體會到蝴蝶的美麗,與毛毛蟲的醜陋形成對比,但由於課文讀的不深刻,個別學生沒有感受到這層意思,資料《小蝴蝶和毛毛蟲教學反思》。

其次,在匯入蝴蝶與毛毛蟲的對話時,方法有些不恰當,我是採用讓學生填空的形式來引出的,然後在反覆的練習朗讀,如果先讓學生整體的感知一下課文,如問: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引出蝴蝶與毛毛蟲的對話,也許效果會更好。

《毛毛蟲》教學反思3

《小蝴蝶和毛毛蟲》是冀教版二年級下冊第7課,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科學童話。講完這一課後,我感到授課過程中成功之處,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和需要改進的教學方法。

首先,在匯入時,我讓學生欣賞了幾張花蝴蝶的圖片,目的在於讓學生更深的體會到蝴蝶的美麗,與毛毛蟲的醜陋形成對比,學生興趣濃厚,對毛毛蟲和小蝴蝶充滿了興趣,在後面讀課文時就好像帶著問題再學習一樣。

其次,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蝴蝶的生長髮育過程,這也是一個難點,關鍵在於如何讓學生一步一步地瞭解蝴蝶的生長過程,即卵——毛毛蟲——蛹——蝴蝶,這是蝴蝶媽媽告訴小蝴蝶的,教學這部分時,我找了一些蝴蝶生長過程的圖片,學生在欣賞時既加強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豐富了課外知識,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深刻地理解了這部分內容。

第三,在匯入蝴蝶與毛毛蟲的對話時,我先讓學生整體的感知一下課文: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引出蝴蝶與毛毛蟲的對話,再讓學生反覆的練習朗讀,通過自己讀,同桌讀,小組讀,再引入課堂交流讀,學生讀得津津有味,讀得非常投入。

這節課的不足是,由於時間關係,課文其他朗讀和理解用時稍少了些,生字認讀用時也有些緊張。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學會更好地調配時間,合理安排課上40分鐘,努力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毛毛蟲》教學反思4

喜歡模仿是小年齡段的孩子最突出的特點,《好餓的`毛毛蟲》正是從這個角度,結合幼兒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情,配合可愛的動物形象、有趣的故事情節,給幼兒提供了一個觀察講述、充分體驗的空間。對於託班來說,教與學的過程應當是快樂的和有益的,教師重要的是以各種形式帶領幼兒來閱讀圖書,讓幼兒感受圖書帶給他們的樂趣。

託班幼兒正處於口頭表達能力發展,開始對故事、圖畫書產生興趣的重要階段。託班的教學屬於早期閱讀的啟蒙階段,它必須為幼兒階段系統的閱讀學習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好餓的毛毛蟲》這個讀本的重點是發展幼兒的理解、講述和表達能力,因託班幼兒知識面窄、講述單一,我在課前嘗試為幼兒準備了毛毛蟲的圖片、蝴蝶等的教具等,我想:孩子通過參與體驗、瞭解了毛毛蟲餓了,會吃很多好吃的東西,還會自己造房子——“繭”,最後變成了漂亮的蝴蝶的知識點後就會容易接受。課前設定時,我還思考:這些環節是否會起到作用?通過課堂教學可以看出,這些環節的鋪墊非常必要,而且為幼兒理解圖書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閱讀大書環節,教師引導幼兒拓展講述時,孩子們比以前講述積極,特別是平時很少發言的幾個寶寶也積極參與了教學,並通過講述在活動中得到了老師和小朋友們的鼓勵,獲得了自信和積極講述的喜悅,這是意料之外的收穫。從這也可以看出前期鋪墊環節在教育活動中的重要教育價值。

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對圖書產生興趣是需要一定時間的,讓幼兒既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提高了閱讀水平。

《毛毛蟲》教學反思5

一本好的讀物,帶給孩子的資訊是方方面面的,當我瀏覽《好餓的毛毛蟲》的時候,我就喜歡上這本讀物了。它的畫面色彩鮮豔、故事富有童趣,用一種讓幼兒便於理解的形式去感受毛毛蟲生長的過程,非常適合孩子們閱讀。繪本內容看似簡單,清晰易懂,但是小小的一本書裡包含了語言、數學、科學、健康等領域的內容,也成為一本值得教師深深挖掘的幼兒讀物。於是我特別想把這本書介紹給孩子們,和他們一同分享故事帶來的快樂。

首先我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和閱讀能力制定活動目標,教學重點就是讓孩子們感知、理解繪本的內容,帶領幼兒通過觀察、傾聽、講述,等方法感知繪本中毛毛蟲的成長過程。為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初步的閱讀技巧,我著重介紹了繪本的結構是由封面、環襯、扉頁、封底組成,介紹了繪本的作者、出版社,並且教育幼兒翻書時要一頁一頁翻等。這樣在幼兒初次接觸早期閱讀繪本的時候就能夠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其次就是帶領幼兒挖掘繪本的內容,這也是本節活動的難點。繪本中的毛毛蟲,從星期一到星期六每天都在吃東西,我把繪本中的水果和食物挑出來做成圖片,讓幼兒觀察,發現數量的遞增關係。在本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設計讓幼兒欣賞同伴成長過程的照片,成為本節課的亮點,正好與繪本的故事內容相呼應。當播放課件的時候,孩子們很興奮,照片裡的小主人公也很自豪,都能夠積極地跟著我運用肢體模仿小毛毛蟲,由蛋到出生,再到結繭,最後破繭成蝶的過程。整個活動孩子們注意力始終集中在我的教學活動中,積極與我配合,較好地完成了教學活動。

《毛毛蟲》教學反思6

活動描述:

某小班下學期美術活動——《可愛的毛毛蟲》。活動的核心目標是鞏固以劃圈方式進行塗色,初步學習兩個半圓圈連結的技能表現毛毛蟲的身體。本活動難點與重點就是用幾個連線在一起的半圓來表現毛毛蟲的身體,老師先是以童話的方式引入,並藉助邊講故事邊現場示範毛毛蟲的畫法:毛毛蟲有一個圓圓的腦袋,兩隻圓圓的眼睛,臉上還有鼻子和嘴巴,頭上還有兩個觸角;示範完頭部後,接著教師重點示範毛毛蟲的身子,為了突出毛毛蟲身子是一節節構成的,教師說,後面的肚子要和前面的肚子連在一起,要不然,毛毛蟲吃下的東西就會滴漏下來。示範完,就是幼兒直接學習繪畫。

分析:

這個活動對小班下學期幼兒來講是有一定的挑戰性的,教師用範畫方式,而且採用擬人化語言(“吃下去以東西才不會滴漏下來”)來提醒幼兒將兩個半圓連線在一起,應該說教師指導工作是重點突出而到位,活動效果也很好,在此想分析的是諸如此類的活動素材是值得教師進一步加以深挖問題。深挖教材的價值所指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合理的活動目標的制訂,更主要的是指如何將之設計成遞進的系列活動。就本案例而言,由於教師在所範畫的毛毛蟲是一隻平躺著的毛毛蟲,即幾個半圓同是排成一條直線(是屬於靜態的),再加上幼兒初次學習兩個半圓圈連結的技能,有些幼兒並不是很熟練,還需做進一步的練習予以鞏固。如果對素材做深入分析,便可知這樣的活動還可以開展相應的系列活動的。

比如,可以引導幼兒通過變換毛毛蟲身子的半圓圈連結的位置來突出毛毛蟲的不同動態,如毛毛蟲弓起身子,毛毛蟲在跳舞、打滾等;也可以由畫一隻毛毛蟲到畫上兩隻毛毛蟲是好朋友(數量上的變化);也可以引導幼兒通過新增適當的背景,如小草、小花、下雨等,使畫面具有初步的情境性,如毛毛蟲在草地上玩……這樣基於對素材蘊涵的內在價值的深挖,而形成的系列遞進的活動。一是解決了教師有時苦於沒有合適的活動素材可以上;二是能更大程度上保證有在學習經驗上的連續性,有助於幼兒在系列活動中喚醒已有的經驗與新的學習經驗建立聯絡,從而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毛毛蟲》教學反思7

在語言活動《毛毛蟲》中,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活動,這個生動的小故事,幫助我們小六班的孩子們感知毛毛蟲怎樣會變成蝴蝶的過程,同時學習正確地使用量詞:個、只、顆、塊、片,並學說短語“我吃了”。針對小班幼兒年齡特點,由於小班幼兒說話沒有完整性,重難點放在理解故事內容,瞭解蝴蝶是毛毛蟲變成的,學習量詞並敢於在大家面前表述。

活動中,我製作了一個多媒體課件,運用課件來激發幼兒學習興趣,設想讓幼兒在聽一聽、看一看、說一說的過程中逐漸掌握量詞,發展語言表的能力。最後設定了表演環節,讓幼兒扮演毛毛蟲,練習固定語句並鞏固對毛毛蟲變蝴蝶這一過程的認識。當然,活動中,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我的引導語有些繁瑣,不夠精簡,引導幼兒練習說固定句的機會較少;在在完整講述故事時,跟我一起念故事的幼兒不多,我應該調動起他們和我一起念故事的積極性,這樣活動效果會更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