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聽眾優秀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來源:才華庫 1.52W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唯一的聽眾優秀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唯一的聽眾優秀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1

《唯一的聽眾》是人教版國小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章。課堂中,在出示導學提綱的基礎上,讓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展示點評、訓練提升的模式進行學教學習。結束後,感受頗多。縱觀整節課,我想從得與失這兩方面反思一下:

我認為這節課做得比較好的方面是:

一、力求讓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和神態領悟和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

對於本課理解上的另一個難點,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態描寫“她平靜地望著我”這句話在文中重複出現了三次。她為什麼平靜地望著“我”,她望著“我”的時候,在想些什麼?而“我”從那平靜的眼神裡能看到些什麼?這些,課文都沒寫。怎麼辦呢?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讓學生找出這些句子後,讓學生聯絡上下文,展開想象,設身處地去感受一下當時人物可能會說些什麼,想些什麼。結果,學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題,都能體會到老教授為了維持那個美麗的謊言,一再用平靜的眼神鼓勵作者的良苦用心。

二、讀寫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教學中,抓住重點詞、聯絡上下文及對比等方法的綜合運用,讓學生進行合理想象,及時進行肯定與點撥,讓學生們深入的體會到老教授給予“我”的鼓勵以及“我”對老教授的敬佩。尤其是文中省略號自然段的補白連寫收到了好的效果。然後通過原文的再現,體會省略號的妙處。

三、力求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學法指導,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師努力達到“三給”,即給方法(自學提綱呈現);給內容(抓住重點語段);給時間(留給學生充分的自讀自悟的讀書時間)。學生在自主學習及合作交流的環節中,積極思考,討論積極,敢於發表自己的閱讀見解。

四、德育實施潤物無聲

本課的德育實施點很多,如:老人的鼓勵關愛,平易近人,體貼入微,我的刻苦努力,堅持不懈等等,但是統觀起來就是——關愛與自信。所以,在課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每一次的小結都力求照顧到雙方人物的感受,並在小結中提升情感,板書中體現出來,以求讓學生得到心靈的震撼。

課堂永遠充滿遺憾。我認為這節課存在的不足與努力的方向是:

一、整節課,對學生的自主性、全員性的體現仍需加強,對學生的牽引較多,老師對課文的分析過多,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過少,學生的朗讀時間不夠。本班學生朗讀水平較差,學生不夠大膽,不夠自信。今後在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朗讀的訓練和指導。

二、縱向推進式的教學留下的遺憾不得不讓我重新思考這篇課文更有效的教學方式。如何讓學生的思維更有深度?“要把深度的點定準了,而且這個深度要適合學生,要循序漸進。”根據這一理念,我再次研究這篇課文,發現了一個給我新靈感的關鍵——“變化”,整篇課文不都是圍繞變化來敘述的嗎?“我”的琴聲是一種變化,“我”的心理活動是一種變化,老人的語言是一種變化,老人的神態又是一種變化。全文緊扣著這個字眼來體現人物的精神世界,我完全可以通過“變化”來解讀文章。但是必須把兩條線索緊密聯絡起來,縱向推進與橫向教學相結合,抓住琴聲的變化這一點,牽出老人和“我”在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的變化,把這兩者融合在一起。我想只有這樣,學生在相同的情感體驗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物的感情,人物的品質顯得更加高尚,學生的思維相信會更加有深度,表述的語言也應該更加豐富。

三、對課文的鑽研和對學生的研究不夠深刻。沒有對自讀提示提出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教學。課堂前後銜接不緊密。因此我還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深入鑽研教材,備好學生這本書。課餘多讀書,多學習,博採眾長。

四、六年級的語文課,篇幅較長,在教學第二課時,因問題分析過多,課上到練筆處就下課了,導致了教學內容未能完整呈現。如何做就能達到輕負高效?它是我現在仍在思考探索的問題之一。

這堂課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閱讀教學中學生實踐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麼樣的課,學生都必須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實實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樣,也不是蜻蜓點水,應該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在課堂中學有所獲,學有所長!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2

《唯一的聽眾》是新人教版國小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單元的主題就是感悟真情,唱響心靈之歌。而這篇文章正是通過一位音樂老教授裝聾對青年小提琴手進行鼓勵、幫助從而使青年人獲得成功來歌頌人間真情的。這篇文章有兩條線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二是老婦人的語言,通過這兩條線表現出老婦人對我的愛護和鼓勵,表達出我對老人這與眾不同的幫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1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如何讀懂課文。2、從老婦人的言行、神態和我的心理、行為變化兩個方面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悟“我”對老婦人的感激與敬佩之情。重難點:揣摩老人的語言和眼神,感悟老人與眾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師採用啟發式教學模式,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讀中感悟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教學之後感受頗多,縱觀整節課有以下幾方面可談:

一、音樂匯入揭示課題、質疑,這一形式比較親切自然。

一節課的匯入是非常關鍵的,它關係到學生是否能很好的進入學習狀態開始新的學習。根據課題的特點,我採用音樂匯入的方式,讓學生比較自然的進入課堂,由學生是聽眾而引出課題。由學生對課題質疑,一方面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奠定基礎,另一方面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通過質疑課題來進行閱讀的方法訓練。

二、教學設計重點突出,目標落實比較到位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因此,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默讀課文采用圈點勾畫的方式自主學習作批註,而後小組交流學習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婦人的語言進行深入品讀,讓學生聯絡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學習老婦人在什麼情況下講的這些話,引導學生抓住老婦人講話的內容再聯絡課文內容揣摩老婦人為什麼講這些話,用換位思考的方式體會“我”聽了老人的話以後又有何心理變化及行為變化,從而感悟老婦人使用與眾不同的方式來幫助我、鼓勵我、使我重樹自信心。進而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補白訓練恰到好處

語文教學應做到師生對話、人本對話、生生對話,因此我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補白訓練,在學生感悟到老人特殊方式的鼓勵與幫助之後,讓學生寫一些想對老人說的話,一方面讓學生走進了文字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另一方面做一個反饋,檢驗學生是否學懂的文章。

四、質疑貫穿整節課,形式多樣,如課題質疑、隨讀質疑、根據學生的回答質疑等等,因為“學起于思,思起於疑”有疑必有議,有議必有得。

語文課堂就是要培養學生質疑的學習習慣以及閱讀的方法。

但是,這節課還有很多不成功之處,例如:

1、課的伊始,沒有很好的拽住學生的質疑,當學生提問到“為什麼是唯一的聽眾?”時教師應該把問題抓住,順勢引出“唯一的聽眾對我有什麼影響呢?”而匯入第二環節的學習,這樣就使教學流程更加自然順暢。

2、在處理老人與“我”是在什麼情況下相遇一問題時出現故障,課後分析原因應該是教師問題設計不準確,如果提問“我是在怎樣的情緒下與老人相遇的?”然後讓學生讀文章第二自然段,學生對課文有一個瞭解之後就很容易回答了。或者是老師用一句過渡語直接引出“我”沮喪的心情。這樣就能省一點時間。

3、在學生自主學習的環節,教師的提示問題不恰當,課堂上我才猛然間感到這些問題可能導致學生說不出什麼,所以在學生進行全班交流時教師又增加了新的問題,給人一種脫節的感覺。如果問:“老人在什麼情況下講的這些話,為什麼要說這些話?我聽後會怎麼想,怎麼做?”可能就不會出現教師過多提問學生滿頭霧水的現象了,學生就有話可說有內容可談了。不至於出現教師苦苦的追問也出不來自己想要的答案。其次,這一環節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深入的讀課文,我感覺把語言單拿出來體會效果不好,應該放置語段中,讓學生聯絡上下文來體會,這過程中要穿插讀的訓練,因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學習學生才能真正理解老人的用意。在處理老人的神態描寫環節也同樣犯了這一個毛病,使得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三個不平靜所表達的意思是不同的,雖然補白訓練比較新穎,但是學生說的不是很恰當,主要原因在於分析得不透徹。

4、課結尾處,表達方法的總結效果不好,我覺得原因在於教師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點撥的不及時,強調得不明顯,也可能這個總結放在這一環節就不合理?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3

《唯一的聽眾》這篇文章通過一個“音樂白痴”成長為能湊出“真正音樂”的小提琴家的故事。

本課的寫作思路很明晰,一是按作者的心理變化,二是按老人的語言和神態為主線。我在設計教案時也是按照這個思路來進行的。第一課時時我抓住作者的心理活動來體會作者內心從沮喪到懊喪,再重拾自信,取得成功來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我主要想讓學生學習本課的細節描寫,為習作打基礎。因為對於六年級的學生簡單的分析已經不能滿足他們對學習的渴望,學習一定的習作技巧可以讓他們在習作練習中更加有的放矢。

我一共設計了三個環節,第一抓細節,知人物;探祕密,悟情感;寫故事,知感恩。第一個環節,我主要設定了兩個大的問題,一個勾畫有關老人外貌、神態、語言的語句,瞭解人物;一是交流老人為什麼自稱為“聾子”,從而瞭解人物的品質。可是由於設定的問題太多,面面俱到,結果適得其反。零碎的細節削弱了重點問題處理的時間,引申的問題太多,把第二個問題遺忘了。這是本節課最大的失誤,讓學生在理解上直接跳躍到第二個環節的問題,思想跨度太大,所以理解的不深刻。我覺得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課文內容的理解,可減少時間,如在學習老人的三次語言時,不必斟詞酌句地去理解,課堂上,不必拘泥於課文內容的理解,應讓學生在課堂中領悟、掌握文章的寫作方法,讀中悟寫。再者強化篇的訓練,讓學生從文章的整體入手,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努力體現了六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在這次的課堂中,對句的提煉、理解過於明顯,從而削弱了學生對整篇文章的把握,年段特點把握不夠準確。

第三個環節本來是要在本節課完成了,前面的環節耽誤了時間,所以只好把這個環節作為作業佈置下去。沒有了這個環節的亮點,這節課就顯得很平,沒有體現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用,沒能當堂完成這個環節是我這節課又一大失誤。

我在本節課時間安排上也不合理,複習環節佔用時間太多,是因為我選擇的詞語太多,如果只選擇生字就可以為第三個環節節省時間。我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所以多選了幾個詞語,效果不理想,要充分地相信學生。

還有這節課,我對學生朗讀的訓練不夠,只是讓學生齊讀了課文,沒有聽學生個人的展示。如果想帶領學生走得遠,就得讓學生讀書深入。沒有讀,就不會看到思想與文字碰撞的火花。

因為本人對於這課文字研讀的不夠深入,沒有把學生備到細,所以在課堂上失誤連連,遺憾多多,給大家作了反而教材。課後我反思了自己的這節課,做出瞭如下修改:

1、把複習環節的詞語刪去一些,剩下“鋸床腿、沮喪、躡手躡腳、詛咒、這輩子、甭想、全力以赴、天方夜譚”,既複習了課文生字,又可以很好地指引學生把握文章的脈絡。

2、把第一個自學指導削減為:

(1)、自讀課文,用橫線畫出老人神態描寫的句子,用曲線畫出老人詩一樣的語言,讀一讀,批一批。

(2)、小組內交流:老人為什麼說自己是“聾子”?

把原先三個點減少兩個點,還要在學生彙報的環節減少單純的課文分析,把重點引導到第二個問題上來。再在第七張幻燈片後加張,把自學指導一重新出示,就不會遺漏問題了。

3、第三個環節一定要當堂完成,讓學生在全班交流,具體指導細節的描寫方法。

4、作業改成:摘抄文中細節描寫精彩的句子,積累下來。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4

這篇課文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地幫助。課文情節很有戲劇性,極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興趣。教學後,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努力使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學法: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些閱讀經驗了,足以掌握寫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課堂上學生的確是在實實在在實踐著,他們用筆批註著老教授的語言、神態、動作,“我”的心理描寫,並或多或少地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巡視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學生精彩的批註,並及時表揚,對其他學生起到了引領的作用。學生在發言的過程中抓住重點詞、聯絡上下文、進行對比等等多種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我及時進行了肯定與點撥,強化了學習行為,努力體現了六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

當然,在巡視中過程的評價是否對學生思考有一些負面影響,比如造成學生的思維斷路,這也是今後要研究的問題之一。

二、盡力使學生在朗讀中提煉內涵:

默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配樂讀,這幾種朗讀形式交替使用,力求豐富多樣,與教學需求密切聯絡。思考劃批時用默讀;自由讀易於開啟思路;齊讀增強氣勢;配樂讀渲染氣氛等等。本課默讀時學生能安靜畫批;指名讀前學生帶著體會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讀;最後的部分,全班齊讀,把氣氛推向了高潮;孫舒悅朗讀,是本課的亮點,打動了每一個同學,每一個聽課的老師,贏得了熱烈的掌聲;在郭烙榕同學朗讀不夠完美時,我及時範讀,並讓她再讀,能讓孩子們在本課的朗讀中,明確了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口吻,應該用自己的聲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做到了一課一得。這種表達形式的多樣性,既給了語文閱讀宣洩情感的空間,又給了學生昇華課文內涵的境地。

三、大力使學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這篇課文兩條主線,以老教授為主,我的變化為輔。截然分開不可取,但又不能混為一談。於是,學生劃批、彙報時應以老人為主,輔之以我的變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點突出了,又無遺漏,學生在閱讀時,除了彙報對老教授的特點品質以外,也談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獲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學生更感興趣的是小提琴手的變化,所以,當大家交流時,很多學生都談到了“我”的變化,而我沒有打斷他們的發言,在尋找到合適的機會後,我指出了應該先找到老教授的描寫,談自己的體會。於是,學生抓住了主要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談出了不同的體會,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沒有給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導,但給予了我源源不斷的信心與勇氣等等這樣精彩的言論。在此基礎上,我總結道:“我們作為讀者,都為文中的‘我’由衷地慶幸,他遇到了伯樂,這位老教授外表優雅,有藝術修養,有學者風範。她真誠無私的幫助給予了我無限的信心和勇氣,讓我最終愛上了小提琴,站在了萬眾矚目的舞臺中央。老師也希望咱們班的同學們擁有自己的最精彩的.人生舞臺!”師生作為共同的學習者,用豐富多元的理解構建了本課的精神家園。

四、在課後延伸中做到讀寫相結合:

學語文是給了更好地用語文,課內的學習結束了,讓學生把感悟到的寫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當中去,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啟發道:一句溫情的話語,可以給人心靈上的撫慰,一個善意的眼神,可以給人增添力量,催人奮進,在你的生活中,可曾有令你心動的話語,善意的眼神?用你的心去品味這些意味雋永的人生哲理吧!把它作為生命中美好的一頁記錄下來。

縱觀本課閱讀教學,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認為學生的發言面不夠廣泛,有一部分學生充當了聽眾的“角色”,導致課堂氣氛不理想,略顯沉悶。有的地方教師牽的痕跡還比較明顯。今後,我還要深鑽教材,提高設計水平,在40分鐘內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藝術,使閱讀教學不斷進步。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5

縱觀本堂課的教學,還是有不少遺憾之處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朗讀形式較少,指導不夠深入。學生雖然能夠理解老教授是一個懂得教育方法、關心愛護年輕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對角色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大膽和準確,所以朗讀老教授的語言時放不開,朗讀語氣不夠。

二、感悟不夠。雖然能夠抓住老教授的語言神態進行重點教學,但挖掘不深入,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夠,所以,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較為粗淺的,還有一部分學生充當了“聽眾”的角色。

三、課堂環節不夠緊湊,學生對個別句子的理解上還存在著一定的障礙,因此產生了拖堂現象。比如“她說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這一句,老人為什麼會這麼說,她為什麼感到快樂和幸福?學生在這句話上,糾纏了好久也沒切入主題。問題出在哪兒呢?我想,應該是從一開始,對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走進她的內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義較深的句子,就出現拖堂毛病。

上完這一堂課,我更清楚地認識到課文教學中學生實踐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麼樣的課,學生都必須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實實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樣,也不是蜻蜓點水。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在課堂中學有所獲,學有所長是我們的職責。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6

本著“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的原則,我在教學中採用引導式的教學方法與問題探究的教學模式相結合,同時採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

《唯一的聽眾》這篇課文的主題是讓學生體會到老人對作者的鼓勵,所以上課伊始我也鼓勵我的學生充滿信心。(同學們,你們都是班中不可缺少的一員,班級因為有了你們每一個人而更加精彩,我相信這節課上你們的表現一定會更加靚麗!)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主要內容時,我先從首尾兩段入手,因為這兩段不僅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音樂方面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我板書到黑板上時,這一對比就越發鮮明起來。於是我順勢問學生:“面對這樣鮮明的對比,此時此刻你最想知道什麼?”學生們馬上就提出了本文的主題:老婦人是怎樣幫助“我”的,才讓我有了這樣大的變化?看著學生們輕鬆地切入了文章的主題,我不僅輕鬆,也很興奮,看來只要我們教師巧妙設計,培養學生們的問題意識並不難。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所用到的知識是前人總結的,需要的技能是前人積累的;而提出一個新的問題卻需要批判性思維,需要有創造性和想象力。

在本節課上,我重點指導學生掌握寫人文章的特點,體會老人的良苦用心,從而讓學生學會感恩,懂得關愛;另外在本節課的末尾,我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得知實情後的震撼,扮演作者想象當時的情景寫小練筆,學生不僅想象合理,而且情感真切,不僅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但是縱觀本課堂的教學,還是有不少遺憾之處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朗讀形式較少,指導不夠深入,學生雖然能夠理解老教授是一個懂得教育方法、關心愛護年輕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對角色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大膽和準確,所以朗讀老教授的語言時放不開,朗讀語氣不夠。

二、感悟不夠。雖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語言神態進行重點教學,但挖掘不深入,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夠,所以,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較為粗淺的,還有一部分學生充當了’聽眾”的角色。

課堂是學生的主陣地,教師是引導者,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時刻為學生著想,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預設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只有真正把學生放在主導地位,才能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有效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