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2.39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六年級《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通用5篇)

六年級《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1

《唯一的聽眾》是新人教版國小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單元的主題就是感悟真情,唱響心靈之歌。而這篇文章正是通過一位音樂老教授裝聾對青年小提琴手進行鼓勵、幫助從而使青年人獲得成功來歌頌人間真情的。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我”的心理行動的變化;一條是老婦人的語言變化。全文圍繞這兩條線索展開,脈絡清晰,層次分明。而課文的理解重點就是通過老婦人的語言神態描寫和“我”的心理行動變化描寫感受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學習課文時,著重品味描寫老教授真誠的語言和神情的語句,展開合理想象,體會其心理及其對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在教學中我以讀畫想問和討論相結合,多給學生質疑的機會,努力使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得到提高。在揭題以後,要求他們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然後帶著問題自讀課文。在學習老教授的言行時,通過“讀——畫—想—交流”,我想,學生的自主提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應該在這些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得以培養和提高。教學中我著力要求學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這篇課文兩條主線,以老教授為主,我的變化為輔。截然分開不可取,但又不能混為一談。於是,學生劃批、彙報時應以老人為主,輔之以我的變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學生在學習老教授的語言和神態描寫時,也能夠自然而然地聯絡“我”的心理和行動描寫,從而較為清楚地體會老教授的言行給“我”帶來多麼大的影響。

老人對“我”的愛護和鼓勵深藏在她的話語中,每句話的內容都是有指向性的,都是針對“我”不同情況而講的,所以在教學中深入理解老人說的話就成為了這節課的重點了。在具體的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讀—悟結合來明白這些問題,在明白了老人的話意後,再師生共讀來進一步感悟課文中老人對“我”的愛護和鼓勵,讀中感悟老人四次說的話給了“我”不同的感受,正是在老人的幫助下“我”的琴聲,“我”的心情才會產生那麼大的變化。

對於本課理解上的另一個難點,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態描寫“她平靜地望著我”這句話在文中重複出現了三次。這眼神伴隨著“我”的琴技發生了變化,正是看到“我”的進步,老人的欣賞的神態也就隨之改變,這種不露聲色的細節若沒有引導學生去注意,學生是比較難找到的。經過我這麼一點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教學中我設計從老人的眼神中學生讀出了老人對“我”的關心、幫助、鼓勵,老人此時留給學生將是更深刻的更難以磨滅的印象,在他們的感知系統中已經領悟到老人的心。所以學生都能體會到老教授為了維持那個美麗的謊言,一再用平靜的眼神鼓勵作者的良苦用心。

在這次磨課中,我針對聽課老師提出的問題,一次次修改教案,盡力去完善課堂語言、教態。在一次次的修改教案,一次次出現的課堂生成問題中不斷總結和反思。縱觀本堂課的教學,還有不少遺憾之處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把課堂還給學生。

我在教學時放手還不夠,沒有把課堂交給學生一堂課下來,導語、過渡語、課堂提問、評價語等,幾乎都是自己在唱獨角戲,同時六年級後發現每個班的孩子都不愛積極發言,我覺得這四節課上的我好被動,好尷尬。

二、抓住重點,不面面俱到。

一節課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幾十分鐘,要想在課堂上在抓住所有的精彩點是不可能的。要明確本課的重點是什麼。只有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算是一堂好課。第一堂課的教學容量比較大,各環節不夠深入。這就是捨不得刪減惹得禍,文章的重點句子是很多,挖掘的內容也很多,但我們不能把重點都塞在一堂課中。要合理分配,留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活動,今後還要充分利用一類課文的寫作方法去訓練學生的寫作技巧。讓學生一課一得,學有所獲。

三、表揚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

隨時觀察學生,大膽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準確及時的表揚,方能活躍課堂氣氛,方能達到快樂學習的境界。

四、精彩的生成源於精心的預設

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動態生成和共同發展的過程。在互動中,教師既要努力實現“預設生成”,又要善於捕捉教學時機,鎖定教學中新的有價值的生成——“非預設生成”,從而讓學生的學習更富有生命力。只有課前教師的精心預設,才能出現課堂上精彩的生成。

特級教師黃愛華曾說:“磨課、磨人”,經歷了磨課的過程我才真正體會到了磨課、磨人的味道。我在一次次的試教過程中磨教學環節、磨每個細節、磨我該說的每一句話…在這樣的“磨礪”中,我覺得上好一堂課真是不容易。

四節課下來,真是感覺問題多多,這都需要我在以後的常態課上不斷地磨鍊。也懇請各位同仁能毫無保留,多提寶貴意見

六年級《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2

這篇課文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地幫助。課文情節很有戲劇性,極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興趣。

本課的重點是對老夫人的語言的體會理解上,所以老夫人的教育技巧是本課的亮點,應讓學生好好體會。

我是這樣來設計思路的:

1、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誦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臨近畢業的學生已經有六年的閱讀經驗了,足以掌握寫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我在檢查完學生的朗讀以後,就讓他們用筆批註著老教授的語言、神態、動作,“我”的心理描寫,並或多或少地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巡視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學生精彩的批註,並及時表揚,對其他學生起到了引領的作用。

2、在反覆誦讀中體會感情:

本課我主要運用默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這幾種朗讀形式的交替,力求豐富多樣,與教學需求密切聯絡。思考劃批時用默讀;自由讀易於開啟思路;齊讀增強氣勢。本課默讀時學生能安靜畫批;指名讀前學生帶著體會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讀;最後的部分,全班齊讀,把氣氛推向了高潮;這種表達形式的多樣性,既給了語文閱讀宣洩情感的空間,又給了學生昇華課文內涵的境地。

反思本課閱讀教學,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認為學生的發言面較窄,有一部分學生充當了聽眾的“角色”,導致課堂氣氛不理想,略顯沉悶;以後我將深鑽教材,提高設計水平,找準學生起點,提高教學藝術,使閱讀教學不斷進步。

六年級《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3

雖說之前已經上了一些課,但是這篇課文《唯一的聽眾》算是我第一次上的課本課文內容,所以在之前我也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所以這篇課文上得也算是比較順利,但是問題也有很多。跟老師討論的時候老師指出了我的問題,就是我自己說得太多,學生講得太少,因為課堂是以學生主體,老師起的是引導作用。有同學回答問題的時候我不應該著急,不要搶在學生面前將答案說出來,如果他們不能回答,就要做適當的引導了。

另一個問題就是我在課上的朗讀環節比較少。實際上朗讀的作用要比我想象中的要大。我一直都以為朗讀不過是一個拖延時間或者醞釀情感的環節和方式而已,非常無聊。實際上我的想法是錯誤的。和我想象的相反,朗讀的效果和作用要大得多。它可以讓學生領會課文情感的同時獲取課文資訊,從而能夠得到回答問題的思路。

要不要專門設定一個朗讀的環節呢?老師說涉及朗讀環節並不需要太刻意,相反,優秀的'老師會將朗讀環節穿插在課堂的細節之中,使得朗讀能夠更加好的和課堂融為一體,滴水不漏,可以將朗讀課文的環節放在同學回答完問題之後,這既是一次朗讀的機會,同時又是對剛剛思考過程的一種鞏固和反思,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

在上課的時候我讓學生朗讀課文,劉輝同學(班上的一位後進生)將一個問句讀得頗有意味,我就下意識表揚了他。老師在課後也跟我說這個表揚是比較到位的,但是你表揚了他之後可以讓他單獨再讀一遍,可以讓同學們向他學習,從而讓這個偶爾的閃光點效果達到最大化,而且被表揚的學生的自豪感也會得到滿足。事實上我在第一課時表揚了他之後,他居然在第二課時主動回答了一個問題,這著實讓我驚訝,也驗證了我的猜想和老師的觀點。或許一個表揚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什麼,但是如果可以讓一個學生對一節課或者是一篇課文產生持續的關注和專注,那麼表揚的作用和意義也就顯現出來了。

“問題可以少一點,解題的過程可以長一點。”我在設計課堂的時候總是擔心撐不滿40分鐘,老師就給了我這個建議。實際上課堂沒有必要安排得行程滿滿,同一個問題可以多問幾次,或者換著法子去問,問了優生之後再問後進生,如果後進生答不出來,我可以讓他模仿優生的方法將問題再回答一遍,因為上課是以全班為物件的,而不僅僅是那麼幾個人。我問這樣的話學生們不會覺得很無聊嗎,老師說對於優生我們可以在課後給予他們額外的一些關注,畢竟課堂要面對的是全班人,而不是個別人。

我自己也反思了一下,或許語文的學習也可以參考我自己外語學習的方法,就是鍛鍊自己“聽說讀寫思”的能力,那麼在課堂上也可以分為這幾個板塊,上課的時候就可以圍繞這幾個點去訓練他們的能力。而我的這次課堂安排可以在分析老人的話語的時候訓練他們的“讀”和“說”,分析神態的時候訓練他們的“寫”的能力,至於“聽”,就是他們在課堂上聽同學們說、聽老師說的時候的課堂吸收了。總之課堂環節的設計可以是多樣的。

這次正式的上課給了我非常多新鮮而且寶貴的體驗,既然踏出了屬於自己的第一步,我也衷心希望下次的課堂、下一次的自己能夠更加出色。

六年級《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4

核心提示:《唯一的聽眾》這篇文章通過對老人的語言,神態的描寫,表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音樂教授對“我”的真誠無私的幫助,表達了“我”對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課文以兩條主線展開情節,以老教授為主,“我”的變化為輔……

《唯一的聽眾》這篇文章通過對老人的語言,神態的描寫,表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音樂教授對“我”的真誠無私的幫助,表達了“我”對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課文以兩條主線展開情節,以老教授為主,“我”的變化為輔。本文的重點是品味描寫老教授真誠的語言和神情的語句,體會其心理及其對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進而體會老教授對主人公無私的關愛和主人公對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據這一重點,在深入學習時,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老教授的語言、動作、神態,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課上,不僅注重引導學生體會老教授對“我”的關愛、鼓勵和幫助,還引導學生學習體會老教授那詩一般的語言,使語文課重語言感悟的同時,又注意語言的表達,語文課上充滿語文味。通過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文字,被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材的美德所感動,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但在教學過程中,對有的句子如“那沙沙的足音,有如悠悠的小令”品悟不夠,學生沒能體會到當時作者找到一處練琴的好景緻而興奮的心情。

六年級《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5

《唯一的聽眾》講述的是一個被家人稱作是音樂白痴的人,雖極大打擊了他的自尊心,但是並沒有泯滅他對小提琴的愛好。他躲到樹林裡練習拉琴,幸運地是他遇到了一位自稱是聾人的老婦人,給予了無私的真誠的鼓勵和肯定,消除了作者的顧慮,重拾了自信,經過一番努力之後,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小提琴手。

課文情節很有戲劇性,極具感染力,孩子們都很感興趣,而且這個善意而美麗的語言,也感動了每一位學生。

在教學時,我抓住了文中的兩條線索展開教學,一條是“我”的心理、行動變化,一條是老婦人的語言變化。

教學時,我還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反覆誦讀,配上優美的音樂,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及其內涵。

本篇課文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課文內容的理解,可減少時間,如在學習老人的三次語言時,不必斟詞酌句地去理解,課堂上,不必拘泥於課文內容的理解,應讓學生在課堂中領悟、掌握文章的寫作方法,讀中悟寫。再者強化篇的訓練,讓學生從文章的整體入手,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讓課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讓學生戀上”語文味”。

通過教學,我深刻地認識到了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應具備深厚的文化功底,特別是作為六年級的語文老師,工作之餘,讀書、學習,積澱、提升自己的語文學養,顯得尤為重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