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溝裡的孩子》教學設計反思

來源:才華庫 2.4W

【1】《山溝裡的孩子》是篇敘事散文,用富含感情的語句描寫了山溝裡的孩子起早貪黑去上學的情景。頌揚了山裡的孩子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精神。

《山溝裡的孩子》教學設計反思

葉聖陶先生說:“學語文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要想使學生通過朗讀達到有效的感悟,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至關重要。教學時只有將學生的情感完全調動起來,與作者和課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產生強烈的共鳴,形成“心理相融”,他們的朗讀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

因此,教學中,我一直把朗讀貫穿教學始終。朗讀是進行閱讀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標誌。在理解課文的學習活動中,我讓學生跟山溝裡的孩子作對比,促使他們“角色移位”,能夠設身處地地想象山溝裡的`孩子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學習這些孩子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精神。在教學時,我更注重教給學生方法,培養他們的能力。

教學設計中,我也十分重視學法的指導,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整體入手,整體把握,整體感知;引導學生在理解山溝裡的孩子上學困難時重點精讀、品位朗讀;同時讓學生在“找一找,讀一讀,畫一畫,想一想,議一議,寫一寫”中,理解課文的內涵,讓學生的感情與作者之情、作品之情產生共鳴。

教學中我設計了用四組對比句帶全篇的環節,教師先出示一組,再讓學生去找,不僅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還充分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美中不足之處,上完課才感覺到,我只是讓學生找到了四組對比句,而沒有讓他們深入的去讀,去感受讀,去體味讀,如果學生在抓住重點的詞句讀—去想—再讀—再體驗,學生就會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2】我常常問自己:如果我是學生,我會喜歡什麼樣的語文課呢?每次我的答案總是不一樣,但總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快快樂樂地讀,快快樂樂地學。那什麼樣的語文課才能讓學生快樂呢?用專家的話說,應該是沒有思維的禁錮,沒有傳統的束縛。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碰撞,有的是交流,有的是和諧。用教師的激情,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用精心預設激發學生精彩的生成,用師生對話交流,敲開學生智慧的大門。

《山溝裡的孩子》講的是在貧困的山區,孩子們為了改變山溝裡的窮面貌,起早貪黑,勤奮刻苦地學習。課文讀起來很美,也很感人,但對學生來說,由於離山溝裡的孩子的生活實際遙遠,不容易身臨其境地理解孩子們學習的艱苦,對於“金鑰匙”“黑夜”“黎明”的深入理解也有一定難度。如何突破這些難點,讓學生快樂主動地學習呢?

經過反覆思考,第一課時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2、激發學生主動質疑;

3、學生再讀書,在課文中尋找答案;

4、組織學生交流收穫;

5、將仍讀不明白的內容作為第二課時的學習目標。

第二課時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1、讀課文,瞭解“金鑰匙”的作用,聯絡生活實際,利用多媒體,讓學生了解山溝的窮面貌,進而理解“金鑰匙”指的是知識智慧,孩子們希望能學到知識,將來能改變山溝裡的窮面貌。這個環節的設計,是希望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與作者產生共鳴,理解文字。

2、多種形式讀1――5自然段,瞭解孩子們的勤奮刻苦,樂觀向上。這個環節是希望學生在讀中感受語言美,在採訪中換位思考,與文中人物心靈對話。

3、用你想對山溝裡的孩子說點什麼引出作者的讚美,用代入法理解“黎明”和“黑夜”的真正含義。這個環節是希望學生在感悟中自我教育,學習抓重點詞理解課文重點句的方法。

4、說說山溝裡燦爛的黎明將是什麼樣的。這個環節是希望再次強化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才能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

5、總結本節課的收穫。在這節課中,我努力做到讓學生快樂學習,學有所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