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學設計7篇

來源:才華庫 2.31W

作為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庖丁解牛》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庖丁解牛》教學設計7篇

《庖丁解牛》教學設計1

一、學情分析

高中二年級的學生經過高一階段一年的學習已形成較為成熟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在心理和思維能力方面較高一階段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已經能夠對人生和社會做出自己獨立的思考。另外,在學習完高中階段的五個必修模組後,學生已積累了較為系統的文言知識和一定的古代散文的閱讀方法,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來對文字進行自主的閱讀鑑賞。

二、教材分析

《庖丁解牛》是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四單元“自主賞析”部分的第一篇文章,本單元是古代散文欣賞,單元教學賞析的主題是——創造形象,詩文有別。古詩中的形象是經過提煉和昇華的,跳躍性大;散文中的形象是具體的,貼近現實生活。《庖丁解牛》篇幅短小,故事性強,人物形象鮮明,寓意深刻,適合學生自主探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強調:“語文教學不僅僅重視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對學生人文思想的培養。”另外,《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了選修課程“詩歌與散文”模組的課程目標有:培養鑑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並給予恰當的評價;藉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學習鑑賞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理解把握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所以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於引導學生通過對庖丁解牛這一故事的解讀感悟來領悟本文所闡述的養生的道理,並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學生自讀和課堂的檢測使學生積累本文的文言知識。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圈點勾畫的方法積累文言知識;通過學生、教師、文字間的對話,來實現對文字的深入解讀;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在自主研讀、討論交流中學習課文,體悟人生。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領悟“庖丁解牛之道”的內涵,並從中受到有益的啟示;領悟本文所揭示的“養生”的道理,並能辯證地進行評價。

四、教法和學法

1、導讀法

2、朗讀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學媒體

多媒體教學輔助裝置

六、教學時數

一課時

七、教學評價

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

八、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學生自讀,藉助工具書,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課文。)

(一)匯入新課

課前老師佈置同學們自讀《庖丁解牛》一文,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課文。假如我把《庖丁解牛》這篇文章比作一頭牛,那麼解牛人就是誰呢?(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現在我們就來檢驗一下大家初步解牛的情況如何。

(二)自讀檢測

1、一詞多義:

善:“嘻,善哉”好

“善刀而藏之”通“繕”,修治,拭擦

為:“庖丁為文惠王解牛”介詞,給,替

“視為止,行為遲”因為

族:“族庖月更刀”眾,一般的

“每至於族”筋骨交錯聚結之處

乎:“技蓋至此乎”句末語氣助詞,表疑問

“依乎天理”介詞,相當於“於”

“恢恢乎其遊刃必有餘地矣”語氣詞,用於形容詞後面,表示感嘆或讚歎

2、通假字

“向”通“響”,響聲

“蓋”通“盍”,怎樣

“善”通“繕”,拭擦

3、詞類活用

“良庖歲更刀,族庖月更刀”(“歲”、“月”,名詞活用作狀語)

4、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省略句,“視為(之)止,行為(之)遲”)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倒裝句,介詞結構後置)

(三)朗讀體會:

1、師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想象庖丁解牛的具體情形,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

3、追尋庖丁解牛經歷的幾個階段,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回答。

明確:解牛之初:所見無非牛者

三年之後:目無全牛

方今之時: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四)感悟討論

1、庖丁為什麼能達到解牛的至高境界呢?要求儘可能多的使用原文中的材料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以“道”作為追求的目標。)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不懈實踐,探求規律,運用規律。)

“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謹慎專注,尊重規律,從不驕傲大意。)

2、結合自己的體驗,說說庖丁解牛的故事給了你哪些啟示?

(五)拓展探究

結合《莊子養生主》一文的第一段思考,文惠君所領悟的“養生之道”和庖丁的“解牛之道”有何相似之處?

(藉助多媒體手段展示拓展的教學資源

拓展材料: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莊子養生主》

注:①養生主:指養生的主要關鍵,即養精神。②生,通“性”,天性。

【參考譯文】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求取無限的知識,那是費力傷神的。既然這樣還要追求知識的淵博,那就難免陷入危險的境地了!做善事不必貪圖名利,做惡事不要惹上刑戮之災。順應督脈自然中和之氣作為打通經絡的主要方法,就可以保護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奉養老人,可以享盡天年。

明確:庖丁的“解牛之道”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文惠君的“養生之道”是:在人類社會錯綜複雜的矛盾中把握其規律藉以自我保護的方法。二者的相似之處是“順應自然”。

(六)交流應用

1.交流學習中的疑問,讓學生提出自己學習本文後還有哪些疑問。

2.讓學生結合自己對生命的認識,說說我們應該如何“養生”?

3.讀寫結合,讓學生結合《逍遙遊》一文和本課的學習,請用簡潔生動的語言為莊子這位歷史名人寫一段評語。(50字左右)

(七)收穫時刻

由學生總結這節課自己的收穫。

(八)課堂小結

1.總結本課內容。

2.總結並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

《庖丁解牛》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從課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要反覆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就能像庖丁一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做到“遊刃有餘”。

2.體會本文層次清晰、結構完整的特點,學習本文細緻生動的描寫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通過把握庖丁解牛的形象把握全文要闡述的事理。

3.掌握“遊刃有餘”、“目無全牛”、“躊躇滿志”、“肯綮”等詞語的意思。瞭解“乎”、“然”、“為”、“於”等虛詞的用法。

教學過程設計(1-2課時。)

一、複習匯入:

1、莊子,名周,戰國中期宋國人,著名的思想家(唯心主義哲學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2、《莊子》,又叫《南華經》,是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所作,今存33篇,其中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這個寓言故事選自《莊子內篇養生主》。文筆汪洋恣肆,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義色彩,想象奇特豐富,善用寓言。

3、莊子精神

A以道為本(道是世界的根源,世界的普遍規律。道是超越物我、是非與好惡的一種精神境界,是人生的一種體悟,達到這種境界,便可獲得最大的精神快樂。)

B安命無為(安命無為的生活方式,又不完全是悲觀無望的生活,而是一種樂觀悠閒的生活。)

C萬物一體(莊子認為天地萬物之間都有共同性,否認了事物的差別,認為貴賤、貧富榮辱、是非、名利、得失乃至生死都是一體的。)

D逍遙而遊(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這種心靈的遨遊說穿了就是一種超越於喜、怒、哀、樂之感情的起伏與利害得失之價值的牽涉及是非真假之意識的衝突,達到一種無心無情,無思無慮,不動心的狀態。)

在知識分子的心目中,老莊,尤其是莊子的哲學最貼合他們內心深處隱蔽的部分。它在儒家的規矩嚴整與佛家的禁慾之間,給中國的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塊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它是率性的,是順應自然的,反對人為的束縛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過程中,竭盡了最大的心力。

《養生主》是一篇談養生之道的文章。“養生主”意思就是養生的要領。莊子認為,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

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盡年”,是全篇的總綱,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緣督以為經”,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第二部分至“得養生焉”,以廚丁分解牛體比喻人之養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遊刃有餘”,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餘下為第三部分,進一步說明聽憑天命,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的生活態度。

1.朗讀課文,正音正形。

踦砉騞郤窾綮硎謋

2.藉助課文註解和工具書逐句翻譯課文。

3.劃分本文層次,歸納大意。

二、討論以下問題。

1、課堂練習檢測(見課件)

2、歸納“為”、“乎”、“然”、“於”等虛詞的用法。

(1)為

①庖丁為文惠君解牛(介詞,替,給)

②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都是動詞。前一個,解的意思;後一個,作為的意思。)

③視為止,行為遲(兩個“為”同義,因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兩個“為”同義,因為。)

(2)乎

①技蓋至此乎?(疑問語氣詞,呢。)②進乎技矣(介詞,用法同“於”,相當於“比”)

③依乎天理(介詞,用法同“於”,可不譯)④而況大軱乎!(表反問語氣,呢。)

⑤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助詞,用作形容詞詞尾。加強語氣,表示強調。)

(3)然

①奏刀騞然(象聲詞詞尾。)②因其固然(副詞詞尾,表“……的樣子”。)

③雖然,每至於族……(代詞,這樣。)④怵然為戒(形容詞詞尾,表“……的樣子”。)

(3)於

①合於《桑林》之舞(介詞,引出物件。)②而刀刃若新發於硎(介詞,從。)

③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介詞,對於。)④雖然,每至於族(動詞字尾。)

3、實詞、成語及難句歸納(見課件)

目無全牛——形容技術達到極純熟的境界。遊刃有餘——形容做事熟練,輕而易舉。

躊躇滿志——形容心滿意足,從容自得。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關鍵。

4、欣賞“解牛之美”

(1)劃出文中描寫解牛場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給我們什麼樣的一種感受?

明確:視覺:動作:手觸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

聽覺:響聲:砉、騞;——莫不中音(音樂化)

(2)作者為什麼要強調它符合《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經首》的節奏?

明確: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藝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種藝術的享受。

5、探討解牛經----生讀第三段

庖丁是如何達到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明確: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規律),不滿足於技藝,不斷追求更高的境界,總的概述技藝高超的原因。(總說)

(2)長期的摸索,反覆的實踐,去了解牛的`複雜的結構(必經之路)。

解牛的三種境界:始臣之解牛,無非牛者(不懂規律)------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懂得規律)--------方今之時,以神遇不以目視(運用規律)。

6、合作探究:

文惠君聽庖丁介紹後,說懂得了“養生之道”,解牛之道和“養生”之道有什麼聯絡?

明確:注意寓言的比喻義

作者把牛比喻成複雜的社會,儘管矛盾複雜,鬥爭激烈,但總有間隙可尋,只要像庖丁那樣,“以無厚入有間”,順應環境,隨俗沉浮,避開矛盾是非,就能保全性命,養護精神。那麼人就能在社會中游刃有餘了,精神和身體不會受到傷害,同時解完牛躊躇滿志之後,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時,應該好好地收斂自己的態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則還是容易受傷害的。

客觀喻理: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規律,只要反覆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就能像庖丁一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做到遊刃有餘。

7、由莊子的庖丁解牛看莊子的哲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養生主

【譯文】

我們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識是沒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就會疲憊不堪了。那麼,追求知識的人們,只能(弄得自己)疲憊不堪罷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聲,做壞事不要遭到刑罰。順其自然之理以為常法,就可以保護生命,保全天性,可以養護身體,可以享盡天年。

告訴我們:人們讀書應當將精神狀態調整到一種放鬆、舒適的狀態,不要刻意的為尋找知識而讀書,也不要因為有什麼不懂就冥思苦想,甚至灰心喪氣。不論是刻意的尋找知識還是冥思苦想的試圖去弄懂一些知識都是近乎功利的做法,它會使人的精神變得緊張而疲憊,並且未必就能得到事物的真諦。讓精神順其自然。有些東西是在生活中,在精神悠閒自得的狀態中體悟到的,所以我們應順虛以為常法,這樣才能保護生命,保全天性,養護身體,享盡壽命。

8、延伸拓展:讀莊子的庖丁解牛給我們什麼啟示?生寫100字左右的啟示。

1、庖丁因為熟悉了牛的機理,自然懂得何處下刀。生活也一樣,如果能透解了、領悟了生活的道理,摸準了其中的規律,就能和庖丁一樣,做到目中有牛又無牛,就能化繁為簡,真正獲得輕鬆。2、硬碰硬撞,只會兩敗俱傷。3、反覆練習,就熟能生巧,得心應手。4、做事要循序漸進。5、做事,或者做人,抓關鍵。把要點的地方解開了,枝節的地方自然迎刃而解。6、皰丁解牛,雖然“遊刃有餘”,但是每次解牛的時候,他總是小心謹慎。解完牛,雖然“躊躇滿志”,但不露鋒芒,隨即把刀揩乾淨收藏起來。這心裡上的警覺和行為上的收斂便是自處之道。

《庖丁解牛》教學設計3

我曾上過一次規模較大的公開課,從《庖丁解牛》入手研究文言文課外自讀篇目的教學法,課後反映較好。下面是這堂課的教學設計及有關問題。

一、教學設計:

1、要求學生在課外自讀《庖丁解牛》,必須做到:對照註釋,利用工具書通讀課文,達到可以較流暢的誦讀要求;勾出“自讀提示”及課文中有關文學文化常識、主旨、好句好段等內容;記下疑難問題。

2、通過課堂(45分鐘)檢查學生自讀情況,並指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其具體步驟為:

①誦讀正音。指定一個大組聽其他三個大組誦讀課文,指出錯誤,教師同時也給予誦讀指導,然後再讀。

②教師提問抽查自讀勾書的情況,對認識混淆、理解錯誤的問題給予分析指導,發動全班學生討論,從中尋找正確答案。

③質疑辨析。要求學生把自己在閱讀中記下的問題提出來讓全體同學思考討論,儘量聯絡以前所學的相關知識,尋求其中的聯絡,教師參與討論,適當點撥、總結。

④寫作訓練。要求學生針對文中“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一句,以“‘道’與‘技’”為正標題,對副標題“談……”進行補充,設計議論文的開頭。

二、指導思想:

長期以來,不少教師習慣於包辦代替,進行文言文教學硬是要逐字逐句地串講,學生也習慣於依賴老師,不敢也不能夠自己閱讀文言文,教材所編配的文言自讀篇目常常不能發揮“自讀”的作用。因此,在接到公開課任務後,我選擇了課外自讀篇目《庖丁解牛》,力圖體現出教材的編排意圖。我在佈置自讀任務時沒有提出特別高的要求,也沒有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做書面作業等,只要求他們根據註釋,利用工具書通讀課文,同時適當地勾畫,記下問題。與讀懂大意比較起來,“達到較流暢的誦讀”這個要求可能相應要高一些,因為讀一遍二遍是絕對不行的。提出這個要求,是為了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知課文,領略其神韻。我始終相信適當的勾畫圈點和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必要途徑。

學生課外自讀老師是看不見的,要掌握學生自讀的情況,解決其疑難問題,則必須通過課堂教學的形式。既然是檢查自讀,當然就必須體現自讀,不能搞成“講讀”,因此我採取了學生討論與教師引導相結合,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方式。這個方式給了學生充分的學習自主權,同時也對教師備課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為你很難預測學生會提出一些什麼樣的問題。可以說,這樣的處理的確把“自讀”二字落到了實處,同時也讓學生掌握了自讀的一般方法。

三、這堂課的特點:

1、活而不亂。這堂課自始至終都以學生活動為主,由於任務明確、程式清楚、引導恰當,一直進行得活躍而有序,雖然有37人次發言(有關領導統計),但一點也不凌亂。

2、時有高潮。由於學生有極強的求知慾,始終主動參與,個別學生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例如,“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中的“三年”是不是正好三年?又如,“臣之所好者,道也”中的“道”與同一個單元《荷⒄扇恕分小暗樂不行,已知之矣”中的“道”、《五蠹》中“然則今有美堯舜、鯀禹、湯武之道於當今之世者”中的“道”一樣嗎?這些問題激起更多的學生參與爭論,氣氛熱烈,不時形成高潮。

3、真實自然。這堂課事先沒有“排練”,也沒有限制學生的發言,因此既展示了學生自學的真實情況,也暴露了教師個別不足之處。

4、有一定的思辨色彩。雖然是一個簡單的寫作訓練,但由於引導了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深入思考“道”(事物的客觀規律)與“技”(技術、技巧)的關係,使整堂課有了一定的思想高度。

《庖丁解牛》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識記本課的重點實詞及通假字,理解文段的基本含義。

2、探究庖丁的優秀之處和原因,感悟解牛故事蘊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重點:

疏通課文大意,歸納文言要點,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對本文“莊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啟示意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同學們,聽過莊周夢蝶嗎?誰能概述一下這個故事呢?話說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蝴蝶,飄飄蕩蕩,十分輕鬆愜意。他這時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莊周。過一會兒,他醒來了,對自己還是莊周感到十分驚奇疑惑。他認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莊周與蝴蝶一定是有分別的。這便被莊周稱之為物我合一。今天,我們所學習的內容就是跟莊周有關的,我們一起去看看。

莊子出生在先秦時代,中國的先秦是一個屬於思想家的年代。在群星璀璨的夜空中,莊子是那類耀眼的星座之一。這個枯瘦的老人家像一隻下蛋的雞,趴在大自然的巢穴裡勤勉地生產思想的雞蛋,然後咯咯地叫著“天道自然,養生全身”八個字,向人們傳播自己的思想。莊子的思想被後人稱之為最早的關注人心靈的哲學。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莊子,走進莊子的哲學,領略莊子哲學的魅力。

二、教授新課

1、揭示主題

我們今日學習的主題是《庖丁解牛》。誰能從字面意義上解釋一下是什麼意思?

那接下來我們一起進入課文去研究。

2、翻譯原文

【原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譯文】

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堯時)《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解牛的)技術怎麼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追求的,是道,已經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裡看到的是一隻完整的牛;三年以後,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現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地,那麼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餘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即使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裡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後把刀擦抹乾淨,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得了養生的道理了。”

(老師帶領學生邊看原文邊進行翻譯。)

3、聯想成語

同學們,課文的大大意我們已經基本清楚了,那麼,從本文大意中,你能聯想到哪些成語呢?

①遊刃有餘:現代人使用它來比喻技術熟練高超,做事輕而易舉。

②目無全牛:一般用來指技藝達到極其純熟的程度,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

③躊躇滿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意思。躊躇,一般用於形容猶豫不決的樣子。躊躇滿志,指對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樣子。

④切中肯綮:切中,正好擊中。肯綮,是指骨肉相連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關鍵。切中肯綮是指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方向準,一下子擊中了問題的要害,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⑤批郤導窾——批:擊;郤:空隙;窾:骨節空處。從骨頭接合處批開,無骨處則就勢分解。比喻善於從關鍵處入手,順利解決問題。

⑥新硎初試——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象新磨的刀那樣鋒利。比喻剛參加工作就顯露出出色的才幹。亦作“發硎新試”。

⑦官止神行:指對某一事物有透徹的瞭解。

⑧庖丁解牛:廚師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瞭解事物客觀規律的人;技術純熟神妙;做事得心應手。

⑨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乾淨。將刀擦淨,收藏起來。比喻適可而止,自斂其才。

(學生若答不出,教師可適時引導,拓展學生的詞彙量)

過渡:所以一篇小小的文章竟然隱含了這麼多成語啊。

3、文言知識

過渡: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本文中的重點詞句。

(一)通假字

1、砉然向然(向,通響)

2、技蓋至此乎(蓋,通盍)

3、技經肯綮之未嘗(技,通枝)

4、善刀而藏之(善,通繕)

(二)詞類活用

1、以無厚入有間(厚,形容詞名用,厚度)

2、良庖歲更刀(歲,名詞作狀語,每年)

3、族庖月更刀(月,名詞作狀語,每月)

(三)一詞多義

(1)族庖月更刀(眾,一般的)

(2)每至於族(叢聚、集結之處)

(1)庖丁為文惠君解牛(介詞,替)

(2)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兩處都是動詞,分別譯為解、作為)

(1)砉然向然/因其固然/怵然為戒(助詞,形容詞或副詞詞尾,表狀態)

(2)雖然,每至於族(代詞,這樣)

(1)技蓋至此乎(疑問語氣助詞,相當於“呢”)

(2)依乎天理(介詞,相當於“於”)

(3)而況大軱乎(反問語氣助詞,相當於“呢”)

(4)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形容詞詞尾)

(四)古今異義詞

(1)所見無非全牛(無非)

古義:沒有不是

今義: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天理)

古義:生理上的天然結構

今義:天然的道理

(3)雖然,每至於族(雖然)

古義:雖然這樣

今義:錶轉折關係的連詞

(4)視為止,行為遲(行為)

古義:動作因此

今義: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在外面的活動

(5)每至於族(族)

古義: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

今義:事物有某種共同屬性的一大類

(6)吾見其難為(難為)

古義:很難做

今義:使人為難

(7)因其固然(固然)

古義:本來的樣子

今義:表示承認某一事實,引起下文轉折;表示承認甲事實,也不否認乙事實

(五)倒裝句

技經肯綮之未嘗(未嘗技經肯綮,賓語前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於硎新發,介賓後置)

合於《桑林》之舞(於《桑林》之舞合,介賓後置)

(六)省略句

如土委(於)地

怵然為(之)戒,視為(之)止,行為(之)遲

(七)判斷句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也”表判斷)臣所好者道也。(“……者……也”表判斷)

三、深度解讀

1、請同學們細細品味本文,本文可以分為幾段?每一段蘊含了什麼道理?

答:作者原意是用它來說明養生之道的,藉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順應自然規律的道理。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寫庖丁解牛的熟練動作和美妙音響;第二段緊接著寫文惠君的誇讚,從側面烘托庖丁技藝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對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講述了自己達於“道”境的三個階段;第四段寫文惠君聽後領悟了養生的道理。此文在寫作上採用多種手法,結構嚴密,語言生動簡練,體現了莊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點。

2、我們再回到課本中去,第一段詳細寫“解牛”目的是什麼?

答:第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寫。作者以濃重的筆墨,文采斐然地表現出庖丁解牛時神情之悠閒,動作之和諧。全身手、肩、足、膝並用,觸、倚、踩、抵相互配合,一切都顯得那麼協調瀟灑。“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聲形逼真。牛的骨肉分離的聲音,砍牛骨的聲音,輕重有致,起伏相間,聲聲入耳。

3、第二段文惠君嘆息有什麼作用?

答:第二段緊接著又用文惠君之嘆:“善哉!技蓋至此乎!”進一步點出庖丁解牛之“神”,這就為下文由敘轉入論做好鋪墊。

4、第三段妙在庖丁的回答並不囿於“技”,而是將“技至此”的原因歸之於“道”,為什麼?

答: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並由此講述了一番求於“道”而精於“技”的道理。此段論說,為全文精華所在。為了說明“道”如何高於“技”,文章先後用了兩種反差鮮明的對比:一為庖丁解牛之初與三年之後的對比,一為庖丁與普通廚工的對比。庖丁解牛之初,所看見的是渾然一牛;三年之後,就未嘗見全牛了,而是對牛生理上的天然結構、筋骨相連的間隙、骨節之間的竅穴皆瞭如指掌。普通廚工不瞭解牛的內在組織,盲目用刀砍骨頭;好的廚工雖可避開骨頭,卻免不了用刀去割筋肉,而庖丁則不然,他不是靠感官去感覺牛,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憑內在精神去體驗牛體,順應自然,擇隙而進,劈開筋肉間隙,導向骨節空處,按照牛的自然結構進行。

5、“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12字有何妙處?

答:順應自然,物我合一,本是道家的追求,庖丁以此為解牛之方,才使他由“技”進於“道”,達到爐火純青、技藝超群的地步。“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這十二字是對庖丁解牛效果的描繪,方法對頭,不僅牛解得快,刀子也不受損害。十九年來,解牛數千頭,竟未換過一把刀,刀刃還是鋒利如初。這當然是每月換一把刀的低階廚工所不可思議的。區別就在於他們求於“技”,而庖丁志於“道”。

6、文惠君的養生之道與庖丁的解牛之道有怎樣的關聯?

答:莊子學派認為“技”與“道”通。“道”高於“技”,“技”從屬於“道”;只有“技”合乎“道”,技藝才可以純精。“道”的本質在於自然無為,“技”的至善亦在於自然無為。只有“以天合天”(《莊子達生》),以人的內在自然去合外在自然,才可達到“技”的最高境界。庖丁深味箇中三昧,所以才能成為解牛中的佼佼者。反過來,“技”中又有“道”,從“技”中可以觀“道”。“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莊子天地》)。文惠君正是通過庖丁之“技”,悟得養生之“道”。養生,其根本方法乃是順應自然。顯然,庖丁解牛,乃是莊子對養生之法的形象喻示。

7、本文的寫作手法有何特點?

答:莊子散文善於運用形象化說理的手段。這則寓言採用誇張、對比、映襯、描摹等多種手法,表現庖丁解牛技巧的純熟,神態的悠然,動作的優美,節奏的和諧,身心的瀟灑。具體說來,此文在寫作方面的主要特點是:

一、結構嚴密。全文分兩大部分,先講述故事(第一、二段),再點明寓意(第三段)。就故事說,又分兩層,即由寫“技”到說“道”。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藝,再由庖丁闡述他的解牛之道。寫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寫,再通過文惠君的讚歎加以小結,並轉入庖丁的談道。

二、語言生動簡練。如寫庖丁解牛時手、肩、足、膝的動作,只用觸、倚、履、躊四字,便反映出各自的特色。用“嘻!善哉!技蓋至此乎?”這麼八個字(實詞、虛詞各半)三句話,就將文惠君看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術而產生的驚異、讚歎與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實地反映出來。

8、本文講述了一個什麼道理?

答:做事應處處小心,還要保持著一種謹慎小心的態度,收斂鋒芒,並且在懂得利用規律的同時,更要去反覆實踐,像庖丁“所解數千牛矣”一樣,不停地重複,終究會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人類社會充滿著錯綜複雜的矛盾,人處世間,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樣避開矛盾,做到順應自然,才能保身、全生、養心、盡年。

小結:初解牛時,目見全牛;三年之後,目無全牛;方今之時,遊刃有餘。牛無疑是很複雜的,庖丁解牛,為什麼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輕鬆簡單,原因是什麼?是因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與牛當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麼牛,它們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個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處下刀。生活也一樣,如果能透解了、領悟了生活的道理,摸準了其中的規律,就能和庖丁一樣,做到目中有牛又無牛,就能化繁為簡,真正獲得輕鬆。

四、拓展閱讀

1、寧做自由鬼龜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願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莊子說:“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願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庖丁解牛》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教學目標

①掌握"遊刃有餘""目無全牛""躊躇滿志""切中肯綮"等詞語的意思,瞭解"乎""然""為""於"等虛詞的用法。

②瞭解莊子的哲學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有反覆實踐,不斷積累知識,方能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

〖學習重點〗

1、疏通課文大意,歸納文言要點,分析人物形象。

2、第二段,理清層次及運用兩個對比寫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學習課時〗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導語設計

著名詩人郭沫若曾說過:"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載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的,這絕無僅有的一個便是莊子。"先秦的諸子百家之中對後世的影響之大莫過於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派,莊子主張"無為",放棄生活中的一切爭鬥。在知識分子的心目中,老莊,尤其是莊子的哲學最貼合他們內心深處隱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規矩嚴整與佛家的禁慾之間,給中國的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塊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它是率性的,是順應自然的,反對人為的束縛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過程中,竭盡了最大的心力。

學生回憶並介紹莊子後多媒體顯示:

"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莊子,走進莊子的哲學,領略莊子哲學的魅力。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庖丁:庖,廚師。丁,廚師的名字。解牛,指剖開,分割牛的肢體。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術,說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規律,才有好的效果。

這篇課文是《莊子?養生主》裡的一則寓言。題目是後來加的,原意是講養身之道。養生主,指養生的主要關鍵。

補充:關於養生主的解釋

①養生二字連讀,意為保養生命,主在這裡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②生主二字連讀,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這裡養生主指保養精神。

莊周認為,人類社會充滿著錯綜複雜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尋求解脫,就須像庖丁解牛那樣,找出規律,遊刃有餘,不受損傷,以求保身、全生、養親、盡年,反映了沒落階級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今天我們閱讀這篇課文,可以得到一種有益的啟示,這個啟示是什麼呢?請大家認真聽讀課文。

2、聽讀正音

多媒體播放經典朗讀,學生聽讀正音。

學生自由讀:一字一詞一句的讀,憑藉註釋,讀準字音,瞭解詞義,弄懂字詞,理會文意。

3、把握內容

播放"庖丁解牛成語故事",瞭解文章大意。

學生整體閱讀,理清思路。

概括主要內容: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寫庖丁解牛的一個場面,突出庖丁的技術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庖丁技術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從故事引出養生之道。

三、知識積累

1、字音

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中音技蓋至此乎

批大郤導大窾肯綮更刀大軱新發於硎謋然

2、一詞多義

①庖丁為文惠君解牛(介詞,替,給)

②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都是動詞。前一個,"解"的意思;後一個,"作為"的意思。)

③視為止,行為遲(兩個"為"同義,因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兩個"為"同義,因為。)

①技蓋至此乎?(疑問語氣詞,呢。)

②進乎技矣(相當於"於",可不譯,教案《《庖丁解牛》教學設計》。)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況大軱乎!(表疑問語氣,呢。)

⑤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形容詞詞尾。加強語氣,表示強調。)

①奏刀騞然(擬聲詞詞尾。)

②因其固然(副詞詞尾,表"…的樣子")

③雖然,每至於族…(代詞,這樣。)

④怵然為戒(形容詞詞尾,表"…的樣子"。)

①合於《桑林》之舞(介詞,引出物件。)

②而刀刃若新發於硎(介詞,從。)

③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介詞,對於。)

④雖然,每至於族(動詞字尾。)

2、古今異義

所見無非牛者(古:沒有不是;今:副詞,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裡或輕裡說))

依乎天理(古:天然結構;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因其固然(古:本來的樣子;今:a.表示承認某一個事實,引起下文轉折;b.表示承認甲事實,也不否認乙事實)

雖然,每至於族(雖然,古:雖然如此,儘管那樣;今:常用作表示轉折關係的連詞/至於,古:動詞"至"和介詞"於"連用,相當於"到了";今:a.達到某種程度;b.另提一事/族,古:(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今:事物有某種共同屬性的一大類)

行為遲(古:動作因為;今:受思想支配表現的活動)

3、通假字

砉然向然(響)

技蓋至此乎(盍)

批大郤(隙)

善刀而藏之(繕)

4、詞類活用

良庖歲更刀,族庖月更刀(名詞作狀語,每年,每月)

5、積累成語

遊刃有餘:現在使用比喻技術熟練高超,做事輕而易舉。

目無全牛:現在指技藝達到極其純熟的程度,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

躊躇滿志:指對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樣子。

切中肯綮:肯綮,筋骨結合的地方,現在指關鍵。此語指能正好擊中最重要的關鍵。

6、翻譯句子

①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接觸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的地方。("手之所觸"等句均由指示代詞"所"加動詞"觸"等形成名詞性片語,它的作用相當於一個名詞,意為"接觸的地方"。"手"為句中定語,"之"是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的結構助詞。)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從未碰脈絡相連和筋骨相結的地方,更何況大骨頭呢?(嘗,動詞、試,這裡可作"碰到"、"接觸"之意。技經肯綮是"嘗"的賓語,這裡提到動詞"嘗"的前面,"之"代詞,復指前置賓語。)

③恢恢乎其遊刃有餘必有餘地矣。

骨節間的空隙寬寬綽綽地,它對於刀刃運轉必定是有餘地。(恢恢寬綽的樣子;乎,形容詞尾;"其",代詞,代上文的"間"。)

③怵然為(之)戒。

怵然,害怕的樣子,等到於說小心翼翼也。(戒,警惕;為(wèi)介詞,後面肯略了賓語"之"字,下面"為止"、"為遲"皆同。)

四、合作探究

1、欣賞"解牛之美"。

①劃出文中描寫解牛場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給我們什麼樣的一種感受?

明確:視覺(動作):手觸,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聽覺(響聲):砉、騞--莫不中音(音樂化)。

教師提示:庖丁解牛的場面。

庖丁解牛,文惠君觀看。作者以寫動作為主,一連用了五個動詞:解、觸、倚、履、踦,(總動作為"解";分別描寫庖丁全身各部位的動作為觸、倚、履、踦、)簡直是一系列藝術化、舞蹈化了的動作。並用兩個擬聲詞:砉、騞,描摹他解牛進刀的聲音,用兩個比喻"桑林之舞"、"經首之會",生動描繪出庖丁解牛的動作節奏感,刀鋒所到異乎尋常。

這段描寫引人入勝,對突出全文的中心,起到重要作用,是後面敘述抽象道理的依據。有之,才能使讀者對庖丁的"經驗之談"心服,才有其感染力。

②作者為什麼要強調它符合《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經首》的節奏?

明確: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藝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種藝術的享受。

2、探討解牛經

學生讀第三段,思考:庖丁是如何達到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明確: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規律),不滿足於技藝,不斷追求更高的境界,總的概述技藝高超的原因。(總說)

②長期的摸索,反覆的實踐,去了解牛的複雜的結構(必經之路)。

解牛的三種境界:始臣之解牛,所見無非牛者(不懂規律,目有全牛)→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懂得規律,目無全牛)→方今之時,以神遇不以目視(運用規律,遊刃有餘)。

③雖技藝高超,卻不掉以輕心,尊重規律(態度)。

教師提示:庖丁學解中的頭三年,精力高度集中,達到對外物(除牛之外)無所感知的境界--文章所創造的第一境界。

庖丁動手解牛時而又"未嘗見全牛也",對牛的全身結構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頭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東西。這是他已經完成了對必然王國的認識,行將踏進自由王國的境界了--第二境界。

十九年後,當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時,進入了一個異乎前兩個境界的嶄新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此時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動批郤、導窾、避開技經肯綮與大軱,遊刃於彼節者之間,遊刃有餘,把又髒、又累、又笨重、又麻煩的解牛活計,幹得漂亮極了、高階極了--第三境界。

莊周不愧為大思想家、文學家,他在幾百字內寫出了庖丁解牛的十九年的歷程,寫出了出語驚人的三個境界。用對話方式來寫,從庖丁回答中得知。

3、知識拓展: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提出古之做學問的三種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

教師提示:國學大師王國維精妙地以三句詞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繼而的執著和最終的頓悟。

4、探究:文中的良庖、族庖分別比喻哪兩類人?

明確:不懂規律固執蠻幹,容易受到傷害;遇到事情不知道變通,也容易受到傷害。

5、文惠君聽庖丁介紹後,說自己懂得了"養生之道","解牛之道"和這種"養生之道"

《庖丁解牛》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字詞:莫、蓋、道、因、然等詞的意義和用法;並理解成語:目無全牛、遊刃有餘的意思。

2、通過文字的研讀,使學生理解寓言的寓意: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積累,就能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從而做到“躊躇滿志”地為人處事。

3、結合文字虛構出庖丁的成長曆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4、發掘本文的內涵,結合現實生活領會文字的深刻的含義,從中領悟出為人處事的道理。同時體會寓言的多義性。

二、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寓言寓意。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古時候,有一位老人家很會講故事。人們透過他簡單而生動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我們曾經聽說過的“莊周夢蝶”、“東施效顰”的故事就是出自他之口,這位老人家就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今天我們來看他另一則故事——《庖丁解牛》。

板書題目。庖,廚師。丁是他的名字。解牛,分割牛、宰牛的意思。

(二)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輕聲朗讀課文,注意標出生字的讀音,以及疑難的字詞。

認讀生字。

聽錄音,注意朗讀的節奏,初步把握寓言的內容。

問:故事寓言涉及的主要人物是誰?庖丁給你們的第一印象是個怎麼樣的廚師?

教師:這裡的庖丁絕不是一般的庖丁,他是眾多庖丁中的佼佼者,他高超的技藝曾讓梁惠王讚歎不已。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欣賞庖丁解牛的精彩表演。一起朗讀一、二段。

(三)欣賞庖丁解牛的精彩表演:

學生朗讀1、2段。

劃出文中描寫解牛場面的句子?莊子、梁惠王怎樣評價庖丁解牛?

教師引導:莊子從那2個角度描寫解牛的精彩表演?(動作、聲音)

幻燈展示

莊子評價:庖丁解牛的動作和發出的聲音是那麼的和諧,他的動作就象《桑林》的舞蹈一樣優美,他的聲音又和《經首》一樣有節奏,看他表演真是一種享受啊。

梁惠王:善哉!技蓋至此乎?——可見庖丁解牛技術高超啊!

(四)編寫傳記,走進庖丁

1、發揮想象,編寫傳記。

庖丁解牛的刀法可謂出神入化,實乃高手中的高手,封他為“一代名庖”應是當之無愧。我們知道,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鮮為人知,一段曲折離奇的成長曆史。

下面就請大家結合課文第三段,發揮想象,編寫一個人物傳記:《一代名“庖”的成長曆程》。

注意儘量多的使用課文的材料,可以從庖丁的奮鬥目標、成長階段、解牛經驗、解牛態度等去敘述成長曆程。

(1)學生同桌討論、交流,發言。(請1-2人發言。)

教師注意總結每個學生的優點、並發現其有待補充的情節,請其他學生幫助。

師引導:這位同學敘述了庖丁的三個成長階段的奮鬥歷史,這十幾年的苦練他都在探索什麼?這是一個不懈實踐,探索規律的艱辛的奮鬥史、十幾年堅定不移,孜孜以求、、、、還有那些補充?

目無全牛:現在用一般指技藝達到極其純熟的程度,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

引導: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促使庖丁成為“名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求道”的遠大目標,不畏艱難,目標高遠。句子: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解釋該句。

板書——道(自然規律)

引導:解牛更講究方法,庖丁講什麼方法呢?躲避矛盾,尋找部位。

神遇依乎天理、、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要依照牛的生理規律,順其自然。

(2)學生髮言之後,教師根據學生編寫的傳記簡短總結。

教師總結思路:

始解牛時:所見無非牛者——月更刀

苦練中……

三年之後:目無全牛——歲更刀

苦練中……

方今之時:以神遇而不以目視——19年,刀刃若新發於硎)

正是因為庖丁10幾年艱苦的奮鬥,才有了他如此高超的技藝,成為一代“名庖”。

(3)下面欣賞請欣賞《遊刃有餘》,重溫《庖丁解牛》的故事。

遊刃有餘:現在使用他來比喻技術熟練高超,做事輕而易舉。

(五)透過故事,探討人生。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人生閱歷解讀文字,透過文字形成個性化的觀點,言之成理即予以肯定。)

1、文惠君悟道:

在文段的結尾以及視訊的最後我們都看到,文惠君說“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那文惠君當年從庖丁的經歷中得到的“養生”哲理又是什麼呢?

板書——養生(一切順其自然)人世間充滿了錯綜複雜的矛盾,只有象庖丁解牛一樣迴避矛盾,做到順應自然,才能保身、養生。

2、學生悟道:

一般來說,人一旦成名之後都喜歡出書,用他的親身經歷教給世人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如果庖丁要寫一本——《庖丁論人生》,那從這本書中我們應該可以讀到那些人生道理呢?

學生討論,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和生活經歷來談談,課本中的語句能教給我們怎樣的道理。

學生交流、討論,發言。

(教師從以下方面把握: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瞭解規律,掌握規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抓住本質,用心處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順其自然,不強求

技經肯綮之未嘗——避開鋒芒,從長計議

以無厚入有間——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於族……行為遲,動刀甚微——不莽撞,謹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斂鋒芒,低調做人

休養生息,養精蓄銳)

3、教師小結:以上是我們從《庖丁解牛》中探討中的人生哲理。一則小小的寓言故事,閱讀的人人生閱歷不同,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不同,審視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讀出不同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多義性。這則寓言的寓意還有很多解讀,留待我們同學日後在生活中逐步領悟。

《庖丁解牛》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掌握文章的字詞大意。

2、把握故事形象,理解寓意的內容。

3、理解“道”的內涵,探究作品對人的啟示。

學習重點:

對課文古文言詞的理解

學習難點:

理解故事的寓意,體會對人生的啟示

學習過程:

一、匯入環節:

在先秦的諸子百家中,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的儒家鼓勵人們積極入世,克己復禮;而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則是與儒家爭鋒相對,主張順應自然、自由無為,脫離社會的消極避世。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學習莊子的著名篇章——庖丁解牛。感受故事中蘊含的莊子哲學的思想。

二、品讀課文

1、關於作者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曾在家鄉做過漆園吏,不久即隱歸,一生過著窮困的生活。

莊子的散文,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想象奇妙,構思巧妙,意境開闊,描繪生動,善於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對後世文學有較大的影響。

2、《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書分內、外、雜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時所流傳的,今已失傳。《莊子》現存33篇:《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其中《內篇》一般認定是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出於莊子門人及後學之手。

養生主選自內篇,是莊子宣揚其養生之道的文章。所謂“養生主”,即保養生命,儲存天性的根本原則。

3、相關成語:遊刃有餘、目無全牛、躊躇滿志、善刀而藏

三、檢查預習情況

1、字詞注音

yǐ踦、xū砉然、huō騞然、大窽kuǎn、綮qìng、大軱gū、硎xíng、怵chù然、謋huò

2、齊聲朗讀

3、文章結構劃分

第一部分(1):描寫庖丁解牛的場面,突出庖丁解牛的高妙。

第二部分(2—3):寫庖丁技術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4):從庖丁解牛的故事引出養生之道

4、課文內容翻譯

1、朗讀課文

2、講解重點字詞

3、翻譯文章大意

小結

經過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大體掌握了庖丁解牛的內容和文言知識。在下一次課我們將會著重學習庖丁解牛背後的寓意,請同學們鞏固好本節課所學的內容,思考一下庖丁技藝高超的原因。

佈置作業

1、鞏固課堂所學內容

2、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3、抄寫文言知識

第二課時

一、課堂匯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庖丁解牛的文字內容,我們從文字中得知庖丁解牛技藝的高超。接下來,我們再來深入地學習庖丁解牛的背後的寓意。

二、根據文字內容,回答問題,深化理解

A、第一段從什麼角度描寫庖丁解牛,從中可以看出什麼?

兩個方面:

動作:手觸、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

聲音:砉然、騞然、莫不中音(音樂化)

動作和聲音的描寫,突出庖丁解牛技藝的高超。

B、庖丁解牛,經歷了哪三個階段?

三個階段

(1)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

(2)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3)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庖丁按照時間順序,詮釋了自己練就解牛之技,得“道”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經過了不知規律——把握規律——應用規律的三個階段,探尋出應遵循的“道”,使自己的“解牛”日臻化境。

C、庖丁和族庖、良庖有什麼區別,為什麼?

族庖——月更刀,良庖——歲更刀,庖丁——十九年刀刃若新發於硎

技與道的區別

技是形而下的,可以目視的,是感官所感的;而“道”則是形而上的,不能目視,只能神遇。“官知止而神欲行”,也就是說在四之軀體所掌握的“技”不能不停止的地方,而“神”卻徑自執行。這種“神”的力量從何而來?“依乎天理”,“天”就是自然,“理”就是奧祕、規律,即“道”。由此看來,“道”是超越“技”的。

目的:在與良庖、族庖的對比襯托中進一步凸顯了庖丁解牛技藝之高妙。

D、這次寓言對我們生活的啟示?

如果解牛之刀看作人的生命,那麼牛身體相當於我們所生存的環境,牛身上的骨骼筋駱纏結之處比喻世事的紛繁複雜,解牛的方法便是養生之道。人生於世,必然要面對、處理各種複雜的事情,所以講究“解牛之法”,即“養生之道”也就顯得格外重要。人處理各種複雜的事情,首先要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順應自然與社會的良性法則,同時要巧妙避過種種複雜障礙,遇到困難的事情時,要全身貫注,謹慎應付,問題便會迎刃而解,這樣才可全身養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