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習慣論文

來源:才華庫 2.34W

一、培養孩子集中精力專心致志的好習慣

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習慣論文

在我教學的過程中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學生,這個孩子的家境較好,他又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因此很受母親的寵愛。這個孩子比較聰明,頭腦反應也很快,在三年級的時候是班裡的前幾名,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孩子各方面的表現也越來越不如意,也可以說壞習慣越來越多,導致學習成績下滑到班級的二十多名。於是我約見了他家長並瞭解到他在家裡的學習生活情況,在家做作業時幾乎都是他母親在幫他做,自己一點腦筋也不動。而且在做作業、學習時沒有定性,總不能集中精力去幹一件事。瞭解到他的這種情況,結合平時在學校的表現,我和他的家長關於他的學習作了一次詳談。總結說來,就是孩子的學習習慣有問題,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家校聯合,共同管理。針對他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他母親的溺愛,教育管理方法不合理,導致孩子的是否觀念不明。因此,必須從他母親做起,對孩子進行嚴格管理,改變他的惰性,充分發揮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學習的精神。像一、二年級低年級的孩子們還比較聽老師的話,他們都能按老師的要求去做;而三、四年級的孩子們正處在自我個性獨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如果對他的行為不加約束,不去正確的引導,任其發展,那他將形不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其今後的學習生活有百害而無一利;在這個過程中,尤其是家長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我們經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這句話很有道理。作為家長不能一味的溺愛孩子,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應該理性對待。孩子們畢竟是孩子們,他們生性活潑,控制能力差,不能長時間的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就是教師的課堂教學也是一樣,教師講的時間一長,有的孩子就坐不住了。因此,教師要儘可能讓自己的課堂變成學生的課堂,讓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有趣、生動,進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能集中精力去學習。孩子只要對你的課感興趣,就能努力去學習,只要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那對他的學習的幫助會是很大的,在掌握課堂知識方面會又快又牢固。可見,在孩子的成長階段,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二、要讓孩子養成善於思考的習慣

國小數學的'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學生。在學習了乘法、除法和倍數的關係後,教師給學生們分析得出結論,已知一個數,求這個數的幾倍(或幾分之幾)用乘法;已知一個數的幾倍(或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用除法。很多的學生只是記住了這個結論,一看到有倍字的就用乘法,其實學生並沒有對這道題進行嚴密的思考,只是相當然的說出來。例如我在課堂上講了這樣一道題:媽媽有30個蘋果,是小明的6倍,問小明有多少蘋果?學生們很快就有了答案,有的說是180個,也有的說是5個。我讓大家想清楚後再說,不能人云亦云。要善於思考而不是隨口說出答案,或者是猜測答案。而很多的國小生處在猜的狀態,不是這個答案可能就是另一個答案,不善於思考,這是國小生的一個通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要利用課堂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學習數學知識就是要教給學生學會思考,要他們不但善於思考,還要勤于思考、樂於思考。可是國小生們的主觀意識差,在課堂教學中容易隨大流,自己不去認真思考,別人說什麼也跟著說什麼。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合適的情境,發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能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從而找出問題的答案。讓學生在思考中進步,在進步中思考,形成一種良性的迴圈,逐漸讓學生養成善於思索的好習慣。

三、培養學生認真檢查作業自覺預習的好習慣

好的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數學是一門精細的課程,數學計算更是來不的半點馬虎。因此,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養成認真檢查作業的好習慣。教師留下作業後,有的學生常常是為了多玩一會兒,急急忙忙地把作業趕緊做完完事;也有的學生是先玩,等到快上學了,不得不急趕作業,根本也沒有檢查作業的時間了,這兩類學生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可是,很多的學生都是那樣。這就要求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尤其是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作業問題。孩子在家做作業時,家長能及時監督,在孩子做完後和孩子一起認真的檢查一遍作業,長此以往孩子就能養成習慣,自然而然去檢查了。在學習新的內容前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簡單的預習是一個好習慣。可是孩子們好多都不知道怎麼去預習,這也要求教師的引導。在講新課之前,教師可以帶著孩子們把新課內容遊覽一遍,以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逐漸讓學生養成自覺預習的好習慣。總之,國小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也並非一日之功,它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可是國小生們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因此,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恰當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經過一定時間的培養,學生們就會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