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現狀調研報告8篇

來源:才華庫 1.63W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留守兒童現狀調研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留守兒童現狀調研報告8篇

留守兒童現狀調研報告1

為全面瞭解農村貧困留守兒童的生存、發展現狀,給困境留守兒童爭取更多的幫助,Xx市Xx區Xx鎮婦聯組織專門的調研組,於4月中旬,對全鎮15個村貧困留守兒童的狀況進行了深入的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貧困留守兒童生存現狀

據調查統計,Xx鎮有兒童1835人,其中男孩994人,女孩841人;留守兒童292人,在校留守兒童263人;貧困兒童46人,在校貧困兒童40人,其中國小在讀21人,國中在讀17人;父母外出打工的佔72%;貧困兒童家庭人均純收入只有1500元。通過調查發現,貧困留守兒童主要分佈在交通不便 、發展相對緩慢的村,這些村部分剩餘勞力外出務工,孩子隔代,代管、單親教育管理存在嚴重不科學性,家庭教育有嚴重斷層;部分在家作田或者因病喪失勞動力,孩子家庭生活壓力大,家庭教育缺失。

二、貧困兒童留守在學習、生活、健康等方面所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據調查發現,貧困留守兒童普遍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是家庭教育缺位,導致兒童學習學習成績較差。從調查來看,貧困兒童家庭生活拮据,很大一部分父母長期外出打工,大部分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這些長輩們長期“溺愛”孩子,家庭教育方法極其不當,嚴重影響孩子正常學習;另一部分雖然生活在父母旁邊,但是由於父母忙於農活和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對教育學習的重視不夠,沒時間輔導孩子的功課,認為學習對於貧困的家庭來說就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而沒有任何用處,因而對兒童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導致兒童無心向學;還有一部分是父母因病喪失勞動力,長期在家毫無經濟來源,只能靠低保維繫生活,家庭困難,從而導致兒童過早的接觸生活,面對生活中的現實,大部分家務勞動由兒童來承擔,從而導致一些兒童心理壓力大,體力透支、精力不集中、作業敷衍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 二是因缺少父母關愛導致親情缺失和監護缺少。這些貧困留守兒童還沒有成年,心裡或生理都處於轉型期,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於這些處於成長期的孩子來說,心理的關愛尤為重要。長期缺乏父母呵護,導致孩子與父母之間關係很陌生,親情關係出現障礙。有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不能很好地與人交流,遇到問題憋在心裡;有的孩子因為缺少父母的情感和心理關懷,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顯得比較孤僻和自卑。他們渴望與家人親近,與人交流,需要精神上的強大支援,因缺少家長指導導致學業問題和行為偏差,有部分留守兒童甚至犯罪。

三是家庭經濟差,導致兒童生活質量不高。貧困留守兒童多處於交通不便的村,他們的父母整體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沒有經過專業的技能培訓學習,外出打工多數從事勞動密集型勞動,乾的事是繁重髒活、苦活和累活,勞動時間相對較長,工資收入較少,一年難得回幾次家;而留在家裡的農民大都從事最基本的農活,經濟來源單一且少,微薄的經濟收入只能勉強維持全家人的基本生活。兒童正是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由於家庭經濟收入太少,父母難以顧及到他們的正常生活,造成部分兒童營養嚴重不良,身體健康受到極大損害。

三、貧困留守兒童救助工作情況

Xx鎮婦聯組織民營企業主、鎮屬企事業職工和社會愛心人士等定期開展幫扶活動,積極做好貧困留守兒童救助工作,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鎮婦聯為每名貧困留守兒童建立了檔案和聯絡卡,定期與孩子和家長進行交流,不定期地進行家訪,及時瞭解他們的實際困難,有針對性地做好談心、救助、幫扶工作。 四、關於對貧困留守兒童救助工作的建議和意見

農村貧困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綜合的社會問題,它嚴重製約了農村經濟社會和教育事業的協調發展。當前,如何搞好農村貧困留守兒童幫扶工作刻不容緩。現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建議和意見:

1、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幫扶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基層婦聯的橋樑和紐帶作用,村留守兒童幫扶工作的領導機制,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相關部門協調、全社會共同參與、覆蓋城鄉的農村留守兒童扶貧領導機制。

2、逐步建立健全貧困留守兒童幫扶工作機制。建立健全農村兒童幫扶工作統籌協調機制,指導和推進農村兒童扶貧工作向前發展。一是建立農村貧困留守兒童“城鄉對接”幫扶機制。利用創先爭優活動的契機,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及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積極開展對農村留守兒童的“一對一”幫扶活動。二是建立農村貧困兒童扶貧救助機制。各級政府及有關扶貧部門要加強對兒童及其家庭困難狀況的調查研究,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制定有效地扶持措施,切實保障特殊困難農村兒童獲得應有的社會扶貧救助。三是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幫扶工作長效機制。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將兒童幫扶工作納入本年度目標考核範圍,作為單位和個人年終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之一;不斷推動農村留守兒童扶貧工作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努力將此項工作長期不懈的抓下去;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定期和不定期召開農村兒童扶貧工作表彰大會,積極鼓勵、表彰工作中的先進典型,以點帶面推動農村留守兒童扶貧工作全面開展。

3、紮實做好貧困留守兒童摸底建檔造冊工作。各基層婦聯要針對貧困兒童的生存、發展現狀,深入調研,對貧困留守兒童的家庭經濟狀況、教育狀況、生活狀況進行詳細調查研究,對調查摸底出來的資料,進行科學分析、科學整理,對貧困兒童的變動情況進行建檔立卡、登記造冊,分門類建立詳細的貧困兒童資料庫,實現兒童網路資訊資源共享。同時,將調查結果撰寫成專題調研報告,並形成書面材料,作為貧困留守兒童幫扶工作的重要依據。

4、著力改變農村貧窮落後的現狀,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一是要大力發展高質量的勞務輸出,各職能部門發揮自身優勢,有針對性的開展技能培訓,加大對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力度,不斷提升農民工的勞動技能水平;二是利用培訓平臺著力打造勞務輸出品牌,不斷提升當地農民工外出就業的質量;三是勞動部門要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四是積極激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制定有利於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讓更多的農民工回鄉創業,發展當地的經濟,使更多的農民能在家找到工作;五是加大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先進典型宣傳,積極營造有利於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政策、經濟、社會環境,從源頭上對農村貧困留守兒童進行幫扶。

留守兒童現狀調研報告2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青壯年勞動力不斷由農村湧入城市,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將孩子留給農村家中的老人或親戚帶養,農村“留守兒童”隊伍越來越大。針對這個特殊群體,xx區婦聯聯合相關部門於採取問卷、座談、走訪等形式就全區的“留守兒童”相關問題開展了一系列調研活動。

一、留守兒童基本情況

xx區是省扶貧困區,也是勞務輸出大區,全區總人口43萬,總戶數113158戶,兒童總數57670人,其中留守兒童數達31000人,父母雙親外出留守兒童數9300人,單親外出留守兒童數21700人。雙親外出的留守兒童中,由祖父母監護的2790人,由親戚監護的372人。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存在嚴重的“親情飢渴”

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留守兒童中大部分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面臨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渠道傾訴,有親人安慰。但由於留守兒童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幾年都難以給孩子打一個電話、見一次面,以此維繫親情很難勾通思想,傾聽煩惱,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多年不與孩子見面,至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

2、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

儘管有許多留守兒童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求學願望,然而,留守兒童實際學習情況卻不容樂觀。從總的調查情況來看,大多數留守兒童成績在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這主要是由於心理問題的干擾以及學習自控力較差所造成的。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反映無人督促學習,這反映出監護人本身的態度和能力減弱了原有家庭的監督作用,影響了他們自控力的形成。

3、監護人缺乏保護意識導致的意外傷害比例較大

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屬於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對突發性事件也缺乏應變和自救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兒童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人身安全令人擔憂。

原因分析:

1、監護不周。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照顧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照顧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把孩子託付給親戚朋友監管的,監護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學業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次之,而較少關注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親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於對待不盡公平,留守兒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來人”而產生自卑心理。

2、學校教育失調。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學校教師與家長的溝通難度真大,有時半年甚至一年難見留守兒童父母一面,很難反映孩子在學校的真實表現和存在的問題,難以實現家庭和學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員對孩子的教育過於依賴學校教育,但學校教育由於學生多,教學任務重,教師沒有精力,心有餘而力不足,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三是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難在學習上、生活上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並針對性給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教育環境。

3、社會保護缺失。對於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的孩子來說,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由於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教育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事無鉅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護的意識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機,以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

三、關注留守兒童成長的經驗和做法

近年來,我區各級政府、部分十分關注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成立了由區委書記任顧問、區長任組長,區委、區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教育、公安、婦聯等20多個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針對這一特殊群體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1、傾情關愛。我區調動區關工委、教育局、民政局、婦聯、團委等部門的力量,在全區招募了200名熱心公益事業的志願者,實施社會關愛行動。在全區21個鄉鎮開展“讓夢想更閃亮--愛心陪護營”大型公益活動,由3至5名志願者組建志願團隊幫扶一名留守學生,利用週末和假期為陪護物件提供學業輔導、親情陪伴、感受城市、自護教育、愛心捐贈等志願服務。廣泛開展與農村留守物件的“手拉手”活動。讓城市孩子與農村留守兒童結對子,通過互贈文具及學習用品、寫信、打電話、走訪等形式,讓他們成為好朋友,共同健康成長。

2、濟困扶助。大力實施濟困扶助行動,對留守兒童提供幫扶援助。一年來,區婦聯為33名在校特困生髮放慰問金13000元,聯合區婦幼保健院對3000名留守兒童進行了免費健康體檢;團區委向200名農民工子女捐贈學習日常用品20xx多件,金額2萬餘元;區人口計生委和區計生協會聯合開展愛心助學和幫扶活動,為158名留守困難學生髮放“愛心助學”金43200元。

3、淨化環境。大力整頓遊戲廳、網咖等娛樂場所的經營秩序,區綜治辦組織開展23次學校周邊治安環境專項整治行動,關閉黑網咖14家,查處容留青少年網咖16家次。區關工委成立了網咖義務監督隊伍。開展校車集中專項整治行動,全區107輛接送學生(幼兒)車都已辦好校車證,辦證率達100%。同時,嚴厲打擊針對留守兒童的違法犯罪行為。

四、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它已逐步變為一個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以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及各方面共同努力,協調合作。

1、政府層面

留守兒童問題在本質上是經濟發展不平衡--內地和沿海、農村和城市、中西部和東部等等地域性的不平衡造成的勞動力流動帶來的問題。要減少留守兒童,首先是需要發展我區經濟,使農村剩餘勞動力能夠在家門口就業。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要儘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以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

2、學校層面。在學校的常規管理方面,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及時瞭解學生父母的相關情況,與監護人保持緊密聯絡,及時更新檔案。加強寄宿制管理,解決學校經費和生活老師配置不足的問題。在心理教育和諮詢方面採取一些積極措施。學校可通過設立心理諮詢信箱,指導老師定期開展專題講座,發放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問卷以及指導老師的“心理熱線”等方式,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寬鬆、和諧的訴說氛圍。可以採用“家長學校(或監護人學校)”的方式,提高家長或監護人的教育意識和認識;依託家訪和家長會等形式,加強和家長(監護人)的聯絡和溝通,儘量彌閤家校之間的隔閡。由在校老師、優秀學生和留守兒童結成幫扶物件,責任分配到人。

3、社會層面。淨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咖、遊戲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著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在部分困難留守兒童的資助方面,需要加大社會支援力度。號召全社會為留守兒童集資獻愛心,幫助他們能夠在學校正常地生活和學習。要重視社會力量,加強社會組織的建設,發揮專業社會工作者和民間力量的社會支援作用,加深社會力量幫助與參與程度。鼓勵各類社會工作人員深入農村,為“留守兒童”提供服務。同時引導社群熱心人員、志願者、退休教師等社會力量,共同為留守兒童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和服務。

4、家庭層面。家庭是留守兒童的第一責任人。父母和監護人都應該對孩子各方面的情況傾注關懷,經常和孩子保持心靈溝通,及時化解孩子的各種問題,滿足孩子的親情需要;和學校要保持經常聯絡,監護人和外出的父母之間也同樣需要保持經常聯絡,及時瞭解孩子的各項表現,做到有的放矢。

留守兒童現狀調研報告3

近年來,隨著我區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城鄉一體化程序不斷加快,大批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造成留守兒童增多。由於親情缺失和監護缺位。存在生活失助、學業失教、安全失保、心理失衡等現象。連雲港市xx區婦聯把關愛貧困留守流動兒童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爭取全社會的力量,共同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關愛留守兒童活動,為他們身心健康,自由成長撐起一片愛的天空。

一、領導重視,推動政策落實。

我區《“十二五”婦女兒童發展規劃》經20xx年縣政府第38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於20xx年12月正式頒佈實施。新規劃更加關注婦女兒童民生問題,新增了兒童與福利領域。增加“逐步完善救助制度,為貧困和大病兒童提供醫療救助”、“發展面向留守流動兒童的公益服務設施,滿足孤兒、單親困難家庭兒童的生活、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促進其健康成長”系列目標,區婦聯作為職能部門,積極作為,推進實施力度。“六一”期間,區四套班子領導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到鄉鎮學校看望他們,送去了慰問金、玩具等節日禮物,並與他們一起慶祝“六一”兒童節。

二、分門別類,建立資訊庫。

建立貧困留守流動兒童資訊庫,對各鎮貧困留守流動兒童分類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統計、登記造冊,全面掌握了貧困留守流動兒童學生的資料。目前,共有留守流動兒童5000餘人入庫(留守流動兒童、孤兒(包括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服刑在押人員未成年子女、殘疾兒童、流浪兒童、受艾滋病影響兒童、吸毒家庭子女、受暴力侵害兒童(尚有三個鄉鎮沒有報齊材料)。全面建立貧困留守流動兒童檔案,及時做好留守流動兒童的發展情況記錄,根據反饋的資訊及時改進工作方法。

三、積極爭取,實行幫扶制。

積極爭取省兒基會、愛德基金會等慈善救助專案,建立幫扶制度。為全縣198名孤兒,每年發放資助款30餘萬元;為區30名特困孤兒款,每年發放3萬元。積極申報“職教xx班”,新增2個“職教xx班”,每年發放資助款10萬元。對上爭取xx省兒基會和xx綜藝頻道聯合啟動“xx音樂教室暨音樂助困境兒童健康成長計劃”,在xx國小建成一間多媒體音樂教室,幫助50名蘇北農村困境兒童圓音樂夢想,著名主持人xx專程到xx國小參加啟動儀式,與留守兒童快樂互動。同時,音樂助困境兒童健康成長計劃爭取資金15萬元,在宋莊中心國小、xx國小、歡墩石門頭國小為150名困境兒童免費開展“五個一”培訓服務。(一年的藝術培訓、一次健康體檢、一套優秀兒童讀物、一次藝術夏令營、一次藝術展示。)新增“音樂種子”xx班5個,完成資料稽核、上報等相關工作,為476名困境兒童爭取每人連續三年共1200元的資助款。做好市婦聯“海生草”關愛睏境兒童公益專案,爭取“海生草”培訓班3個(xx中心國小、xx中心國小,xx國小),為90名困境兒童連續三年送去“六個一”免費公益服務。(一年的藝術培訓、一次健康體檢、一次夏令營、一次才藝展示、一次社會媽媽結對、一次城鄉兒童“手拉手”)

四、整合資源,結對聚愛心。

發揮婦聯“海媽媽驛站”、巾幗志願者隊伍資源優勢,發動結對服務,全區女黨員、女幹部、女教師等與留守兒童結成“社會媽媽”、“代理家長”、“陽光夥伴”等形式的互助對子300多對,廣泛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學習指導、生活引導等愛心牽手活動。區國稅局的“愛心媽媽”連續15年為貧困留守流動兒童累計捐款20餘萬元,除了定期資助外,每年的“六一”兒童節,愛心媽媽們帶著書包、文具盒、鉛筆等節日禮物看望孩子們,送去全體幹部職工的一份關愛。

五、利用陣地,活動促和諧。

通過區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村級婦女兒童之家、家長學校等陣地,設定親情教育課程,開設親情熱線,發揮家庭教育、親情互動、成長訓練等功能,為留守青少年兒童提供健康保健、心理輔導、經濟扶助等家庭式助長服務。面向廣大家長開展宣傳教育,組織巾幗志願者和社會力量為留守流動兒童安全提供“一對一”的幫助。抓好“六一”、暑假等節點,開展“六一”書畫評比、市“百佳小公民”評選活動,為留守流動兒童營造積極陽光的氛圍;在xx鎮舉辦留守流動兒童“快樂暑假、翼起成長”暑期公益夏令營活動,先後組織300名留守兒童免費觀看舞臺劇《藍精靈》、告別粗心半日營、科學的魔力、消防安全知識大講堂等活動,讓留守兒童在夏令營生活中充分體驗小夥伴關心互助、共同成長的樂趣,提高兒童的安全意識和防範能力;在城頭鎮舉辦4期兒童安全培訓“護蕾行動”活動,以兒童和家長、基層婦聯幹部和社群志願者為培訓物件,重點圍繞交通安全、食品衛生、防走失、防火、防溺水以及預防各種自然災害等進行兒童安全常識教育,提高學生安全意識和自身防衛能力,教給家長、基層婦聯幹部和社群志願者安全知識,確保兒童安全成長。組建30人的“家庭教育志願者”隊伍,通過巡迴講座、上門服務、網路電話溝通等形式,確保留守流動家庭和諧平穩。

區婦聯將在以後工作中,繼續深入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重點抓好留守兒童之家建立工作,使“留守兒童之家”設施更齊全、管理更完備、活動更豐富;二是繼續推進留守兒童扶貧濟困行動。爭取各方支援,整合社會資源,深入開展關愛貧困留守兒童扶貧濟困行動,解決其實際困難;三是抓好志願幫扶結對工作。壯大關愛隊伍,切實為當地留守兒童提供學習、生活、情感上的幫助;進一步完善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制度和激勵機制。

留守兒童現狀調研報告4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習教育情況令人堪憂。留守兒童的監護一般是單親監護或者隔代監護,監護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隔代監護,爺爺奶奶基本上都沒上過學,大字不識一個,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學校教師雖然和留守兒童結對“成長導師”,但也只限於在校期間,無法兼顧到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部分留守兒童性格內向,遇到困難不願意或者不好意思向老師尋求幫助,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解答。

2、性格行為存在缺陷。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裡找到感情的支援,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等。任性、壓抑、敏感、不安、膽怯等缺陷性格以及因祖輩的溺愛造成的部分留守兒童我行我素、固執倔強、情緒波動大、愛發脾氣等不良性格,嚴重影響留守兒童以後的健康成長。

3.安全狀況不容忽視。一是飲食衛生安全。由於學校較遠,父母不在身邊無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午餐在學校解決。由於留守兒童缺乏營養觀念,中午不好好吃飯,喜歡到校外小攤上買些辣條、炸火腿腸等垃圾食品,影響身體健康成長;二是生活衛生習慣存在隱患。由於缺乏有效引導和監管,部分留守兒童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

二、對策與建議

1、強化家庭教育和家長職責。家庭教育是伴隨人一生的終身教育,其與生俱來的天然性、親子溝通的情感性、潛移默化的滲透性的特點,決定了其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因此,家長要轉變觀念,重視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並儘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絡和溝通。留守兒童出現生存危機和道德失範的問題,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要樹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發展需要家長的精心呵護和全面關懷的理念。有條件的父母,應該把孩子接到身邊,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條件。一時無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認真從孩子成長需求的角度出發,尋找和確立孩子的監護人,細緻地落實孩子的被監護權。同時要加強與孩子聯絡,創造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孩子溝通,對孩子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

2、完善學校教育。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監護人)聯絡,瞭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以便及時幫助留守學生,並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餘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籍他們殘缺的感情。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對生活在特殊狀態下的留守兒童,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幫助他們知法、守法。“成長導師”要多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及時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3、整合社會力量。一是要大力發展地方經濟和農村經濟,通過實現農民增收減少農民工外出務工;二是降低學齡兒童異地接受教育的門檻,讓留守兒童能有機會跟父母一起生活;三是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違法行為,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大眾媒體,引導留守兒童正確辨別是非,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四是強化家長、學校、社會之間的監管網路,加強聯絡和配合,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

留守兒童現狀調研報告5

近幾年來,在我縣的農村出現了一大批的“留守兒童”。這些父母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缺少父愛、母愛、家庭溫暖的農村孩子,面臨著生活、學業、心理上的諸多問題。近期,我們專門組織力量到鶴溪鎮,採取問卷、訪談、座談會等形式,對“留守兒童”進行了專題調研。現結合本次調研的情況,對“留守兒童”的現狀、影響因素及建議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基本情況

據統計,鶴溪鎮現有人口2.6萬多人,現有6400名農村青壯年常年在外務工。打工收入佔農民家庭總經濟收入的90%。本次調查選取鶴溪鎮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在校學生,年齡分佈在7-16歲之間。本次調查共涉及58個班級,總人數2469人(其中,國中生819人,國小生1670人)。在2469名被調查物件中,父母雙方均常年或大部分時間在外務工的留守學生佔總數的53%。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教育現狀及性格培養等方面不容樂觀。

一是成長環境和教育現狀。外出經商、務工的家庭多半是當地家庭貧困、生活困難迫於無奈才背井離鄉,只有一小部分通過合法經營、勤勞致富明顯改善了家庭生活狀況,而更多的農民仍然掙扎在溫飽線上。“留守兒童”一方面要承受家庭貧困的困擾,另一方面還要承擔大量的家務和農活,從而使他們原本惡劣的學習環境雪上加霜。如鶴溪中學八年級四班學生陳杰,父親身染重病不幸死亡,母親帶著姐姐離家出走,他跟隨爺爺奶奶生活,爺爺也是身患不治之症。早上,他早早地起床來到學校,中午趕回家拔兔草,做好了家裡的雜活才能來上課,每日如此。生活的無奈和艱辛造成“留守兒童”的正常成長和教育根本無從談起。

二是性格的培養。由於正常的家庭心理環境的缺失、農村教育環境的不理想以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和滲透,使得留守兒童形成了典型的個性特徵和行為缺陷。祖輩的溺愛,造成留守兒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執倔強、情緒波動大、愛發脾氣等不良性格。在學校他們常常表現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嚴重,不能與老師和同學正常相處。由於留守兒童處於身心發展的轉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適當的約束和科學的引導,使其極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誘惑和影響,很多兒童由於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影響因素

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首先,表現為家庭心理環境的缺失。父母雙方外出使得留守兒童與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或家庭不和睦,兒童沒有機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沒有機會傳達自己對子女的愛。因此,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作為一種教育因素直接影響著家庭教育的質量和孩子的發展水平。而代養人不科學、不理性的教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孩子的不良性格和行為習慣。其次,表現為家庭教育環境的缺失。一方面,農村貧困家庭不能為兒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識淡薄、教育觀念陳舊,農村貧困文化及教育現實滋生了農民“教育無用論”、“讀書無用論”的思想,使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採取排斥、抵制的態度。另外,代養人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無力輔導孩子的學習,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圍,從而造成留守兒童教育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二是弱勢的群體歸屬。留守兒童及其父母在整個社會結構中相對處於弱勢地位。在家庭中,其父母一方或雙方不在身邊,使其處於教育的邊緣地位,成為被忽視的邊緣群體。留守兒童所需的心理環境被無意識的剝奪,家長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迫於某些原因做出的無奈選擇。他們往往對孩子產生愧疚感,有的父母以物質上的支援作為補償,殊不知“金錢不是萬能的”,情感上的需要和滿足是別人無法代替的,更不是金錢所能夠彌補的。在學校中,留守兒童經常受到其他兒童的歧視和排斥,使他們產生自卑、孤僻等情緒。另外,由於留守兒童的父母與學校和老師缺乏經常性的溝通,使得部分老師也忽視了對留守兒童的引導和教育,沒有對他們投入更多的關愛,留守兒童感受不到集體大家庭的溫暖。被忽視、被遺棄的感受嚴重影響他們的心理髮展,他們也選擇了遺棄他人、抵制他人、抵制學習、抵制學校。

三是文化教育環境的制約。農村尤其是邊遠山區經濟落後與文化貧困相生相伴。農村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動力和文化支援,缺乏刺激和推動農村教育發展所需的人文環境。教育對他們來講純粹是一種“風險投資”,他們在教育投資面前表現的相當沒有耐心和信心。加之目前高校自主擇業制度的改革,就業競爭壓力的加劇,在相當程度上淡化了他們對子女升學的高期望,使他們變得更為務實和保守,及早讓孩子停學,外出打工或者經營由於成人外出而留下的農活。這些大大地影響了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

三、幾點建議

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僅關係到留守兒童自身的健康成長,也關係到農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乃至會影響我國教育的整體發展,關係到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關係到我國社會的發展程序。我們期望家庭、學校和社會能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共同探討解決這一社會問題的更為有效的途徑。

一是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要擺脫狹隘的思想觀念束縛。家長要努力創造條件,彌補家庭教育缺失對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響。一方面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養環境。父母可以通過打電話,寫信等方式經常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傾聽子女的心聲,詢問他們的學習情況,積極鼓勵他們的點滴進步,真正關心子女的成長,使他們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同時,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和育兒理念,並將其有意識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為中,從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學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全力支援子女的教育,保證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克服自私的實惠觀,將子女的健康發展放在首位。與學校和老師保持經常性的聯絡,隨時瞭解子女的學習和發展情況,並對其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要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我們能夠理解家長以物質上的滿足來彌補其無法親自照顧子女的愧疚心理。但是,即使是再多的物質和經濟補償也彌補不了子女見不到父母對其造成的心理“創傷”。相反,過度的物質滿足和經濟供給往往為子女的越軌行為製造了溫床,提供了條件,使他們難以抵制外界的誘惑,如沉溺於遊戲廳等娛樂場所,臨時沒有錢引發偷盜、搶劫等犯罪行為。所以,父母要轉變心態,更多地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從精神上關心子女的發展。要樹立代養人的角色意識。家長要做好與代養人的溝通,真正促使代養人負起教養孩子的貢任和義務,努力為留守兒童營造近似完整結構家庭的心理氛圍和教育環境,做到嚴與愛的結合,促其健康成長。

二是優化學校育人環境。要對留守兒童給予特殊的關愛。切實使留守兒童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減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斷層與真空。如可針對留守兒童可能會面臨的問題開展“體諒父母教育”活動,“交往輔導”活動等,讓留守兒童不是在說教中,而是在親身體驗中受到教育,以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要為家長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在學校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並使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絡瞭解子女學習、生活情況;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學校也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要推行寄宿制管理。對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可動員家長將其轉入學校寄宿,由專門教師負責其飲食起居生活。實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著相似的經歷,對他們進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喚起自信,而且可以激發學習熱情,增強集體歸屬感。

三是切實增強社會育人環境。要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共同關注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不是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的責任,它是一個社會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支援。政府職能部門要重視和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工作,各相關部門如婦聯、共青團、村委會、學校等可以共同建立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可以聘請離退休教師、婦女、青年志願者共同參與,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端正生活態度,形成家庭、社會、學校監護網路,相互配合,齊心協力,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盡心盡責。要加強農村文化環境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和社會風氣,優化社會育人環境,讓留守兒童在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中受到良好的薰陶。切實整治校園周邊環境,加強對網咖和電子遊戲經營場所的管理,不讓未成年人進入網咖,對於網上不健康的內容要進行封閉,加強執法監察力度,維護兒童合法權益,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留守兒童現狀調研報告6

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不斷增多,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越來越成為教育關注的重點物件,關愛留守兒童對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有著致關重要的作用。為了保障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能和正常的未成年人一樣健康成長,促進學校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有效開展,結合我鎮實際,特制定如下工作制度:

一、組織領導制度。

1、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副校長和支書為副組長、辦公室成員、各科老師為成員的"三關"工作領導小組、各校要成立以校長為組長、副校長(支部書記)為副組長的關愛留守兒童領導小組,並明確專人負責些項工作。

2、要充分發揮領導小組的作用,明確職責,分工合理,責任到人,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和管理。

二、統計報送制度。

1、每學期開學初,各學校班主任、科任老師要對本班留守兒童進行摸底調查,瞭解留守兒童的住址、聯絡電話、家長姓名、外出務工地點、聯絡方式、是單親還是雙親外出、家庭具體情況等,做好造冊統計並及時上報學校。

2、各片區內學校要把本校規範的留守兒童情況統計表和電子報表及時上報到片區學校;片區學校和各中學由專人造冊統計並在開學後一個月內上報中心學校。

3、留守兒童的統計上報時要做到及時、準確、具體,做到不漏統、不重統,確保統計資料的準確性。

三、留守兒童關愛制度。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和親情依附者,對孩子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責任和作用。各校要教育引導外出家民工切實擔負起培養子女的社會責任,努力使留守兒童在幸福的家庭環境中健康成長。

2、發揮校園主課堂、主陣地、主渠道作用,提高教師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水平。針對留守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實行代理家長制,輔導學業、疏導心理、溝通情感、矯正行為,真正主教師成為留守兒童學習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成長過程中的保護人。

3、代理家長要掌握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每月對結對幫扶的留守兒童至少進行一次談心、與留守兒童班主任交換一次意見,到留守兒童家中看望一次、檢查一次留守兒童的家庭作業、與留守兒童共進一次晚餐、與留守兒童的父母通一次電話,讓他們在溫馨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4、代理家長要認真填寫親情結對工作日記,做好留守兒童的學習輔導、困難幫扶、情感溝通、行為矯正等工作,使代理家長成為留守兒童學習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成長過程中的保護人。

5、各校要發動社會力量,幫助和解決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中的具體困難,為留守作童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6、整合社會資源,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溫馨的校園環境,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讓留守兒童在溫暖的集體中體會到成長的快樂。

四、檔案管理制度。

1、各校要針對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建立檔案,及時做好留守兒童檔案的補充和變更工作;要做到與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相符合,並要求專人管理。

2、建檔的主要內容上級檔案資料、本校工作機構、工作臺賬、相關工作報表、宣傳資訊、活動資料等。

3、留守兒童建檔率要達到100%.

五、資訊報送制度。

1、資訊報送原則:

(1)及時性原則。重要資訊早發現,早收集,早報送。

(2)準確性原則。實事求是,尊重客觀,符合實際,文字表述準確,用詞嚴謹,分析恰當,數字精準。

(3)時效性原則。以推動落實、促進工作為原則,及時提供真實、有用的情況,堅決克服形式主義。

2、資訊上報內容

(1)要圍繞"三關工程"的工作部署及貫徹落實情況報送資訊,做到重大活動及時報送,成功做法和經驗隨時報送。

(2)各校三關工作思路、工作情況進展情況、主要工作完成情況等方面的資訊每月報送一次。

(3)各學校三關辦召開的各項會議要及時報送會議圖片、會議主要內容。

(4)各學校要有專人負收集關愛留守兒童的相關資訊及活動圖片,每月25日前報送中心學校。中心學校根據收集情況向鎮三關辦和教育和科學技術局三關辦報送。

(5)、每學期初各校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擬定工作計劃,期末要將本學期工作的開展情況寫出書面總結。計劃和總結要在規定時間內報送到中心學校三關辦。

(6)在堅持上述資訊必報的同時,鼓勵報送包括調研報告、彙報材料等在內的調研性資訊。

六、追蹤監督制度

1、適用範圍

(1)上級三關工作領導小組作出的有關決定、通知的執行情況。

(2)上級三關工作領導小組在開展專題調研、指導檢查、參見視察活動中提出的有關意見和建議的辦理情況。

(3)上級三關工作領導小組認為有必要進行跟蹤堅持的其他有關事項。

2、被追蹤的學校要自覺接受和主動配合,並在規定的時間內報告報告執行或者辦理情況。不能按時報告的,應當說明理由。

3、對於不提交,沒有正當理由逾期提交執行或辦理情況報告,執行或者辦理工作不落實,或者敷衍塞責的學校,中心學校三關工作領導小組將追究被追蹤監督學校校長責任。

七、調研工作制度

要圍繞"三關工程"具體工作展開調研,總結好的經驗和做法或提出好的建議意見。調查研究人員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發揚吃苦精神,改進工作作風,虛心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增強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確保調研報告的時效性和針對性,不斷提高調查研究的水平。

八、考核獎懲制度

學校將把 "三關工程"工作納入年終綜合目標考核,對工作重視且完成較好的部門和個人進行獎勵,對工作不重視、敷衍了事走形式的個人要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

留守兒童現狀調研報告7

由於家庭教育的缺位和親情的缺失,很多留守兒童表現出生命意識薄弱,不懂得生命的珍貴,漠視生命,缺乏對生命的敬畏和熱愛,有的甚至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至20__年以來,就有新聞媒體多次報道留守兒童自殺事件,這為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敲響警鐘。為進一步瞭解我縣留守兒童成長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2014年__月至__月,縣婦聯對我縣留守兒童的生命意義感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以瞭解我縣留守兒童對自己存在的目的和價值的感知程度,為我縣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策略和理論依據,促進我縣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調研採取召開座談會、個別訪談、發放問卷的方式深入8所中學和8個村對842名學生(其中留守兒童443名,非留守兒童399名)、215名留守兒童監護人和50名社會各界人士進行了問卷調查,並對學校教師、村組幹部和社會關注留守兒童人士進行了個別訪談、座談。

調查結果顯示,我縣留守兒童生命意義感的總體水平偏低,具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和存在價值感的留守兒童佔28%,沒有明確生活目標和存在價值感的留守兒童佔64%,沒有生活目標和存在價值感的留守兒童佔8%;對於自殺這一選項,7.2%的留守兒童回答“曾認真想過 ”,1.3%的留守兒童回答“自殺是一種解脫之道”,91.5%的留守兒童回答“ 從未想過,也不會考慮 ”。在“我的生活是否有目標、意義”這一選項回答“否”的留守兒童比非留守兒童比例較高。另外,從調研結果中還發現,留守兒童的生命意義感與非留守兒童之間並沒有差異,不管是留守兒童,還是非留守兒童,其生命意義感都偏低。查閱相關資料發現青少年的生命意義感普遍較低,這與他們年齡有關,但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卻有尋找生命意義的強烈動機。

從與監護人的訪談結果中發現,許多農村留守兒童家長教育觀念存在偏差,集中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他們的心理、情感教育。絕大多數外出務工的家長在跟孩子有限的電話交流中主要詢問的是孩子的學習情況,而極少涉及對孩子情感、心理教育的話題。二是重視孩子的物質需求的滿足,而忽視孩子的精神需要的滿足。農村留守兒童家長普遍存在一種對孩子的虧欠心理和補償心理,從而用滿足孩子物質需求的方式來補償自己對孩子的愧疚感。三是部分留守兒童家長對孩子的溺愛。許多農村留守兒童是由祖輩照顧,他們對孩子的溺愛使孩子身上的缺點、不足不能得到及時的指引和糾正。農村留守兒童家長這些家教觀念的偏差致使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基本上難以涉及到孩子精神和意義層面的教育。

對於農村留守兒童來講,學校是他們生活的一個重要場所,由於父母不在身邊,教師就成為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對他們的學習、思想、生活等方面給予引導。然而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許多農村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大多是圍繞著學習問題,很少關注他們留守生活的感受和體驗,以及給予他們一些心理上的.撫慰和鼓勵,有個別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抱怨多於關愛。一位九年級的農村留守兒童說“我們老師只是抓我們的學習,其他方面基本不管,對學習好的學生很關心,我們只有犯錯誤的時候,才找我們。”可見,農村留守兒童在學校教育中也比較難以獲得教師對他們心理上的撫慰和關愛,造成了他們精神世界引領上的缺失。

“留守兒童”原本是一個從人口學角度做出的對某一個人群聽界定,無論其內涵還是外延都只是用於標明這些兒童的人口學特徵。然而在本研究的過程中,在筆者所走訪的繳鄉鎮、學校、村,“留守兒童”似乎已不再是一箇中性的詞彙。不少人在提到留守兒童時所給出的界定是“不聽話”、“難管教”、“品德差”等帶有明顯貶義色彩的描述——留守兒童已經逐漸被標籤化了。從與學校老師的訪談結果中發現,他們對留守兒童群體卻有著極為相似的評價:在生活方面,留守兒童在課餘時間上網、打遊戲現象比較嚴重;在性格方面,留守兒童缺乏情感關懷,比較冷漠、自私,打架現象比較嚴重。查閱相關資料發現,被這個標籤所影響的留守兒童內心極易受挫,變得情緒低落、自卑自棄、孤闢離群,公眾的標籤和汙名降低了兒童的自尊、甚至會掠奪了他們自我成長和發展的機會。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中的問題兒童不少是在誤誤解、被歧視之後才自暴自棄、誘發種種不良行為的。這就間接導致這些兒童對生命使去應有的尊重了。

對於留守兒童,他們需要的是關注和關愛,並不是片面的理解和錯誤的評價。為幫助留守兒童建立積極的人生觀,提升生命的質量,健康快樂的成長。同時也為增強留守兒童應對挫折的能力,預防留守兒童出現自我傷害、自殺或傷害他人行為。在廣泛聽取了社會各界人士對提升留守兒童生命意義感工作建議後,並通過研究分析,認為提升留守兒童生命意義感的根本之計就是開展生命教育,並提出如下對策與建議。

學校要切實加強對中國小生進行生命教育,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挫折教育、網路道德教育、禁毒和預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專題教育形式,開展靈活、多樣、有效的生命教育活動,幫助中國小生認識、理解生命的意義,進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心理承受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外出務工,生活處境發生改變,親子教育缺位,缺少心理上的支援和關心,容易陷入孤單、孤獨等消極情緒體驗之中,所以,與非留守兒童相比,他們在情感和精神上更需要生命關懷。

師資隊伍是搞好生命教育的關鍵。把生命教育列入教師業務培訓的重要內容,依託各級教師培訓基地,對教師進行有關生命教育基本知識和必備能力的基礎培訓,引導教師轉變傳統教育觀念,從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幸福出發,將生命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抓實抓好。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多關心農村教師的工作、生活與健康,提高廣大教師的健康水平,讓教師樹立育人為本的思想,關愛學生,言傳身教,以高尚的情操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相關部門要把生命教育納入工作計劃,加強制度建設,落實管理責任,建立生命與健康教育的長效機制;各學校要與文化、

工商、公安等部門密切配合,集中治理好校園周邊環境。婦聯、團縣委、關工委和新聞媒體等單位,要積極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並加強宣傳,形成有利於推動留守兒童問題解決的社會輿論氛圍,通過社會力量改變兒童的標籤化現象;主管教育部門要積極探索建立有利於生命教育實施的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導向和發展功能,確保生命教育的順利實施。

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優勢,依託婦女學校、家長學校、婦女之家等陣地,加強對農村家庭教育的指導,提高農村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幫助農村家長樹立正確的親子觀和人才觀,普及道德修養、營養健康、體能訓練、心理指導等方面的知識,提高農村家長實施生命教育的意識和能力;引導村民參與生命與健康教育,解決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化解出現的生命困惑或危機,為留守兒童生命成長與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留守兒童現狀調研報告8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近段時間,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入戶走訪、實地座談等形式,對xxxx市xxxx鄉留守兒童的現狀進行了調研,並提出如下調研意見:

一、基本情況:

xxxx市xxxx鄉中心國小共有496名學生,其中有32名學生為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裡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不願與其他同學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這些孩子大多是由爺爺奶奶監護的。由於老人沒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勞作疏於照顧孩子,加之留守兒童本身的安全意識和能力有限,留守兒童的安全及教育問題日益突出。

二、留守兒童成長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生活方面:與其他孩子相比,他們缺少父母的照顧,容易在營養狀況、身體健康等方面受到影響。特別是在年幼的階段,孩子的養育、保護顯得更為重要,如果不能與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問題容易出得多一些。

二是心理問題:由於得到的親情、情感和心理關懷的缺少,許多孩子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物件,又很少與外界接觸。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這些孩子其實特別想和家人在一起,這是他們最大的心願。由於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與家人產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內心的封閉、情感的冷漠、甚至行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現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礙。

三是教育問題:在我們走訪中得知,由於父母外出打工,家務勞動甚至一些農活都落在了留守兒童身上,不能保證孩子們的學習時間,學習成績因此下降。臨時監護人對孩子學習的督促幫助不夠、方法不當,甚至有的監護人放任自流這些孩子,最終使這些孩子產生厭學,棄學的心理。農村孩子中留守兒童的國小階段入學率相對高一點,國中階段則呈下降趨勢,更有孩子產生只想讀完國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問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兒童的許多行為習慣、道德素養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於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幫助,一些錯誤行為和做法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容易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和道德品行。

五是安全問題:由於老人沒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勞作疏於照顧孩子,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突出。加之留守兒童本身的安全意識和能力有限,正處於玩耍的黃金時期,寒暑假更是他們放鬆的最佳時間,逃脫了老師嚴格管理,擺脫了家長嚴密監管,留守兒童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能力,這讓他們的安全處於一種特別危險的環境,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關心。

三、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監護人眼裡,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裡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發展滯後。農村經濟發展滯後,導致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生活,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困境,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援,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資訊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進而使他們在心理髮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四、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群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一是加強宣傳,明確責任主體和監管職責。

在留守兒童教育過程中,學校承擔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雙重責任。為嚴防留守兒童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學校應對留守兒童、家長及其監護人進行家庭教育、法律常識等相關知識培訓,讓家長及監護人明確應承擔的監管範圍、時間、職責等;結合案例,重點介紹寒暑假期間極易發生的溺水、交通、雷擊、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對預防工作和救護措施進行詳細講解。

二是多關心過問留守兒童,做好心理疏導工作

由於父母長期在外,留守兒童得到父母的關愛甚少,很容易使留守兒童形成孤僻叛逆、消極自卑、攻擊報復的性格。針對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學校應該開設心理教育課,為學生講授青春期健康知識。放學後組織留守兒童集中寫作業,老師輪流看管、輔導。老師定期與留守兒童談心,幫助他們克服孤僻、膽怯、冷淡等心理,以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的親情缺失。

三是開展結對幫扶活動,使留守兒童感受到溫暖和關懷。

為使留守兒童感受到溫暖和關懷,學校應該組織開展愛心媽媽牽手留守兒童結對活動,使留守兒童獲得愛心媽媽的關愛,讓愛心媽媽從心理上疏導、生活上關愛、學習上解惑,讓孩子們感到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通過結對幫扶活動,使留守兒童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懷。

四是建立留守兒童資訊檔案,實行假期全程跟蹤監管。

寒暑假前,學校應對每位留守兒童進行深入摸底調查,詳細記錄留守兒童父母的具體去向及聯絡方式,並登記造冊,形成留守兒童資料庫,及時掌握留守兒童的最新動態。寒暑假期間,學校應該開展家訪活動,對留守兒童的安全監管、學習生活、行為習慣、身心健康提出具體的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要與留守兒童聯絡兩次,做到學校、監護人、父母互相溝通;學校還應該利用春節、假期孩子父母返鄉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充分交流,形成合力。

五是加強校內留守兒童之家建設,為孩子提供學習和生活環境。

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之家,確保留守兒童有個溫馨、快樂的家園,使其既愉悅身心,又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和學習、生活的信心,體會到成長的快樂,找到回家的感覺。特別是寒暑假期間,留守兒童之家應該免費為留守兒童開放,不但提供學習場所,而且還應該開展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真正把留守兒童之家辦成留守兒童滿意,外出父母放心,社會輿論認可的學習、生活場所。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的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穩定隱患。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於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由自發、自覺到有組織地來關愛、幫助、支援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著生機,期待著怒放的那一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