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設計《赤壁賦》

來源:才華庫 1.64W

引導語:有關蘇軾的2首《赤壁賦》,同學們學習其中的哪些知識?下面是小編收集的《赤壁賦》課程教學設計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設計《赤壁賦》

一、教學內容分析

蘇軾在《與謝民師推官書》中說文章要寫得:“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又在《自評文》裡說:“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由此可見蘇軾對散文創作的追求以及審美情趣,也可見他在散文創作方面的自信、自如。後人把他的散文成就和韓愈並提,稱為“韓潮蘇海”, 清代吳德旋評它有“自然超妙”之美, 而唐庚稱頌“東坡赤壁二賦,一洗萬古,欲彷彿其一語,畢世不可得也”。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第四冊第五單元的第四篇課文的《赤壁賦》既是宋代文賦的代表之作,又是代表蘇軾散文最高成就的一篇經典美文。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並茂。情、景、理三者在文中得到和諧統一,一直為歷代文人所激賞。

本設計是這篇課文的第3課時。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高二學生,經過三個學期的高中學習,精讀了15篇的文言,完全具備了理解一般的文言的自學能力,在有註解和字典的幫助下能夠自行疏通文意。由於本文是在學習了《歸去來兮辭》《蘭亭集序》之後學習的,學生對賦體文已有一定的瞭解,對駢散結合的文字也有很感性的認識。對蘇軾生平、思想、詩文也都有所接觸瞭解。像著名《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國中就已學過,高中又學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詩。這就為學習《赤壁賦》作好了知識的儲備。另一方面,高二年級的學生思想正逐漸走向成熟,對世界的認識對人生理想的探求及在如何面對人生挫折的問題上也有更多屬於個人的思考。這是思想的儲備。

所以《赤壁賦》的鑑賞教學可以說是到了一個相對成熟的時候。

雖然如此,對沒有多少人生經歷的學生而言,感受文辭之妙、情景之美尚可以努力做到,但要理解千年之前的蘇軾此文在人生哲理上的感悟並能產生一些思想情感的共鳴卻還是並非易事。再由於對古代文學審美趣味的隔膜,也會使學生對鑑賞缺乏興趣,也很有可能把鑑賞變成教師的一廂情願。

三、設計思想

《赤壁賦》作為一經典美文不論在語言文字還是在思想文化上對後代散文都頗具影響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品味。但受應試思想影響,文言文教學長期存在重字詞輕鑑賞的狀況,無形中喪失了從傳統優秀文學作品中汲取豐厚營養的機會,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都是一個無形的缺失。也有些教師認為,此文在思想內容上較為艱深,學生很難對它產生興趣,鑑賞教學很難收到預期效果,吃力不討好。

鑑於這些原因,對《赤壁賦》的“鑑賞”教學就很值得思考。在完成諸如通過誦讀感受這篇文賦的音韻的美感,疏通字詞理解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字詞句式,對文章的思路有一個的整體把握後,如何通過鑑賞來培養學生對古代散文的欣賞能力,使學生能較深入地感受到蘇軾散文文質之美?

首先教師必須帶領學生作好充分的鑑賞準備。鑑賞是極具個性化的。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之所以歷經千年還能保有它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對它有豐富多元的解讀。所以只要學生從文字出發並言之有理都可給予肯定,但我們也知道一千個哈姆雷特也還是哈姆雷特,他不能變成林妹妹。所以鑑賞才強調要知人論世,緊扣文字賞讀。

由於高二學生對蘇軾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對蘇軾的生平經歷思想詩歌作品都已有所接觸,教師就可以在這樣一個知識基礎之上幫助學生去獲取更豐富的一些背景資料,甚至也還可以印發一些相關資料,對缺乏閱讀主動性或閱讀面狹窄的學生尤其必要。所謂厚積薄發,如果學生不能佔有較為充分的資料那他的審美體驗就可能是單一狹隘片面的還可能是蒼白的。他也很難與同伴進行共享。他在課堂上就可能產生孤獨疏離感。所以讓學生對蘇軾及其詩文產生濃厚的興趣,並佔有一個較豐富的資料是上好鑑賞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所以,本課第一課時的安排很重要的一塊是對蘇軾其人及其詩文的補充瞭解,使原來參差不齊的知識結構有一個相對平等的起點。

其次,教師要習慣於構建一個平等和諧的對話環境。“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學生的個體體驗是讀解經典最初也是最為珍貴的情感。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構建一個平等和諧的對話環境並使它成為鑑賞課的一種常態,而不是為上公開課而做的一種現場秀,讓學生常常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並能與同伴、老師共同分享,那麼,學生就可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學習期盼,在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的課堂得到情感薰陶,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並常能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那就正符合了的新課標的精神倡導,使閱讀鑑賞成為每位參與者的一種心靈享受。

其次,教師個人的學養、備課的深入與否,課堂情境的創設,情感的激發,問題的設定,適時的導引,學生群體文學的素養都關係著一堂鑑賞課的成敗。

四、教學目標

品味《赤壁賦》的形象優美的語言。培養學生鑑賞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體悟《赤壁賦》的哲理意蘊,感悟蘇軾曠達淡定的人生態度,理解中國文人在人生遭遇挫折時的自我救贖。倡導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在整體閱讀把握文章基本思路的基礎上,通過對文章語言的鑑賞,揣摩意境,感悟情蘊。

難點:理解宇宙人生變與不變的哲理,理解作者曠放情懷。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聽配樂朗誦,重新感受《赤壁賦》樂-悲-樂的情感起伏,並在有所模仿下集體誦讀。

二、給學生5-10分鐘默讀思考並小組交流探討:蘇軾此文寫得最妙的是哪兒?為什麼?

提示學生,可以多角度鑑賞,如語言文字之精當美妙,意境之美,情思之美,哲理之美,寫作技巧(諸如修辭、語言風格、韻律、句式、結構章法等)之美等。要求按段落順序說,扣住文字談感悟,以免聽者有雜亂感,也避免在鑑賞中養成遊離文字走江湖的不良習慣。

以下為教師預設,以作資料備用。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可以適時補充引導或者隨時調整原先的預設。

第一段鑑賞點:

通過形象優美的文字,想象畫面之美,感受詩情畫意,感受蘇軾夜遊赤壁的暢快之情。

語言之美:

如“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 “興”讀平聲,不起之意。這兩句樸素簡練,恰好與蘇軾此時此刻渴望擺脫現實喧鬧,尋求暫時寧靜的心境是相吻合的。蘇軾初遊長江時的外界景物與內心的情思,取得了一致平衡的狀態。

又如“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徘徊”,是比擬,將“月”人格化。明月似乎在天際逗留、流連,有情有意的與泛舟之人遙相呼應,更平添了不少情趣、韻味。情景交融。

再如“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白露”、“水光”都是月亮照射所形成的效果。作者在這裡突出表現了在月光籠罩下的水面的狀態。這是一種丹青也難描畫的、朦朧迷惑之美,空靈、清虛之美。這使作者置身於夢幻般美妙意境之中,產生超塵絕世的主觀感受,從而在對自然山水之美的關照中,體驗到現實生活裡面所得不到的樂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