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蚯蚓的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2.78W

有關蚯蚓的教學反思

有關蚯蚓的教學反思

篇一:蚯蚓的選擇教學反思

《蚯蚓的選擇》教學反思

舊寨國小 向斌

本課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實驗瞭解蚯蚓選擇的生活環境,但實驗的過程學生有些茫然,即對實驗的目的不夠明確,試驗的方法有些粗糙,也不能較好地控制變數,有的學生要同時改變多個條件,這樣自然而然影響實驗的結果;但是多數學生由於到大自然親自體驗,興趣極高,所以最後對知識的掌握還是很到位。

特別在說明動物選擇合適的環境生活這一過程中表現極其活躍,論據充分。總的來說,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不足之處:1、觀察技能有待提高。2、學生課堂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要加強。3、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多學習新課標,把握好教材。

篇二:《蚯蚓找家》教學反思

《蚯蚓找家》 教學反思

《蚯蚓找家》是青島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15課的內容。本節課我遵循科學概念與科學探究相結合的理念,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共同探究得到新知,在教學中力圖使學生掌握對比實驗這一科學方法。具體為:

1、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我為學生創設情境,創造科學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猜想、設計、實驗、表達、交流的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我首先提問學生猜測蚯蚓喜歡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然後再做實驗,讓學生經歷猜測——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使他們真切地感受到科學結論必須通過實驗去驗證的道理。讓學生意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

2、學生能力培養。在本課的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動手之前先動腦,應該成為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的基本行為習慣。在制定實驗計劃時,指導學生圍繞猜想,通過自己的思考,選擇實驗材料,設計實驗過程,變傳統的模仿實驗操作為學主動的設計實驗,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學生的能力得到了發展。

3、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探究“扶”與“放”的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本課研究蚯蚓適於什麼生活環境的實驗,實際是研究蚯蚓喜歡陰暗還是明亮、潮溼還是乾燥的對比實驗。做第一個實驗時採取對學生“扶”的措施,做第二個實驗時,對學生採取了“放”的措施,教學中有“扶”有“放”,這樣更有助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但在課堂的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是顯現出來不少的問題:

1、雖然通過採取以上措施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但是經過認真思索後發現,本課的教學設計在開放性方面還很欠缺,沒有更深刻地去挖掘教材,沒有進一步拓展課堂教學的空間,這樣不利於對學生探究能力的開發和培養。

2、課堂實驗製作簡陋。對於時間的掌控還是不怎麼到位。整堂課下來,有點頭鬆尾緊,主要是對於第一個實驗的設計討論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導致後面時間有點緊湊。

3給學生的鼓勵還是比較的“吝嗇”。學生都是喜歡受到老師的表揚,這樣學習的積極性主動也會提高,而我整堂課下來,對學生的讚美和鼓勵比較欠缺。

總之,在以後的科學課中要提升自身的修養,在課堂上要為學生創造民主、平等的學習和探究氛圍,讓學生自主發展。

篇三:觀察蚯蚓實驗教學反思

觀察蚯蚓實驗教學反思

東風中學 胡少華

八年級上學期教學中有一堂“觀察蚯蚓”的實驗, 重點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和觀察蚯蚓的運動。與以前的解剖蚯蚓實驗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關鍵點在於現在的教學越來越重視情感教學,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也要教會學生熱愛自然,熱愛自然界中的萬物,關愛生命。通過對新舊教材的對比,我在進行這節實驗課的教學上做了以下的嘗試。

一、實驗材料的準備

以前很多的生物實驗是學生自己準備材料,學生自己從菜場可以買到鯽魚、花生種子等,而讓學生自己準備蚯蚓則很有難度。學校新校區原來是農民的田地,從理論上說應該可以挖到蚯蚓,我在學校新校區找遍了每一個角落,一條蚯蚓都沒有挖到。由於家屬區到處都是水泥路面,所以學生在家屬區裡也很難挖到蚯蚓。有學生提議購買釣魚用的蚯蚓,我否決了這個提議,主要是因為釣魚用的蚯蚓太小,觀察不清楚。 第一個難題擺在了我面前,實驗材料沒有,怎麼進行實驗?

為了尋找蚯蚓,我只有騎著電動車到鄉下去找,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在試車場的北面農田邊找到一塊較溼潤肥沃的地方,不怕弄髒自己的衣褲、鞋子,硬是挖到了30多條大蚯蚓,每條蚯蚓長度在10~15cm之間,很好的解決了實驗材料的問題。

當我出示我挖到的蚯蚓時,有好多學生驚歎“好大的蚯蚓”時我的心裡得到了慰藉。很多學生體味到了老師的辛苦,做實驗時就相對比以前要認真一些。

反思:付出總會有回報,寧願老師辛苦一些,也要給學生創造一個好的教學環境。

二、實驗器具的準備

這個實驗要求觀察蚯蚓在粗糙的木板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的運動速度有什麼不同,這就要求要為每個實驗組準備一塊木板和玻璃板。我從學校計師傅那裡找到一些三合板的邊角料,自己動手鋸出了20塊小木板。從玻璃店裡找到一些廢棄的玻璃,自己動手用刻刀畫出了20塊玻璃板,並且用砂紙對玻璃板邊緣進行打磨,避免實驗時玻璃劃傷學生的手。由於我在實驗前想到了小的細節,實驗結束時沒有一個學生弄傷自己的手。 反思: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對廢棄物進行再利用,節約資源。關愛學生,從細節做起。

三、實驗規則的制定

以前做觀察蚯蚓實驗,由於蚯蚓是用體表的面板進行呼吸的,在實驗過程中如果學

生不好好愛護蚯蚓的話很容易導致蚯蚓死亡。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想出了一些招。

首先是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小杯水和一團棉花,學生在實驗中時不時用蘸了水的棉花給蚯蚓擦身子,保持蚯蚓體壁的溼潤,從而保持蚯蚓的呼吸正常。

其次,我要求每個小組上交1元錢作為實驗保證金,實驗結束時如果該實驗小組的蚯蚓仍然活著,這1元錢的實驗保證金返還給學生;如果實驗結束時蚯蚓死亡這1元錢上交給生物實驗室。學生有點壓力,在實驗過程中就不會“虐待”蚯蚓了。更常見到的鏡頭是學生不斷用棉花去溼潤蚯蚓的體壁,將蚯蚓當成自家的寵物一般看待了。從實驗的情況看,效果很理想,沒有一條蚯蚓死亡,學生都拿到了自己的保證金。

反思:通過制定遊戲規則增強實驗的趣味性,同時增強學生的責任感。

四、實驗的創新

在準備這個實驗時,生物實驗員王慧老師問我要不要準備鑷子,我說不用。按教材中的要求是需要用到鑷子的,但我覺得實驗可以作一些小的修改,不給學生準備鑷子,而是讓學生直接用手指頭與蚯蚓進行“親密接觸”,這樣才能觀察到蚯蚓體表的黏液和腹部的粗糙的剛毛。同時,如果準備鑷子,有些學生會用鑷子夾蚯蚓,會傷害蚯蚓的身體,甚至導致蚯蚓的死亡。

課本上的實驗步驟相對較少,我給學生增加了一個探究實驗:蚯蚓走T字型迷宮實驗。我在實驗前用包裝箱上的紙盒子做成了4個T字型迷宮,實驗時在左側放上蘸了醋的棉花,右側放上一些小葉子,將全班分成4個大組做這個實驗。學生對這個實驗很感興趣,學生做完這個實驗驚奇的發現:像蚯蚓這麼低等的動物都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我們為什麼不珍惜現在這麼好的教學條件和青少年黃金學習時期好好學習呢?

反思:在教學上沒有創新就沒有突破,沒有創新教學就得不到發展。

篇四:飼養和觀察蚯蚓學生實驗 教學反思

《飼養和觀察蚯蚓學生實驗》教學反思

魚洞南區學校 李傑

飼養和觀察蚯蚓實驗是人教版八年級(上)教材中的一個學生實

驗,實驗要求學生採挖蚯蚓並製作飼養器進行飼養、觀察和實驗探究,從課本上的描述來看,本實驗似乎很容易開展,但實際上由於實驗教學已經是9月中旬,氣溫較低,蚯蚓的活力明顯不強,再加上城裡學生存在害怕的心理、採挖蚯蚓困難和實驗設計中干擾因素太多等問題,本實驗教學難以達到教學要求和目標。

實驗教學對目前我校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我設計了這堂實驗教學研究課。課前讓八年級各班學習小組的同學分別採集蚯蚓,各組採到五條大而鮮活的蚯蚓就嘉獎一分,結果採到足夠的蚯蚓供學生觀察。實驗教學中,重中之重還是讓學生學會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在本次實驗教學過程中,有的同學怕蚯蚓,造成觀察不仔細,觀察時間也太短等因素。但大多數採集並飼養蚯蚓的同學來說,採集與飼養的過程中也充分觀察了蚯蚓,上課時也就能夠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課堂氣氛融洽,師生合作愉快!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篇五:《大班科學活動:好玩的蚯蚓》活動反思

五大亮點引領進步

----《大班科學活動:好玩的蚯蚓》活動反思 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物體都以一定的形態呈現在人們眼前,彎繞就是富有變化的形態,香蕉、月牙、毛線團、媽媽的燙髮、彈簧等都告訴我們:彎繞是許多物體的自然形態,又凝聚著人們的刻意創造。這種形態不僅體現了物體的美感,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體的適用性。從這種角度選擇若干能與幼兒產生互動的物件,不僅可以提高他們探索事物的'興趣,嘗試觀察事物的方法,更可以引發他們去想象和創造。說到彎曲我就想到蚯蚓,於是我設計了《科學活動:好玩的蚯蚓》活動,引導幼兒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徵,瞭解蚯蚓的習性的過程中,調動各種感官,插上想象的翅膀,與教師一道用明亮的眼睛去觀察、用敏銳的心靈去體驗,用靈巧的雙手去創造,在在彎繞世界裡學習、成長。

《好玩的蚯蚓》的活動開展得很成功,也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我覺得活動有五大亮點引領我進步:

亮點一:活動目標準確,做好了整個活動的鋪墊。活動目標是整個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整個活動起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發展特點以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水平,結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科學領域的目標制定了這個本班的以情感態度為主要導向的活動目標,特別是我班孩子的語言發展水平相對較弱,平時發言不夠踴躍、思維也較侷限,為培養幼兒擴散性思維,促進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我把重心放在了根據畫面提供的線索大膽想象與表達,並提出質疑,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上面,為整個活動的順利實施作了鋪墊。

亮點二:活動過程清晰,促進了教師教學的成功。活動設計由剛開始的猜猜這是什麼動物?到通過各種感官去了解這個動物的外形特徵,用多媒體這種聲音、影象並茂的孩子易於接受的方式瞭解這個動物生活習性最後發展到愛護這種動物,並以遊戲結束。活動流程非常清晰,環環相扣,注意了動靜交替,顯得有張有馳,對整個活動的成功推進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亮點三:活動方法出彩,調動了幼兒思考的積極性。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我打破了以往直接出示圖片、實物或其他東西的方式,運用了猜圖的形式,這個教學方法很出彩,也是活動的一個亮點。我用一支粉筆由畫蚯蚓開始,在黑板上倒序式地畫出蚯蚓、再畫泥土、最後畫泥土上種植的樹,我一邊畫一邊就聽到孩子發出的小聲猜測:開始畫蚯蚓時孩子說是繩子,不對是傘下面彎彎的柄,到畫泥土使孩子說是海蛇-----到最後畫出樹了,孩子高興得大叫:“我知道是蚯蚓!”活動引起了孩子極大的興趣,調動了幼兒思考的積極性。

亮點四:活動環境寬鬆,激發了幼兒語言表述的願望。首先,我在設計提問時十分注重提出一些適應不同層次、有益於幼兒發散性思維的提問,如:你猜猜這是什麼動物?你認為這個動物在生活在哪裡?等等,讓每個孩子都能發表自己的見解;其次,特別注意保護孩子運用語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幼兒爭著說、搶著說的時候,用分組的方式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如:活動第二個環節,孩子對蚯蚓到底長什麼樣有了更多的想法,孩子都急語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我引導孩子根據材料的投放自由選擇取圖片組、電腦組、食物組,引導孩子觀察、探究中獲得資訊進行交流,讓每個孩子在有說話願望的時候,有更多的機會說;而且,寬鬆的語言環境應該是愉快的,是允許出錯的。我不以說完整、說對,糾正發音來打斷孩子的發言,打斷孩子的思路,挫傷孩子的積極性,更多的是肯定孩子的想法:“說得你很有道理,你的想法很棒----”等等,使孩子在肯定中逐漸增強自信心,從而更願意發言。再者,營造一個非競爭的學習共同體,鼓勵孩子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語氣與假設,如:在談到蚯蚓沒有眼睛它怎麼尋找到食物時,孩子紛紛猜測:有的說蚯蚓是用鼻子來聞的,有的說它是用肚皮來感覺的等等,猜測的結果多種多樣。整個活動中孩子的發言此起彼伏,連平時難得開口的孩子都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可見,孩子們在這種寬鬆的氛圍中,想說、敢說、大膽說,很好地激發了幼兒語言表述的願望。

亮點五:活動引導科學,提高了幼兒相互質疑的能力。從漢語語言發展的研究中反映,我們的孩子疑問和質疑類言語不足,有可能對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行動造成影響,因此我把科學領域的教育語言發展有機的整合在一起,為孩子留下質疑的空間,並打破由教師一問到底的方式,積極鼓勵孩子相互質疑,,如:在孩子講述自己記錄的內容的時候,有的孩子說我發現蚯蚓的頭部有一點尖,有的小朋友馬上就提出疑問:“你知道他的頭為什麼是尖的嗎?”另一個孩子馬上就舉手:“我知道,因為長成方形就不象蚯蚓了。”“我知道,我知道------”發言聲此起彼伏。這樣鼓勵孩子從多角度考慮問題,相互質疑,促進了幼兒發散性思維的發展。

活動的不足是教師對孩子平時怕不怕爬行動物關注的不夠,把自己的想象強加給了孩子。我自己平時比較怕這種爬行動物,所以潛意識裡覺得那些孩子也會怕蚯蚓。但是事實證明我想錯了,在進行第二環節瞭解蚯蚓的外形特徵的時候,孩子紛紛提出:“老師你怎麼不把蚯蚓拿來個我們看呀?這樣我們才看得更清楚呀?”聽了孩子們的話我才明白,其實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慾望很強,他們願意接觸自己想了解的物體。今後我要更認真地去解讀孩子的心靈,避免主觀判斷,注重課前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及時完善活動細節,使自己的活動開展的更好。

附教案:

大班科學活動:好玩的蚯蚓

設計意圖:

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物體都以一定的形態呈現在人們眼前,彎繞就是富有變化的形態,香蕉、月牙、毛線團、媽媽的燙髮、彈簧等都告訴我們:彎繞是許多物體的自然形態,又凝聚著人們的刻意創造。這種形態不僅體現了物體的美感,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體的適用性。從這種角度選擇若干能與幼兒產生互動的物件,不僅可以提高他們探索事物的興趣,嘗試觀察事物的方法,更可以引發他們去想象和創造。特別是故事《曲裡拐彎》後孩子對彎曲的動物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基於此,我把建構教材與其它教材有機的整合在一起開展了《彎彎曲曲的蚯蚓》的科學活動,讓教師與孩子一道用明亮的眼睛去觀察、用敏銳的心靈去體驗,用靈巧的雙手去創造。在引導幼兒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徵,瞭解蚯蚓的習性的過程中,調動各種感官,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彎繞世界裡學習、成長。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徵,瞭解蚯蚓的習性。

2、根據畫面提供的線索大膽想象與表達,並能提出質疑。

3、培養幼兒細緻觀察的習慣,體驗發現的樂趣,產生探究的慾望,萌發愛護蚯蚓的情感。

活動準備:

1、多媒體(有關於蚯蚓的生活習性的介紹)

2、兩、三條蚯蚓放置在大盤中,放大鏡、鑷子、小刀、筷子若干。

3、有關蚯蚓的圖片若干佈置在牆面上。

4、記錄用的紙和筆。

活動過程:

一、這是什麼動物?

1、今天老師帶來的一個彎彎曲曲的朋友,你們猜一猜是誰?引起興趣。

2、教師在黑板上倒序地畫出蚯蚓、再畫泥土、最後畫泥土上種植的樹。

3、引導幼兒細緻觀察、想象、並互相質疑。(是蛇,蛇有眼睛,他沒有眼睛;是傘下面彎彎的柄――――――)

二、蚯蚓長什麼樣?

1、介紹材料。(電腦、蚯蚓、圖片)

2、 幼兒根據材料的投放自由選擇,分成人數不等的三組進行觀察、探究,初步感知

蚯蚓的外形特徵。(教師注意巡迴觀察,並注意引導、幫助引導一些能力相對較弱的孩子,鼓勵幼兒互相交流。)

3、每人做好記錄。

4、請個別記錄有代表性的孩子講解自己的記錄。(教師引導幼兒認真傾聽,並鼓勵幼兒提出自己的問題、質疑別人的觀點。)

5、小結:蚯蚓的身體是細長的、一節一節的、彎彎曲曲的,頭部有點尖,便於鑽土,最在最前面,沒有眼睛、鼻子、耳朵、腳。他靠面板來感覺,靠“蠕動”來“行走”。

三、蚯蚓的其他有關知識。

1、蚯蚓生活在哪裡呢?它吃什麼呢?蚯蚓被切斷了會死嗎?蚯蚓有用嗎?(引發幼兒原有的知識經驗,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2、針對提問,觀看多媒體,獲得正確的資訊。

3、教師示範試驗:切斷蚯蚓。

四、我是一條小蚯蚓。

1、你喜歡蚯蚓嗎?為什麼?

2、適時地抓住幼兒的為什麼”,教育幼兒要愛護蚯蚓。

2、我們也來扮演小蚯蚓,來幫人們鬆鬆土吧!

3、孩子一個接一個搭肩排成4-5隊,孩子模仿蚯蚓鬆土彎彎曲曲地走向戶外。

五、 延伸活動:帶領幼兒到戶外去找蚯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