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昌學射》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3.37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紀昌學射》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紀昌學射》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紀昌學射》的教學反思 篇1

《紀昌學射》是一篇寓言故事,內容短小精悍,按照本單元要求:能簡單複述課文主要內容,我決定以本課為例,重點訓練學生的概括主要內容能力,一直以來學生概括主要內容讓我頭疼,經常是起來朗讀了第一段,甚至大半篇課文,非常囉嗦。

在自由讀課文之前我就提出要求邊讀邊思考這則寓言主要講了什麼內容。等學生讀完後,有學生舉手了,他是班裡算好的學生。可是,天呢!他基本把短文讀了一遍,這時另外一位學生在笑,還高舉了他的手,大概他覺得前面的同學概括得太囉嗦,認為自己能概括好。於是我滿懷希望地叫了他,可是,我又氣又笑,原來半斤八兩啊,他基本也是讀了一遍,稍微去掉了幾個字。看來讓他們直接說出主要內容是不可能的。

於是,我打算分開來說,讓他們先看文章的第一段,說說故事的原因是什麼。

生1:飛衛是一名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請教。

師:能不能再簡單一點。

生2: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請教。

師: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生3:紀昌向飛衛請教學習射箭。

師:非常精練,這就是故事的原因。

接著,我讓他們再讀第二三兩段,說說故事的經過是怎樣的。剛開始的時候學生說得很囉嗦,連飛衛怎麼說的都概括在裡面。

我又問:那飛衛是讓紀昌做什麼呢?

生:先練眼力。

師:怎麼練眼力?

生: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兩年以後,紀昌的本領練得相當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針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

師:用簡單的話,這是做什麼呢?

生:盯著一個目標,一眨不眨地看。

師:後來呢?

由於有了先前的經驗,這次學生概括得還可以:後來紀昌練習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

師:練成了這些基本功以後,發生了什麼事?

生:飛衛開始教紀昌開弓、放箭,最後紀昌成為一名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師:對,這就是故事的結局。那誰能把原因、經過、結果連起來說一說呢?

學生還是有點理不清,於是只好再講一邊,後來才說得簡單一點:紀昌向飛衛請教學習射箭,飛衛讓他練眼力,紀昌先練眼睛盯著一個目標,一眨不眨,後練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練成這些以後,飛衛才開始教他開弓、放箭。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為了加強鞏固,我連叫了五六名學生,後來又讓學生自由地說一說課文主要內容,並一再強調這是按故事的原因、經過、結果概括的主要內容,大家一定要記住並好好地使用這種方法。

在整個訓練中我發現自己的一個很重要的不足地方,那就是,課文主要內容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於是剛開始時自己心裡沒有一個標準,不能很好地衡量學生的概括,也是在學生的概括過程中慢慢有了自己的標準的。所以我想,課前一定要鑽研教材,讓自己吃透教材。

《紀昌學射》的教學反思 篇2

《紀昌學射》是一篇寓言故事,內容短小精悍,是第八組課文的第一篇,本單元要求:簡單複述課文主要內容,體會其中的道理。文章並沒有把筆墨用在紀昌是如何學習射術,而是詳細的講述了紀昌兩次練眼力的過程,說明只有練好紮實的基本功,才能取得成功。寓意十分明顯。

一、 凸顯“實踐”,注重讀中感悟

文中兩次練眼力的目的是不同的,第一次是第二次的基礎。所以,我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了第一次練眼力上。為了引領孩子感悟紀昌苦練的品質,我帶領孩子層層深入地品讀句子。

二、 滲透學習方法,並貫穿課堂始終

首先,初讀課文後我給學生提供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句式進行語言訓練,目的是滲透給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和運用。“首先、接著、然後、最後”這些詞語把語言組織的更有條理。學完全文後,我再次提供句式進行訓練時,就能水到渠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得興趣盎然,對詞語的理解和對紀昌的學習品質的理解更加深刻,體現了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三、 故事連結,激發學生學習寓言的興趣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開頭設計的故事匯入,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質疑—理解,變演繹為探究。讓學生興趣盎然的去主動讀通、讀懂文字。體會主人公的品質。就今天的課堂效果來看,學生對寓言的學習熱情還是比較高漲的。由於本課容量比較小,但個別學生對《紀昌學射》這個故事有所瞭解,所以在學完本課後,我將《紀昌學射》的故事講述完整。

《紀昌學射》的教學反思 篇3

《紀昌學射》這則寓言篇幅短小、內容淺顯,但人物個性鮮明,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勤學苦練的紀昌。特別是文章中描寫紀昌練眼力的句子,描寫生動,突出表現了紀昌的品質。這部分內容既是故事情節的重點,也是語言表達上的重點,應該說是人文精神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

本單元要求學生能簡單複述課文主要內容,我決定以本課為例,重點訓練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在自由讀課文之前,我就提出要求邊讀邊思考這則寓言主要講了什麼內容。我知道班上概括主要內容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很多同學都是基本上把課文讀一遍,沒有詳略沒有概括,這是很讓我頭疼的問題。於是,我在黑板上列出課文的提綱,引導學生按照順序將內容說完整。紀昌向射箭高手飛衛學習射箭,飛衛讓他先……後……最後……終於成了……有了這個提綱,學生在概括的時候有了一定的方向性,我讓學生自由說一說,再指名說,同桌互說,用多種方式讓孩子說,並一再強調這是按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大家一定要記住並好好地使用這種方法。訓練之後,大部分學生能夠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紀昌學射》的教學反思 篇4

《紀昌學射》一文是人教版四下的一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故事選自《列子·湯問》,篇幅短小,語言直白,粗粗一讀,覺得學生沒什麼好學,單單就故事情節而言,學生讀一遍兩遍肯定了解了內容,這樣的一篇文章,到底應該讓學生學習什麼呢?但仔細研讀這則寓言故事後,我的頭腦便漸漸清晰起來。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自主認識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聯絡生活理解"注視",結合語境理解"相當到家"。

2、在讀讀議議,品句析詞中體會人物的`品質,感悟"學習要練好基本功"的道理。

從目標的達成來看,本節課基本能達成。為了達成目標,我努力從以下兩點入手:

一、凸顯"實踐",體會感悟

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就要以語文的方式來學習語文,就要引導孩子在語文實踐中進行語文實踐。為了引導孩子感悟紀昌勤學苦練的品質,我帶領孩子多次品讀紀昌練眼力的語句。一讀,讓學生將自己對紀昌的評價寫在練相應的句子旁邊;二讀,在字裡行間尋找哪些字詞讓你有了這般感受;三讀,讀出自己的感悟體會。應該說,這樣的設計是符合語文學習的規律的,在讀讀議議,品詞品句中,學生較好地感悟到紀昌的品質。

感悟紀昌勤學苦練,認真刻苦,堅持不懈的品質對於學生來說,還比較容易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但"只有練好眼力,才會射出百發百中的箭。"這一層寓意學生是較難感悟到的。於是,我引導學生有層次地感悟飛衛的話:一讀學著老師的語氣把話讀清楚;二讀,讀出飛衛想強調什麼,想讓紀昌明白什麼,從而質疑引起衝突:為什麼飛衛一再強調練習眼力;三讀與紀昌的練眼力,學射結果部分結合起來,想想你從中明白了什麼。在步步深入地體驗之後,再出示:讀了這則寓言故事,我懂得了來感悟寓意。從學生練筆的效果來看,學生基本上能感悟這則寓言的寓意。

二、展開過程,習得能力

課堂是學生知識能力建構的平臺。教學中,我們要實實在在地以學生為教學中心,本著促進學生髮展為目的,以學生是否有增量來衡量課堂效率。於是,課堂中,我注重以學生的真實起點為教學起點,將教學過程充分展開,努力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如: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是中段閱讀教學的目標。教學中,我先讓初讀後的孩子自主概括,隨機點撥引導後,再讓孩子進行自我改進,接著再點撥引導來概括,最後出示提示再次引導孩子來把握文章內容。這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教學,過程展開充分,指導有序有效。

同時,在《紀昌學射》教學中,引導孩子習得據義定音的方法,以及引導孩子在語境中理解"相當到家"並進行運用,我儘量做到在展開的過程中引導孩子進行有效的語言訓練,從而使孩子在真正參與中習得能力。

但課文的2,3段在段式上十分相似,按照飛衛指點、紀昌練習、練習成效這樣的順序來寫的。但是在教學中,我並沒有讓學生去比較感悟的設計,如果把這兩段在學生學完重點語段之後呈現,並進行比較,學生應該不難感悟其表達上的特點。這樣,語文味就更濃了。

《紀昌學射》的教學反思 篇5

《紀昌學射》是四年級下冊“故事長廊”專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之所以選擇這篇文章不僅僅是因為比賽對課文型別的限制,還因為長久以來上公開課都選精讀課文一節課不能體現完整性,還有如果選略讀課文,駕馭起來好像更加困難。千挑萬選,選中了這篇簡單的寓言故事。上課當天還慶幸選了這樣稍微簡單點的文字,因為好幾位老師選了一課時的文章最後教學任務都沒有完成。

這次磨課一共三次,週一到週三每天上一次,每天改一次,從來沒有過的壓力。到公開課的展示,自我感覺還是第三次試教最成功,當然是因學生的水平和自己的引導而言的。下面就真是上課的一節談談自己的幾點感想和思考。

1、對課文重點的把握。從紀昌練習眼力的過程中感受人物的品質。對第一次練眼力的句子中重點詞語的理解和引讀拓展還是可圈可點的,這個環節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學生剎那間迸發出的對人物品質的描述詞語,引導成功了,學生就能在黑板上留下你想要得到的答案,這點來看,還是成功的,可好像又有點過頭,因為學生對人物品質的理解太深了,以致於後面寓意的表述中又有許多孩子朝著人物品質的方面去說了,當然這也是可以的。

2、對課堂提問方式的思考。第二次上課,黃英給我的建議我覺得可以改,值得改,確實我的教學模式有問題語言表達學生不能理解之嫌,當天回家我就改了,而且參照詞語手冊上的題目。之前是“從2、3段中畫出相關句子,並用筆寫一寫你感受到了一個怎樣的紀昌?寫下評價的詞語。”這麼長的一個問題,學生可能會對怎樣和評價的要求都不明確,這樣學生怎麼答?後來我翻閱詞語手冊才知道四年級學生對於品質這類高貴的詞還是能理解的,索性就換成“優秀品質”了,第二天的試教還是證明改的成功的。

3、一堂課怎樣才算精彩?試了四次真可以用輕、重、緩、急來形容。教師的引導是我們能控制的,學生的理解會跟著教師走,再走的過程中是輕了、重了,還是慢了快了這是能夠體現老師對學生思維的駕馭能力的。公開課上對於這篇寓言的寓意就出現了對學生思維駕馭不夠的漏洞。因為前面感悟紀昌堅韌、有毅力、有恆心練眼力太重了,濃墨重彩,所以導致學生的印象太深刻,帶動他們的思維往這方面領悟寓意,可是這不完整啊,故事往往要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對寓意的理解確切與否也是這一節課上的好壞的關鍵。

一次磨課的經歷可以引發我們的許多思考,對文字的思考,對自己的思考,對學生的思考,最困難的最需要研究的還是學生是如何思考的,這才是我今後要認真思考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