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加幾》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2.98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8加幾》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8加幾》教學反思

《8加幾》教學反思1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計算的方法與上節課相同。學生對用“湊十法”解決問題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我覺得應該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遷移到8、7、6加幾。如果不用操作,只讓他們憑藉頭腦中的“給9湊十”的方法,想象著解決8、7、6加幾。怎麼做效果會更好些。於是我在我教的兩個班級進行不同教學。

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引出8+7、7+4、6+5這三個算式後,在三班我沒準備任何學具,要求學生選擇其中一個算式,想一想用什麼方法可以計算出結果,然後“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說一說。”在彙報中,出現了很多種方法,有的方法是我事先都沒有預料到的,例如8+4=就有很多種解決的方法:(1)、把4分成2和2,8和2湊成10,10再加2得12。(2)、我是把8分成2和6,6和4湊成10,10再加2得12。(3)、我知道8+5=13,那麼8+4得數就應該比13少1,是12。(4)、我是這樣算的,10+4=14,8+4得數要比14少2,是12。

在我們班,上課前我讓學生準備了學具,有很多同學充分利用了學具,我清楚:這些同學都是用“湊十”的方法解決的,全班大約10人的學生沒動學具,這些同學可能用到了其它方法解決。但在集體彙報時,我發現只出現了唯一的方法,那就是“湊十”法,我還不甘心,盡力的啟發:“還有其他方法嗎?”有的孩子想出了看小數分大數的方法,其他方法沒有想出來。

通過兩個班的比較,明顯的看出,由於學習9加幾時是用學具掌握的“湊十法”,所以用學具操作的四班沿襲了9加幾的“湊十法”,思維明顯受到限制。而另一班因為沒有用學具,反而沒有受“湊十法”的束縛,集思廣益,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計算方法。我想動手操作加強感悟,這是低年級學生形成新知的切入點,也是學生參與知識形成過程的關鍵,它不但使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夠順利遷移,克服思維的障礙,更有助於促進學生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演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鼓勵學生演算法多樣化,我們要尊重每位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應保護學生的自主發現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自主的探究,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8加幾》教學反思2

“8加幾”是在學習“9加幾”的基礎上教學的,也就是在學8加幾之前,孩子們已經對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有了大概的瞭解,而8加幾隻是對進位加法的鞏固和對各種計算方法的探究。上課之前,對於課件的製作也是這樣設計的。

教學完“8加幾”後,對這一節課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準確的說,這節課不是完整和漂亮的一節課。和我預想的效果相差太遠,因此,自己反思後,在之後的教研活動中也認真聽取了各位老師的意見和建議,使自己能夠改正不足,使以後的教學能夠更成熟。

對此,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複習題過多,應該精簡。雖然每一到複習題都是我精心設計的,但是可以減少數量。可以節約很多時間,是這節課更完整。

2、複習題中引出“8加幾”的題型可以改為放在最後,這樣就節約了複習的時間,為後面節約了時間。

3、複習題的計算題比較多,設計也很實用,但是讓孩子回答的方式可以再多樣化一些。比如:開火車、搶答、卡片、小黑板等形式呈現,這樣即增加了趣味性也增加了實用性。

4、對於教法應該優化。“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這樣的問題使得孩子對教法的探究很有好處,但是應該在教學中優化一種或者是兩種方法,有利用計算速度的提高。

5、應該提出問題後多給孩子思考的時間,有利於孩子的思維的訓練。

6、對於能耐心聽取孩子回答問題這個好習慣應該堅持。

7、對於孩子們的激勵語用的很好。比如:“學數學,學方法。”“上課多聽一分鐘,下課多玩十分鐘。”“數學越學越簡單。”……即灌輸好的思想,也可以作為口號提醒孩子上課注意力更集中。

還有很多收穫就不一一列出來了,但是我應該多反思,多思考,堅持用的好的地方,改進不好的地方,使自己能儘快成熟起來。

《8加幾》教學反思3

12月7日,我參加了xx國小舉辦的大講堂活動,我這節課講的是《8、7、6加幾》,下面我就這節課進行一下反思。

《8、7、6加幾》的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9加幾的計算方法後,通過引導學習,以及動手操作,鼓勵學生應用多種計算方法解決問題。在授課過程中滲透“湊十”數學思想,並能進一步運用計算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通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和動手實踐等過程,學習8加幾,7加幾和6加幾。在觀察及操作時,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絡,發展數學思維。為了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溫故引新:

一年級孩子天真活潑,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特意創設了豬豬俠以及卡通世界的情景,學生們很快就被卡通人物所吸引。這裡主要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複習5、6、7的分解以及10的分解,第二部分則是複習9加幾繼而複習了湊十法。通過溫習舊知,將學生帶入創設的學習情境中去,為學習新知做了鋪墊。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新知部分,先給出了要解決的主要問題8+5=13,讓學生嘗試用各種方法解答,主要突出的是一題多種解法。學生提出了擺小棒的方法、湊十法等,再在此處提出主要的數學思想,即“湊十”,再讓學生用解決8+5的方法,自己解決7+5和6+5。

在新授部分,主要還是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三動結合,比較符合一年級孩子愛動手的特點。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練習部分分別是基礎練習,變式練習,拓展練習,分層次鞏固本節課的知識。

之前多次去xx國小聽其他老師講課,當自己真正去借班上課的時候,還是有很不一樣的感受。首先,通過這節課我最大的收穫就是良好的心態是成功的一半。不論是借班上課還是出課,只要準備充分,調整好心態正確面對,才能發揮出自己的水平。其實,不論在哪裡講課,放鬆心情積極面對才是良好的狀態。其次,在借班上課的過程中,我在課前先做了簡單的自我介紹,同學們也踴躍的介紹了自己,我詢問他們的名字和年齡,並表揚他們“真勇敢”,“你說話聲音真洪亮”等等,在無形中就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在我離開之前,孩子們還主動和我道別,讓我覺得這一節課我收穫了孩子們對我的喜愛。最後,對於這次講課,xx的各位老師對我的課都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多參加這樣的活動,其實對於青年教師的成長十分有利。

總之,通過大講堂活動,在備課、講課以及老師們的評課中,我都進步了不少,學習到了很多。我會虛心向老師們學習,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創造高效課堂,是自己迅速的成長起來。

《8加幾》教學反思4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交流演算法,逐步理解8、7加幾的湊十方法,認識和掌握8、7加幾的湊十口算過程,能用湊十法正確口算8、7加幾的得數,通過演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裡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初步培養數學的應用意識。重點是能正確計算8、7加幾,難點能掌握用“湊十法”計算8、7加幾計算方法。

本節課是在學習《9加幾》基礎上教學的,也就是孩子們已經對“湊十”的方法有了大概的瞭解,在學習9加幾的過程中,他們充分體會到“湊十”後,算10加幾的簡便。教材8加幾、7加幾的安排與9加幾類似,不同的是不再出現逐個數數的演算法,而且把8加幾、7加幾融合在一個例題中進行教學,以提高綜合計算能力和思維水平,為以後學習6、5、4、3、2加幾奠定基礎。我在課前安排了對口令的遊戲,活躍了課堂氛圍,緊接著通過情境創設複習9加幾的內容,回顧湊十法在口算過程中的應用。例題呈現了裝在兩個盒子裡的小號,每個盒子都有10個空格,其中一個盒子裝了8把,另一個盒子裝了7把,要求計算出一共有多少把小號。這個地方我要求學生用擺小棒的方法反映自己的思考過程。在擺小棒之前,幫助學生明確擺法:用小棒代替小號,左邊擺8根,右邊擺7根,移一移,怎樣能夠計算出“8+7=?”,學生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的擺出課本上的第一種擺法,對於第二種擺法也有一部分的孩子能夠擺出來。接著我讓兩名學生到前面來擺一擺,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我板書8加7的思考過程,最後我指名幾個學生看著算式說一說8加7的思考過程。“想想做做”的第1、2題讓學生通過練習從具體到抽象鞏固和掌握用“湊十法”計算8、7加幾的思考方法,我讓學生獨立先在書上圈一圈,再討論圈的方法。 “試一試”讓學生嘗試計算7+9,學生除了可以用把7湊成10或者把9湊成10的計算方法外,還可以由前面學過的9+7=16,想到7+9=16。第4題通過同一組題的比較,讓學生掌握用交換加數位置的方法,利用已學過的計算進行新的計算。此後在開火車的遊戲中,將8、7加幾的算式有序的呈現出來,學生口算得數以後,整理算式讓學生來發現規律——數與另一加數之間的關係。

本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學生用湊十法來思考如何計算8、7加幾的過程中,首先應該考慮把幾和幾湊成十,再來將另一個加數分成幾和幾,這才是正確的思考順序。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思維過程的培養。

此外,例題讓學生擺一擺,而沒讓學生填一填,還有練習題目的處理上很多細節不夠到位,例如第一個題目,出示以後就直接讓學生在書上圈一圈,可以先讓學生思考並說一說,再來動手圈。這裡出現的問題與教學設計不夠精細、提問和評價方式等都有一定的關聯,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8加幾》教學反思5

8加幾是在已學過9加幾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有了9加幾的基礎,難度不大,所以在設計教案時,重點引導學生將已學過的湊十法遷移到8加幾的學習中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本節課的複習準備的設計都是為新課鋪墊,這節課的教材共安排了一個例題,在設計教案時是這樣安排的:

(1)動手操作,探求新知:同學們用手中的小棒來擺一擺,同桌說一說討論一下得到結論,指名用小棒演示說計算方法。

(2)如果沒有小棒,計算8+7應該怎麼想呢?把小棒放在桌子的左上角,先仔細想一想,再小組交流一下,看哪個小組想到的方法多。

(3)方法優化,總結湊加法口訣。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多讓學生說一說想的過程,而且要面向全體,達到人人會說,人人都能掌握湊十法的目的。

鞏固練習的安排分兩個層次進行練習:

第一層次是看圖列式計算,第二層次是拔高訓練,要求學生能發現並達到提高的目的。

《8加幾》教學反思6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的。上課開始,我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通過動手操作、相互交流,探索出8+5的計算方法,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思考過程,體會“湊十法”的簡便性。然後鼓勵學生擺脫學具,利用知識的遷移,完成8加幾的其他題目和7、6加幾的一些題目。在鞏固練習階段,我設計了“找朋友”的遊戲,不僅把課堂活動氣氛再次推向高潮,而且使學生在或活潑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湊十法”的關鍵。

本節課有如下幾個特點:

1.注重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

首先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具體情境的問題中初步感知“湊十法”。然後藉助動手操作,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湊十”的表象,並通過交流,把具體形象的操作過程與抽象的計算過程一一對應起來。從而理解和掌握“湊十法”。最後是脫離實物,讓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思考演算法,算出得數。這樣分層地逐步抽象,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推理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

用“湊十法”計算進位加法的關鍵是如何“湊十”。如果讓學生通過擺小棒來理解進位加法的計算過程,優等生是沒問題的,後進生不一定清楚要如何把一部分小棒湊成十。於是我通過在黑板上一步步板書,從而讓他們非常直觀地看出“湊十”的過程,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8加幾》教學反思7

《8、7加幾》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9加幾》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把9加幾的計算方法遷移到8、7加幾中,並能夠正確進行計算。

最開始我用複習匯入新課,通過一系列的口算練習提高計算的正確率以及計算的速度,同時複習9加幾,湊十法的計算過程,為新知的學習做好準備。

例題的教學先看圖列出算式,再通過用小棒擺一擺,在操作中讓學生將9加幾的演算法遷移過來,自主探索8、7加幾的演算法。在思考中,體會計算8+7時,既可以把8湊成十,也可以把7湊成十,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體會不同的湊十過程,引導學生用三句話來表達兩種不同的演算法,通過操練,熟練掌握湊十法。試一試讓學生由已經知道的9+7直接推算得數。

在練習方面,除了書上提供的題目,還列出了所有8加幾以及7加幾的算式,先算出各個算式得數,再引導發現規律。

縱觀整節課,在一開始的口算練習中,還可以適量增加口算練習的量,從得數不滿10,得數正好為10,9加几几個方面來進行比較,體會湊十法的過程,先把一部分湊成10,再計算。這樣也使得練習安排的更有層次性。

練習擺小棒的過程,可以讓學生模仿小號擺放的樣子,在作業紙上擺放,降低擺小棒難度。注意將觀察,擺小棒,用算式填,三個環節一起進行,不要脫節。

練習方面,把握的有點死,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做,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最後在找出8、7加幾算式的規律後,可以再提供一些題目,讓學生直接由發現的規律來解答,應用規律。

《8加幾》教學反思8

在我校舉行的“高效課堂”教研活動中,我進行了《8加幾》的授課,這節課是在學習了9加幾、十幾加幾以及湊十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們能夠運用湊十的方法計算8加幾的加法,並能夠清楚的表達算理。

成功之處:

本節課設計了一個聖誕聯歡會的形式,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一開始設計了一個做題闖關的遊戲,闖關成功得到聖誕老人的禮物,學生們的興趣很濃厚,學習的熱情高漲,並得到每組聖誕樹,根據每組的表現獎勵小笑臉貼上去。這樣的設計不僅複習了舊知識,而且通過情景讓學生樂在其中,激發學習的興趣。

接著我宣佈聯歡會正式開始,通過歌舞、遊戲等活動讓學生觀察圖片,發現問題:8+4= 怎樣算。通過計算總結出湊十歌,並且全班一起加上節奏讀了幾遍,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我將課後練習改成聯歡會遊戲的形式,讓學生不僅能鞏固所學知識,最後設計了一個口算接力的形式,學生的好勝心很強,通過這樣一種形式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並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從而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和競爭意識。

不足之處:

1、8+4=()在用“湊十法”說算式的算理時,我讓3名學生到講臺上說了說,又讓同桌之間說了說,但是我沒有做一個完整的示範,導致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說算理,作為教師要體現示範和教授的作用,要給學生在示範,先讓總結一遍算理,再讓學生說。

2、這節課雖然設計了一個聖誕聯歡會的情景,但是其中有很明顯的做題形式,還要設計的更加的合理、巧妙。練習的量有點多,要量小而精。

3、學生在擺花片時,不會合作,擺好了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

《8加幾》教學反思9

根據《標準》的要求,應該把培養計算能力作為國小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培養計算能力要從一年級做起。而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學生應練好的基本功之一。20以內進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不止一種,教材中呈現了多種計算方法,如:“點數”和“接著數”等,學生在學習10以內計算時已經掌握,因此,不用花很多時間專門進行教學,而“湊十法”是計算進位加法常用的一種方法。它具有規律性強、易於理解和過程簡捷等特點。並且 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20以內退位減法和多位數計算的基礎,這部分學習的好壞,將對今後計算正確和迅速度產生直接的影響,本節課的內容是在9加幾的基礎上學習的,對各種演算法如“點數”“接著數”“湊十法”都已經有了比較,本節課主要是要求學生能用“湊十法”進行計算。

本課是學生對“湊十法”已有一定基礎上來學習8加幾,7加幾及6加幾。在設計本課時教學過程時,我是按照“創設情境匯入——探索8加幾的計算方法——鞏固8加幾的計算方法——探索7、6加幾的計算方法——鞏固7、6加幾的計算方法——綜合練習”的過程來設計的。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完成了由扶到放的過程,因為學生有了9加幾的鋪墊,學生在學習8加幾時已經能基本藉助手中的學具進行湊十的計算,掌握了“湊十法”的算理,明白為什麼要湊十,怎樣去湊十,這樣在學習7、6加幾時我就放手讓學生大膽地進行嘗試,自主探索,讓學生經歷整個學習的過程,體會到如何去學習,很好地進行了數學思想的啟發,通過適當引導,讓學生通過操作,得出計算的方法,無論是演算法還是算理都比較清楚明瞭,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8加幾》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上課伊始,我採用活潑多樣的複習形式,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所複習的內容是本節課知識的停靠點,有利於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來探索學習8、7、6加幾的進位加法。接著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通過動手操作、相互交流,探索出8+5的計算方法,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思考過程,體會“湊十法”的簡便性。然後鼓勵學生擺脫學具,利用知識的遷移,完成8加幾的其他式題和7、6加幾的一些式題。在鞏固練習階段,我先引導學生回憶如何“湊十”,再教他們唱“湊十歌”。“湊十歌”的教唱,不僅把課堂活動氣氛再次推向高潮,而且使學生在活潑愉快的學唱中掌握了“湊十法”的關鍵。

本節課有如下幾個特點:

1、注重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

首先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具體情境的問題中初步感知湊十法。然後藉助動手操作,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湊十的表象,並通過交流,把具體形象的操作過程與抽象的計算過程一一對應起來,從而理解和掌握湊十法。最後是脫離實物,讓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思考演算法,算出得數。這樣分層地逐步抽象,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推理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2、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

用“湊十法”計算進位加法的關鍵是如何“湊十”。如果讓學生通過擺小棒來理解進位加法的計算過程,優生應該是沒問題的,但低差生就不一定清楚要如何把一部分小棒湊成十。於是我發給每個學生一張“十格圖”。學生可以在“十格圖”上操作,從而非常直觀地看出湊十的過程,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3、注重學生初步合作能力的.培養

在關鍵處、在學生有話想說的地方,讓同桌互相說一說。如,根據具體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後,讓同桌小朋友互相說一說怎樣解決“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在學生獨立操作學具計算8+5後,又讓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擺的,怎樣算的。通過相互交流,學生不僅能相互啟發,體驗演算法多樣化,而且鍛鍊了口語表達能力與傾聽能力。讓同桌互相交流,這是學生合作學習的起始環節,學生在相互交流將逐漸形成合作意識。

《8加幾》教學反思1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從這一理念和目標出發,我以暢遊“數學王國”為主線,設計了《8加幾》這節課,目的在於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8加幾”的方法,加深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經歷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初步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獲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數學的意識。

一、在遊戲情境中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國小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我創設了生動有趣暢遊“數學王國”這一教學情境。上課開始,我設計“過橋”情境課件出示複習題,既複習了舊知又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當孩子們成功過橋後,數學國王開啟大門迎接,此時便呈現出例題情境。低年級孩子的注意力差,保持時間短,為了使他們在整節課中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我還設計了“國王出題目考學生(教學試一試)”、“參觀果園(想想做做第1題)”、“乘坐神舟8號(想想做做第3 題)”、“參觀國王宮殿(想想做做第4題)”這些情境。當我把運用課件把音、像、動畫巧妙地結合創設出的生動的情境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時,激起他們極大的學習興趣,誘發他們主動地發現並提出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教學活動。

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進行的,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如,在出示例題情境後讓學生收集資訊並提出問題,接著想辦法列出算式。然後又通過近擺圓片讓學生自己發現把8“湊成十”和把7“湊成十”的方法,並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出來。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不僅讓孩子們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地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如“你真棒”、“你的進步真大”等等,讓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孩子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三、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

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觀察收集數學資訊、擺圓片操作、交流討論如何“湊十”,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如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求學生擺一擺圓片,看如何“湊十”,並要求同桌每人擺一種,方法不能相同。通過操作,學生手腦並用,在操作、思考中尋找規律方法,實現了把8、7“湊十”的知識再創造,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

四、不足之處

但是在這節課中,我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由於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動手操作,擺圓片這一環節用的時間過多,導致時間前鬆後緊;為了呈現完整教學過程,忽視對個別學困生的輔導。

《8加幾》教學反思12

在小課題研究中,我們一年級的數學老師們在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進行著。看,週五我班就迎來了一年級的數學老師,由我執教一年級《8加幾》進行“藉助幾何直觀促算理理解的研究”的微課堂驗證。

由於課題實驗已進行了兩個多月,所以孩子在前面的學習中,已有了一定的動手操作的能力,能借助擺學具、畫圖等直觀手段來探究和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更多的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充分理解“湊十法”,經歷探究計算方法的過程,從而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考慮到現在不是植樹的季節,教材創設的“有幾棵樹”的這個情境離一年級學生的現實生活還是有點遠,因此就選取跟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每天都在使用的,各方面表現好就能獲得獎勵的“紅蘋果”來創設“一共有幾個蘋果”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發展思維。由於創設的情境與學生的生活聯絡得比較緊密,因此孩子課上的探究熱情比較高。

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幾何直觀”這個手段,讓學生充分利用9加幾的學習經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可以是藉助學具去擺一擺、撥一撥,也可以用畫圖的方式畫一畫、算一算等來探究8+6應如何思考算出結果等於14。由於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進行探究,由於有了9加幾的學習經驗,孩子的方法可謂多樣。有的孩子藉助小棒操作,知道從6根中移2根給8根就湊成了10根,10根再加4根得到14根;有的孩子從8根中移4根給6根也湊成了10根,再加4根得到14根。有的是請計數器來幫忙:先撥8個珠,發現再加2個就是10個,因為10個一就是1個十,所以把個位上的10個珠子換成十位上的1個珠子,再在個位上撥4個珠子,一共有14個。有的孩子則是利用畫圖的方法,先畫8個圖形(有圓形、心形等)再畫6個,然後把8個和6箇中的2個圈起來,湊成了10個,也有的孩子是把6個和8箇中的4個圈起來,湊成10個,兩種方法也都能很快看出一共有14個。還有的孩子是藉助圖示語言來思考的。把新的知識8+6轉化成10+4來解決等。之後還注意讓孩子總結一下不管使用什麼方法思考,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運用了“湊十法”,加深了對湊十法的理解。同時還注意讓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以笑笑喜歡8+2=10,10+4=14這種看大數拆小數的方法給學生以示範,而不是強加給學生應該這麼做。更令人欣喜的是,在這節課上還出現有的孩子藉助轉化的方法,把8+6變成9+5來思考,還有的孩子運用推理的方法,因為9+6=15,所以8+6=14,由此得到正確的結果。

由於“9加幾”這一進位加法的起始課較注重讓學生藉助幾何直觀手段來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並能較好地將這種方法遷移運用到本節課“8加幾”的探究學習中來,因此能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使孩子運用幾何直觀的意識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8加幾》教學反思13

《8加幾》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教學內容。在這之前,學生對10以內加減法已經熟練掌握以及對20以內的兩位數充分認識,通過前一階段《9加幾》的學習,已經初步感知並學會運用“湊十法”。在此過程中,他們充分體會到10加幾的簡便,所有的這些都為在數學課堂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強化”“湊十法”奠定了基礎。8加幾的學習是智障學生對加法學習的延伸。8加幾的思想方法也是“湊十法”,是學生思維方法的擴充套件。8加幾的學習進一步鞏固了學生對進位加法的理解,通過學習,學生能充分建立起一個進位加法的“模型”。

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體現在:

1、結合情景圖,在操作的過程中瞭解“湊十”的合理性。

2、能夠運用“湊十”的方法計算8加幾的加法。教學中的重點是掌握8加幾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迅速地口算。而難點則落實在理解用“湊十法”計算8加幾的思維過程。

本課教學力求創設一個有利於學生學習數學活動情境,使每一位學生能積極主動的進入數學課堂並參與活動。

成功之處:

1、所複習的內容是本節課知識的停靠點,如數的組成,把幾分成2和幾;填空,8加幾等於10;9加幾的計算並要求A類生說算理……這些知識的複習,有利於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來探索學習8加幾的進位加法。

2、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課上知識我是利用多媒體演示操作讓學生自己感知學習8加幾的計算方法,把具體形象的動畫過程與抽象的計算過程一一對應起來,邊演示邊說,彙報交流,在演示的過程中使學生初步感知了“湊十”法。

3、注重培養問題意識:我注重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在課堂上讓學生觀察草莓圖、桃子圖,問發現了什麼?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在發現中質疑。

不足之處:

課上有的學生回答問題聲音很小,自己沒有適當地使用激勵性評價語言,鼓勵的語言比較生硬,不能引導學生大聲的表達。另外在整堂課中,課堂氣氛也不夠活躍,在教學時還應該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學生才會學才肯學,教學效果才會提高。

課的準備過程是自己提高的過程,講課後的反思是提高中的提高。從反思中我認識到自己的許多不足,這將成為我進步的臺階。

《8加幾》教學反思14

《8 加幾的進位加法》是在學習《9加幾的進位加法》基礎上教學的,也就是孩子們已經對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有了大概的瞭解,在學習《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過程中,他們充分體會到10加幾的簡便。而《8加幾的進位加法》的學習是對各種計算方法的進一步探究和鞏固。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充分建立起一個進位加法的數學思想。

成功之處:

1、注重培養問題意識:我注重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在課堂上讓學生觀察飲料圖,問發現了什麼?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在發現中質疑。特別是注意培養學生合理利用數學資訊進行解決問題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肯定。

2、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課堂上我是利用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說一說,同桌交流,全班交流中使學生初步感知《8加幾》的計算方法,體會湊十法優勢。

3、學生在口答第1小題6+9的口算方法時非常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張潔雨這樣說:我是把6分成3和3,3+9=12 12+3=15。聽完張潔雨的回答我心裡非常緊張,心跳加快,校長、主任、和很多老師都在現場,而且都抬起了頭,露出特別驚奇的表情看著我,當時我愣了兩秒鐘,馬上說:9+3=12你是怎樣算的,張潔雨說:9+3=12我都背會記住了。這時我平靜了許多,非常高興肯定地說:你說得真棒,她的這種口算方法體現了張潔雨的個性,我們可以稱它為張氏演算法。張潔雨非常自豪地坐在了座位上。

備學生是我們教師每次必須所認真考慮的問題。雖然每次對學生的思維和答案有多種預案,而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有的知識背景和已有經驗,如何處理和利用課堂中的及時生成呢?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們要伏下身來耐心、認真傾聽學生的想法,給學生一片自由飛翔的天空。學生的思維與我們的思維不同,他們的頭腦中時常會冒出些新穎的想法,而那些創新的火花往往在瞬間產生,如果教師能及時俯下身子去傾聽,就會挖掘出錯誤背後的創新因素,保護學生難得的智慧火花。若我們老師草率的否定答案,不給學生解釋的機會,不去傾聽學生的見解,久而久之,學生就不會去獨立思考問題,他們的思維禁錮在固有的模式中。因此我們要伏下身子耐心的傾聽、思考學生的見解,哪怕是錯誤的,也不能輕易放棄。

不足之處:

1、複習題過多。雖然每一道複習題都是我精心設計的,也很實用,但是可以減少數量,以節省時間,給新知的探究留下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回答的方式可以再多樣化一些。比如:開火車、搶答、卡片、小黑板等形式呈現,這樣即增加了趣味性也增加了實用性。

2、在引導學生看圖,你從圖中瞭解了哪些數學資訊時,開始學生回答出主題圖中所畫出的物品:有幾名學生、有幾箱飲料、有幾瓶水等等,而圖中對話方塊中的數學資訊很少有學生髮現,多次引導下才有少部分學生髮現。課下我做了深刻的反思,發現了原因所在。

①雖在10以內加法減時學生有找數學資訊的經歷和基礎,但仍有部分學生對數學資訊這一名詞還不理解、不明白。

② 由於學生的基礎是10以內的加減法的主題圖的觀察方法和思維訓練,大部分學生找數學資訊時,仍舊採用數一數的方法,對圖中的對話形式沒有接受。我課下翻了翻教材,確實是從這一主題圖才開始出現對話形式的。而在備課時我卻忽視了這一點。雖然我是第一次使用青島版教材,但仍充分說明了我對新教材把握上存在漏洞,今天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意。

通過分析和深刻的反思。這節課既有成功也有不足,和我預想的效果有差距,在教研活動中我認真聽取了各位老師的意見和建議,努力使自己的課堂更加高效。

《8加幾》教學反思15

這節課的認知目標是使學生經歷探索8、7加幾的計算方法的過程,能正確地進行計算。能力目標是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探究、思考的意識和習慣。通過演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情感目標是使學生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裡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初步培養數學的應用意識。重點是能正確計算8、7加幾,難點能掌握用“湊十法”計算8、7加幾計算方法。

本節課在教學用“湊十法”教學9加幾的基礎上同時教學8、7加幾,由於計算時的思考方法是相似的,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比上節課要稍多一點。例題呈現了裝在兩個盒子裡的小號,每個盒子都有10個空格,其中一個盒子裝了8把,另一個盒子裝了7把,要求計算出一共有多少把小號。這個地方我要求學生用擺小棒的方法反映自己的思考過程。教材上呈現了這樣一句話:“先用小棒擺一擺,並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如果直接對學生這樣說,必定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是不知道怎麼去操作的。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接收胡老師建議,在讓學生擺小棒的時候將要求改動了一下:“用小棒先擺7根,再擺8根,然後挪一挪,算出結果。”這樣就降低難度,在課堂上我觀察了一下,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的擺出課本上的第一種擺法,對於第二種擺法也有不少的孩子能夠擺出來。接著我讓兩名學生到前面來擺一擺,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我板書8加7的思考過程,最後我指名幾個學生看著算式說一說8加7的思考過程。

“試一試”讓學生嘗試計算7+9,學生除了可以用把7湊成10或者把9湊成10的計算方法外,還可以由前面學過的9+7=16,想到7+9=16.

“想想做做”的第1、2題讓學生通過練習從具體到抽象鞏固和掌握用“湊十法”計算8、7加幾的思考方法,第4題通過同一組題的比較,讓學生掌握用交換加數位置的方法,利用已學過的計算進行新的計算。第3和第5兩題採用不同形式的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增強運算技能。

這節課結束後我聽取了聽課老師的意見,自己也認真地進行了反思。這節課最大的問題還是我自己說得太多,學生課上講得太少了。其實這個問題我的指導老師一直都跟我講,我自己也很清楚,可是一到上課的時候就忘記。在以後的教學我要把這一點當作一個任務,每一次備課每一次上課都提醒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