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幾》教學反思(15篇)

來源:才華庫 2.27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9加幾》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9加幾》教學反思(15篇)

《9加幾》教學反思1

活動片段展示:

我首先通過一個活動讓學生進行操作,使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

出示課本P96~97的全景圖。

教師說明:這是學校運動會的場面,從圖中你看到什麼?

(讓學生自己看圖互相說一說)

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運動會上,學校為了給運動員解渴,準備了一些飲料,已經喝了一些,比賽快要結束時小明問:“還有多少盒?”

師:你們知道還有多少盒嗎?互相說一說。再用小棒來代替飲料來數一數。

生1:我是1盒1盒地數……一共13盒。

生2:我是2瓶2瓶數,再加1盒……一共13盒。

生3:箱子裡有9盒,然後再接著數10、11、12、13,一共有13盒。

生4:我是先把外面的一盒飲料放在箱子裡湊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老師有意識地抽出各種數法的代表來比賽看誰數得快)

師:老師現在請三位小朋友來同時數一數老師這裡一共有幾朵花。(出示紅花9朵,黃花8朵,分三組來數)

師:哪個小朋友數得最快?為什麼他數得這麼快?哪種方法好?

……

反思:

上面的教學片段,我從情境入手,從學生學習實際出發,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探索研究,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體現現代數學教學的基本理念。

一、把學生當作研究者,滿足學生心理需要。

蘇霍姆林斯基說進:“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國小生天生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以上教學片段中,我正是從這一特點出發,讓國小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和發展,而不是單純地把湊十法強加給學生,因為這些演算法都是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動腦思考獲得的。這樣教學,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得到了滿足,並能感到自己是個研究者、發明者,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習是一種個體的認知活動。由於每個人的認識水平、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和途徑不可能相同,所以在面臨一個新的計算問題時,就會出現不同的計算方法。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9加幾,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所提倡的“演算法多樣化”的新理念。鼓勵演算法多樣化,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是十分必要的。提倡演算法多樣化,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就給學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策略的機會。這樣,不僅肯定了學生的解題方法,而且肯定了學生的勞動成果,學生在不斷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創新意識便會得到很好的培養。

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探索發現。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對一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對數數已經掌握了很多種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不是簡單的用一種方法強加學生掌握,而是引導、實踐、探索,發現,雖然有些學生認知水平存在一定差異,他們不是用很優化的方法,但通過他們的親身體驗,感悟,也能發現其它方法比自己的方法好。這種多向交流,為學生創造了生動、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自主探索中獲得成功。

《9加幾》教學反思2

一、激發興趣,複習鋪墊

1.談話引入:

同學們,我們學校正在開運動會,你們想去參加嗎?要想參加,就得先過兩關,下面就讓我們闖關吧。(採用“闖關”的形式複習“1和幾組成幾”與"“0加幾等於十幾”的習題)

2.師:我們順利地闖過了兩關,趕快到運動場去吧,那裡的運動會已經開始了!(出示校園運動會的場景圖)

二、自主嘗試,探究演算法

1.創設情境,教學例1。

1)師:運動場上的比賽熱鬧極了,請仔細看一看,同學們都參加了哪些比賽專案?

生:有踢毽的。跳繩的,跑步的,跳遠的。

(2)你最喜歡哪個比賽專案,數一數每個專案有多少人?

生:我最喜歡跳繩的,有3人蔘加……

(3)師:同學們觀察的可真仔細,這些運動員們參加這些比賽很辛苦,於是學校服務隊的小朋友給運動員準備了許多好喝的飲料(出示數飲料畫面),送走了一些,請仔細看一看,還有多少盒沒送?

生:還有13盒沒送。

(4)師:你是怎麼知道的?先說給同桌聽一聽。

生:討論、彙報。

5)師總結:同學們可真會動腦筋,想出了這麼多的方法,(出示課件)有的同學用點數的方法,從1盒、2盒、3盒一直數到13;也有的同學用接數的方法,從9盒接著數:10盒、11盒、12盒、13盒;還有的同學更聰明,在箱子外拿1盒放到箱子裡面,使箱子裡面湊成10盒,10盒再加上外面剩下的3盒,就是13盒。這麼多方法,你最喜歡哪種方法?

生:我最喜歡數的方法。

生:我最喜歡把9個再加上1個變成十的方法。……

(6)師:下面老師請同學們再回到比賽的現場(出示畫面)這時運動場的比賽更加激烈了,現在老師想根據場上的比賽專案提出一個數學問題,請同學們注意聽:踢毽子和跳遠的同學一共有多少人?誰知道怎樣列算式?

生:9+7=(7)師:誰能像老師這樣根據運動場上的比賽專案再提出幾個數學問題?

生:踢毽的和跑步的同學一共有多少人?……(

老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出示:9+6=159+3=12……)

教師說:“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然後板書課題:9加幾。

2.探究演算法,教學例2的9+3。(

1)師:一年級的小朋友也來到了運動場,他們正在進行擺小棒比賽。你們看,小男孩有9根小棒,小女孩有3根小棒,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應該怎樣列式?生:9+3=

2)師:怎樣計算9+3得幾呢?就請同學們利用你手中的小棒來擺一擺、算一算,互相說一說。指導學生操作:左邊擺9根,右邊擺3根。然後,把右邊的1根移到左邊,使左邊的小棒湊成10根,左邊的10根與右邊剩下的2根合起來就是12根。

生:彙報9+3得幾的計算方法。

教師板書:9 + 3=12 1 210

3.加深理解,教學例2的9+7。

(1)師:同學們,你能用剛才擺小棒的

方法計算9+7得多少嗎?

生:能!

(2)師:請你們運用手中的黃花和紅花擺一擺,擺好後再移一移,算一算共有多少朵花?生:學生自己操作,讓一名學生在投影上操作,並敘述計算過程。

教學反思:

計算教學,重在明理。只有在明理的基礎上才能掌握計算方法,熟練計算,減少錯誤。本節課是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節課,重點是理解湊十法。為此,教學中我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讓學生參加學校運動會的情景,然後根據運動場上的比賽專案提出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從而順利的引出新課,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這是《課標》中提倡的新理念。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擺小棒和小花,獲得初步的感知,再讓學生同桌互相交流,發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接下來的全班彙報中我們看到,此種設計給了學生較大的思考空間,使不同認知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參與學習,即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又有效地滲透了湊十法的規律:湊大數、分小數。這些演算法都是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動腦思考獲得的,有些還非常具有創造性。縱觀整個教學過程,都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探索出解決問題方法的。教師不僅讓學生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激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加幾》教學反思3

《9加幾》是國小一年級數學第9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第一課時,20以內進位加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並且它是20以內退位減法和多位數計算的基礎。《9加幾》作為第一課時,這部分內容學習的好壞,將對今後計算的正確性和速度產生直接的影響。我設計了“9加幾”這節課,目的在於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9加幾”的方法,學會用“湊十法”來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同時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仔細觀察的習慣。

從課堂教學效果看,基本達到了預設的要求,完成了教學目標,但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

1.探索新知。其中有一個環節,我在黑板上貼出了左邊9個,右邊6個的彩色小圓點,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本意是想利用直觀的物體,通過移一移或圈一圈的方法讓學生感受湊十的過程,但是課堂上我竟然把這環節漏了。

2.鞏固新知,尋找規律。我出示了“9+□=1□”,讓學生說一說□裡可以填哪些數。這裡應該可以讓學生說的更多一些,說出每種可能性,同時是對9加幾的練習,然後將學生的回答進行整理,整理成有序的算式,從而讓學生觀察、發現規律。而課堂上,我卻只讓學生隨便說了幾種可能性,就直接將答案用課件顯示了出來。

3.應用新知,解決問題。其中一道練習題我設計了套圈遊戲,在介紹遊戲規則時,我假定了每種動物只能套一次,這其實對於學生思維的發展很不利。本身套圈遊戲就該關注學生的思維的發展,能不能想到同種東西可以套兩次,而我卻直接將學生的思維定住了。

記得指導老師說過,一節課的教案至少需要修改三次,第一次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進行備課,第二次和參考資料對比後修改,第三次修改則是在課上完之後,發現課堂中的不足後再次修改教案。如果每節課能做到這樣,那新教師一定能進步的非常快。我想我會不斷努力,勤思考、勤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9加幾》教學反思4

《9加幾》的教學,是一年級剛進入進位加的學習,因此,學生學起來肯定有點困難。但是,教師在本節課能根據新教材編寫的意圖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情境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中獲取知識。老師在教學9+4和9+7的例題中運用生動的喜洋洋摘蘋果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慾望、還通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花片,重點歸納出湊十法的計算方法。然後充分讓學生口說演算法。這樣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能力和思維能力,既突出重點,又解決了難點。老師在反饋掌握知識面技能中,練習設計充分,練習形式多樣化,能根據小朋友的的口味,設計活躍思維的練習,如:口答、搶答、找規律、筆算、討論、遊戲等等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參與性,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在輕鬆快樂的氣氛中掌握了知識。

從學生的反饋表現來看,學生掌握的知識比較快,比較牢固,反映課堂教學效果比較好。今後更加努力讓數學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9加幾》教學反思5

1、注意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學習計算方法,培養計算意識。

(1)藉助教材設計的運動會場景圖提供的資源,讓學生提出9加幾的計算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探討計算方法。把9加幾的計算置入有事事物情境、有活動情節的探索中,使計算含有豐富的具體內容。讓學生唉學習計算中體驗事物之間的數量關係,逐步養成從數量上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和意識。

(2)注意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口說-動腦想等學習活動掌握計算方法。

(3)用“湊十法”算9加幾的內容,先用“放進一個盒湊成10”的活動揭示湊10的過程,再讓學生人人動手擺一擺或畫一畫,邊實際操作,邊對照算式進行計算,具體形象的操作過程與抽象的計算過程一一對應,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演算法。

2、加強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1)根據教學實際儘量選擇效果好的練習形式,如開火車、接力賽、對口令等很好的練習形式。

(2)練習講究實效。比較容易的題少練習些,比較難的題要多練些,練習有針對性。

《9加幾》教學反思6

一、複習鋪墊

師:小朋友們,大家好!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出示小猴圖片)看——小猴今天和我們一起學習數學呢!

(由小猴帶來的口算題進行復習:10+1、10+3、10+5、10+7、10+8、10+6、10+4、10+2。學生口算後,教師將卡片有序排列在黑板一側)

師:剛才口算的這些題,你發現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10加幾的。

生:得數都是十幾。

師:計算這些題,你為什麼這麼快?

生:都是10加幾,就能很快算出得數是十幾。

二、學習新知

師:(出示圖片)有一天,猴媽媽把摘的桃放在桌子上,讓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個,小猴看到這麼多桃,饞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頭:小朋友們,你們願意幫助小猴嗎?

生:願意!

師:我們先來看,這些桃是怎樣擺放在桌子上的?

生:有一些桃擺在盒子裡,還有—些桃擺在桌子上。

生:盒子裡有9個,盒子外面有4個。

師:用什麼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個桃呢?

生:用加法。

師:為什麼用加法計算?

生:因為是把盒子裡的桃和盒子外面的桃合併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師板書出算式9+4)

師:那麼,怎樣算出9+4的結果呢?請同學們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生獨立探索並與同桌交流)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算到得數的?

生:我是數著算的,9,10,11,12,13。

生:我是先拿一個放到盒子裡,外面還有3個,就是13。

生:我是先想10加4得14,再減去1就是13。

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9加4得13,真聰明!剛才有同學說,;先把盒子裡空著的一格放上桃,再加外面的3個,得13。哪個同學能到前面來演示一下?

(師指名一生上臺演示,並逐步對應板書——)

師:為什麼從4裡面先拿1個放盒子裡?

生:這樣就可以放滿盒子,一盒10個。

師: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生: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

師:剛才大家算得很好。我們再來看,小猴家的花園裡栽了兩種顏色的鮮花,

(師出示“試一試”圖片,如下圖)

(師引導生列出算式後)

師:請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9+7。也可以在教科書上先圈出10個再填一填。

(生動手圈圖並計算)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我是把9朵紅花和l朵黃花圈在一起,再加上6朵黃花就是16。

(師結合學生的彙報板書思考過程)

生:我先把7朵黃花和3朵紅花圈起來是10朵,再和剩下的6朵紅花加起來是16。

師:這種想法也不錯!

師:這兩種計算方法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先變成10再算的。

師:是啊!我們在計算時,既可以先把9湊成10,也可以先把7湊成10,然後再想10加幾就方便了。

三、形成技能

(師出示“想想做做”第l題,如下圖)

師:請大家觀察圖,左邊原來有幾塊?右邊呢?

生:左邊原來有9塊,右邊原來有6塊。

師:猜一猜,小猴想怎樣算呢?小猴為什麼只搬1塊過去呢?

生:小猴想把左邊先湊成10塊,

師:是啊!小猴真聰明,也學會了“湊十”的方法。請大家在課本上的方框裡填上數,然後同桌互相說一說怎樣用“湊十”的方法計算。

(生獨立思考,把答案填在書上,再交流)

四、小結並揭題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加法題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9加一個數。

生:得數都是十幾,

師:(板書:9加幾)今天學習的9加幾,在計算時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生:都可以把9先湊成10。

生:得數是越來越大了。

生:得數的十位都是1。

生:得數個位都比加的那個數少1。比如13的3比9+4的4少1。

師:你的觀察真仔細!得數個位上為什麼會比那個加數少了1呢?

生:少了的l給了9變成10了。

師:根據這個同學發現的規律,如果老師出這樣的加法題,你能比較快地算出得數嗎?

(師出示9+?=1?讓學生推算)

五、課堂作業

按一定的順序把今天學習的9加幾的加法算式進行整理並寫在課本上。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主要是抓住了以下幾個要點:

1.面對真實的`認知起點。

傳統的9加幾教學,在複習鋪墊時一般分以下三個層次:一個數分成1和幾,9+1=10,9加1再加一個數。表面上看,這三個層次的複習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湊十法”,但

是,實踐表明,如此精細的鋪墊設計,同時也可能為學生探究9加幾的演算法時人為地設定了一個狹隘的思維通道(即一定要把9湊成10),不利於體現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

事實上,依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儘管學生在探索9加幾的計算方法時,會出現多樣化的演算法,但是,這些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思路——“湊十”。因此,設計複習題時主要側重10加幾的口算,讓學生體驗10加一個數比較簡便,從而為幫助學生理解“湊十”法做好鋪墊。

2.組織結構性的學習材料。

結構性材料的組織和呈現,是課堂教學不同於自然認知的重要標誌。

因此,例題的出示,明顯地表示兩數求和的情境,讓學生自然列出算式後,則把重點放在探索計算的方法上。交流過程中,提倡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體現演算法多樣化思想,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體驗。此時,暫不比較演算法的優劣,只是在演示和板書時對其中的一種——“湊十”法進行了不露痕跡的關注。

“試一試”的學習,重點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思路。由於9和7都離10比較接近,因此,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湊十”(把9湊成10和把7湊成10)。結合學生的操作和思考,教師輔以結構化的對應性板書,提煉學生的思維過程,幫助學生在數形結合中實現從具體到抽象的轉化。然後通過兩種“湊十”法的比較以及“試一試”和例題的對比,使學生對“湊十”法的理解逐步累積起感性經驗,為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內涵做好準備。

3.在探索規律中發展思維。

在計算9加幾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引導學生探索計算規律。從課堂板書到組織學生操作和圈畫,再到用卡片進行對應計算,以及最後的觀察和比較,教師引導學生逐步發現9加幾的加法計算規律,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特別是,比較和小結時,對9加幾的算式進行了整理,結合學生的發現和歸納,教師出示了更具結構化的算式,即:9+?=1?,並讓學生進行推算、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9加幾的計算規律,同時又在引導學生探尋規律的過程中發展思維,使學生品味到數學內在的簡潔之美。

由本課的教學,我深刻體會到:數的運算的價值追求,除了理解計算原理、掌握計算方法、形成計算技能之外,還應學會有序、結構性地思考以及有條理地思維的習慣,進而瞭解數學發現的方法和基本的思想,學會根據具體情境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靈活計算,從而建立判斷與選擇的自覺意識,形成靈活與敏捷的思維品質。簡而言之,即要實現“思維方法叫思維習慣—)思維品質”的過渡和提升,進而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和理性精神。

《9加幾》教學反思7

“怎樣培養數感“是我在教學中感到最棘手的教學問題。我非常希望得到有關專家指導。幸運的是前兩天有幸聽了著名專家王永老師的講座中的《培養數感的措施》,引發我深深的思考。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經驗,下面我淺議自己在9加幾的教學中對培養學生數感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作為拋磚引玉,希望得到同行們的指點。

一年級的學生,(特別是縣級、鄉級、完小級的學生),他們的數感還很弱,大部分學生的數感處於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狀態。要培養他們的數感,我認為首先從口算教學入手。如:在教學9+6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比一比,看誰能用不同的方法口算。)發現9+6的口算方法。有針對性地展示各種演算法,如方法一:看大數,數小數。方法二:湊十法。方法三:先算10+6=16,再算16—1=15。等引導全班學生交流演算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藉助實物理解算理,在交流的過程中感受不同的演算法。讓他們發揮潛能,展現智慧,開啟智慧,獲得智慧。此外,還要引導學生對個種演算法進行反思,體會演算法與數字的關聯性,促進學生形成數感。

《9加幾》教學反思8

一、教學背景:

許多人都認為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學校,猶如一張白紙,其實不然。一年級學生在進國小前,所掌握知識已深淺不一:有的學生有上幼兒園,但每個幼兒園的教學程度不一樣:有的學生在幼兒園已經學習了二十以內的數及二十以內的加減法,甚至學習了一百以內的加減法;有的只是掌握一點有關數的知識;而部分學生沒有上過幼兒園,家人也沒有給他們特別的輔導,進國小時連數數都不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讓學習能力強的優秀學生“吃得好”、學習能力一般的中等學生“吃得飽”、學習能力弱的後進學生“吃得了”,在教學中必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面對這種現狀,我採取了分層教學方法。以下是我在《9加幾》一課中嘗試教學的設計與過程,與大家一起探討和研究。

二、教學實踐

(一)教學目標的分層處理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掌握9加幾的計算原理。使A層次的同學能用不同的方法計算,能自主找到最優方法“湊十法”,並理解思維過程;B層次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使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C層次同學能在老師幫助下說出算式的答案。

(二)分層教學的實踐片段

片段一:以生活例項引入

老師出示與學校運動會場面,讓學生自己看圖互相說一說。然後老師指出:運動會上,學校為了給運動員解渴,準備了飲料,已經喝了一些,比賽快結束時,還有多少盒?

C層次學生會用數數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

B層次學生會用接數法。(箱子裡有9盒,然後再接著數10、11、12、13、一共有13盒)

A層次學生會用湊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飲料放在箱子裡湊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片段二:探究9加幾的計算方法

老師提出問題:9+4該怎麼計算呢?

A、B同學能借助學具,探究不同的方法,並能嘗試著說出“湊十法”的思維過程。

老師結合學生回答板書

方法一:9+4=10+4-1=13

方法二:9+4=6+4+3=13

方法三:9+4=9+1+3=13

最後總結板書:9+ 4 =13

1

3

10

C層次學生能正確讀出9+4=13

片段三:知識遷移,學習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老師出示運動場上其他小朋友的圖片,提問:你能算出跳遠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嗎?

A、B層次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列式計算;

C層次學生能根據學具演示感知“湊十法”過程。

然後要求學生練習實際,小組討論生活中的關於9加幾的數學問題。

A、B學生能根據算式9+6嘗試口頭編生活數學題;C層次學生感知生活例項與數學緊密聯絡。

三、教學反思

1、有效分層,有的放矢

課堂分層教學是在堅持因材施教原則的基礎上,適應素質教育基本要求的一種組織課堂教學的有效模式。但是分層都是相對的,並非一成不變的。在同一階段,不同的學生所在層次並不相同。同一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其表現不同,學習的效率也不同;不同的學習內容,學生的適應能力不同,所在也不一定相同。

為了能更好的體現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我對學生的作業也進行分層,其中基本要求一致,習題技巧分三個層次,分別與三個層次學生的水平相適應,使每個學生各有所得。A層次學生要求及時完成課堂上所教的內容,最好獨立完成;B層次學生要求能把基礎題型獨立完成,稍微複雜的題目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C層次學生要求在老師的指導下會讀會寫。

這樣通過分層次教學,學生學習積極性更高,學習氛圍更加濃厚。同時也避免了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有利於發揮學生自身的潛力,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教師分層指導和個別輔導,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於提高教師的素質。使學生能從繁重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到課外活動中去,能更多的體驗數學的無窮魅力。

2、教學困惑

在給學生布置分層作業時,老師要設計和評改不同的作業,就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每個課時都這麼設計和批改也難免覺得力不從心。所以怎樣才能更高效一點呢?

《9加幾》教學反思9

《9加幾》是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本節知識,可以為以後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

成功之處:

1、複習舊知,為學習新知識打好鋪墊

在剛開始上課時,我設計了一些口算題目。如:9+1+8 9+1+4 9+1+3 這些連加式題,讓學生觀察這些題目有什麼共同點?好算嗎?這為本節課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2、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讓學習成為孩子的快樂。如:教學例題9+4時,我不忙著具體分析,而是先喚醒學生已有經驗,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學生思維得到解放,眾說紛紜: 有的是一個一個數的,有的是接著數的,還有一部分學生是用湊十法算的。我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體現了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演算法多樣化的理念。這樣,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就給學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策略的機會,每個人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在不斷地進行獨立思考,創新意識會得到很好的培養,學生們敢於發表觀點不一的看法。

3、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

課程標準提倡演算法多樣化,但有些學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簡便的,有時導致速度很慢,所以我適時地強調湊十法的好處,如:挑選兩名學生進行口算比賽,其中一名用數的方法,另一名學生用湊十法,引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演算法進行評價,進而慢慢認識到湊十法是一種比較簡便的演算法,以達到優化演算法的目的。同時,我儘量給予學生更多的操作實踐機會,提供豐富的材料,使學生動手操作學具,進一步形成湊十法的表象,及時內化計算方法,做到讓學生多動手、多思考、多實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最大可能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也為後面學習加減法簡便計算中湊百、湊千奠定基礎。這樣既呵護了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計算方式的權利,又給學生提供了對各種方法做出比較、反思和改進的機會,促進學生更高智慧的生成。

不足之處:

在教學的過程中,總結的不到位,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一味的求快,直奔主題,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請孩子們看著圖,先提數學問題,然後列式、解答,這樣就能給孩子留下一個思考計算過程的空間。覺得自己有時候,考慮問題還是不夠全面,不夠細,教學時免不了因為一開始的粗枝大葉而走回頭路。

《9加幾》教學反思10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之上”,這體現了對學生已有知識的尊重。在數學課堂上,就應該把這種尊重融入到每個教學環節中,讓孩子們在已有經驗基礎之上更容易地建構新知,這也是對孩子們的一份責任。我職教的《9加幾》是在認識了20以內的數,掌握了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掌握好本節課可以為後面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本節課的重難點在於:理解和掌握“湊十法”的計算思路,正確口算9加幾。為達到本課教學目標,體現尊重的課堂文化,讓學生更快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首先,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在10加幾口算的鋪墊下,我出示小猴吃蘋果的情境圖,學生觀察並列出算式9+4後,我直接揭題,並提問:怎麼算,看圖能不能算出來?想不出的可以請小棒幫忙。由於這節課教學環節緊湊,因此在這一部分,我根據第一次試教後的體驗稍調整了設計,將情境引入設計得更簡潔,尊重他們的認知能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慾,也為後面的教學留足時間。

接著,自主探究,明確演算法。問題提出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並藉助小棒操作,擺出9+4,想想怎樣操作可以得出結果。學生經歷自主操作、同桌交流之後,全班彙報。在學生髮表意見時,我尊重學生不同的演算法並給予肯定,可以是一個個數出來的,也可以是小棒擺,4個裡拿1根和9根湊成10,加上外面的3根,一眼可以看出來是13。面對後一種方法,我指名學生到黑板上擺圓片,把這種方法介紹給大家。到這裡,就重點推出“湊十法”,讓學生用小棒跟著一起擺一擺,感受湊十的過程,然後用算式表示出湊十的過程,從具體到抽象,學生在小棒操作感知後,有了湊十的體驗,說演算法時自然就會說了。為了規範學生的演算法,我將過程分成了三步走,方便學生記憶,也體現對一年級學生認知規律的尊重,通過語言的模仿補充不僅規範語言還能更方便地建構新知。在這一環節,學生資源的生成較多,對資源的處理能力我還欠缺,在這方面還需要加強,課前做好教學預設,做到課上能充分利用生成資源。

在試一試的練習中,學生基於對演算法的理解,獨立圈十、填演算法,在學生資源對錯的辨析中,我尊重學生想法的反饋,這種反饋對於已經掌握演算法的學生是一種有條理的內化認識的過程,也為沒有掌握演算法的學生提供了一次學習的機會。

第三板塊:鞏固練習,掌握演算法。我設計的練習由易到難,逐步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最後一題找規律的練習,將本節課的知識進行了提升,學生在探究中發現9加幾的得數個位上的數比加上的幾小1,為此更方便學生利用規律口算9加幾。但是,由於時間把握不足,在講解這一題時較為倉促,沒有進一步解釋少掉的1是和9湊成了十,較為遺憾。

第一次校本研討課,在從試上到正式上課的過程中,我收穫了很多體會:1.教學的每個環節都要從多方面精心設計,在時間把握、環節過渡上都要做到心裡有數,尊重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從而達成目標、突破重難點。2.資源的預設和生成是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備課時要充分預設學生的資源,蒐集並利用,教師的反饋要有效。3.重視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多說,在說的過程中不斷規範語言,循序漸進,使他們的語言表述逐漸流暢。4.重視常規,將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課堂中,不放過任何一個開小差的孩子,培養他們良好的聽課習慣。另外,還有很多教學細節都需要努力,因此我要不斷提高專業能力,認真對待任何一次教學機會。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這是對孩子們的一份責任,也是對教師職業的尊重。

《9加幾》教學反思11

9加幾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我在教學9加幾時就是按傳統的9加幾教學的。課本的資訊窗以“小小運動會”為切入點,深入到孩子的學校生活,非常吸引孩子的興趣。

資訊窗1通過運動員和志願者報名的情況,引入9加幾的計算,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先讓同學們動手擺小棒,來算9+6等於多少?在說的過程中,有的說“一個一個數的方法,知道9+6=15”。有的說:“從9往後接著數”,這些方法還都屬於比較慢的方法,但是不管哪一種方法我都沒有提出反對。通過課件的演示,引導孩子再動動腦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讓老師和同學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導孩子說出“湊十法”,並總結出了“湊十法”的口訣:“看大數,分小數,湊成十,算得數”來幫助孩子計算。

在看大數這一個小部分裡,我通過“找朋友”的遊戲和孩子一起確定了9、8、7、6、5各數的好朋友是誰,也就是以上各數與哪個數可以湊成十,並一起編了兒歌“湊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xxx六一起走,五五湊成一雙手。”演變為拍手歌,作為課中操讓孩子活躍思維。

從這裡我明白了,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本課也出現了很多不足之處,首先是從數數到湊十法演變的過程中,我的角色太過重要,明顯地著急讓孩子快速接受我的方法,以至於許多孩子並沒有真正理解湊十思想就被動地按照我的方法來做。其次,孩子說得多,動筆少,速度跟不上思維。很多孩子口訣背得很熟但是遇到實際問題還是不會計算。還有一點就是,課本資訊窗的內容不能滿足孩子學習的情境,我還應該多找一些貼近孩子生活的情境來吸引他們進行學習。

在課堂上發生一件小插曲,讓我對一年級的孩子刮目相看。在計算9+7時,根據湊十法將7分成1和8,這時有一個學生突然提出:“老師,我覺得也可以把9分成3和6,因為7和3也是好朋友!”這個想法讓我驚歎,分不同的加數這個環節我原本打算在複習的時候提出來讓學生思考,但是這個學生在剛剛開始學習就有這樣的思考是非常好的。我假裝苦惱地問孩子們:“是哦,9找到好朋友了可是7也想找好朋友怎麼辦啊?”孩子們在簡短的討論之後給出了答案:“湊十法”中提到過“看大數,分小數”,所以大數找朋友比較簡單!

從對這一節課的反思中,我明白了要讓孩子們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提高他們的參與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在交流過程中,提倡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體現演算法多樣化思想,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體驗。此時,暫不比較演算法的優劣,只是在演示和板書時對其中“湊十”法進行了不露痕跡的關注。最後讓學生比較,哪一種方法好,好在哪裡。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知道了用湊十法比較簡單,為後面的學習“8、7、6加幾”做好了鋪墊。

《9加幾》教學反思12

《9加幾》是第八單元的第一課時,是學生在學習了11~20個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雖然有一部分的學生已經學會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但是不是很熟練,而且在方法上各有不同:有些學生使用從一個加數開始往上數的方法;有些用物品擺出來數一數的方法,極少有學生或沒有學生會使用湊十法來計算。因而學會9加幾的計算方法等有關知識,對於學生進一步學習整個20以內的進位加法至關重要。學生掌握好了本節的知識,可為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 。我把本節課重點放在理解“湊十法”的思想過程上,“湊十法”不僅是20以內加法的核心方法,也是將來學習加減法簡便運算的重要方法(湊整)的基礎。上完課後,我對本課教學環節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利用課件顯示10加幾的複習題。為新的學習作了鋪墊,並由複習題總結出10 是我們的好朋友,找到了10就可以使運算又快又準的進行。接著讓學生認真的觀察主題圖,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資訊,存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從而誘發孩子們主動地發現並提出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教學活動並使學生體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進行演算法探討,對不同的演算法加以肯定,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計算方法。提倡演算法多樣化是《標準》關於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為了使學生在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並初步認識用“湊十法”來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上課開始時,我出示了飲料圖,讓學生說說圖意,再根據圖意列式,學生很快列出了“9+4=13”,接著,我讓學生說出“你是怎麼想的?”學生回答如下:

生1:我是一個一個數出來的。

生2:我是接著9的後面數10、11、12、13。

對學生的不同演算法我給予了表揚和肯定,學生的潛力不可估量。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觀察、交流、討論開運動會的主題圖,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這節課在學生解決問題這一環節,我首先出示湊十法湊的過程,然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對湊十法的理解。在學生理解了湊十法的意義之後,我設計了各種有趣、有效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計算能力。接著通過擺一擺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自體驗湊十法的過程的同時也加深體會了湊十法的意義。

在這一次的課堂教學中,也存在著眾多的不足之處,例如在鞏固湊十法的時候出現的形式單一,都是將一個圖片移動,湊成十個,其實可以換些比較多樣的形式,像是將9個和1個圈起來也表示湊十的過程,就因為在這個點上設計的不夠,在後面學生完成做一做練習第一大題的時候,班上有一半的學生不能準確的圈出十個圖片來。再來一個明顯的失誤就是由於對多媒體教學裝置的操作不夠熟練,在課堂中出現了操作不同步的現象。

《9加幾》教學反思13

20以內進位加法是一年級計算教學的重、難點內容,而“湊十法”的建立對於今後的學習都將起著很重要的遷移作用,怎樣才能“觀念新,思維活,基礎實”,將設計思路轉換成課堂實踐後,我的感悟是:

1、圍繞“湊十法”精心組織材料。從創設情境小猴子送信,讓學生初步感知“湊十法”的簡便快捷為後面發現“湊十法”作了很好的鋪墊,再通過學生自由擺小棒,理解“湊十法”的基本方法,掌握其主要特徵。最後通過對9加幾的整理比較,進一步對“湊十法”的理解掌握,並能靈活運用。結尾“質疑”為後續教學埋下了伏筆。

2、在課堂上營造一種研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體現出來。本課中“湊十法”探索,不僅使學生的思維經歷了“感知發現——理解掌握——鞏固運用”,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初步學會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正是課改所倡導的“給孩子獵物,不如教給孩子狩獵的方法”。對於剛入學的孩子來說,這就是自主探索的開始。

《9加幾》教學反思14

9加幾是20以內進位加法第一課,同時是學習進位加法的基礎。通過本節課教學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1、學習氣氛很重要。只有對課堂、學習感興趣,才能使學生學會學習。9加幾這節課我先通過開火車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通過練習10加幾的練習,以此為9加幾的湊十法的思維方式做好鋪墊。

2、通過學生熟悉的的生活情境匯入新課。通過孩子參加興趣小組的面試活動的經歷匯入9加幾的算式,這樣更加有利於學生接受。

3、本節課的重點是湊十法的思維過程。首先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如何計算

9+6?(可以利用學具小棒)在這一環節中我缺少讓小組內交流,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鼓勵學生傾聽別人的方法。學生1的方法是一個一個的數,總共15個;學生2的方法是將6分成1和5,1和9組成10,10加5就是15;我緊緊的抓住第2種方法來引入本節課的新知“湊十法”。然後擺小棒讓學生感知湊十法的過程。最後重點是注重學生會用語言表達9加6的計算過程,反覆請不同的學生說一說9加6的計算過程。通過說一說便於學生理解湊十法。最後比較9+6與6+9,要求學生先從算式和得數進行比較,你發現了什麼?深化學生理解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得數不變;然比較兩個算式的計算過程,為的是讓學生計算過程中的分成的格式。

4、通過9+6的算理之後我匯入計算9加幾的兒歌(見到9,就想1,9和1組成10,10加幾就是十幾),這是本節課中我的不足之一:每個算理都應經過大量例項之後總結得出,而我僅僅通過9+6的算理就總結出9加幾的算理。

5、每節課必不可少的就是練習,這是對本節課的檢測。我通過智力闖關的形式,設計了3關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從圖形到數,不斷地深化學生對湊十法的理解,使學生學會應用。本環節中我的不足是:9+4的算式出現了兩次,有些囉嗦,應該讓學生體會9加幾的各個算式的思維過程。另外對於第3關中進行比較9加幾算式。通過比較發現9加幾算式中得數的個位比加數少1,少的1給了9,湊成10.在第3關中我引導不夠透徹,從而學生沒有準確的表達出。

《9加幾》教學反思15

本節課的設計以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師恰到好處地啟發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

1、 聯絡實際,從生活中切入。

從學生熟悉的校園運動會生活背景匯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然後根據運動場上的比賽專案,提出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啟發了思維,也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進行的,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不僅讓孩子們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地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幫助孩子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3、 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

《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教學中,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將操作與思考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由於留給學生充分發表想法的時間與空間,學生的思維是生動活潑的,提出了多種9加幾的計算方法,這些演算法都是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動腦思考獲得,還具有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充滿了活力。

4、計算課到底該怎麼上。

在課改的今天,關於計算教學如何上,仍有很多困惑。在課改初期,教師們認識到原有教學模式的侷限,大張旗鼓的開展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計算中過分提倡並強調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整節課都是“你喜歡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導致學生計算能力不如以前嫻熟,那麼,在提倡演算法多樣化的今天,計算課如何紮實有效而又不失靈活的進行?怎樣處理演算法多樣化與基本算理演算法之間的關係?演算法多樣化怎樣優化?何時優化?目前使一線教師們深感困惑。

我執教的《9加幾》一課,也算拋磚引玉,供大家研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