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幾》教學反思15篇

來源:才華庫 8.96K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9加幾》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9加幾》教學反思15篇

《9加幾》教學反思1

《9加幾》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它是在學生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10加幾的口算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它又是以後學習計算的重要基礎。本節課教材在編排上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設計的情境有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本節課教材共安排了兩道例題,例1為我們提供的資源是學校運動會的場景圖,通過學生們喝了一些飲料“還有多少盒?”引出不同的計算方法,體現演算法多樣化。例2展示的是“湊十法”的計算過程和方法。本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會計算9加幾,知道“湊十法”計算9加幾比較簡便,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初步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的教學我們調整了教材的呈現順序,力爭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 創設情境,感悟計算方法,體現“演算法多樣化”

教師出示學校運動會的場景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把觀察到的結果說給組內同學聽。學校運動會這一情境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初步感知全景圖意的基礎上,教師及時提出問題“還有多少盒飲料,你能算出來嗎?”,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計算方法上。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以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樣的。學生可能會想出三種以上的計算方法,先讓學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組內進行交流,再讓學生在班內交流自己的演算法和想法。教師通過9+4重點說明“湊十法”的計算過程,使學生明確“湊十”的思維過程,然後引導學生比較各種演算法的特點,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體現“演算法的多樣化”。

二、 選擇資訊,提出數學問題,解決問題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年級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有一定難度,因此要求教師指導學生選擇資訊,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並能進行解答。本節課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從這些資源中選擇一定的資訊,提出問題,抽象出加法算式,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結果。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生活中有許多問題,可用加法解決,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三、 動手操作,體會“湊十法”

“湊十法”是一種簡捷的計算方法,本節課的教學並不要求學生必須用“湊十法”進行計算,但是學生應該會“湊十”的計算方法。因此,我們先借助例1,在學習9+4時引導學生用小棒擺一擺,在學習9+6時再讓學生自己擺一擺。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初步掌握“湊十”的計算方法。做一做時再通過圈一圈、看圖計算和算一算,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湊十”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做數學。

本節課我們將例1、例2融為一體,從兒童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用數字和符號表示的算式,並引導學生擺一擺、算一算,使知識的過程呈現得很自然。這樣處理,完成了教學的必要環節,但又不拘於教材,而是對教材進行了再加工、再創造。

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北窘誑謂萄У氖9加幾的計算方法,應使學生明確“湊十法”是計算的一種方法,同時也比較簡便,也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體現演算法的多樣性。

2薄按帳法”的思維過程不要求學生必須死記,只要學生能夠理解就可以了。因此,本課時教學時不必總結計算規律。

3北窘誑問9加幾的第一節課,只要求學生能正確口算就可以了,不要求學生口算得又對又快。

《9加幾》教學反思2

一、教學背景:

許多人都認為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學校,猶如一張白紙,其實不然。一年級學生在進國小前,所掌握知識已深淺不一:有的學生有上幼兒園,但每個幼兒園的教學程度不一樣:有的學生在幼兒園已經學習了二十以內的數及二十以內的加減法,甚至學習了一百以內的加減法;有的只是掌握一點有關數的知識;而部分學生沒有上過幼兒園,家人也沒有給他們特別的輔導,進國小時連數數都不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讓學習能力強的優秀學生“吃得好”、學習能力一般的中等學生“吃得飽”、學習能力弱的後進學生“吃得了”,在教學中必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面對這種現狀,我採取了分層教學方法。以下是我在《9加幾》一課中嘗試教學的設計與過程,與大家一起探討和研究。

二、教學實踐

(一)教學目標的分層處理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掌握9加幾的計算原理。使A層次的同學能用不同的方法計算,能自主找到最優方法“湊十法”,並理解思維過程;B層次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使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C層次同學能在老師幫助下說出算式的答案。

(二)分層教學的實踐片段

片段一:以生活例項引入

老師出示與學校運動會場面,讓學生自己看圖互相說一說。然後老師指出:運動會上,學校為了給運動員解渴,準備了飲料,已經喝了一些,比賽快結束時,還有多少盒?

C層次學生會用數數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

B層次學生會用接數法。(箱子裡有9盒,然後再接著數10、11、12、13、一共有13盒)

A層次學生會用湊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飲料放在箱子裡湊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片段二:探究9加幾的計算方法

老師提出問題:9+4該怎麼計算呢?

A、B同學能借助學具,探究不同的方法,並能嘗試著說出“湊十法”的思維過程。

老師結合學生回答板書

方法一:9+4=10+4-1=13

方法二:9+4=6+4+3=13

方法三:9+4=9+1+3=13

最後總結板書:9+ 4 =13

1

3

10

C層次學生能正確讀出9+4=13

片段三:知識遷移,學習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老師出示運動場上其他小朋友的圖片,提問:你能算出跳遠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嗎?

A、B層次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列式計算;

C層次學生能根據學具演示感知“湊十法”過程。

然後要求學生練習實際,小組討論生活中的關於9加幾的數學問題。

A、B學生能根據算式9+6嘗試口頭編生活數學題;C層次學生感知生活例項與數學緊密聯絡。

三、教學反思

1、有效分層,有的放矢

課堂分層教學是在堅持因材施教原則的基礎上,適應素質教育基本要求的一種組織課堂教學的有效模式。但是分層都是相對的,並非一成不變的。在同一階段,不同的學生所在層次並不相同。同一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其表現不同,學習的效率也不同;不同的學習內容,學生的適應能力不同,所在也不一定相同。

為了能更好的體現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我對學生的作業也進行分層,其中基本要求一致,習題技巧分三個層次,分別與三個層次學生的水平相適應,使每個學生各有所得。A層次學生要求及時完成課堂上所教的內容,最好獨立完成;B層次學生要求能把基礎題型獨立完成,稍微複雜的題目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C層次學生要求在老師的指導下會讀會寫。

這樣通過分層次教學,學生學習積極性更高,學習氛圍更加濃厚。同時也避免了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有利於發揮學生自身的潛力,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教師分層指導和個別輔導,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於提高教師的素質。使學生能從繁重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到課外活動中去,能更多的體驗數學的無窮魅力。

2、教學困惑

在給學生布置分層作業時,老師要設計和評改不同的作業,就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每個課時都這麼設計和批改也難免覺得力不從心。所以怎樣才能更高效一點呢?

《9加幾》教學反思3

“9加幾”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本節知識,可以為以後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

我利用“運動場上”為情境來呈現問題,讓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表現出很高的熱情,有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慾望。利用一個數分成1和幾作為練習,既複習舊知,又為湊十法起了鋪墊作用。

“湊十法”雖然本節課第一次接觸,但通過放手讓孩子們自己探索演算法,我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已經懂得這種方法,在解決9加幾的問題時已經會用湊十法來進行計算,對於這些已經會的孩子,這節課我重點讓他們理解了湊十法的算理,對於不會的孩子不但要理解算理,還要使他們學會用湊十法來計算9加幾。

我鼓勵學生用自己的學具擺一擺,同時比一比哪一種方法好,好在哪裡?最後總結,用動畫的形式展現“湊十法”的整個過程,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強化計算方法。使學生看到在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有多種不同的計算方法,他們可以根據題目的具體情況,學會“從中選優,擇優使用”。選擇比較好的方法進行計算,能提高計算速度。

我充分尊重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交流、比較、體驗和感悟。讓他們利用手中的學具,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尊重學生髮現的方法和自己的選擇,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不但使學生很好的掌握知識,同時還提高了動手實踐與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過獨立圈一圈、填一填及時鞏固新知,讓學生交流、思考過程,表述算理、深化新知。最後讓學生自己有順序地歸納整理9加幾的算式,找出算式之間的聯絡,分析9加的數與得數個位上的數的大小關係,使學生感悟9加幾的和的規律及算式間的聯絡,有利於學生對計算結果的記憶,同時也滲透了函式思想。

本節課中存在很多不足,在根據學生列的各種算式找規律這一部分,我的點撥不夠到位,這裡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和的十位上都是1,1就是10。還要讓學生明白第二個加數中的1和9湊成10,和的個位上少1的道理,在原有的教案中我也設計了這一環節,但在教學中由於我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欠火候,沒能處理好,從學生的反饋中也看出雖然學生大部分會用這種方法來計算“9加幾”的計算題了,但我感到在實際操作中從擺圓片學具“湊十”到擺小棒“湊十”,還應讓學生運用“湊十法”反覆練習,達到能正真理解算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加註意課堂的把握,在動手操作中讓學生真正懂得其道理。

《9加幾》教學反思4

《9加幾》是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本節知識,可以為以後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

成功之處:

1、複習舊知,為學習新知識打好鋪墊

在剛開始上課時,我設計了一些口算題目。如:9+1+8 9+1+4 9+1+3 這些連加式題,讓學生觀察這些題目有什麼共同點?好算嗎?這為本節課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2、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讓學習成為孩子的快樂。如:教學例題9+4時,我不忙著具體分析,而是先喚醒學生已有經驗,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學生思維得到解放,眾說紛紜: 有的是一個一個數的,有的是接著數的,還有一部分學生是用湊十法算的。我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體現了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演算法多樣化的理念。這樣,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就給學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策略的機會,每個人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在不斷地進行獨立思考,創新意識會得到很好的培養,學生們敢於發表觀點不一的看法。

3、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

課程標準提倡演算法多樣化,但有些學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簡便的,有時導致速度很慢,所以我適時地強調湊十法的好處,如:挑選兩名學生進行口算比賽,其中一名用數的方法,另一名學生用湊十法,引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演算法進行評價,進而慢慢認識到湊十法是一種比較簡便的演算法,以達到優化演算法的目的。同時,我儘量給予學生更多的操作實踐機會,提供豐富的材料,使學生動手操作學具,進一步形成湊十法的表象,及時內化計算方法,做到讓學生多動手、多思考、多實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最大可能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也為後面學習加減法簡便計算中湊百、湊千奠定基礎。這樣既呵護了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計算方式的權利,又給學生提供了對各種方法做出比較、反思和改進的機會,促進學生更高智慧的生成。

不足之處:

在教學的過程中,總結的不到位,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一味的求快,直奔主題,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請孩子們看著圖,先提數學問題,然後列式、解答,這樣就能給孩子留下一個思考計算過程的空間。覺得自己有時候,考慮問題還是不夠全面,不夠細,教學時免不了因為一開始的粗枝大葉而走回頭路。

《9加幾》教學反思5

《9加幾》是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第10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第一課時,我設計了9加幾這節課,目的在於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9加幾的方法,並初步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經歷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初步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獲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數學的意識。上完課後,我對教學環節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成功之處: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國小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上課伊始,我從學生熟悉運動會匯入主題圖,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資訊,存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從而誘發孩子們主動地發現並提出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教學活動。

2、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建構主義學說也認為,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數學知識、方法、思想等必須由學生在完成活動中自己去理解、感悟、發展,而不能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根據上述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開運動會的主題圖,通過觀察、交流、討論,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在講湊十法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先讓同學們動手擺小棒,來算9+4等於多少?讓學生上黑板來擺一擺,說一說。在說的過程中,有的說一根一根數的方法,知道 9+4=13。有的說:從9往後接著數,不管哪一種方法我們都不要反對。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引導孩子再動動腦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讓老師和同學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導孩子說出湊十法,因此,凡是孩子們能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孩子們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提高他們的參與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3、不足之處:

讓學生說的環節過少,沒有做一定量的練習題。但我堅信,通過不懈的努力,在指導老師和其他同事的幫助下,我一定會盡快的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9加幾》教學反思6

《9加幾》是國小生在學習和認識20以內不進位的加法和減法的基礎上去進行學習的。學生掌握好了本節的知識,就能夠使學生在下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時候打下堅實基礎。下面我個人就本節課在教學過程所做的反思: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上課開始,我從同學們經常熟悉的操場場景為題材,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發散孩子們的想象力,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同學看到生活中處處都隱藏著數學知識,有很多問題等待我們去發現和解決,從而激發孩子們主動地發現和提出問題,努力地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始終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參與其中。在找出問題的同時我讓同學們講一講如何計算9+5。在說的過程中,有的孩子們說一個一個數的方法,知道9+5=14;有的孩子們說從9往後接著數,10、11、12、13,14,就是14;也有孩子們說先拿1盒和9盒合成10盒,然後再把4盒加上就是14盒。無論孩子們的哪一種方法我都沒有否定。教師應放開思想,多激發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倡導多種多樣的計算方法,只要是孩子們自己發動腦筋想出來的正確的方法,就是最好方法。然後讓孩子們自己去比較哪一種方法更簡便。然後再引出今天學習的主題。當然我也認為在這個教學環節中還存在著問題,雖然操場是他們熟悉和喜歡的地方。但是他們真正對此還比較陌生,因此雖說能激起學習興趣,但還是有點遠離孩子們的生活,如果從生活中的能湊成十的具體例子而且是學生最熟悉的事例引出課題(如拿礦泉水等),這樣更加利於學生的學習。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

數學教學和學習中,怎樣能夠學習和掌握知識,其中我個人認為就是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學會“愉快式教學方法”使學生們自己動手實踐、在樂中學習。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積累和構建知識的過程。數學的一些知識和方法,就是要由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去理解、想象,體會,而不是單純依靠老師的課堂講解去獲取。根據我個人對數學理念的理解,我在課堂教學中始終圍繞著國小生的心理特徵,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知識的實際出發,所以,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小棒理解和掌握湊十法。引導孩子們思考,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多少根小棒呢?分步引導孩子說出“湊十法”。讓他們繼續用小棒操作計算9加幾的算式,加深對湊十法理解。因此,只要是孩子們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我絕不會代替的,做到讓孩子們多想、多動、多練,提高他們的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一些想象力,使課堂氛圍始終活躍,孩子們學習興趣濃。接下來讓孩子們舉例生活中能湊成十的事例(礦泉水),如果我把它放在前面一個環節當中可能效果會更好一點的。這個環節當中裡有少部分孩子的動手操作的能力還是有一定影響,在今後的教學和學習中要多加強孩子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在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湊十法”以後,還要讓學生繼續理解“湊十法”。因此我拿出了一些練習題,讓學生圈一圈,算一算。第二個練習是變式練習,發散的學生的思維能力。算出式子找朋友,在學生找完朋友後,有一個數15沒有朋友,此時讓學生說算式,可能會出現9加6,也可能會出現10加5,還有可能會出現十幾減幾,還有可能會是連加等,這樣不但鞏固了9加幾的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們的靈活的思維能力。當然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做得不夠好,還有待教師的引導。

四、課堂總結。

讓學生說說自己今天學習的收穫,部分學生概括的不夠詳細和完整,不過這樣也會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時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參考性依據,讓我們反思在以後教學中怎樣能夠使學生很好參與教學活動,大大的提高學習興趣和濃厚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更喜歡上我的課。

《9加幾》教學反思7

20以內進位加法是一年級計算教學的重、難點內容,而“湊十法”的建立對於今後的學習都將起著很重要的遷移作用,怎樣才能“觀念新,思維活,基礎實”,將設計思路轉換成課堂實踐後,我的感悟是:

1、圍繞“湊十法”精心組織材料。從創設情境小猴子送信,讓學生初步感知“湊十法”的簡便快捷為後面發現“湊十法”作了很好的鋪墊,再通過學生自由擺小棒,理解“湊十法”的基本方法,掌握其主要特徵。最後通過對9加幾的整理比較,進一步對“湊十法”的理解掌握,並能靈活運用。結尾“質疑”為後續教學埋下了伏筆。

2、在課堂上營造一種研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體現出來。本課中“湊十法”探索,不僅使學生的思維經歷了“感知發現——理解掌握——鞏固運用”,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初步學會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正是課改所倡導的“給孩子獵物,不如教給孩子狩獵的方法”。對於剛入學的孩子來說,這就是自主探索的開始。

《9加幾》教學反思8

學習是一種個體的認知活動。由於每個人的認識水平、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和途徑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在面臨一個新的計算問題時,就會出現不同的計算方法。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9加幾:有的是一個一個數的,有的是接著數的,還有的是用“湊十法”算的。我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體現了允許學生演算法多樣化的新理念。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策略的機會。學生能不斷地獨立思考,創新意識得到很好的培養。

在提倡演算法多樣化的同時,我還重點引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演算法進行評價,進而慢慢引導,使學生認識到“湊十法”是一種比較簡便的演算法,以達到優化演算法的目的。同時,儘量給予學生更多的操作實踐機會,提供豐富的材料,使學生動手操作學具,進一步形成“湊十法”的表象,及時內化計算方法。

《9加幾》教學反思9

“怎樣培養數感“是我在教學中感到最棘手的教學問題。我非常希望得到有關專家指導。幸運的是前兩天有幸聽了著名專家王永老師的講座中的《培養數感的措施》,引發我深深的思考。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經驗,下面我淺議自己在9加幾的教學中對培養學生數感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作為拋磚引玉,希望得到同行們的指點。

一年級的學生,(特別是縣級、鄉級、完小級的學生),他們的數感還很弱,大部分學生的數感處於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狀態。要培養他們的數感,我認為首先從口算教學入手。如:在教學9+6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比一比,看誰能用不同的方法口算。)發現9+6的口算方法。有針對性地展示各種演算法,如方法一:看大數,數小數。方法二:湊十法。方法三:先算10+6=16,再算16—1=15。等引導全班學生交流演算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藉助實物理解算理,在交流的過程中感受不同的演算法。讓他們發揮潛能,展現智慧,開啟智慧,獲得智慧。此外,還要引導學生對個種演算法進行反思,體會演算法與數字的關聯性,促進學生形成數感。

《9加幾》教學反思10

一、複習鋪墊

師:小朋友們,大家好!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出示小猴圖片)看——小猴今天和我們一起學習數學呢!

(由小猴帶來的口算題進行復習:10+1、10+3、10+5、10+7、10+8、10+6、10+4、10+2。學生口算後,教師將卡片有序排列在黑板一側)

師:剛才口算的這些題,你發現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10加幾的。

生:得數都是十幾。

師:計算這些題,你為什麼這麼快?

生:都是10加幾,就能很快算出得數是十幾。

二、學習新知

師:(出示圖片)有一天,猴媽媽把摘的桃放在桌子上,讓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個,小猴看到這麼多桃,饞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頭:小朋友們,你們願意幫助小猴嗎?

生:願意!

師:我們先來看,這些桃是怎樣擺放在桌子上的?

生:有一些桃擺在盒子裡,還有—些桃擺在桌子上。

生:盒子裡有9個,盒子外面有4個。

師:用什麼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個桃呢?

生:用加法。

師:為什麼用加法計算?

生:因為是把盒子裡的桃和盒子外面的桃合併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師板書出算式9+4)

師:那麼,怎樣算出9+4的結果呢?請同學們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生獨立探索並與同桌交流)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算到得數的?

生:我是數著算的,9,10,11,12,13。

生:我是先拿一個放到盒子裡,外面還有3個,就是13。

生:我是先想10加4得14,再減去1就是13。

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9加4得13,真聰明!剛才有同學說,;先把盒子裡空著的一格放上桃,再加外面的3個,得13。哪個同學能到前面來演示一下?

(師指名一生上臺演示,並逐步對應板書——)

師:為什麼從4裡面先拿1個放盒子裡?

生:這樣就可以放滿盒子,一盒10個。

師: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生: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

師:剛才大家算得很好。我們再來看,小猴家的花園裡栽了兩種顏色的鮮花,

(師出示“試一試”圖片,如下圖)

(師引導生列出算式後)

師:請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9+7。也可以在教科書上先圈出10個再填一填。

(生動手圈圖並計算)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我是把9朵紅花和l朵黃花圈在一起,再加上6朵黃花就是16。

(師結合學生的彙報板書思考過程)

生:我先把7朵黃花和3朵紅花圈起來是10朵,再和剩下的6朵紅花加起來是16。

師:這種想法也不錯!

師:這兩種計算方法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先變成10再算的。

師:是啊!我們在計算時,既可以先把9湊成10,也可以先把7湊成10,然後再想10加幾就方便了。

三、形成技能

(師出示“想想做做”第l題,如下圖)

師:請大家觀察圖,左邊原來有幾塊?右邊呢?

生:左邊原來有9塊,右邊原來有6塊。

師:猜一猜,小猴想怎樣算呢?小猴為什麼只搬1塊過去呢?

生:小猴想把左邊先湊成10塊,

師:是啊!小猴真聰明,也學會了“湊十”的方法。請大家在課本上的方框裡填上數,然後同桌互相說一說怎樣用“湊十”的方法計算。

(生獨立思考,把答案填在書上,再交流)

四、小結並揭題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加法題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9加一個數。

生:得數都是十幾,

師:(板書:9加幾)今天學習的9加幾,在計算時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生:都可以把9先湊成10。

生:得數是越來越大了。

生:得數的十位都是1。

生:得數個位都比加的那個數少1。比如13的3比9+4的4少1。

師:你的觀察真仔細!得數個位上為什麼會比那個加數少了1呢?

生:少了的l給了9變成10了。

師:根據這個同學發現的規律,如果老師出這樣的加法題,你能比較快地算出得數嗎?

(師出示9+?=1?讓學生推算)

五、課堂作業

按一定的順序把今天學習的9加幾的加法算式進行整理並寫在課本上。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主要是抓住了以下幾個要點:

1.面對真實的認知起點。

傳統的9加幾教學,在複習鋪墊時一般分以下三個層次:一個數分成1和幾,9+1=10,9加1再加一個數。表面上看,這三個層次的複習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湊十法”,但

是,實踐表明,如此精細的鋪墊設計,同時也可能為學生探究9加幾的演算法時人為地設定了一個狹隘的思維通道(即一定要把9湊成10),不利於體現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

事實上,依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儘管學生在探索9加幾的計算方法時,會出現多樣化的演算法,但是,這些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思路——“湊十”。因此,設計複習題時主要側重10加幾的口算,讓學生體驗10加一個數比較簡便,從而為幫助學生理解“湊十”法做好鋪墊。

2.組織結構性的學習材料。

結構性材料的組織和呈現,是課堂教學不同於自然認知的重要標誌。

因此,例題的出示,明顯地表示兩數求和的情境,讓學生自然列出算式後,則把重點放在探索計算的方法上。交流過程中,提倡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體現演算法多樣化思想,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體驗。此時,暫不比較演算法的優劣,只是在演示和板書時對其中的一種——“湊十”法進行了不露痕跡的關注。

“試一試”的學習,重點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思路。由於9和7都離10比較接近,因此,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湊十”(把9湊成10和把7湊成10)。結合學生的操作和思考,教師輔以結構化的對應性板書,提煉學生的思維過程,幫助學生在數形結合中實現從具體到抽象的轉化。然後通過兩種“湊十”法的比較以及“試一試”和例題的對比,使學生對“湊十”法的理解逐步累積起感性經驗,為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內涵做好準備。

3.在探索規律中發展思維。

在計算9加幾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引導學生探索計算規律。從課堂板書到組織學生操作和圈畫,再到用卡片進行對應計算,以及最後的觀察和比較,教師引導學生逐步發現9加幾的加法計算規律,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特別是,比較和小結時,對9加幾的算式進行了整理,結合學生的發現和歸納,教師出示了更具結構化的算式,即:9+?=1?,並讓學生進行推算、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9加幾的計算規律,同時又在引導學生探尋規律的過程中發展思維,使學生品味到數學內在的`簡潔之美。

由本課的教學,我深刻體會到:數的運算的價值追求,除了理解計算原理、掌握計算方法、形成計算技能之外,還應學會有序、結構性地思考以及有條理地思維的習慣,進而瞭解數學發現的方法和基本的思想,學會根據具體情境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靈活計算,從而建立判斷與選擇的自覺意識,形成靈活與敏捷的思維品質。簡而言之,即要實現“思維方法叫思維習慣—)思維品質”的過渡和提升,進而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和理性精神。

《9加幾》教學反思11

《9加幾》是學生掌握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一年級孩子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印象才深刻,才能運用自如,遷移到8加幾、7加幾、6加幾等20以內的進位加法。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教學關鍵在於啟發學生將9加幾轉化為10加幾。

本節課有不足的地方:在學習中材料的提供可以在放開,不要過度的強調湊十法,該放手時就放手,該點撥時要及時重點點撥,不能一帶而過。在根據學生列的各種算式,找規律這一部分我的點撥不夠到位,這裡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和的十位上都是1,十位上的1就是10。還要讓學生明白第二個加數給9一個變成10,和的個位上少1,這裡可以先讓孩子觀察,再總結。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加註意課堂的把握,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使每一個環節處理得更加到位。

《9加幾》教學反思12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之上”,這體現了對學生已有知識的尊重。在數學課堂上,就應該把這種尊重融入到每個教學環節中,讓孩子們在已有經驗基礎之上更容易地建構新知,這也是對孩子們的一份責任。我職教的《9加幾》是在認識了20以內的數,掌握了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掌握好本節課可以為後面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本節課的重難點在於:理解和掌握“湊十法”的計算思路,正確口算9加幾。為達到本課教學目標,體現尊重的課堂文化,讓學生更快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首先,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在10加幾口算的鋪墊下,我出示小猴吃蘋果的情境圖,學生觀察並列出算式9+4後,我直接揭題,並提問:怎麼算,看圖能不能算出來?想不出的可以請小棒幫忙。由於這節課教學環節緊湊,因此在這一部分,我根據第一次試教後的體驗稍調整了設計,將情境引入設計得更簡潔,尊重他們的認知能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慾,也為後面的教學留足時間。

接著,自主探究,明確演算法。問題提出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並藉助小棒操作,擺出9+4,想想怎樣操作可以得出結果。學生經歷自主操作、同桌交流之後,全班彙報。在學生髮表意見時,我尊重學生不同的演算法並給予肯定,可以是一個個數出來的,也可以是小棒擺,4個裡拿1根和9根湊成10,加上外面的3根,一眼可以看出來是13。面對後一種方法,我指名學生到黑板上擺圓片,把這種方法介紹給大家。到這裡,就重點推出“湊十法”,讓學生用小棒跟著一起擺一擺,感受湊十的過程,然後用算式表示出湊十的過程,從具體到抽象,學生在小棒操作感知後,有了湊十的體驗,說演算法時自然就會說了。為了規範學生的演算法,我將過程分成了三步走,方便學生記憶,也體現對一年級學生認知規律的尊重,通過語言的模仿補充不僅規範語言還能更方便地建構新知。在這一環節,學生資源的生成較多,對資源的處理能力我還欠缺,在這方面還需要加強,課前做好教學預設,做到課上能充分利用生成資源。

在試一試的練習中,學生基於對演算法的理解,獨立圈十、填演算法,在學生資源對錯的辨析中,我尊重學生想法的反饋,這種反饋對於已經掌握演算法的學生是一種有條理的內化認識的過程,也為沒有掌握演算法的學生提供了一次學習的機會。

第三板塊:鞏固練習,掌握演算法。我設計的練習由易到難,逐步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最後一題找規律的練習,將本節課的知識進行了提升,學生在探究中發現9加幾的得數個位上的數比加上的幾小1,為此更方便學生利用規律口算9加幾。但是,由於時間把握不足,在講解這一題時較為倉促,沒有進一步解釋少掉的1是和9湊成了十,較為遺憾。

第一次校本研討課,在從試上到正式上課的過程中,我收穫了很多體會:1.教學的每個環節都要從多方面精心設計,在時間把握、環節過渡上都要做到心裡有數,尊重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從而達成目標、突破重難點。2.資源的預設和生成是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備課時要充分預設學生的資源,蒐集並利用,教師的反饋要有效。3.重視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多說,在說的過程中不斷規範語言,循序漸進,使他們的語言表述逐漸流暢。4.重視常規,將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課堂中,不放過任何一個開小差的孩子,培養他們良好的聽課習慣。另外,還有很多教學細節都需要努力,因此我要不斷提高專業能力,認真對待任何一次教學機會。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這是對孩子們的一份責任,也是對教師職業的尊重。

《9加幾》教學反思13

《9加幾》是學生在學習了11--20各數的認識以及20以內不進位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本節知識,可以為以後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下面我就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做了以下的深刻反思: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根據國小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上課伊始,我從學生熟悉的運動會場景為主題圖,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資訊,存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從而誘發孩子們主動地發現並提出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提出問題的同時我讓學生說一說如何計算9+4。在說的過程中,有的說一個一個數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說從9往後接著數,10、11、12、13,知道是13;也有的說先拿1盒和9盒合成10盒,然後再把剩的3盒加上就是13 盒。不管哪一種方法我都沒有反對。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然後讓生比較這幾種方法那一種比較簡便。然後引出課題。當然我也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還存在問題,雖然運動會是孩子們比較熟悉的事情,但他們真正對此還比較陌生,因此雖說能激起學習興趣,但離學生的生活還是比較遠的,如果從生活中的能湊成十的具體例子而且是學生熟悉的事情引出課題(如拿藥盒等),這樣更利於學生的學習。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建構主義學說也認為,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數學知識、方法、思想等必須由學生在完成活動中自己去理解、感悟、發展,而不能單純依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根據上述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因此在這裡我讓學生動手操作手中 的小棒理解湊十法。 引導孩子動動腦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讓老師和同學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導孩子說出湊十法。在此繼續讓孩子用小棒操作9加幾的算式,加深理解湊十法。因此,凡是孩子們能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孩子們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提高他們的參與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後面讓學生舉例生活中能湊成十的例子(藥盒),如果把它放在第一環節中也許可能會好的。這個環節裡有些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還是有限,在日後的學習中要多加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靈活的思維能力。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在學生初步理解了湊十法後,讓學生繼續理解湊十法。因此出示了一個基本練習,讓學生圈一圈,算一算。第二個變式練習,拓展學生的思維。拿算式找朋友,讓學生找到朋友以後,有一個數14沒有朋友,此時讓學生說算式,可能會出現9加5,也可能會出現10加4,還可能會出現十幾減幾,還可能會出現連加等,這樣不但鞏固了9加幾,還培養了學生靈活的思維。當然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做的還不夠好,還需要老師的引導,日後在教學中多出類似的習題,逐漸培養學生思維的開放性。

四、課堂總結

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穫,可能學生說的不太完整,但這樣會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此外讓學生說自己的心情,注重了學生的情感教育,讓生說說心情,同時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依據,讓我們思考如何讓學生能夠喜歡自己的課。

總的來說,本節課的教學方法還有待提高,讓學生真正掌握應該學到的知識和積極的參與學習活動,真正讓學生個個成為有用的人。

《9加幾》教學反思14

《9加幾》是第八單元的第一課時,是學生在學習了11~20個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雖然有一部分的學生已經學會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但是不是很熟練,而且在方法上各有不同:有些學生使用從一個加數開始往上數的方法;有些用物品擺出來數一數的方法,極少有學生或沒有學生會使用湊十法來計算。因而學會9加幾的計算方法等有關知識,對於學生進一步學習整個20以內的進位加法至關重要。學生掌握好了本節的知識,可為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 。我把本節課重點放在理解“湊十法”的思想過程上,“湊十法”不僅是20以內加法的核心方法,也是將來學習加減法簡便運算的重要方法(湊整)的基礎。上完課後,我對本課教學環節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利用課件顯示10加幾的複習題。為新的學習作了鋪墊,並由複習題總結出10 是我們的好朋友,找到了10就可以使運算又快又準的進行。接著讓學生認真的觀察主題圖,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資訊,存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從而誘發孩子們主動地發現並提出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教學活動並使學生體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進行演算法探討,對不同的演算法加以肯定,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計算方法。提倡演算法多樣化是《標準》關於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為了使學生在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並初步認識用“湊十法”來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上課開始時,我出示了飲料圖,讓學生說說圖意,再根據圖意列式,學生很快列出了“9+4=13”,接著,我讓學生說出“你是怎麼想的?”學生回答如下:

生1:我是一個一個數出來的。

生2:我是接著9的後面數10、11、12、13。

對學生的不同演算法我給予了表揚和肯定,學生的潛力不可估量。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觀察、交流、討論開運動會的主題圖,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這節課在學生解決問題這一環節,我首先出示湊十法湊的過程,然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對湊十法的理解。在學生理解了湊十法的意義之後,我設計了各種有趣、有效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計算能力。接著通過擺一擺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自體驗湊十法的過程的同時也加深體會了湊十法的意義。

在這一次的課堂教學中,也存在著眾多的不足之處,例如在鞏固湊十法的時候出現的形式單一,都是將一個圖片移動,湊成十個,其實可以換些比較多樣的形式,像是將9個和1個圈起來也表示湊十的過程,就因為在這個點上設計的不夠,在後面學生完成做一做練習第一大題的時候,班上有一半的學生不能準確的圈出十個圖片來。再來一個明顯的失誤就是由於對多媒體教學裝置的操作不夠熟練,在課堂中出現了操作不同步的現象。

《9加幾》教學反思15

最近似乎有了一個習慣,每次講一節新課前要翻看教參、自己把習題做一遍,因為想讓自己的授課過程更加的高效,所以要一再斟酌,力求新課講完孩子做習題就不再有問題。每次講完新課,又習慣性的再看一遍教參,看看本課的目標達成自己是否有遺漏,並且在講過一遍後再回過頭去看教參上的講授建議似乎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加系統的認識。

關於“9加幾”和”幾加9“的進位加法講完了,感覺課上的還算流暢,畢竟上完後自己感覺很舒服,學生的參與度也還可以。課後的練習,孩子們做的也不錯,出錯率很低。可是再細想想總覺得哪裡還有不太對勁的地方。再次翻看教參,又回想著省優質課的觀摩體會,覺得我是錯過了一點,就是對孩子們演算法多樣化的鼓勵和啟發,而是過去強調湊十法的教授。想想我講這一課時的課堂,學生因為有了太多的已有知識鋪墊,很多在學前班都已經學過湊十法,當”9+6“的算式一出來,有不少孩子很快就口算出了答案,我就勢問:你是用什麼方法算的?孩子較為清晰的講了他所知道的湊十法,我接下來的處理是直接引入湊十法,我說”對今天我們就學習湊十法“,然後是帶著孩子系統的理解湊十法的算理方法。

現在想想,我雖很好的達成了教學目標,可是對於孩子們的思維訓練,對孩子們的長遠發展真的是有益的嗎?要求孩子們用標準的方法解決問題再加之大量的習題練習是快速提高成績的好辦法,可畢竟在我的內心深處,真正想培養我的孩子們的不是他們的高分數,是他們良好的數學思維。

因此就這一課來說,在詳細講解湊十法之前,我應給學生一個自由探索演算法的時間和空間,如果孩子們的思維早已被外界的壓力所限制和固著,我還應給予恰當的引導,讓孩子們的思維活躍起來。努力吧,接下來”8加幾和幾加8“的新課教授我需要改進,雖然在孩子們已經熟悉湊十法之後,讓孩子們再去探討其他的解法有些困難,但是我得嘗試讓孩子們的思維活躍起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