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活動大班教案

來源:才華庫 2.48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活動大班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活動大班教案

科學活動大班教案1

 大班優秀科學活動教案:奇妙的石頭

 一、活動題目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石頭

 二、活動目標

通過尋石、觀石、玩石等活動,激發幼兒瞭解石頭的興趣,並在探究中發現各種石頭的特點。培養幼兒觀察、比較的能力。

三、適用物件

5~6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有關石頭的照片、圖片、錄影資料,各種石頭、石製品、石工藝品、石飾品等。

 五、活動過程

看一看我收集的石頭。

(1)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石頭,有的很珍貴。

(2)石頭的顏色有各種各樣。

(3)石頭的花紋也都不一樣。

(4)石頭的形狀很多,這是鵝卵石,是圓圓的、扁扁的。

(5)有的石頭表面光滑,有的粗糙。

石頭的用途有哪些?

(1)一般的岩石、鵝卵石、大理石、花崗岩可用於鋪路、造橋、蓋房子等。

(2)玉石、紅藍寶石、鑽石是較為名貴的石頭,可以製作裝飾品。

(3)本地盛產的名石――壽山石,特別名貴,可做成工藝品。

試一試。

(1)把石頭、木塊、塑料、泥塊、混凝土、土塊等放人水中,會發現什麼。

①木塊、塑料都漂浮在水上。

②石頭、泥塊沉人水底。

③石頭不論大小都會沉入水中。

(2)用鐵錘敲打石塊、木塊、塑料、鐵塊,觀察敲打時會有什麼現象產生。

①鐵錘敲打石塊後看到一丁點火花。

②用鐵錘敲打木塊、塑料、鐵塊沒有火花。

(3)用石塊敲打鐵釘、木板、核桃、土塊會有什麼現象產生。

①石頭很硬,不會碎,不會變形。

②核桃、土塊被石塊敲打後都碎了。

製作石藝。

由一塊形狀特異的石頭想到了什麼?運用輔助材料做出更多的東西。

(1)單塊石頭彩繪。

(2)多塊石頭組合彩繪。

(3巧妙運用粘合劑彩繪。

(4)各種石頭組合,搭建園林小景。

展示幼兒的作品。

幼兒自我介紹製作方法和作品名稱。

 六、拓展思路

1.在探究石頭的特徵活動中,還可以把石頭與蔬菜、魚同時放在火上燒,觀察現象,感知石頭不能生長也沒有死亡。

2.可以帶幼兒外出參觀,把未受破壞的自然景觀與受到亂開採石料而破壞的景觀進行對比,再通過觀看一些有關災害性報道、錄影、資料片,讓幼兒感知和了解石頭對人類的作用。

科學活動大班教案2

活動目標:

1、能積極參與探索活動,並大膽創新;

2、通過操作活動,探索使紙桌站起來及站得穩的方法;

3、激發對科學實驗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色粉紙人手3張,長條積木若干,幼兒記錄表一張,教師記錄表一張,水彩筆多於幼兒人數。

活動過程:

一、探索讓紙桌站起來的方法

1、探索讓紙站起來的方法(出示一張紙)

師:這是什麼?用什麼方法可以讓這張紙站起來?(折)

除了折還有什麼不同的方法?(卷)

2、探索讓紙桌站起來的方法(出示兩張紙)

師:如果給你兩張紙,能做成一張一條腿的桌子還要讓它站起來嗎?

1) 做手勢——師:這是桌腿,這是桌面

2) 教師示範——師:我也來做一張(教師示範T放)行不行(不行)怎麼才能讓一條腿的桌子站起來?

3) 幼兒探索讓紙桌站起來的方法——師:請你到桌子後面去試試,想辦法讓你的紙桌站起來。

4) 交流結果(出示記錄表)——師:為什麼剛才我的紙桌沒有站起來呢?(桌角是一條直線,不是一個面)那我把剛才我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

A、介紹記錄表

師:第一列是記錄桌腿的形狀,第二列是記錄實驗的情況,能站起來的打“ ”,不能站起來的打“ ”

(記錄老師第一次失敗的結果)

B、 交流結果

師:你的桌腳是什麼樣的?它能站起來嗎?誰來說說?

二、探索紙桌站得穩的方法

1、教師示範

師:現在我知道了,把桌腳變一變,直線變成其他的形狀就可以站起來了(老師邊說邊做)

它有多牢呢?讓我來試試!(取出一塊長條積木)

猜猜把它放上去能承受得了嗎?我們來試試(示範放幾塊,邊放邊數,放到3塊故意讓它倒掉)

想想放了3塊就倒掉了,那成功了幾塊呢?(2塊)

我們就把成功的2塊記錄在表格的第三列

2、幼兒探索

師:你們想來試試嗎?

聽好要求:請你和好朋友2個人一組,一組的小朋友做的桌腳要不一樣,做完以後請你用長條積木檢驗一下,你的紙桌有多牢,可以放多少塊積木,請你把成功的數字記錄在你的記錄表中(幼兒自由探索,教師個別指導)。

3、交流結果——師:你的紙桌放了多少塊積木呢?(幼兒交流結果)

4、得出結論:圓形桌腿最牢

三、探索桌腿的牢固程度(出示粗細不同的桌腿)

師:我用3張一模一樣的紙做成3條桌腿,看看他們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形狀、高矮一樣,粗細不一樣)

猜猜他們中間誰最牢?試一下就知道了

1、教師示範

2、小結:最粗和最細的都不牢,中粗的最牢!

科學活動大班教案3

活動目標

1、利用感知器官觀察沙子的組成結構,瞭解沙子細小容易塑造的特性。

2、發展幼兒的感知能力,誘發想象力和探索興趣。

活動準備

【自由選擇活動-科學領域】- Big eye small eye 活動紙- 觀察沙子(沙子是怎樣形成的?)

活動過程

【匯入】

1. 觀看多媒體資料【觀察沙子】,推測一下沙子顏色不同的原因。

- 你見過沙子嗎?

- 你在哪兒見到過沙子?

- 沙子是什麼顏色的?

- 沙子是怎樣形成的呢?

- 為什麼沙子有不同的顏色?

【展開】

2. 觀看實驗視訊【觀察沙子】,說說實驗目標,實驗順序以及備品。

-今天我們要做的實驗叫什麼?

- 做實驗的時候都需要哪些東西呢?

- 觀察一下我們周邊能看到的沙子。

- 看一看實驗順序 。

1)用眼睛觀察沙子。

2)用鼻子聞一聞沙子。

3)用耳朵聽一聽沙子的聲音。

4)用手摸一摸。

5) 用放大鏡仔細地觀察一下沙子。

【活動1:觀察沙子】

3. 用五感來觀察我們周邊收集來的沙子。

- 沙子是什麼顏色的?

- 沙子有什麼氣味?

- 用手抓一把沙子,然後讓沙子從指縫間漏掉,會有什麼聲音呢?

- 用放大鏡仔細地觀察一下沙子。

- 你看到了什麼?

【結束】

4. 實驗結束後,Big eye small eye活動紙- 觀察沙子(海邊有許多沙子)寫出實驗結果。

注意事項

- 不要讓幼兒把沙子放入口中。

科學活動大班教案4

教學設計意圖:

植物是大自然的另一種生命,孩子們對它有一定的好奇心,《綱要》指出:引導幼兒接觸自然環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與奧妙,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認識興趣;作為教師應利用這種好奇心讓幼兒進行探索和學習,“種植”是人類對自然界的一種維持和貢獻,也是人類保護自己生存環境的一種手段。《綱要》還指出:為幼兒提供觀察、操作、試驗的機會,支援、鼓勵幼兒動手動腦大膽探索;引導幼兒接觸和認識與自己生活關係密切的不同職業的成人,培養幼兒尊重不同職業人們的勞動。利用社群資源來對幼兒進行種植教學,激發他們熱愛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對勞動者敬佩的情感。

教學目的:

1、瞭解種植的過程與種子生長所需要的基本條件,體驗種植勞動帶來的快樂。

2、在社群種植員的帶領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種植活動,掌握種植方法,並積極參與討論。培養他們對勞動者敬佩的情感。

教學準備:

1、聯絡社群種植員和種植的土地。種子若干、樹苗若干。

2、種植工具。

3、種子發芽的視訊。

教學過程:

1、激發興趣

1)出示種子:這是什麼?我們用它來幹什麼?

2)提問:怎樣種植種子?

種好後需要做哪些事情?

2、帶領幼兒來到社群種植園

1)介紹種植工人,他的主要工作,也稱為園丁。

2)園丁為我們介紹樹苗和種子。

3)園丁示範種植樹苗和種子的方法。

4)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種植,園丁及教師進行指導。

3、回教室討論

1)你在種植過程中做了哪些事情?感覺怎樣?

2)種植下去的種子會怎樣呢?

3)什麼時候會發芽?種子發芽有哪些條件?

4、觀看《種子發芽》的視訊

幼兒討論種子發芽的條件和過程。

5、課後延伸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課後進行觀察,記錄和澆水、整理。

反思:

通過親手種植,幼兒對植物有了直接的瞭解,並對他們感興趣,同時在接受園丁的指導時激發了他們對勞動者的敬佩之情,體驗了勞動的快樂。種植後,經常會去社群種植園觀察,澆水,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有了社群的合作,孩子們可以走出教室,彌補了紙上談兵的教學缺陷。

科學活動大班教案5

活動目標:

1、認識常見昆蟲的名稱和特徵。

2、感受昆蟲世界的奧妙。

3、培養觀察,比較昆蟲的能力。

4、主動參與活動,體驗活動的快樂及成功的喜悅。

5、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活動準備:

1、利用各種工具捕捉過昆蟲,參觀過昆蟲館。

2、多媒體制作——昆蟲小博士、昆蟲小偵探圖片數張或昆蟲錄影。

活動重難點:

根據昆蟲的關鍵特徵,學會辨別昆蟲和非昆蟲。

觀察發現昆蟲的共同外形特徵,初步形成昆蟲概念。

活動過程:

一、喚起回憶。

參觀了昆蟲館,介紹看到的昆蟲名稱。

二、學當昆蟲小博士

1、挑戰一:看陰影猜猜我是誰?

2、挑戰二:躲起來猜猜我是誰?(出示昆蟲區域性明顯特徵)

交流:天牛的觸角是它們年齡的表示,螳螂的前腿就像帶刺的刀。瓢蟲家族的害益之分,如:七星瓢蟲是益蟲,二十八星瓢蟲是害蟲等。

3、挑戰三:看看誰的眼睛最厲害?

快速看圖片,合上圖片回憶有哪些昆蟲?

哪些昆蟲躲在裡面?

再次開啟圖片,看一看又多了哪種昆蟲?

4、挑戰四:猜一猜什麼昆蟲會和它們在一起?

出示花、雷鳴記號、燈泡,猜出蜜蜂、蝴蝶、螢火蟲等昆蟲。

三、建造昆蟲館

1、昆蟲是個大家族,雖然它們有不同的名稱,可是家族成員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找一找,它們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從以上昆蟲中歸納發現昆蟲家族共同的特徵,並一一貼在展示板上。

3、今天昆蟲館裡來了許多蟲子,有一些不是昆蟲也混在裡面,請小博士把它們找出來。

(教師將蜘蛛、青蛙、天牛、蜜蜂、蛇、螃蟹、獨角仙、蝸牛等都放進原來出示的昆蟲中,請幼兒分別把不是昆蟲的蟲子找出來。)

4、共同對照檢查對錯,說出理由,並向不是昆蟲的朋友告別:“對不起,你不能住在昆蟲館。”

(例如:蜘蛛八條腿、蝸牛沒有腿都不是昆蟲,蜜蜂符合昆蟲的特徵要求,是昆蟲。)

5、蟲館開館。播放錄影,感受昆蟲世界的奧妙。

活動反思:

昆蟲是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幼兒在生活中有著很深的探索慾望。活動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兒的認識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幼兒的參與性也比較高,能積極地表達自己對於昆蟲的認識,而且在活動中,教師與幼兒的交流以幼兒為主,順應幼兒的發現與認識。讓活動變得更加生動。

不足之處:

活動中鼓勵性的語言少了點。

科學活動大班教案6

教學目標

1、瞭解動畫片的成因。

2、瞭解視覺暫留現象。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準備

1、翻頁動畫視訊2:45分

2、自制動畫卡片(一面是籠子,一面是鱷魚,中間卡紙做棍子)

教學過程

1、小朋友們喜歡看動畫片麼?

2、你們喜歡看哪部動畫片?

3、老師像你們這麼大的時候最愛看大頭兒子小頭爸爸,你們看過麼?

4、我們都愛看動畫片,但是你們知道動畫片是怎麼製作的麼?

5、下面我們來看一個神奇的短片(播放視屏)

6、有沒有聰明的小博士告訴老師,剛剛的視訊裡演了什麼?

7、這個動畫是用什麼做的?

8、用紙能做動畫片?你們看錯了吧?

9、快速翻動紙片的時候,我們會看到怎樣的景象?

10、我們看過的動畫片就是這樣子做出來的,只是動畫片是由更多的畫面組成的,當這些畫面被快速翻動的時候,卡片上的寶寶就好像活了一樣,動起來了。

11、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神奇的卡片(出示自制卡片)

12、觀察正反面

13、讓卡片轉起來,幼兒觀察畫面,看到了社呢嗎?(籠子裡關著鱷魚)

14、這是因為我們的眼睛能夠將看到的影像暫時儲存,在影像消失之後,之前的影像還會暫時停留在眼前。因為老師在轉動卡片時籠子的影像會暫時留在我們眼前,所以,老師轉到另一面的時候,兩個畫面就會重疊,看起來鱷魚就被關在籠子裡了。

15.每一部動畫片背後都有許多叔叔阿姨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看動畫片時,我們都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

16、結束教學

教學反思

課前準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只有精心地做好課前準備,教師在上課時才能胸有成竹地面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孩子在上課時能明白自己應該做什麼,怎麼做,能全身心投入,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孩子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人,充分調動孩子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長期處於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孩子自然對學習越來越有興趣,有助於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

科學活動大班教案7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的烹炸過現象,初步瞭解物體膨脹的條件。

2、會用比較的方法觀察事物。

3、萌發對物體膨脹現象的興趣和探索慾望。

活動準備:

1、用來探索的材料:樹木的紙條、鐵珠、壓縮棉、紫菜、黑木耳。

2、用來實驗的冷水、而睡、盛水的缸(每組一份)。

3、記錄實驗結果的表格、筆,張貼表格的黑板。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探索慾望,引導幼兒初步感知膨脹的結果。

(一)請幼兒觀察比較“海洋寶寶”泡水前後的差別。

(二)教師歸納:像放在水裡的海洋寶寶一樣慢慢變大脹大的現象叫做膨脹。

二、區分哪些物品容易膨脹,哪些不容易膨脹。

(一)教師呈現多種材料請幼兒猜測哪些放在水裡能膨脹,哪些不能?

1、出示記錄

表(1)請幼兒看看有些什麼?猜猜哪些容易膨脹,哪些不容易膨脹?

2、請幼兒將猜測的結果填在“我猜”這一欄裡,容易的打√,不容易的打×(用兩張顏色分別記錄)。

(二)幼兒操作實驗,驗證猜想。

1、教師提出要求:請幼兒仔細觀察,究竟哪些材料在水裡容易膨脹?哪些不容易膨脹?並將觀察結果填在“我發現”這一欄裡。

2、幼兒動手實驗,教師觀察、巡視,給予適當指導。

(三)展示幼兒記錄表,分享實驗結果: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實驗結果,其他幼兒一同對照(發現問題及時驗證)。

(四)教師小結

三、觀察比較物體膨脹速度的不同。

(一)擦側物體跑呢故障速度的不同。

1、提出要求,請小朋友猜猜“誰”膨脹的快,“誰”慢。

2、請幼兒將猜想結果用數字表示,填在記錄表(2)“我猜”裡。

(二)幼兒操作實驗呢,驗證猜想的是否正確。

(三)教師小結

四、冷熱水中哪個膨脹快

1、出示冷熱水,猜測並記錄。

2、利用木耳展示證明,在熱水與冷水中的膨脹速度。

五、日常生活中的膨脹

教師例舉饅頭、氣球、爆米花等。

科學活動大班教案8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使幼兒掌握種子發芽的三個條件:水、空氣和適宜的溫度。

2、感受植物的生命力,加深對春天特徵的認識。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三種種子的發芽情況(照片和實物)、一次性杯子、棉花、水、各種種子、標籤、蠟筆、一次性碗

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

師:春天到了,種子寶寶們一個個爭著發芽,也想象它們的媽媽一樣有綠綠的葉子。有一天,青菜籽寶寶、綠豆寶寶、黃豆寶寶和它們的媽媽在一起玩,它們吵著要媽媽教它們發芽。青菜籽寶寶的媽媽告訴三個孩子,要到有水、有空氣、比較暖和的地方去發芽,才能象媽媽一樣長出綠色的葉子。

於是,三個種子寶寶出發去找,找呀找,綠豆寶寶來到小朋友的自然角里,看見一個杯子,裡面有一團棉花,軟軟的,而且空氣也很好,也很暖和,於是,它就跳進第一個杯子裡等待發芽;黃豆寶寶也來到這裡看見另一個杯子裡有很多很多的水,也有一團棉花,哇!這裡真好,有那麼多的水可以喝,躺在裡面真舒服,還能游泳呢,於是,它也跳進去等待發芽;青菜籽寶寶呢,也來到這裡,它也看見一個杯子,裡面也有一團棉花,還有一點點的水,它想起媽媽對它說的要找一個有水、有空氣又暖和的地方發芽,於是,它就跳進第三個杯子裡等待發芽。

師:這三個種子寶寶在我們小朋友的.自然角里生活著,它們天天盼望著自己能快點發芽,時間過去了一天、兩天、三天、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你們猜,種子寶寶們有什麼變化呢?

1、幼兒分散觀察三種種子的變化

2、集中:種子發芽了嗎?為什麼?

沒水(原來這裡沒水,種子寶寶渴死了,當然發不了芽,我們小朋友不喝水行不行?)

水過多,沒空氣(水太多了,透不過氣來了,所以發不了芽,我們人沒有空氣行不行?引導幼兒用手捂住鼻子不呼吸)

小結:那麼青菜耔寶寶為什麼芽發得那麼好呢?(幼兒自由說)

師:哇!真的,原來啊,春天的天氣真好,有暖暖的太陽、柔柔的風,還有清新的空氣,是種子寶寶發芽的最好季節。

3、師:你們看,袁老師為這三個種子寶寶的發芽情況做了一張記錄的表格,我們來看看。(出示記錄表格)

二、幼兒操作

師:前幾天,我們小朋友也收集了許多種子寶寶,我們也來為它們安一個舒服的家,然後也把它的發芽情況記下來,好嗎?每一組我都為你們準備好了一張記錄表,把你們種子發芽的情況記下來,然後我們一組的小朋友來比賽,看看誰的種子寶寶會笑起來,好嗎?

師:你們看,袁老師把你們帶來的各種各樣的種子都放在那裡,等會你們自己去選擇,選擇一種你自己喜歡的種子來種,然後找一張寫著你名字的卡片,把你的種子寶寶畫下來,做個標記,好了以後別忘了在記錄表格上也做個標記哦。

活動反思:

科學課的本質是要讓幼兒參照科學家研究科學的方式來探究,在強調科學精神的同時,必須重視科學方法和科學能力的培養。為培養幼兒掌握設計對比實驗方案的方法,在小組活動後,我抽了兩個小組彙報,然後針對他們的方案組織全班集體研討。明確設計對比實驗要注意的問題, 只能改變一個條件,其它條件要相同、有些條件是便於控制的,而有些條件是難以控制的引導孩子們深入探討設計該實驗要注意哪些問題,掌握設計對比實驗的方法。

科學活動大班教案9

活動目的:

1.感知許多物體(或圖形)可以分成相等的幾份,理解等分的含義;

2.嘗試運用等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3.喜歡等分物體的活動,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使用過刀具,能安全使用刀具。

物質準備:紅、綠兩色同樣大的圓片人手一份;長方形、正方形、等邊三角形紙片人手一份;剪刀、小刀、小盤子、筆若干;蘿蔔片若干;、米、紅棗、花生仁若干;工具:塑料刀、剪刀、自制量杯果凍杯“分數圓片與數字連線”的作業單人手一份。記錄表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用變魔術的形式引入課題讓幼兒用過操作初步理解等分的概念。

引導語:今天,老師把你們帶到魔術城裡,讓大家變魔術,好嗎?

1.介紹玩法:魔術城裡的這些東西,老師請小朋友去找一樣東西來分成一樣多的幾份,等下告訴老師。

師介紹材料:你想想看怎麼分可以分得一樣多?你想把它分成幾份?這是什麼?你怎麼分可以分得一樣多?

幼兒操作材料:

第一組:紅、綠兩色同樣大的圓片、等邊三角形紙片

第二組:正方形紙片人手一份

第三組:花生仁若干,小袋子若干

第四組:繩子和剪刀若干

幼兒操作,師巡視指導。

2.分享交流:你找到了什麼東西分?分成幾份?怎麼分?

3.師梳理等分的概念:把一種東西分成一樣多相同的的幾份就是等分,有的小朋友是分成二份就是二等分,有的小朋友分成四份就是四等分。如果分成三份那會是幾等分?

二、幼兒分組再次操作,鞏固等分的概念。

引導語:魔術城好玩嗎?那現在我們再去魔術城玩一次,這次玩的材料和上次會不同,請大家要把玩的過程記錄下來!

1.介紹記錄要求:

2.介紹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3.幼兒操作,師巡視指導。(幼兒自由選擇小組操作活動)

教師重點觀察幼兒能否根據不同的問題採用不同的等分方法。

4.操作材料:

第一組:分米

第二組:分糖果、花生

第三組:分飲料(顏料水)

第四組:切豆腐乾、蘿蔔片等分現象

幼兒分享交流等分的做法:你用什麼辦法?你分成了幾份?小結:小朋友用了目測法、計量法、數數法等方法對這些東西進行了等分,想想看平時的生活中遇到什麼事情也可以用等分也可以用這些方法去操作。(提示:客人來了分東西、小朋友班級裡面分書本、橡皮泥等)

3.交流小結,收拾學具。

引導語:今天老師給每桌的小朋友準備一塊餅乾請大家也來用等分的方法一起來吃掉!

-----分享等分餅乾(華芙餅)

延伸活動:小朋友平時遇到什麼事可以用等分的方法然後記在班級的這張記錄表上告訴大家。

科學活動大班教案10

活動目標:

1、感知自然界中動物種類的多樣性,知道動物與人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絡。

2、知道動物之間的天敵關係,並能準確地給它們配對。

3、培養幼兒熱愛動物的情感。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各種各樣的動物的課件。

2、天敵動物的磁性圖片若干。

3、幼兒對動物的知識經驗準備。

活動過程:

1、播放動物的課件,請幼兒說出動物的名稱及它們的習性等。

先以動物的各種叫聲引起幼兒興趣,聽到聲音,說出動物的名字,然後播放動物的圖片,請幼兒說說它叫什麼名字,它長得什麼樣子。

例:你聽到了什麼?(小青蛙的叫聲)對了,是小青蛙。有誰來說說看小青蛙長的是什麼樣子的?(待幼兒說完後播放圖片)

2、出示配好對的天敵圖片,讓幼兒感知什麼叫天敵,還有哪些動物是天敵關係。

出示圖片,看看老師手裡的圖片,是哪兩個小動物呀?那它們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它們兩個是敵人的關係,青蛙會把蟲子吃掉的)

讓幼兒理解天敵 這個詞語的意思。

那麼,你們還知道哪些小動物會是天敵的關係呢?幼兒討論後回答。

3、無規則地擺放有天敵關係的圖片,請幼兒進行操作。

大自然中間有很多很多的動物,所以就有很多對的天敵,我們請小朋友來找找看,哪兩種小動物是天敵的關係,找到以後請它們牽好手,有規律地放在邊上。

配對完之後,請幼兒用完整的話說出×××和×××是天敵。

4、瞭解動物對人的重要性,我們要保護小動物。

我們人類離不開動物,動物和人類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絡,請幼兒根據自己所有的親身體驗說說有關事例。

活動建議:

1、在活動前多觀察動物外形、特點、習性,瞭解動物。

2、可給幼兒觀看一些天敵在一起的片段,更形象地瞭解天敵的含義。

活動延伸:

可在區域活動中放置天敵圖片,讓幼兒自己配對,說說誰和誰是天敵,為什麼。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節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科學活動大班教案11

活動目標:

1、 通過各種感官對比感知,認識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和水能溶解特定物質(糖、鹽等)的化學特性2、 瞭解水的用途,知道節約用水3、 提高幼兒的感知能力,培養幼兒對周圍生活的關注準備:

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2、小勺子,吸管,溫開水,鹽、白砂糖3、彩色塑料物件,石頭,洗衣粉

活動一:認識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過程:

(一)引導活動,猜謎語,激發幼兒的興趣"手抓不起,刀劈不開,洗臉洗手,都叫他來"

(二)基本活動1、 水是沒有顏色的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讓幼兒比較,說出:牛奶是什麼顏色的?水呢?

2、水是沒有氣味的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兒聞一聞醋,再聞一聞水,說說水有沒有氣味3、水是沒有味道的幼兒嚐嚐甜牛奶,嚐嚐醋,嚐嚐水,比較:水有沒有味道?

4、水是透明的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塊顏色鮮豔的糖,對比觀察:為什麼牛奶中的糖塊看不見?水中的看得見?

5、小結:水是無色,無味而且透明的

活動二:

過程:

(一)引導活動

1、出示兩杯開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沒有放糖,問:這兩杯水一樣嗎?看上去一樣,喝一喝呢?

2、請個別的小朋友嚐嚐3、問:為什麼這杯水會是甜的?

(二)基本活動

1、引導幼兒對比觀察糖和水的顏色味道,分別是白與無色,甜與無味

2、將白糖放進水裡輕輕攪動,慢慢的,糖不見了,白糖到哪裡去了?

3、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麼樣?

4、再用鹽做一次實驗5、小結:水能溶解糖和鹽

(三)鞏固活動

1、討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溶解在水裡?

2、讓幼兒把老師提供的石頭,彩色塑料物件,洗衣粉等東西放在水裡,過一會兒或攪動一下,看看哪些東西不見了?它們都到哪裡去了呢?

3、提醒幼兒回家繼續做類似的實驗活動三:討論水有什麼用途呢?小朋友應該怎樣節約用水?

科學活動大班教案12

活動一

目的:

1.知道土中有水、空氣、腐爛物等成分,瞭解土的主要種類(如黑土、黃土、白土、紅土等)。

2.瞭解土對人類的作用,萌發珍惜土地的情感。

準備:

1.知道植物生長的三要素:水、空氣、陽光。

2.每位幼兒到種植園取一小盒泥土。

3.實驗用的酒精燈、杯子,連根的乾枯的青菜、花、樹標本。

4.四盒不同種類的土壤標本。

5.可以種植的小菜秧、樹苗、花苗若干。

6.錄影機及錄影帶、電視機。

過程:

一、植物為什麼會乾枯

1.出示連根的乾枯的青菜,請幼兒觀察:青菜怎麼樣了?(乾枯了。)為什麼會乾枯?(因為菜根離開泥土了。)

2.用同樣的方法出示乾枯的花、樹,讓幼兒觀察並思考:它們為什麼會乾枯?(因為它們都離開了泥土。)

3.小結:一般來說,植物在泥土裡才能生長,離開土壤就會乾枯。

二、土中有什麼

1.請幼兒捏一捏從種植園取來的泥土是乾的還是溼的。(溼漉漉的。)這說明泥土中有什麼?(水分。)

2.請幼兒把一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觀察並說說:你發現了什麼?(有氣泡上升。)這說明泥土中有什麼?(空氣。)

3.把泥土撒在石棉上,然後放在酒精燈上加熱,引導幼兒說說:你發現了什麼?(會冒煙。)為什麼?(泥土中有樹葉、草等各種腐爛物,能燃燒。)

4.小結:植物能在土壤中生長,是因為土壤中有水、空氣和肥料。

三、土是什麼顏色的

1.從種植園取來的土是什麼顏色的?(黑色。)

2.除了黑色的土,你還看見過什麼顏色的土?(逐一出示紅土、黃土、白土標本給幼兒觀察。)

四、土有什麼用

1.錄影畫面一:廣闊的田野。

引導幼兒討論:田野裡有了土能生長什麼?(水稻、小麥、油菜、棉花、各種蔬菜等。)

2.錄影畫面二:高山、丘陵。

引導幼兒討論:山上有了土能生長什麼?(樹、竹、花、草、蘑菇等。)

3.錄影畫面三:磚瓦廠。

引導幼兒討論:造房子需要什麼材料?磚瓦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4.錄影畫面四:各種陶瓷器皿。

引導幼兒討論:陶器、瓷器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5.小結:土是人類不可缺少的東西,是植物的家園,我們應珍惜每一寸土地。

五、與“土”交朋友

按幼兒意願將幼兒分成三組,其中一組幼兒把小菜秧種到種植園裡,一組幼兒把小樹苗種到幼兒園的空地裡,一組幼兒把花苗種在小花盆裡。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每天觀察自己種植的小菜秧、小樹苗、花苗的生長情況。

活動二

目的:

1.引導幼兒感知並區分粘土、沙土、壤土,初步懂得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條件。

2.培養幼兒探索的興趣。

準備:

“種子寶寶”圖一幅,沙土、粘土、壤土各一大盆,每人三個易拉罐(底部穿孔),每桌一小盆水,豆種若干。

過程:

一、產生興趣

1.出示圖片。“種子寶寶”想找個合適的地方安家,成長為健壯的苗苗。它們找呀找,發現了三種不同的土壤。

2.出示三盆泥土。這樣“種子寶寶”不知道到哪種土壤安家最好,請小朋友來幫助它。

二、感知並區分粘土、沙土、壤土

1.請幼兒分別用小罐裝三罐土,引導幼兒看一看、捏一捏,比較這三種土的不同。

2.小結:粘手的土叫粘土,沙粒很多的土叫沙土,既不粘手沙粒也不多的土叫壤土。

3.請幼兒分別向三罐土澆少量水,說說看到了什麼現象。(水積在粘土上長時間滲不下去,壤土中的水慢慢被吸收,只有少部分水從罐底流出,沙土中的水大部分較快地從罐底流出。)

4.小結:粘土能保留水但不通氣,沙土不能保留水但通氣性較好,壤土能滲水且比較通氣。

三、幫助“種子寶寶”安家

1.“種子寶寶”應挑選哪種土壤安家才合適?為什麼?

2.小結:“種子寶寶”在粘土中不易呼吸到空氣,在沙土中不易喝到水。只有在壤土中安家才最合適,因為壤土又透氣又滲水。

3.請幼兒把豆種撒在壤土罐中。

活動延伸:

分別在沙土、粘土、壤土中撒入種子,引導幼兒每天觀察“種子寶寶”的生長情況。

科學活動大班教案13

活動目標

1、 引導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探索發現拉線玩具的正確製作方法;

2、 鼓勵孩子通過同伴間的相互學習初步掌握拉線玩具的正確玩法;

3、 體驗科學探索活動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有四個洞的圓片積木,粗的毛線,細的棉線,剪刀,視訊轉換儀等;

 活動過程

 一、介紹拉線玩具,瞭解製作材料;

1、教師出示拉線玩具介紹:今天老師帶來了我們小時候經常玩的一種玩具,叫拉線玩具,你們看它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

幼兒觀察講述:積木和線;

2、你知道這個拉線玩具是怎樣玩的嗎?

請幼兒來試試,後教師示範。

3、提出操作要求:請你也來自己動手做一個拉線玩具,玩一玩。

二、引導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探索發現拉線玩具的正確製作方法

1、幼兒動手製作,教師可適當幫助個別孩子學習打結;

完成的孩子可以玩,教師要注意觀察孩子玩的情況。

2、集合介紹,瞭解穿線的方法和線的粗細不同對拉線玩具的玩有一定的影響;

(1)請拉線玩具轉不起來和能轉的孩子來示範,通過比較發現穿線的時候只能穿對角的兩個洞。(教師利用視訊展示,使幼兒掌握)

(2)比較線粗細的兩個孩子玩拉線玩具的情況,得出粗線可以,細線不可以。

3、根據講述的情況請部分幼兒調整自己的拉線玩具。

提醒孩子可以利用剪刀剪去打結的部分,重新打結。

三、鼓勵孩子通過同伴間的相互學習掌握拉線玩具的正確玩法

1、在孩子第二次玩拉線玩具的基礎上再請孩子來示範比較,為什麼有的孩子能連續的轉起來,有的孩子卻不能。

孩子講述自己的經驗,教師總結:一定要將線多繞,直到套線的手指有很緊的感覺,而且手的動作要一拉一鬆。

2、孩子第三次玩,鼓勵同伴間互相介紹自己的經驗。

 四、延伸活動

1、鼓勵孩子同伴間進行比賽,看誰玩的時間長。

2、為孩子提供不同數量洞的積木,不同粗細的繩子,鼓勵孩子嘗試再做一個,有所比較的玩一玩,發現不同之處。

科學活動大班教案14

活動目標:

1、通過討論、看圖示的方式,學習製作風車的方法。

2、遇到困難能主動尋求解決方法,感受制作活動的快樂。

3、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製作風車的步驟圖5幅。

2、各色正方形紙(數量多於幼兒人數)、吸管、透明膠、剪刀、大頭針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風車,引發幼兒製作的興趣。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很好玩的玩具,你們看看是什麼呢?(出示風車)

2、師:你們想玩嗎?你們自己也來做一個好嗎?

(評析:孩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表達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給他們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在相互交流中,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互相啟發。)

二、引導幼兒一起討論製作風車所需材料及製作方法。

1、師:做風車我們需要哪些材料呢?需要哪些工具呢?怎樣用這些材料呢?(引導幼兒自己思考並提出意見。)

2、師:怎樣製作風車呢?老師今天帶來了做風車的步驟圖,你們要按順序一步一步地看,就能學會做風車的。

3、引導幼兒觀察步驟圖:

師:一共有幾步?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裡面要用到哪些材料和工具?

重點讓幼兒掌握兩個注意點:

剪刀剪摺痕時不要全剪開。

第4步中的四個角要按圖中箭頭的方向分別折向紙的中心點,

並加以固定,防止散開。

(評析:步驟圖的出示,可以幫助幼兒明確探索的方向,調動了幼兒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豐富了幼兒的知識經驗,在這一環節中幼兒的興趣與活動的預設自然的相融合了起來,從而引發了幼兒新的探索行為。)

三、幼兒自由探索製作風車。

1、師:老師準備了你們想要的材料,請你們看著步驟圖做一個風車吧。如果你們在做的過程中碰到了困難,你會怎麼做呢?

2、幼兒自由操作,製作風車。

3、教師鼓勵幼兒遇到困難看圖示或向同伴、老師尋求幫助,並注意觀察幼兒不同的製作方法和解決問題的策略。

(評析:在操作活動中,有二門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充分享有自主性,而教師作為孩子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給予了孩子更多的探索時間和相應的材料,引導幼兒自己去探索,進而使幼兒的潛能充分開發和釋放。)

四、師幼一起玩風車。

1、引導幼兒通過相互對比發現風車製作的問題:為什麼我的風車不轉?為什麼我的風車比他的轉得慢?

2、師:你在玩風車時發現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引導幼兒就製作風車的材料、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

(評析:問題是幼兒學習的開端,也是教師瞭解孩子的視窗,幼兒在活動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習發展的過程,是他們積極思維、發展個性、培養良好學習態度和方法的過程。)

活動反思:

這一次,我也被感染了,拿著小風車和孩子們一起玩。孩子們臉上的笑容和對知識無窮的探究深深地我。那一打動了個個新的為什麼從他們小小的腦袋中奇異地冒出來,讓人驚歎他們的思維原來如此的奇特。

美國華盛頓圖書館牆上掛有這麼一條標語;“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這頗有哲理的標語說明了光聽不行,過後就會忘記。光看還不行,雖比聽效果好,能記住了,但能理解嗎?若親自做了,其中道理就明白了,運用起來就得心應手了。由此看來,探究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能動的學習過程,它注重讓幼兒親身經歷科學探究過程,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從而達到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增強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並且總結出探究在科學教學中的運用:

一、注重實踐性,在實踐中探究

好動。愛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在活動中探究學習,培養幼兒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將學習中的智力活動和操作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在玩中探究知識。克服傳統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傾向。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

二、培養合作精神,在合作中探究

課堂教學中是否體現幼兒學習的合作性,是新課標下凸顯幼兒主體地位的關鍵一環,本課在製作過程和討論過程中都放手讓幼兒進行小組合作。在玩中發現問題,互相探究,共同解決問題,從小培養幼兒的合作習慣和合作精神。

三、加強開放,促進探究

課堂開放性,是教學改革的主要標誌,更新教育理念。根據教材的需要。選擇開放的教學形式,提供廣闊的空間,讓幼兒進行活動實踐,放手讓幼兒展開思維的翅膀去猜想。去操作,去討論,去驗證結論。有不少教育專家都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幼兒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開放式的課堂,要確保幼兒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發表意見的時間和空間,使幼兒敢於質疑,敢於提出挑戰性的問題,在問題的討論中促進資訊的探究,以獲取知識和技能。

科學活動大班教案15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對身邊的=事物非常感興趣,經常問“為什麼”。在種植區和自然角里,孩子們經常發現植物不澆水,葉子就會發蔫,而澆水後,植物的葉子就會慢慢地舒展、水靈。為什麼往土裡澆水,植物的葉子就能吸收水分呢?這就是生活中常見的毛細現象。我設計了本活動,抓住了幼兒這一興趣點,意在通過遊戲活動和觀察活動,激發他們的探索興趣,使幼兒感知到身邊隨處可見的毛細現象,由此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並在活動中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活動目標:

1.通過遊戲活動,使幼兒直觀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細現象。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毛巾、海綿、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紅、黃、藍、綠顏色水及紅墨水、大白菜葉、細管(醫用採血管)若干、餅乾、粉筆毛線等若干。

3.飲料瓶和白色皺紋紙做成的紙樹,塑料小碗若干。

4.圖片(畫有植物靠根鬚吸水)。

活動過程:

一.設定遊戲環境,提供材料,讓幼兒在遊戲中發現這些材料都能吸水。

1.玩一玩:引導幼兒用教師提供的材料幫水搬家。

教師提出問題:“怎樣讓小盆裡的水住到寬敞的大盆裡”,引出遊戲,並交待規則:不用倒的辦法,用筐裡的東西來幫水搬家。

2.說一說:“你是用什麼辦法幫水搬家的?”

鼓勵幼兒說出自己是怎麼做的。

小結:這些東西都能幫水搬家,它們都能吸水。

3.想一想:“還有哪些東西能吸水?”(棉花、紙、植物等。)

二.

教師設疑,激發幼兒探究的慾望。

1.“細管能吸水嗎?”請幼兒試一試,用細管去吸顏色水,當細管一接觸到水時,就能吸上水。

2.白菜、粉筆毛線、餅乾、布條能吸水嗎?鼓勵幼兒試一試。

3.幼兒交流。

4.鼓勵幼兒找一找白菜裡的小細管,掰開菜梆,能看到非常清楚的紅了的小細管。

5.小結:這些放進水裡以後,能吸上水的東西里都有“小細管”有的“小細管”很小很細,不容易看見。有了這些“小細管”,毛巾、海綿才能吸水。

三.想一想、玩一玩。

1.教師設疑:怎樣把紙樹變成彩色的樹?教師應肯定幼兒的想法,引導幼兒想一想:“能不能讓紙裡的小細管來幫忙吸顏色水呢?”

2.幼兒自己操作,將紙樹變成彩樹。

四.看一看。

請幼兒隨意觀察環境中的圖片,以及吸了紅墨水的蘿蔔、生菜、花菜、萵筍等蔬菜上的,彎彎曲曲的像紅線似的“小細管”,瞭解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毛細現象。鼓勵幼兒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做蘿蔔吸紅墨水的小實驗,一起觀察蘿蔔上的“小細管”。

附:

知識背景:

毛細管:指內徑很小的管子,通常把物體的細微縫隙也認為是毛細管,如紗布、毛巾、吸水紙纖維間的縫隙。

毛細現象:酒精燈裡的酒精由棉紗燈帶吸上來供點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塊抹布,水很快就被吸乾,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毛細現象。而植物通過根系吸收水分,再通過許多極細的管道向上輸送水分到葉和花朵中,這也是毛細現象,土壤深處的水分則靠土壤的毛細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溼潤的。

把直徑很細的管子插到液體裡,當液體的內聚力大於附著力時,管內液麵下降,表面凸起;當液體的內聚力小於附著力時,管內液麵上升,表面凹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