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活動教案15篇

來源:才華庫 7.72K

作為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學活動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15篇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1

活動目標

1.幼兒發現土壤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生長生活的地方。

2.在觀察中知道要關心周圍世界,珍惜土壤。

活動過程

1.組織幼兒挖泥土

“請小朋友拿上小鏟子,我們到外面去挖一些泥土,挖的時候要仔細看看泥土裡有些什麼?”教師和幼兒共同到戶外挖泥土,引導幼兒觀察土中有什麼。

2.引導幼兒觀察土壤,探索土壤裡的東西

“請小朋友看看、摸摸土壤,能發現什麼?注意不要把土弄出來。”指導幼兒觀察,傾聽幼兒的議論,觀察幼兒的態度。“現在請你告訴大家,你發現了什麼?”“另外,土壤中還有大家看不見的很小的微生物,它幫助把枯葉……等腐爛成肥料,使土壤肥沃。”“土壤有什麼用?”

3.小結

“土壤很寶貴,沒有它,植物就不能生長,人和動物就沒有食物吃,有的動物也就沒有家。我們要珍惜土壤,保護土壤。”

活動反思

該活動我能利用幼兒身邊的熟悉的資源——土,引導幼兒進行觀察、實驗、探索、討論。活動中讓幼兒帶問題去進行實驗、操作,引發幼兒學習、探索的興趣。實驗的設計是讓幼兒能探索出土的性質,也便於幼兒操作,幼兒興趣很大。實驗中我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合作能力,記錄能力,以及操作習慣,並鼓勵幼兒把自己在實驗中的發現,用圖畫的方式記錄下來。而且針對幼兒觀察到現象,我能引發幼兒思考,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以得出問題的答案,土壤裡什麼?使幼兒瞭解了土壤對於植物的作用,知道植物離不開土壤。然後和幼兒開展討論,哪裡還需要土壤?知道土壤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2

設計意圖

我班的自然角里飼養著幾條泥鰍,前段時間.孩子們在給泥鰍換水時不小心把泥鰍掉在了地上.幾個孩子們手忙腳亂地抓了起來,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們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發現。我知道孩子們對泥鰍不容易抓的現象產生了興趣,於是,自然生成了――《泥鰍》這一科學活動。

活動目標

1.感知並瞭解泥鰍的主要特徵。體驗抓泥鰍的樂趣。

2.在探究活動中發現粗糙材料易抓泥鰍的現象,激發幼兒探索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初步瞭解了魚類知識。

2.泥鰍、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紹泥鰍主要特徵及黏液作用的相關錄影。

活動過程

1、觀察感受泥鰍,瞭解泥鰍的外形特徵。

師:請小朋友仔細看看泥鰍是什麼樣的。有沒有特別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會兒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為便於幼兒觀察,事先在幾個大臉盆中放若干泥鰍和水)

幼兒觀察後自由講述自己的發現。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邊有鬍鬚。

幼:背上有鰭,尾巴上也有,遊起來很靈活。

師:是呀.這一點和誰一樣啊?

幼:和魚一樣。

師:是的。因為它也是魚家族中的一員啊。你們有沒有發現泥鰍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從我手裡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師: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麼呀?

幼:叫黏液。

師:這些黏液對泥鰍有什麼好處?

幼:能幫它逃走。

幼:因為很滑。別人不容易抓住。

師:除了幫它很快逃脫,黏液還會有什麼好處呢,你們猜一猜?(幼兒可能回答不上來),好吧,老師請你們看一段錄影。看了就知道了。

看錄影.梳理有關泥鰍的知識。

師:剛才我們說的,錄影中都說到了。現在你們知道了吧,泥鰍的黏液還有什麼作用呀?

幼:能幫它的面板呼吸。

幼:能幫它在泥地裡很快地行走。

師:黏液對泥鰍的好處真不少啊。

2、嘗試體驗、比較發現粗糙材料易捉泥鰍的現象。

幼兒徒手嘗試捉泥鰍後集體交流。

師:剛才小朋友說泥鰍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現在你們去試一試,是不是真的很難捉。

師:你捉到泥鰍了嗎?你怎麼捉的?

幼:我捉了很長時間才捉到兩條。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隻手沒捉到,後來用兩隻手才捉到的。

師:泥鰍在你手裡是怎樣的?

幼:我剛把泥鰍捉到,它就馬上從我手裡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裡時拼命扭動,要從我手裡逃走。

師:泥鰍這麼難捉,是什麼在幫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幫忙。

師:哦,有了黏液,泥鰍真不容易捉啊。剛才我還看見幾個小朋友用老師給你們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鰍呢,這個辦法也挺好。老師也準備了一些材料,請你們用這些材料試試捉泥鰍。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樣都試一試、抓一抓,看看有什麼有趣的事。

幼兒嘗試、比較、發現不同。

評析

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立足於泥鰍主要特徵的觀察和感知,在活動一開始,就讓幼兒自由觀察泥鰍的外形特徵,瞭解外形特徵與其生活環境的密切關係。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幼兒帶著泥鰍長得什麼樣?它有什麼有趣的地方?等問題進行探究,活動中始終讓幼兒處於一個寬鬆、和諧、自由的觀察氛圍,不要求幼兒獲得完整知識,只要是幼兒有自己的觀察與發現就行了。在觀察感知的基礎上,再讓幼兒將自己的發現與同伴、老師交流,讓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地建構相關知識,而教師此時只是一位積極的引導者、支持者與合作者。在幼兒描述自己的發現時,我們針對黏液這一難點展開分析、設疑,讓幼兒自己發現、猜想,而後在操作實踐和觀看錄影中得到答案。

孩子們對活生生的泥鰍不易抓是抱有濃厚探究興趣的,我始終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在活動中以抓為主線,在抓的過程中發現泥鰍因為黏液的幫忙而容易逃脫的現象。在此基礎上,材料的出現使探究活動又上升了一個層次。在這個過程中,我重在讓幼兒比較粗糙材料與光滑材料捉泥鰍的不同現象,只有試捕捉泥鰍的過程,提供適時的幫助,引導幼兒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共同探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有助於幼兒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發現。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3

活動目標:

1、以小組形式進行活動,通過有計劃的分工合作,體驗共同遊戲的樂趣。

2、探索嘗試使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壘高,發展幼兒空間想象力,及使用測量工具的能力。

活動準備:

牛奶盒40個(4份);捲尺一個;記號筆(紅黑各一隻);記錄紙;黑板

活動過程:

一、明確任務,形成小組

交代任務,四人一組進行小組遊戲,並給小組起名。

師在黑板上設計表格,並將每隊自己確定的標記請隊員畫在表格上。如(草莓隊、西瓜隊等)

提出遊戲要求:四人合作壘高,要求壘的穩,所有的牛奶盒必須搭完,鈴聲響遊戲結束。

二、初次合作壘高

幼兒壘高,教師巡視。

三、小結初次壘高

成功了嗎?為什麼成功?成功用什麼標記表示;失敗又可以用什麼表示。

請每組派代表在表格中作好記錄。

討論為什麼壘的有高有矮?(不一樣的搭法有不一樣的高度)

四、再次壘高

提出新的要求,又高又穩。

五、討論

1、哪組最高?怎麼看出來?

2、測量。師示範測量,幼兒在表格中記錄。

3、為什麼一樣多的牛奶盒會搭的不一樣高。

六、第三次壘高,決出冠亞軍

幼兒自己測量壘高成績,記錄在表格中,決出冠亞軍。

討論用什麼標記表示,如五角星、三角形等。

七、集體討論

怎麼樣才能壘的高又穩?

高:豎起來的層數越多越高。

穩:底部要搭的牢固,可以兩個橫放在一起。

還要小組的成員分工合作。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利用各種感官認識葉子。

2、讓幼兒感受大自然中樹葉的魅力。

活動準備:

1、布口袋一個,各種樹葉實物。

2、PPT多媒體課件:春夏秋冬的樹林。

配套課件:大班科學課件《認識樹葉》PPT課件

重點難點:

讓幼兒利用各種感官認識各種樹葉。

活動過程:

(一)匯入:樹葉(春夏秋冬樹葉成長變化PPT圖片)

“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你們進入時空隧道,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魅力。”播放PPT課件春夏秋冬四季的樹的變化。

課件:春天,小樹發芽;

夏天,樹葉茂盛;

秋天,樹葉變黃、紅,飄落(常青樹與落葉樹對比);

冬天,樹葉消失(再次對比)。

教師提問:常青樹與落葉樹的樹葉有什麼不同?

幼兒回答,教師總結:常青樹樹葉長青、不落葉;落葉樹變黃、紅,落葉。

(二)觀察、認識樹葉(實物)

1、教師出示裝滿樹葉的布口袋,個別幼兒從布口袋中摸出樹葉。

2、幼兒觀察比較樹葉的形狀,樹葉象什麼。

3、所有幼兒都人手幾片樹葉,利用各種感官再次觀察,用眼看看、手摸摸、鼻聞聞等方法,與同伴討論交流樹葉的差異,外形、顏色、大小、氣味等,請個別幼兒回答。

4、教師總結:楓葉像蝴蝶、銀杏葉像小扇子等。

(三)玩樹葉(實物)

1、讓幼兒按樹葉的種類分類。

2、讓幼兒把樹葉按規律排序,加深對樹葉的認識。

(四)活動延伸

讓家長利用空餘時間與幼兒收集各種樹葉,拼擺不同的圖案。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5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物體與影子的聯絡,發現有光的地方才有的影子。

2、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探究與發現,體驗探究影子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在戶外活動中已初步感知陽光下會有物體的影子,玩過“踩影子“的遊戲。

2、物質準備:手電筒、玩偶操作檯、玩偶、動物小圖片、窗花等。

活動過程:

1、猜謎,激發幼兒探索影子的興趣。

引導語:我有個好朋友,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我到哪它到哪,緊緊跟在我身邊。它是誰?(謎底:影子。)

2、師幼談話,瞭解幼兒對影子形成的原有經驗。

提問:

(1)你見過影子嗎?影子是什麼樣的呢?它是什麼顏色的?

(2)什麼時候見過影子?(太陽光、燈光照我們的時候就會有影子。)

3、幼兒初步探究影子的形成,感知有光的地方才會有影子。

設定問題,引發幼兒猜想(口頭猜想)。

提問:如果我們在室內要變出影子,你們猜想,可以用什麼變出影子?怎麼做才會變出影子?

幼兒自主選擇材料,探究影子的形成。教師重點觀察幼兒是否將光打在物體上變出影子。

師幼交流分享探究的發現,從而獲得影子形成的經驗。

提問:你們都變出影子了嗎?你是怎麼做的?

小結:原來有光的地方才有影子,光被擋住了就有影子。沒有了光,影子就不見了。

4、幼兒再次探究,發現不同物體的影子是各不相同的。

教師提出問題,引發幼兒再次探究。

提問:小朋友發現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到底影子是什麼樣的?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有影子?它們的影子都一樣的嗎?

教師介紹材料,提出探究的要求:老師準備了許多動物玩偶和圖片、小朋友自己剪的窗花、塑料膠粒等,請你們動手試一試讓它們變出影子,並認真看一看,比一比它們的影子是不是一樣的。

幼兒自選材料再次探究影子。

師幼分享交流:這些東西都有影子嗎?它們的影子是什麼樣的?所有東西的影子都一樣嗎?

教師梳理,引導幼兒獲得不同物體的影子是各不相同的等經驗。

5、到戶外玩“找影子“的遊戲,引導幼兒尋找什麼東西有影子,進一步感知有光的地方才會有影子。

引導語:還有什麼東西有影子?我們一起到操場外面玩“找影子“的遊戲,並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在科學區中提供材料,引導幼兒繼續探究影子。

家園共育:請家長用手電筒或檯燈和幼兒一起做影子的實驗。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6

開始部分:師幼一起做律動《智慧樹》。請各位智慧寶寶坐好,聽一段音樂《鬥牛士》師:“好聽嗎?”“你是怎麼聽到的?”“那麼你用眼睛看到了嗎,用手摸到了嗎?”“聲音是怎麼傳到我們的耳朵裡的?”匯入新課程。

基本部分:

1、請幼兒用手摸自己的喉嚨,然後分別大聲和小聲說話看看有什麼感覺嗎?(多找一些幼兒說出他們的感受)師幼總結:大聲說話,喉嚨震動的就大,小聲說話,喉嚨震動的就小。

2、請幼兒用勺子敲敲瓷碗裡面的水,分別輕輕敲,用力敲,看看用什麼發現嗎?幼兒回答完後師幼一起總結:輕輕敲碗,發出的聲音小,碗裡的水動的小;用力敲碗,發出的聲音大,碗裡的水動的也大。

師總結:哦,原來振動產生了聲音,我們便聽到了聲音。

3、做律動“科學泡泡”調動幼兒情緒。

教師放電話鈴聲,然後接電話。(兩個紙杯做的電話)教師裝出很神祕的感覺,提高幼兒的興趣。

a教師將範例電話發給幼兒讓他們觀察它的做法。然後把做電話的材料發給幼兒讓他們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合作製作一個電話。

b在做的過程中,教師找做的步驟較好的幼兒為例,鼓勵其餘的幼兒也跟著做。

c待全體幼兒都做完後,請幾名幼兒說說自己的步驟。

d請他們之間互相說說悄悄話。(教師留意幼兒在打電話時的動作規則,如:棉線是否拉直;說話是嘴巴對準杯口,聽的時候耳朵要貼到杯口上。)請幼兒說說剛才在通電話的過程中有什麼發現嗎?

e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觀察、發現,再次和好朋友說說悄悄話。

f請幾名在打電話過程中規則比較好的幼兒到前面做以下示範。

結束部分:

請幼兒拿著自己的作品和智慧爺爺到智慧國去參加“智力大比拼”。結束

大班科學活動:小小橋樑設計師

綜合活動:小小橋樑設計師

教學目標:

1、通過幼兒自己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培養幼兒有順序、有耐性的良好觀察習慣和敏銳的觀察能力。

2、培養幼兒認識、探索生活中常見事物蘊含的科學原理的興趣。

3、通過幼兒自己操作,培養幼兒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

小神童電腦軟體、橋樑展示圖、紙、筆

教學過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小熊家門前有一條小水溝,它正在那發愁不知怎麼辦才能過對岸,小朋友你們能幫助小熊想個辦法嗎?小熊的好朋友機靈猴也幫它想了個法子,我們一起聽聽是什麼法子?和我們想的一樣嗎?

二、邊看小神童軟體邊提問:

1、機靈猴和小熊來到了什麼地方?看到一座什麼橋?在古代人們用什麼來建造橋樑的?小熊喜歡嗎?為什麼?

2、機靈猴和小熊又來到了哪一座橋?趙州橋是用什麼來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樣?趙州橋和竹橋有什麼區別?

3、它們來到了現代看見了什麼橋?鋼筋吊橋的用什麼來建造的?鋼筋吊橋在結構上有什麼特別之處?鋼筋吊橋起到什麼作用呢?你們現在見過哪些鋼筋吊橋?

4、看完了鋼筋吊橋,它們又看了什麼橋?現代立交橋建立在什麼地方?它是用什麼來建造的?它對交通起到什麼作用?你們在哪些地方看到現代立交橋?

5、除了機靈猴介紹我們認識的古代竹橋、趙州橋和現代的鋼筋吊橋、立交橋外,你們還見過哪些橋呢?

6、我們一起進入電腦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橋樑。

三、我們看了這麼多橋樑,你們最喜歡哪一座橋?為什麼?

四、小熊現在想到了要建造一座橋,我想請小朋友做一名小小橋樑設計師幫助小熊設計一座橋,好嗎?

五、幼兒設計橋樑。

六、請個別幼兒向大家介紹他的設計作品,最後一起送給小熊。

【實驗觀察 : 第四階段】鏡子分身術

幼兒園大班教案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鏡子的特徵以及會反射的道理。

2.觀察理解隨著兩面鏡子之間的角度越小,反射的次數就越多。

趣味練習

準備活動

[自由選擇活動-科學領域]- Big eye small eye活動紙- 鏡子分身術(鏡子裡有幾個小朋友呢?)

活動內容

【匯入】

1.觀看多媒體資料【鏡子分身術】,推測兩個鏡子對照可以看見很多個物體的原因。

- 照鏡子的時候你看到過好多個自己嗎?

- 在哪兒看到的?

- 同時用兩個鏡子照的話,為什麼能看到那麼多個物體呢?

【展開】

2.觀看實驗視訊【鏡子分身術】,說說實驗目標,實驗順序和備品。

- 今天我們要做的實驗叫什麼?

- 做實驗的時候都需要哪些東西呢?

- 利用鏡子的特徵,觀察在鏡子的折射下能看到多少個物體。

- 看一看實驗順序 。

1)把兩面鏡子的背面用膠帶粘起來。

2)在鏡子中間放一個球。

3)觀察一下鏡子折射出的球的數量。

【活動1:把兩面鏡子的距離拉遠】

3. 觀察兩面鏡子之間的距離變遠的話,球的個數有什麼變化。

- 把兩面鏡子粘在一起,中間放一個綵球。

- 鏡子折射出來的球有幾個?

- 鏡子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的話,鏡子裡的'球的數量有什麼變化?

【活動2:把兩面鏡子的距離拉近】

4.觀察兩面鏡子之間的距離變近的話,球的個數有什麼變化。

- 兩面鏡子之間距離拉近。

- 鏡子裡有幾個球呢?

5. 說說鏡子之間距離的變化,球的個數有什麼變化。

- 鏡子之間變遠和變近的時候有什麼不同呢?

- 為什麼球的數量會不同呢?

【結束】

6. 實驗結束後,Big eye small eye活動紙- 鏡子分身術(球越來越多)寫一寫實驗結果。

活動評價

- 對於鏡子特徵的理解以及觀察的積極度進行評價。()

教師活動相關資訊

鏡子有反射的特徵。利用兩面鏡子看物體的時候,隨著兩面鏡子之間的角度越小,反射的次數就越多,所以就會看到更多的物體。利用同樣的原理,用兩面鏡子製作一個潛望鏡,看一看不能直接看到的事物。

科學活動:繩子的用途

溫州第四幼兒園:金笛

活動目標:

1、瞭解生活中各種繩子及其用途。

2、樂意開展創造活動,喜歡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動準備:

1、漢字卡片:掛、系、扎、串(已認識過這四個漢字)。

2、將衣服、毛巾、圖畫;沒穿鞋帶的鞋子;各種有孔的珠子;包裝盒分四組擺放。

3、收集一些關於繩的照片。

4、寶物筐:各種材質不同、粗細不同、長短不同的繩子、衣架、夾子、剪刀等。 活動過程:

一、瞭解材料,引出繩子的主題

(出示各種材料包括各種繩子)師:你們瞧,桌子上都有些什麼?

(出示四個漢字)師:這幾個字能用繩子和桌子上什麼東西做好朋友?

二、分組試一試,繩子的用途

1、師:老師把它們分成了四組,每組的中間有一個字,看了這個字後,你們四人為一組就要動腦筋把桌子上的東西變一變!

2、每組幼兒展示自己的成果

師:你們桌子上的是什麼字?怎麼變了?

三、說一說用過的繩子

師:剛才你們幹什麼了?

你們都用到了哪些繩子?教師與幼兒一起總結繩子的用途,讓幼兒瞭解各種繩子的特性。

如:棉繩很軟,打在臉上也不痛:尼龍繩比較堅固,可以用來掛重的東西;塑料繩用來做跳繩…

四、合作玩繩子

師:繩子還可以用來玩呢,我這裡就有一些繩子,帶得太少了,不能每個人一根,你們可以幾個好朋友一起玩一條繩子,看看哪幾個小朋友繩子能玩出新花樣。

玩的過程中及時發現新的玩法,引導幼兒合作完成。 五、生活中的繩子

師:小朋友真棒!剛才我們用不同的繩子進行了扎、串、系、掛的活動,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在哪裡發現了繩子?

1、幼兒自由討論

2、播放各種繩子的照片

師:生活中還有很多繩子可調皮了,躲起來很難發現,金老師就把這些繩子找出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繩子藏在哪裡了?有什麼用呢? 六、結束

原來生活中還有那麼多有用的繩子,那樓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們把今天看到學到玩到的趕快去告訴他們吧!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多變的天氣》

幼兒園大班教案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觀察氣象的興趣。

2.瞭解常見的天氣情況,並知道通過哪些途徑可以瞭解天氣情況。

3.知道氣象與我們生活的關係,嘗試設計氣象預報表。

活動準備

課件、表格

趣味練習

活動過程

一、瞭解氣象與軍事的關係。

1.讓幼兒先來欣賞一段小故事“草船借箭”

故事裡有個非常聰明的人叫諸葛亮,他利用天氣在3天時間造了10萬支箭,是怎麼辦到的呢?

2.讓幼兒通過故事思考諸葛亮是怎麼知道會有霧天呢?

二、瞭解常見的和惡劣的天氣情況,並知道通過哪些途徑可以瞭解天氣。

1.除了霧天,你們還知道哪些常見的天氣?

2.瞭解一些惡劣的天氣情況。並觀看課件。

3.你們是怎麼知道天氣情況的?

(簡訊、電視、報紙等)

4. 欣賞一段天氣預報,瞭解天氣預報的主要內容。

(天氣、溫度、穿衣指數等)

四、瞭解天氣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1.趣味問答

教師:天氣和我們的生活有著非常大的關係,今天我就要考考你們。

(1)高溫天怎樣避暑?

(2)雷雨天怎樣維護自身?

(3)雨天出門準備些什麼?

五、嘗試設計氣象預報表

1.教師:天氣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我們應該關心天氣情況,根據天氣變化學會維護自身。

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份表格,上面有天氣、溫度、溫馨提示3欄。

2.請小朋友來當一當氣象員,在表格上記錄一下天氣。

布料吸水大比拼(科學)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實驗知道各種質地不一樣的布料吸水性是不同的,而相同的布料在不同的液體中吸水性也是不同的。

2、通過動手操作讓幼兒體驗到自由探索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

3、增強幼兒與同伴間的合作意識。

活動材料:

棉布、絲綢、羊毛、人造絲、聚脂面料各剪成寬10釐米,長25釐米的長條若干,長木棒若干,水盆若干,記錄卡與幼兒人數相同,各種液體:清水、熱水、肥皂水、醋。

活動過程:

一、情境匯入,引起興趣。

看錄影內容:“夏天快要到了,小紅家裡有好幾塊面料,她想請我們小朋友幫她選一塊布料做一件夏天的裙子,她希望這件裙子既漂亮又要舒適涼快,你們說選哪一塊呢?”

二、認識面料,並做預測。

出示各種面料,幼兒通過摸一摸、看一看,說一說它們有什麼不同,並知道它們的名稱。

出示幼兒記錄卡,讓自由自由討論,做出預測,在你認為合適的布料下預測欄上畫“√”,並說出理由。

幼兒記錄卡(一)

注:在實驗結果欄裡用數字1、2……依次排出各種面料吸水性的程度(吸水快慢及多少)。

布料

吸水性紅棉布黃絲綢藍聚脂面料綠人造絲紫羊毛

預測實驗結果 三、幼兒實驗,記錄結果。

1、“怎樣才能知道你們幫小紅選的布料好不好呢,哪一種布料的吸水性是最強的呢?我們自己來試一試就知道了。”

2、幼兒動手操作,教師講解實驗要求:如圖所示

3、幼兒記錄實驗結果,並討論實驗中的發現。

4、幼兒根據實驗結果,展開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根據各種面料的吸水性來遷移經驗。

小結:我們可以用吸水多的、透氣性好的布料做我們在夏天穿的衣服或者貼身的內衣,而那些吸水性弱的如聚脂面料,可以做成風衣、雨衣等衣服既防水又擋風。

四、幼兒再次實驗,瞭解布料相同、液體種類不同,吸水性是否相同。

1、為幼兒提供幾種不同的液體:清水、熱水、肥皂水、醋各一盆,讓幼兒任選相同的一種布料分別放入不同的液體,再次進行實驗。

2、幼兒操作,並記錄實驗結果。

幼兒記錄卡(二)

注:在實驗結果欄裡用數字1、2……依次排出布的吸液高度。

液體

布料清水熱水肥皂水醋

實驗結果 3、幼兒討論實驗中的發現,並結合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進行遷移。

小結:同一種面料用不同的液體浸泡,其吸水與溶解速度也不一樣,因此,平時我們在洗各種面料的衣服時,為了更好的去汙,會用較熱的肥皂水或用其它一些洗滌用品來浸泡衣服,而只用清水是很難去汙的。

注意事項:

1、做第一個實驗時注意要把五種布掛在長木棒上同時放入水中觀察,以確保實驗的準確性。

2、在做第二個實驗時注意布料放入不同液體的時間應該基本相同。

知識背景材料:

午飯前我請小朋友到盥洗室去洗手,結果回來的時候,丁丁告訴我她洗手時不小心把袖子給弄溼了,我一看,果然不錯,連她裡面的衣袖也都溼了。這時,雯雯也擠到我的身邊,高高地舉起她的衣袖,神氣地說:“我的袖子弄上水也不會溼。”原來她帶了一副聚脂面料的護袖,很多孩子都覺得挺奇怪的,為什麼有的衣袖容易弄市,有的卻不會呢?對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來了解真相,進一步激發他們探索科學奧祕的慾望。

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螃蟹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螃蟹

課題生成:

在主題活動《地球我們共同的家園》中,我們從小班起重點介紹地球七的動物。於是幼兒、老師共同收集了幾種動物如兔子、金魚、寄居蟹,幼兒對這些活生生的動物很感興趣。

“菊香蟹肥”的時節,幼兒都吃過螃蟹,他們帶來了蟹殼,他們說:熟螃蟹是紅色的。因為螃蟹的大鉗子要夾人,父母都不讓孩子玩活螃蟹,但幼兒卻有著強烈的興趣。於是我們設計了這一活動,為幼兒提供條件,創造機會讓他們探索。

活動目標:

1、充分體驗探索活動的快樂。

2、瞭解螃蟹的外形,爬行方向,學會一些簡單的觀察方法。

3、激勵幼兒勇敢探索,積累一些生活經驗。

活動準備:

1、四十隻小螃蟹,兩隻大螃蟹。

2、二十隻小塑料箱,四隻大塑料箱。

3、夾子、筷子、手套人手一份。

4、盆子、水、抹布,透明蓋電鍋兩隻等。

活動過程:

1、教師問:你們知道螃蟹嗎?(知道)在家裡爸爸媽媽讓你們玩嗎?(不)為什麼?

幼兒l:因為螃蟹凶。

幼兒2:它有大鉗子。

幼兒3:要夾人。

2、教師說:今天教師和你們一起玩螃蟹好嗎?(好)不過一定要注意螃蟹的大鉗子。

幼兒觀察螃蟹:

幼兒1,只看不動手。

幼兒2,想用手摸但伸到一半又停了。

幼兒3,用手碰一下馬上縮掉。

幼兒4,拿起一旁的筷子夾著玩,夾住了螃蟹就叫,掉了就大笑。

3、幼兒坐在地毯上。

教師問:玩得快樂嗎?(快樂)

教師說:小動物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它是我們的好朋友。

教師又問:螃蟹長得什麼樣子?

幼兒自由談,教師巡聽。

幼兒1,背上有殼,是灰黑色的。

幼兒2,有眼睛,燒熟了是紅色的。

幼兒3,有三隻腳。

幼兒4,不對,有四隻腳。

4、教師說:螃蟹到底有幾隻腳?大家去數一數。

5、教師示範,戴上手套捉起螃蟹點數。

教師提醒:可以把螃蟹捉到小箱子裡,仔細看看螃蟹底部是什麼樣的。

6、盆子、水、抹布,透明蓋電鍋兩隻等。

活動中幼兒的勇敢、才智、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另外活動中老師有目的的引導幼兒從多個方面進行觀察,學習一些科學知識,使他們在以後的探索活動中更加聰慧。

不過在活動中覺得“數活螃蟹腿”這個環節較有難度,可以放在螃蟹煮熟後進行。

專家點評:

把本活動列為生活活動,可能更加貼切。從整個過程看,並沒有什麼太難的知識點,但教師把探索精神放在首位,體現的是大班幼兒應有的求知學習慾望,這一點,是值得大家借鑑的。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不一定每次都有眾多的難點要突破,只要能激發求知慾望,萌發學習興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這樣的活動都是好活動。

反思與討論:

這個活動曾為小班設計,現設計為大班活動,你認為還應做哪些修改與補充?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7

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知道什麼物體能通過彎管。

2、嘗試用已有的經驗解決問題(彎管堵塞)。

3、積極投入探索,肯動腦筋,大膽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彎管人手一份以上、水、沙、石頭、棉花、筷子、紙、玻璃球、軟鉛絲等材料分類投放,記錄牌(大)一張。

活動過程:

一、情景引題:水管的煩惱

1.找找生活中有那些管子

師:你們知道水管在哪裡呢?

教師引導幼兒發現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水管

2.水管的煩惱

教師以水管自述的方法,講述水管堵塞帶來的麻煩。

二、探索活動:誰能過彎管

(一)嘗試探索

1、自由選擇材料區,初步探索什麼物體能過彎管。

2、教師巡迴指導,並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操作現象。

3、集體交流:(1)什麼物體能過彎管?並記錄操作結果。

(2)能通過彎管的物體的共同特徵。

4、教師小結。

(二)驗證探索

1、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材料進行探索。

2、對有疑惑的材料進行探索。

解決難題

1、教師出示幼兒在探索中出現的物體卡中間的彎管(棉花、紙頭等),請幼兒用已有經驗疏通彎管。

2、教師介紹好方法(吹氣、用水、用軟鉛絲)

三、活動延伸

1、生活中的運用:不要在彎管中亂扔東西,造成堵塞。簡單的管子堵塞可以藉助小工具疏通。

2、提出新的問題:你們還想知道什麼東西它能不能通過彎管。

記錄幼兒的問題,讓幼兒把問題帶回教室繼續探索。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8

活動目標:

1、 通過各種感官對比感知,認識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和水能溶解特定物質(糖、鹽等)的化學特性2、 瞭解水的用途,知道節約用水3、 提高幼兒的感知能力,培養幼兒對周圍生活的關注準備:

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2、小勺子,吸管,溫開水,鹽、白砂糖3、彩色塑料物件,石頭,洗衣粉

活動一:認識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過程:

(一)引導活動,猜謎語,激發幼兒的興趣"手抓不起,刀劈不開,洗臉洗手,都叫他來"

(二)基本活動1、 水是沒有顏色的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讓幼兒比較,說出:牛奶是什麼顏色的?水呢?

2、水是沒有氣味的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兒聞一聞醋,再聞一聞水,說說水有沒有氣味3、水是沒有味道的幼兒嚐嚐甜牛奶,嚐嚐醋,嚐嚐水,比較:水有沒有味道?

4、水是透明的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塊顏色鮮豔的糖,對比觀察:為什麼牛奶中的糖塊看不見?水中的看得見?

5、小結:水是無色,無味而且透明的

活動二:

過程:

(一)引導活動

1、出示兩杯開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沒有放糖,問:這兩杯水一樣嗎?看上去一樣,喝一喝呢?

2、請個別的小朋友嚐嚐3、問:為什麼這杯水會是甜的?

(二)基本活動

1、引導幼兒對比觀察糖和水的顏色味道,分別是白與無色,甜與無味

2、將白糖放進水裡輕輕攪動,慢慢的,糖不見了,白糖到哪裡去了?

3、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麼樣?

4、再用鹽做一次實驗5、小結:水能溶解糖和鹽

(三)鞏固活動

1、討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溶解在水裡?

2、讓幼兒把老師提供的石頭,彩色塑料物件,洗衣粉等東西放在水裡,過一會兒或攪動一下,看看哪些東西不見了?它們都到哪裡去了呢?

3、提醒幼兒回家繼續做類似的實驗活動三:討論水有什麼用途呢?小朋友應該怎樣節約用水?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9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數字、符號記錄種子排列的結果。

2、感知物體的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係。

重難點:

感知物體的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係。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份種子(蠶豆、黃豆、紅豆各十顆)。

2、排列卡兩張

活動過程:

一、種子分類。

1、“看看桌子上有什麼?”(蠶豆、黃豆、赤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什麼?”(種子)

2、請幼兒將蠶豆、黃豆、紅豆分類,感知並交流每種種子的數量。

3、討論:在一張紙上要同時記錄三種種子的數量,怎樣記才清楚?

4、請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並交流。

二、種子排隊。

1、請幼兒將三種不同的種子在排列卡上排排隊,要求一個挨一個排列整齊。

2、請幼兒講述排列結果。

3、討論:為什麼蠶豆排的最長,紅豆最短呢?

4、記錄排列的結果。

三、猜測並實踐。

1、幼兒人手一張紙,紙上畫有間隔數釐米的三條平行線,三條線的起點和終點一直。請幼兒猜測:把三種種子分別放在線上一個挨一個地排隊(都從起點開始排),哪一種種子的隊伍最長?哪一種種子的隊伍最短?為什麼?

2、幼兒自己嘗試。

3、交流自己的發現並說出原因,感受物體的大小與“隊伍”長短的關係。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10

設計意圖

科學活動“插花”,是我們對導向式教學活動進行的一次嘗試。“插花”來源於生活,先拋給幼兒一個明確的任務——“插花”,讓幼兒圍繞任務去嘗試探索,從中發現問題——“怎麼插花瓶都會倒”,教師激發幼兒解決問題的慾望——“怎樣使花瓶不倒”,並提供材料支援幼兒完成。探索過程對幼兒很有挑戰性,“任務=材料+創意”在活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活動目標

1.通過比較,發現物體不易倒的原因。

2.探索多種使物體不易倒的方法,培養探究的意識。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形成大膽質疑、積極探索的意識,並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每組礦泉水瓶、娃哈哈瓶、塑料花、泡沫塊、小石頭、橡皮泥、各種盤子、蓋子、硬板等若干。

活動過程

一、丟擲任務“插花”,發現花瓶易倒,引起探索興趣

1.師:老師做了很多花,想請小朋友幫忙把花一朵一朵插在花瓶裡(礦泉水瓶)。

2.教師請一幼兒將三朵花插在瓶子裡,提問:花插在花瓶裡,出現什麼情況?(花瓶很容易倒)

二、初步探索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在比較中瞭解不易倒的原因

1.師:今天帶來的花瓶都是容易倒的,我們要想辦法使花瓶不易倒。我給你們準備了很多材料,等會每人拿一朵花插在一個花瓶裡,請你們用最短的時間使“花瓶”不易倒。如果你成功了就請你貼上自己的號碼,將花瓶放在花壇上(地面有條線)。

2.幼兒自由探索,教師觀察。

3.幼兒操作後交流。

師:風來了,要看看誰的花瓶比較穩固。(用紙對每個花瓶扇一扇)

預設:

幼兒行為一:同樣裝了石頭,一個倒了,而另一個不倒。

教師的對策:拿出來比較。

師:剛才用了同樣的風力.為什麼都裝了石頭的花瓶,一個倒了一個沒倒呢?

幼:因為這個瓶子石頭裝得比較少……

師小結:對,石頭裝多了就比較重,能使花瓶更穩固。

幼兒行為二:用光碟,一個放上面,一個放下面。

教師的對策:

師:這兩個都是用了“光碟”。這個為什麼倒了,而這個不倒呢?

幼:一個放在上面,一個放在下面。

師小結:對,重的放在上面反而更容易倒,而粘在下面使花瓶的底盤變大了。

三、探索多種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培養探究意識

1.師:桌上還有很多材料,這回要請你想出跟剛才不一樣的方法去試一試,你可以使多個花瓶站穩,比比誰想的辦法最有創意。在花瓶上也貼上自己的號碼。

2.幼兒自由探索,教師指導。(孩子可以想出兩個以上辦法)

3.交流討論。師:我們來看看你們都用了哪些辦法。

預設:

幼兒行為一:會用多種材料,探索出不同的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如:增加重量、使底盤變大、將花站直。

教師對策:考慮進人下一環節“探索不借助材料,使花瓶不倒”,對幼兒提出更高的要求,發展他們的逆向思維能力。

幼兒行為二:大多數幼兒都採用增加重量一種方法。

教師對策:調整計劃,改變原先預設的第四環節,改為在教師的啟發下,幼兒繼續探索用不同的材料使花瓶不易倒。

四、不借助其他材料,探索使花瓶不倒的原因,發展幼兒的逆向思維能力

1.師:現在桌上就只有許多花和花瓶,你們有沒有什麼辦法使花瓶不易倒?

2.幼自由探索。

3.展示幾種成功的方法。如:將幾束花插在一個瓶子裡,將小瓶放在大瓶裡再插上花。

師:我也有一種方法可以使花瓶不倒(教師將花莖折短再插在花瓶裡),知道為什麼嗎?我們在區角活動中再去試一試是什麼原因。

大班科學識字活動:動物樂園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遊戲中認識飛、跳、爬、遊幾個表示動作的字,複習小鳥、小兔、小蟲、小魚等幾個動物詞;

2、發展幼兒擴散思維,讓幼兒初步接觸更多會飛、會跳、會爬、會遊的動物名稱。

活動準備:大盒子一個、小盒子數個(中間挖有一個洞);大、小字卡(大的一份、小的數份):小鳥、小兔、小蟲、小魚、飛、跳、爬、遊;磁鐵黑板;各種各樣動物圖片或動物字卡(與幼兒人數相同)

活動過程:

1、複習匯入

教師拿出一個盒子(事先已將字卡“小鳥”、“小兔”、“小蟲”、“小魚”放入,讓個別幼兒進行摸摸看的遊戲,摸出來後,該幼兒要說出這是什麼詞?若說對,全體幼兒齊聲說:“對、對、對,這是xx。”幫助幼兒進行小鳥、小兔、小蟲、小魚等幾個動物詞的認讀複習。

2、認讀新字

教師把小兔,小鳥,小蟲,小魚的字卡貼在黑板上。請幼兒說說這四種動物常做什麼動作?(小兔跳,小鳥飛,小蟲爬,小魚遊),教師在幼兒說出後出示字卡:跳,飛,遊,爬。

3、認讀字卡:跳,飛,遊,爬

4、看字卡做動作

教師將字卡放入盒內,第一遍教師抽出一張字卡,全體幼兒認讀並做相應的動作;第二遍,個別幼兒上前抽讀並做動作,做對全體幼兒齊聲說:“對、對、對,這是x。”第三遍將幼兒分成陣列,每組幼兒一個盒子,分別在組內進行抽字卡做動作的遊戲。

5、遊戲:對號入座

教師發給每位幼兒一張動物圖片,並在黑板上貼上字卡:跳,飛,遊,爬。請幼兒把動物們對號入座,分別把它們貼到飛,遊,跳,爬四個字的下面,並讀出來。(能力強的幼兒可發給動物字卡)

6、結束

小朋友回去後可以繼續找會遊,會飛,會跳,會爬的小動物的名稱,下次來教給其他小朋友。

大班科學活動:它們能通過彎管嗎

設計思路

我班幼兒挑食的問題比較嚴重,每天午餐時,遇到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就很高興,遇到不喜歡吃的食物就愁眉苦臉。因此,我試圖通過學習活動讓幼兒理解各種食物的營養。另外,剛升入大班的幼兒,遇到問題還是喜歡找教師幫忙,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弱。綜合以上兩點,我設計了“十元午餐”的數學活動。

《一元午餐》原來是一本繪本,其中包含很多數學元素,反映了一個國小生的生活。因此我決定適當改編故事,開展一次數活動。我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調整:第一,結合上海的實際情況(一元錢可選購的東西太少),把故事改為《十元午餐》,將餐廳價目表上的價格全部換成以元為單位的。第二,原來選單上只有乳酪、比薩餅、冰激凌等食品,考慮到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我將選單調整為有各種葷菜、素菜和水果等(鼓勵幼兒科學合理地選擇有營養的食物,做到葷素搭配,引導幼兒不挑食、不偏食)。第三,改編故事,使之更加精煉(改編後故事圍繞吉米口袋裡的十元錢展開,吉米通過觀察菜譜,精心計算,合理運用十元錢),故事中包含了認識錢幣和計算等內容。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遊戲情境中,為吉米安排一份合理的午餐。

2.鼓勵幼兒能與同伴合作記錄並交流分享。

活動準備

圖片1、2(具體見教案),統計表,錢幣(1元、5元、10元),幼兒菜譜,黑板。

活動過程

一、情景匯入

1.出示圖1

今天我請來了一位小客人——吉米,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觀察圖片)

小結:午餐時間到了,吉米肚子餓了,今天爸爸媽媽不在家,吉米需要自己去餐廳買午餐。

2.出示圖2

(1)看一看,吉米一共有多少錢?(1o元)

(2)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又快又準確地數出這裡一共有多少錢?(幼兒說出自己的想法)

小結:把相同面值的錢幣放在一起,就能很快地數出一共有多少錢了。

二、取錢

(1)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一些不同面值的錢幣,請你們用自己的辦法取出10元錢。

(2)你們是怎麼取錢的?(各取了幾張什麼面值的)把取錢的方法記錄在統計表中。(教師統計)

小結:可以拿各種面值的錢幣,(合起來是10元)這樣買東西會很方便,不用一直找零。

三、設計選單

1.兩兩合作設計選單

(1)吉米拿著錢來到了餐廳,他該買些什麼呢?

(2)(幼兒觀察菜譜)兩兩合作為吉米設計一份10元以內的選單。(將幼兒設計的選單展示在黑板上,交流分享)

小結:挑選食物時不僅要考慮自己的口味,還要想想食物是否有營養,不能偏食、挑食,當然還要算好價錢,不能超支。

2.小組合作設計選單

(1)(幼兒觀察菜譜)四人合作為吉米設計一份10元以內的選單,要既營養又實惠。

(2)互相交流設計的選單,分享經驗。

反思

通過這次活動,我得到了以下幾點啟示:

一、實踐生活化的情境教學,遷移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過程中,我們以模擬的方式再現生活情境,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讓幼兒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使得幼兒學習起來更感輕鬆、自然和真實。由於活動內容來自生活,活動情節豐富有趣,激起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滿足了幼兒自我探索的願望,體現了個性化的魅力,實現了幼兒快樂學習的理想。

“數學來自生活,最終必迴歸生活。”這句話充分強調了數學教育的最終歸宿——用幼兒能理解的數學觀點和方法去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幼兒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經驗以後,提高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成了必然。活動中可激發幼兒學習的內在動機,引導他們用相關的經驗來理解和解決問題。

“十元午餐”的設計來源於幼兒的日常生活,平時幼兒都有和爸爸媽媽一起買東西、算價錢的生活經驗,只是會不會算、怎麼算、有沒有方法的問題。這種建構於幼兒經驗之上的活動,更貼近幼兒,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和積極性。活動中幼兒也始終能夠圍繞著內容思考,從而達到預設的目標。但僅僅來源於生活是不夠的,活動最終的目標應該高於生活。“十元午餐”的最後環節僅僅解決吉米的午餐問題是不夠的,可以將解決問題的方法遷移到生活中,可以增加一個延伸環節,對學到的內容做個小結,讓幼兒知道以後如果有一個人點快餐的機會,也可以嘗試運用學到的方法。

二、注意教的藝術,讓幼兒在主動建構中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幼兒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問題的出現也正是幼兒認知衝突的關鍵時刻,教師要抓住這個時機,使幼兒能發現問題併產生解決問題的內在願望,明確幼兒學習新經驗的需求和動機,同時對幼兒進行適當的點撥和引導。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合理運用間接引導,啟發幼兒學習,引發幼兒思考。

活動中幼兒設計選單後的交流分享環節,他們一時不能馬上發現選單中的問題,這時,教師不應急著給予幼兒提示,可提供幼兒充分觀察、思考、討論的時間,引發幼兒思考和發現其中的問題。當幼兒發現問題,說出自己的想法後,教師可在此基礎上概括小結,這樣才是啟發幼兒學習,引發幼兒思考的最佳方式。

活動中幼兒的回答往往是教師預設外的答案,迴避問題並不是最好的方法,教師可以思考哪些問題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追問的,從而將問題挖深、挖透。例如“十元午餐”中取錢的環節,有幼兒提到取2元的,雖然教師事先準備的面值中沒有2元的,但教師可以進行追問,如果有2元的,我們可以怎麼取?還有哪些好辦法?這樣既圍繞目標,也發散了問題,還豐富了幼兒的經驗。因此,教師教育的藝術,對活動中幼兒能否主動學習、樂於思考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11

大班科學活動《神奇的鹽水》老師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從幼兒常見、熟悉的現象沉浮入手,引導幼兒主動地參與學習,親歷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使每一個幼兒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一、材料選擇合理有效

科學活動中的材料投放與幼兒的興趣有著相互的密切作用。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探索慾望,滿足幼兒興趣的材料能促進幼兒的思考。此活動我們嘗試了多種材料,如小番茄、山芋、萵苣這些材料在鹽水中很容易浮起來,對鹽越多浮力越大,很難讓孩子感知,而土豆塊雖實驗現象也是比較明顯的,但由於是切開的很容易吸收鹽份,浮起來的土豆塊吸收鹽後又會沉下去,這裡面的知識很多,對孩子來說不易理解,反而會讓孩子混餚。最後我們選擇了葡萄,葡萄的色、形對幼兒更具誘惑力,更重要的是實驗操作結果明顯。能幫助幼兒發現實驗現象,瞭解科學知識。其次提供水的多少、勺子的大小都不能隨意,這樣才能體現科學活動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因此材料的準備不容忽視,幼兒的興趣主要來自於材料,幼兒的發展更依賴於對材料的操作。材料的投放是一門藝術,如果能巧妙的投放安全、適量和能激發幼兒探索的材料,那麼科學活動一定會讓幼兒感到更精彩。

二、活動過程自主開放

老師創設了寬鬆的環境氛圍,積極為幼兒提供貼近幼兒生活的操作材料,多途徑的引發幼兒投入到活動中與材料積極互動,體驗發現的樂趣,激發探究的慾望。首先讓幼兒知道葡萄在水中是沉的,然後讓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說說讓葡萄浮起來的方法,讓幼兒大膽想象之後,老師又故弄玄虛的施以魔法讓葡萄在另一隻杯子中浮起來,將幼兒的注意力拉到杯中的水上,這不僅為下一環節埋下伏筆,而且大大激發了孩子探索的慾望。接著進行了兩次實驗,讓幼兒在自己的探索、嘗試中發現現象,然後再揭示其隱含的科學知識。一次次的實驗讓孩子獲得了一次次的驚喜,他們在活動中充分感受到了探索的樂趣,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科學探究精神。不僅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激發了幼兒對科學知識探究的慾望。

活動中幼兒思維活躍,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兩次實驗都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的,孩子們自主組合、合作默契。對於重點和難點的把握,老師運用了一些啟發性、開放式和遞進式的提問。所有的實驗結果及其隱含的科學知識都是和幼兒一起歸納得出的。在活動中孩子們學會了主動探索、獨立思考,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初步的科學探究精神。

三、經驗遷移激發興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