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麻雀教案3篇

來源:才華庫 2.75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麻雀教案3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小麻雀教案3篇

小麻雀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動腦為歌曲編創歌詞、動作;

2.主動評價自己和他人的歌唱與表演的優、缺點;

3.自選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教學重點

1.感受三拍子歌曲的節拍韻律;

2.能生動地歌唱《小麻雀》,歌聲輕盈、跳躍,富有美感;讓學生有愛護

動物的意識。

教學難點

1.準確、合理地對他人的演唱進行評價,能指出演唱中的優、缺點。

2.歌曲編創和音樂的表現。

教學方法

聽唱法、合作表演法、練習法、啟發引導式、競賽活動……

教學準備

手風琴、課件、打擊樂器。

養成教育訓練點

逐漸培養學生養成勤動腦筋的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1.請同學們聽音樂,和著音樂的節拍,按照老師說的內容進行表演,例如:

說小白兔就跟著音樂節拍模仿小兔子跳;說小鳥就一起做小鳥飛的動作等等。

2.談話

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知道的小鳥的種類?(如:鸚鵡、麻雀、喜鵲等)並讓

小朋友學一學它的叫聲。

二、寓教於樂

1.老師邊放錄音邊讀歌謠(歌曲歌詞):小麻雀,喳喳叫,走起路來蹦蹦跳,見了媽媽唱只歌訝,見了小朋友問聲好。

2.請小朋友說一說這隻小麻雀是一隻怎樣的小麻雀?

(活潑的、調皮的、懂禮貌的小麻雀等)

3.請大家跟老師一起讀一讀歌謠,邊讀邊指導。

4.請同學們為歌謠編上動作邊做邊讀,加上表情讀。

5.聽錄音讀歌謠。

6.自選打擊樂器為歌謠伴奏,注意要符合歌謠的節拍。(可以多請幾位同學來示範,其他同學可以選擇不同的打擊樂器用動作表示)

7.啟發同學用不同的方式讀歌謠.

(請大家說一說除了加動作讀,加打擊樂器讀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8.想一想除了為讀小麻雀的歌謠,我們還可以把歌謠編成哪種小動物的歌?(如:小貓、小狗、小雞等)然後請同學們兩人一組為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配上歌謠,大體不變,按課本上的要求來變。

三、創造表現

1.然後出示電腦課件

2.老師範唱,請大家為老師打節拍,注意歌曲三拍子的感覺。

3.聽音跟唱歌曲。

4.老師彈琴,請大家小聲跟唱,老師大聲唱。

5.師重點強調歌曲要唱的輕盈而富有彈性.多練習幾遍.

6.邊唱邊打節拍,注意三拍子韻律特點。

7.把自己剛才創編的新歌詞加入唱一唱,可以邊唱邊表演,也可以同位兩個一起配合著表演。

8.自選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9.全班分成兩個大組:一組唱,一組打樂器,和著同學們的歌聲聽聽演奏的效果怎麼樣。

一組玩後,交換玩成。

10.個別抽查

學生自評,互評.(師指導學生準確、合理地對他人的演唱進行評價,能指出演唱中的優、缺點。

四、小結

今天我們又學習了一首新歌,而且還為歌曲編上了新的歌詞,還用打擊樂器為歌曲進行了伴奏,大家的表現很好,表演的很精彩,同學們之間配合的也很好,希望大家繼續努力,學會更多好聽的歌曲。

小麻雀教案 篇2

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故事中小麻雀關愛同伴的美好情感,幫助別人的真正快樂。

2、大膽表演小動物們的對話,理解詞語“又”、“繼續”。

3、讓幼兒快樂地參與故事表演中。

準備:

自制圖書、故事錄音、頭飾。

過程:

1.引出活動,提高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1)出示圖書,展示用大樹做的封面,並介紹故事名稱。

(2)引導幼兒通過故事名稱猜測故事可能會講些什麼?

2.理解故事內容。

(1)老師有聲有色地講述故事。

(2)提問:“誰住在大樹的最上面?”“誰住在小麻雀的下面?”“誰住在大樹的最下面?”

(3)提問:“誰不讓小麻雀唱歌?”“為什麼呢?”

3.師生合作講述故事。

(1)老師一邊放慢速與幼兒合作講述故事,一邊欣賞圖書。

(2)幼兒有表情的模仿小動物的對話,並初步理解詞語“又”、“繼續”。

(3)分析討論:小麻雀可喜歡唱歌了,現在不能唱,誰能幫幫它想個好辦法!

4.聽錄音進行故事表演。

(1)自由選擇角色,進行故事表演。

(2)小麻雀告訴大家:朋友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別人得到快樂,自己更快樂!

5.延伸活動:小麻雀為大家唱歌,大家為它伴舞。

6.小麻雀依依不捨地向大家告別。

活動反思

這節《愛唱歌的小麻雀》因為它是一篇充滿關愛之情的溫馨小故事,作品圍繞“愛唱歌的小麻雀卻不能唱歌”的主線,以小小的懸念吸引著孩子,通過簡單重複的對話,使孩子慢慢獲得一份情感的愉悅,從而延伸為內化的行為。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教,而是採取恰當的教學手法!根據幼兒認知水平和教材的自身特點,我在這節課中利用廢舊掛曆,通過翻閱自制的繪本書,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通過移動教具讓孩子感受上、下空間方位,從而讓幼兒有興趣的接受並理解故事內容,學習故事中動物的對話,感受愉悅情感。最後通過對故事的學習培養幼兒移情意識,進一步感受故事中關愛朋友的美好情感。

小麻雀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愛唱歌的小麻雀》是一篇充滿關愛之情的溫馨小故事,作品圍繞愛唱歌的小麻雀不能唱歌這一懸念,通過簡單、重複的對話,使孩子逐步理解故事內容,體驗美好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到作品中角色較多,我將有關角色認知的'內容放在最前面,為理解故事埋下伏筆;故事後半部分層層遞進,既給孩子清楚明瞭的記憶、理解、想像的線索,又將活動氣氛推向高潮。

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故事中關愛朋友的美好情感。

2.願意在集體面前較自然地表述。

準備:

1.用舊掛曆自制的有層次的圖書及可貼上操作的動物卡片,書的內頁製作如圖,前一頁都比後一頁短一些,每一頁上都有一棵樹的造型。

2.利用圖書的封面、封底繪製一棵大樹。

3.故事錄音。

過程:

一、第一遍聽故事,突出認知――別人睡覺時不要唱歌,不能吵醒別人。

1.初步瞭解故事。

(1)出示圖畫書,展示用封面、封底製作的大樹,並介紹故事名稱。

(2)引導幼兒通過故事名稱猜猜故事可能講些什麼。

2.理解故事內容。

(1)邊引導幼兒觀察畫面,邊完整講述故事。

(2)提問:誰住在最上面?它的下面是誰?誰住在最下面?

(3)提問:小松鼠為什麼叫小麻雀不要唱歌?

二、第二遍聽故事,激發情感――結合生活經驗,為小麻雀想想辦法

1.展示圖書。

教師開啟圖書,讓幼兒瞭解本書結構,然後將動物卡片分別貼上在不同的頁碼上,合上書。

2.合作講述。

教師放慢速度講述,故事對話部分留給幼兒講述。

3.分析討論。

提問:小麻雀可喜歡唱歌了,可現在不能唱了,怎麼辦呢?(輕輕地唱;到別的地方去唱;一起睡覺,等等。)什麼時候小麻雀才能唱?(鹿寶寶醒了再唱。)

三、第三遍聽故事,行為練習――和小麻雀一起為小鹿唱最好聽的歌

1.播放錄音故事。

2.引導幼兒靜靜地等待小鹿醒來,在最後時刻,教師用醒來的小鹿形象調換原來熟睡的小鹿形象。

3.帶領幼兒和小麻雀一起為醒來的小鹿唱歌、跳舞。

4.以小鹿的口吻感謝懂得關心別人的小麻雀和小朋友。

附:愛唱歌的小麻雀

在高高的樹頂上,住著一隻愛唱歌的小麻雀,她的歌聲可好聽了,小動物們都喜歡聽。

有一天,小麻雀又站在高高的樹頂上,大聲地唱起了歌:大清早的樹林裡,有隻麻雀愛唱歌突然,從下面傳來一個聲音:上面的小麻雀,請你不要唱了。小麻雀想:是我唱得不好嗎?為什麼不要我唱?我得下去問明白。

小麻雀往下飛,看見貓頭鷹問: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嗎?貓頭鷹說: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又往下飛,看見啄木鳥問:啄木鳥,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嗎?啄木鳥說: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繼續往下飛,看見小猴子問:小猴子,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嗎?小猴子說: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再往下飛,看見一隻小松鼠問:小松鼠,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嗎?小松鼠說:是的。是我叫你不要唱的。

小麻雀奇怪地問:為什麼呢?

小松鼠說:你飛下去看看就知道了。

小麻雀飛到了樹底下,呀!草叢中的鹿寶寶正在睡覺呢。

小麻雀不唱歌了,輕輕地飛回樹頂,安靜地等著等著。它想:等鹿寶寶醒來了,我要為她唱一支最好聽的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