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學反思(通用16篇)

來源:才華庫 1.03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詹天佑》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詹天佑》教學反思(通用16篇)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強調為了追求共同的教學目標而謀求高效合作。共生共創,協調發展的交往互動,從而培養學生團結協作,交往共事的能力和學會合作探究、資源共享,分享吸納的能力。

基於以上教學理論,設計本課教學時,我組織學生積極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協作探究,討論交流,師生互動,真正理解課文為什麼說“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從而達到獲取知識,激發情感,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本堂課我力求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既注意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又注意適時的點撥。另外我覺得本節課的合作學習還是比較突出的,通過小組合作(讀讀、議議、畫畫、演演)等形式,很好地攻克了教學重點、難點,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得到了體現。本課所在的單元訓練重點是“注意收集有關的資料”,雖然課堂上注重了這方面的訓練,但還不能貫穿始終,還有在教學中過多強調了去挖掘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和卓越才能,沒有延伸到對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崇敬之情。今後,我要不斷充實新課程理念,潛心鑽研教學教法,使專業能力不斷提升。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2

《詹天佑》是一篇經典的老課文,重點寫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蹟——主持修築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對於這樣一個較為傳統的課文,為了做到“常教常新”,挖掘文章中經久不衰的魅力,我做了如下設計:

一、有效整合資源,提高學習效率

為了有效地整合資源,提高學習效率,課前,我除了要求學生上網查詢有關詹天佑和當時社會歷史背景資料外, 還自己結合導學案、課文的重難點和有關資料,充分對網際網路上提供的相關資訊進行篩選和分析利用,提取有效資訊,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二、品詞析句,加深體會

理解是基礎,體悟是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在理解鐵路修築背景及詹天佑“愛國”的特點時,我引導學生抓住了“阻撓、要挾、輕蔑”“精密、不馬虎、中國人、一定”等詞語展開交流,透過對詞語的理解,體會當時修築京張鐵路的艱難和詹天佑強烈的愛國之情。

三、以讀代講,加深體悟

課堂教學中,朗讀是應當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唯有多讀,才能理解, 才能潛移默化地將文字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為了加深學生對詹天佑愛國情懷的理解,在各小組展示了自己的理解和朗讀後,我抓住描寫詹天佑語言、行動、心理活動的句子,為學生創設了多種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朗讀,讀出感,悟出情。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詹天佑的愛國形象在學生的心中越來越豐滿,越來越鮮活。

四、以圖示意、動畫演示,突破難點

詹天佑的“傑出”主要表現在“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個方面。而創造性地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是本課的難點, 對於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按照導學案提示,學生在自讀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筆畫出了簡單的開鑿示意圖,感受到設計的精妙,體悟人物的傑出與偉大。在理解“人”字形線路部分,學生先根據青龍橋地形圖,瞭解火車爬陡坡的困難。然後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畫圖,再現了火車在“人”字形線路行駛的情形。為了讓學生理解的更直觀,我相機出示了課件,進行動畫演示,聲行並解,讓他們更深地感悟到了詹天佑因地制宜,大膽實踐,勇於創新的精神。通過讀書和動手實踐,學生的疑難水到渠成地解決了。

課堂是一門藝術,但總留有遺憾。讀是吸收,寫是運用,讀寫結合對於語言文字訓練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為了加深對詹天佑的敬佩之情,我設定了“許多到中國來遊覽的外賓,看到詹天佑留下的偉大工程,都讚歎不已。如果你是外賓,你會讚歎什麼呢?”“假如此時此刻,我們一起來到了青龍橋,瞻仰著這位傑出愛國工程師的塑像,你最想說的是什麼?”“以‘站在詹天佑的銅像前’為題寫一段話 。”這一環節,學生通過文字表達,能夠再次深刻領悟課文內容,昇華情感。但由於時間關係,這一環節最後已經沒有了時間,只好刪去,沒有達到目的。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多地考慮學生的情況,爭取讓他們的主人翁地位得到更大體現,把課堂教學安排調控得更科學,更高效!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3

《詹天佑》一文,在語文A版第十一冊第一單元是一篇略讀課文。本文重點記敘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築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幹線,為讀者勾勒出了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的高大形象。

在教學本文時,我著重引導學生通過理解、感悟描寫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動的語句,體會詹天佑的愛國主義精神作為教學的重點,把理解兩種開鑿隧道方法的好處以及體會“人”字形線路設計的妙處作為教學的難點。目的就是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的事蹟,激發熱愛祖國、立志為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因為課文講的是清朝末年的事情,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差較遠,因此,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完成教學目標,課前,我讓學生上網查閱資料,或看相關的課外書籍,以便對詹天佑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較多的瞭解。上課開始時,我首先讓學生交流詹天佑及當時的社會背景,接著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瞭解詹天佑是在怎麼樣的情況下接受主持修築京張鐵路的任務,然後,著重引導學生聯絡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內容開展討論:一箇中國工程師在自己的國土上主持修築一條鐵路,為什麼會引起國內外的轟動?通過討論,讓學生充分感悟到:詹天佑為了維護祖國的尊嚴,頂著重重壓力,不怕種種困難,毅然接受主持修築京張鐵路的任務,是受命於危難之際,為中國人民爭一口氣的壯舉,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最後,引導學生了解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為了方便學生理解這個問題我把它分解成以下三個小問題讓學生思考。

1、在勘測線路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他是怎樣說、怎樣做的,為什麼能這樣做?

2、在開鑿隧道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他是如何克服的?

3、在青龍橋又遇到了什麼困難,他是怎樣克服的?

在讓學生理解、思考以上三個問題時,我採用了朗讀和畫示意圖的方法,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理解施工的情況,同時,在黑板上畫出施工的示意圖,邊畫邊向學生講解,讓他們思考和討論箇中的妙處,這節課在我的帶動和引導下,孩子們的學習熱情高漲,特別是學困生,他們對示意圖充滿興趣,然後,我有意請平時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孩子上講臺,到黑板上再次畫出示意圖,並向同學們講解圖意,讓他們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這節課,他們學得非常高興,學得非常主動,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4

教學了《詹天佑》一課,有很多感觸: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流暢。教學本課,我抓住“愛國”和“傑出”兩個中心詞,引導學生抓住具體事例,結合重點的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本課我分為五大環節,分別是:⑴複習匯入,溫故知新;⑵情感鋪墊、整理脈絡;⑶精讀感悟,感受“愛國之情”;⑷自主探究,感受“傑出之才”;⑸五、總結全文,昇華主題。各教學環節基本能自然過渡,使整課的教學渾然一體。

2、充分挖掘材料,注重鋪墊和擴充套件。詹天佑是寫人的文章,為了豐滿人物形象,我補充了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一些材料,如修築鐵路的宣誓詞、寫給諾索布夫人的信和修築鐵路過程中的一些事蹟,作為情感的鋪墊和文字的擴充套件,讓學生更全面地感知詹天佑的愛國和傑出。

3、課堂要求明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學習“勘測線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路線”三大材料時,我都給予學生明確的學習嚮導,這樣既可提高課堂效率,又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理解兩種開鑿隧道方法的好處以及“人”字形線路設計的妙處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首先讓學生細讀課文,然後在黑板畫出居庸關、八達嶺的形狀,讓學生用簡單的箭頭劃出開鑿的方法。理解人字形線路的時候使用簡圖和視訊動畫相結合的形式,力求讓抽象的語言變成直觀的檢視,讓學生更直觀地、更清晰地理解,從而充分地領悟詹天佑的傑出才能。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5

今天上完課,一種愉快的感覺油然而生,這種久違了的感覺真好。 原本設想上這課用多媒體手段教學會比較好,而我們學校沒有這樣的裝置,帶著少許的遺憾去教學,卻受到了始料不及的效果。

一上課,我就讓學生邊看課文邊結合預習時收集的資料談自己對詹天佑的初步印象,再讓學生讀課文看作者是抓住什麼敘寫詹天佑的(即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進而抓出關鍵詞“愛國”、“傑出”,然後圍繞這兩個詞逐步分析開去。這樣,在學生的頭腦中就形成了一條非常明晰的條理鏈條。

為了讓學生充分領會詹天佑的傑出,在教學“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採用了提問法、繪圖法和演示法。在進行到第五自然段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1、詹天佑在開鑿隧道時遇到了那些困難?

2、分別採用了那些不同的方法開鑿?

3、這突出讚頌了詹天佑的什麼?這三個問題不難,但一定要細細讀書才能完成,這樣,學生就能有的放矢地進行讀書了。

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晰的把開鑿隧道和過青龍橋的方法記在頭腦中,於是我趁熱打鐵激勵學生:“詹天佑早就將隧道修築成功了,你們能將這兩種隧道的開鑿方法用簡圖表示出來嗎?看那位同學、哪個學習小組畫的簡圖美觀實用。只見學生先是認真仔細地讀書,然後結合文中的重點詞句、圖示,細細的揣摩、端詳,最後在紙上認真地畫著。我巡視了各小組的成果,發現有個通病:

1、表示開鑿方向的箭頭大都畫在山腰,還有些小組兩端的箭頭沒對齊。

2、許多學生把箭頭畫到了山的中間。

3、在八達嶺隧道的開鑿圖示上許多同學忘記畫向下的箭頭,把從中間向兩邊的箭頭畫得非常地小,和其他兩組箭頭形成鮮明的對比。於是我把畫得好的和有問題的圖示分別張貼在黑板上,讓同學們在對比中找出錯誤,加深了記憶。並及時表揚了各小組合作成功,孩子們都喜笑顏開,這時我話鋒一轉:上一自然段中,詹天佑是怎麼要求工作人員的?他們再次將“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讀了一遍,我相機說道:“是呀,如果工程人員畫圖有半點馬虎的話,就會給工程帶去不可估量的損失,你們說一個小小的箭頭的位置關係重大嗎?”孩子們都凝重地點了點頭,“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養成細心的好習慣!”

有了上一段的學習,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很高,因此在解決過青龍橋的陡坡問題時我提出了既要畫圖又要實物演示的要求。有了上次的教訓,這次他們將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到了,看到他們的認真勁,我心裡真甜。但是我心裡也沒底,什麼工具都沒有,怎麼演示啊?出乎意料,他們在實物演示時,利用了手邊的文具盒、橡皮等小東西,演示的時候再加上生動的講解,整個這段我就一點也不用講了。在玩中,他們充分領略了詹天佑非凡的才智,深深被他的愛國精神和傑出才能所服。

這堂課中,教師的及時評價、有效引導,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生興趣,使學生在快樂中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效果明顯。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6

學完《詹天佑》一課。我讓同學們把喜歡的段落背下來。

第二天上課,我便檢查學生們的背誦情況。不錯, 多數同學都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背了下來,還有一個同學沒檢查,他可是我們班的老大難,總是背不過書。為了激起其學習的積極性,課前我曾單獨找他說:“這一課,你挑選一段最簡單的背下來就行。”他答應了下來。我想:他應該準備好了吧。於是點了名讓他背誦。

誰知,他站起來後,竟說了一句:“袁老師,請您給大家背一段喜歡的段落,好嗎?” 他一說出口,我就滿臉地不高興,心想:你這個袁野,膽子真夠大的,是老師檢查你背誦,怎麼向老師叫起板來?

正要對他發火,質問他到底準備了沒有,可又一想:這個同學由於經常完不成作業,而受到過多的批評。現在的他,對老師的批評,雖口上答應,但卻落實不到行動上,就象一個人身上的蝨子多了,反而不覺得癢了。做老師的要不拿出個榜樣來,他還真誰都不服。

於是我不再板著面孔,而是微笑著對大家說:“同學們,袁野同學提的問題很好。到現在為止咱們班還有兩個人沒有背誦,一個是袁野,一個是老師。下面,由老師先背誦一段,再由袁野背誦。”

班裡出奇地靜下來,看來,不單是袁野,其他同學也都希望欣賞一下老師的背誦。畢竟這樣的事在學生面前還是第一次。平時習慣了檢查同學們,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受同學們檢查是一種怎樣的滋味。想著這些,連我這個當老師的都覺得不安起來。不過,很快我便定下神來,有聲有色地背了一段文章。

剛一背完,袁野便帶頭鼓起掌來。我聽到下邊有同學說道:“沒想到老師背得這麼美。”接著有人說道:“袁野,輪到你背了。”袁野慢慢地站起來,不好意思地說道:“老師,我還沒背過呢。”

他一說完,我就氣不打一處來,同學們更是七嘴八舌,都說:“你欺騙了老師,是個不誠實的孩子。”

看到大家群起而攻之,我的心倒軟了下來,我想:“我不能再批評他了,否則,他會消沉下去的,應該給他解圍。”想到這裡,心裡便有了主意。我對同學們說道:“同學們請靜下來,俗話說得好,人在有難時,應幫他一把,會讓他產生無窮的力量,渡過難關的。幫助別人,就等於快樂自己嗎!老師想和袁野約定一件事:明天上課時,老師背誦整篇課文,讓袁野自選一段最喜歡的背,好不好?”大家聽了一致贊同,袁野也趕緊答應了下來。

第二天一上課,袁野便主動提出先讓他背誦,我答應了他的請求。他便背了起來。哎!背完一段了,他怎麼還再往下背,還真有股倔強脾氣,大概想和老師一比高低。正想著,他一下子停下來。原來他已經把課文背了一大部分了,還真神了。於是我帶頭給他鼓起掌來,表揚他背書很用功夫。表揚的同時,我看到袁野的臉上露出了很少見到的笑容。

接下來我把課文從頭到尾背了一遍。唉!這一次,竟沒有同學給我鼓掌。倒是看見除了袁野外,都舉起了手,我以為學生們要給我提毛病呢!便讓課代表發言。課代表站起來說道:“老師,你都要求自己背誦了整篇課文,我們也要求自己背誦了整篇課文。早自習在你未來之前,我們同桌之間就互相檢查了一下,讓我們也在課堂上亮亮相吧!”你瞧,一個個還真和老師較上了勁。

時間有限,不能一一背了。於是我提議由袁野起頭,讓全班一起來背誦。我也加入到了背書的行列中來。學生們看到老師跟他們一起背起書來,背書的勁頭就更足了。

事後,我想:老師的模範作用可真大。在學生面前,老師應當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應俯下身子來和學生一道學習,而不是板著臉孔當聖人。學生和老師都是一樣的人,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應第一個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施於人,己要先欲。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生面前樹起一個真實可學的榜樣,學生的學習勁頭才會更足。

真應該感謝袁野同學給我提出的問題,它讓我清醒地認識到:知識面前,人人平等,為人之師,責任更加重大。

真心希望學生們能給我提出更多的意想不到的問題,讓我們共同解決,讓我們師生能夠共同快樂地成長!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7

《詹天佑》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通過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認識詹天佑是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教學開始我讓大家通過用一句話概括收集的資料的方式,讓學生從整體初略地瞭解詹天佑這個人。接著出示京張鐵路100週年的時候搞的一些活動的報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什麼這條鐵路如此重要?帶著問題走進課文。通過快速讀文,瞭解文中重點介紹詹天佑在修築鐵路的時候三件事: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教學時直奔重點段落4~6自然段。讓學生細細品讀課文4~6自然段,把感動自己的細節畫下來,並說說自己為什麼印象深?

學生交流的時候其實就是更深一層次的,更多面的,更立體地瞭解詹天佑這個人。在交流中我重點抓住了這句話反覆品讀:“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那些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這句話是詹天佑遇到困難時的內心想法,也是他克服困難,完成艱鉅任務的動力。這句話更充分表現了詹天佑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為祖國爭氣的堅強決心。教學時我抓住這句話四次品讀,通過層層深入地學習,讓學生從字裡行間感受詹天佑的愛國和傑出。第一次品讀是讓學生找詹天佑修築鐵路的時候感動我們的細節描寫,這是初步感知;讀後讓學生找文中哪些語句和詞語感受到詹天佑遇到的困難?老師出示課文中的相關詞語讓學生展開聯想,想象畫面,交流後再讀。接著又出示了資料讓同學們感受詹天佑遇到的人為的困難,談體會之後再讀,這三次讀學生已經充分感受到了詹天佑不怕困難的精神。第四次讀是在學習了詹天佑所處的歷史背景之後,也就是課文的2~3自然段,感受了帝國主義者為什麼阻撓清政府的修築計劃?以及瞭解了他們要挾清政府的目的之後再讀這一句詹天佑的愛國情懷已經深深烙在了孩子們的心中。

課文5~6自然段是寫詹天佑在修築鐵路時是怎樣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的,這是詹天佑傑出才能的充分體現。我在教學這2個自然段為了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導讀法,輔之以示圖法、以讀助講法等進行教學。

我教給學生通過“讀──說──畫──說”的學習方法來,弄懂課文內容。開鑿隧道、設計線路兩部分寫作方法基本相同,我又採用由扶到放的.形式,逐步讓學生形成自學能力。學完這部分再讓學生談體會,進一步地感受到了詹天佑的傑出。齊讀:“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這句話,使感情得到昇華。

學完課文後,我又把話題回到開始的問題:說說一條鐵路的誕生為什麼那麼重要?讓學生面對詹天佑的塑像寫一寫感受。

整個的教學設計遵循整體性教學原則,無論是全文的教材處理,還是一個自然段讀的訓練,都採取了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方法。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上完課之後,我陷入了沉思,由於課文長,課堂的容量大,為了實施教案,深深感到有很的地方只是匆匆而過,引導的還不到位,留下很多的遺憾。接下來還請大家批評指正。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8

《詹天佑》這篇課文是一篇傳統經典的課文,難點較多,如何較好地突破難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地探索學習,我採用了舊教材新教法,總體的感覺還不錯。課堂氣氛較活躍,學生學習的興致始終保持不滅。在課堂上,我與學生之間形成了積極的互動效應。我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

上課時我與學生共同探討“示意圖”的畫法。既注意認真去傾聽學生的意見,又注重適時的點撥,不斷地提升學生的自我實踐能力。在這堂課上,人人是老師,人人是學生,我,也成了他們中的一員了。在講讀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採用了畫一畫,演一演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簡筆畫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特別是當談到設計“人”字形線路時,許多孩子上臺充當了講解員,又是比,又是畫,通過他們生動的講解,形象地演示了火車爬上青龍橋的情景……不時,有同學質疑,馬上有同學為他解答,從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知識,孩子們交流著彼此的情感和經驗,學得不亦樂乎。

我認為這堂課是一堂成功的課,因為這堂課充滿了感情的交流,洋溢著生命的活力,人人蔘與,平等對話,個性飛揚!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9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這篇課文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實驗教材國小語文課本第十一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以人物姓名為題,重點寫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蹟——主持修築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說明詹天佑是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表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我覺得,如果能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立志為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那就能真正地進行德育教育。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岩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

文章的中心詞是“傑出”和“愛國”。我圍繞著這兩個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索,並充分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和愛國。這樣在學生的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探究的能力,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並在學生互相討論、合作、欣賞中增強學習自信心。

教學課文後,我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我雖然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但由於這篇課文所描述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太遠,所以,對這篇課文的難點如“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學生理解得不夠深刻。

二、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的理念貫徹不到位。我在教學中,雖然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得還不夠。看看其他優秀老師的課堂,這點都做得很好,他們能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過程中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能做到“書讀百邊,其義自見”。

三、在教學中,關於詹天佑所採用的“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學生理解不夠深刻。在課堂上,我的學生在比較機械地跟著我的思路走,沒有什麼自己的創意。所以,我感覺到,自己的啟發還是不夠的。

“整體感受——抓住核心——輻射重點語句——指導朗讀——生成語感”。這是閱讀教學,指導學生“朗讀感悟”課文內容的捷徑。在一篇文章中,我看到這樣的提法。在這裡,我把它做一番剖析,以備以後的閱讀教學之用。

所謂整體感受,就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它符合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語文教學的“整體——部分——整體”一般原則。抓住核心,即抓住文章的核心內容或叫中心內容。

關於這篇課文,我的教學步驟是這樣的:

第一課時:講解資料收集的方法與技巧,佈置學生預習,認識生字,質疑問難,學生自悟。理清課文脈絡。

第二課時:學習、理解全文內容,重、難點教師點撥。感情朗讀,深化理解。總結中心。

第三課時:學習作者總分式佈局謀篇的方法。鑑賞語言、吸收語言。發展技能,進行說、寫訓練。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0

成功之處:

在課上,我圍繞文章的中心詞“傑出”、“愛國”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索,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和愛國。這樣在學生的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探究的能力,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並在學生互相討論、合作、欣賞中增強學習自信心。

不足之處:

1、儘管採用多種形式的讀,但讀的遍數和時間還不是很充分。

2、教學修築京張鐵路那一部分是時,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為鋪墊,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時,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但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就會水到渠成。

改進措施

在交流收集資料時,過於放鬆,學生對當時社會背景還是一知半解。分析文章時因為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得不多,在學習之初,學生理解不到位,所以我隨時要補充相關的資料,既影響學生的學習感悟,又耽誤了一些時間。以後我還有做到離學生生活時代遠的課文讓學生自行了解相關內容,教師補充全相關資料。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1

國小課文《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岩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

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後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創設情境的這個環節,在音樂的渲染下,在教師語言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銅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二、體現了多種形式的讀。例如對於“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於“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這句,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三、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閱讀理解、感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薰陶。

四、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課標中強調的以學定教,通過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

五、對於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教師採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畫示意圖和觀看課件解說,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傑出與偉大。

六、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儘管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閱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因為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內容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那部分內容”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麼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所以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籤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絡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為什麼?”針對性不是很強,並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對這篇文章來說,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讓學生談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裡得出的這樣的結論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內容及情感融為一體,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採用多種有效的方式喚起學生的精神世界,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2

與原教案相比,我認為修改後的國小課文《詹天佑》第二課時教案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優勢:

1、從線性設計到框架設計

原教案設計基本上是一種線性設計,按4、5、6三個自然段依次學習,在教學內容、各環節的教學安排上有明確的規定,整個教學過程缺乏靈活性,它導致課堂教學的刻板化,不便於學生學習主體性的開發,組織形態較為封閉,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修改後的教案,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方法,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一種“有設計,無規定”的框架設計,教案在充分考慮學生原有學習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為他們提供了充分的學習與思維活動的空間,根據學生的選擇隨時調整教學的順序與結構,使教學更具開放性和彈性。

“框架設計”最大的優勢在於它的學習過程是動態生成的,學生在課堂中常常會出現一些預料之外的“驚人之舉”,此時,最能夠考驗教師的教學機智和課堂駕馭能力。一個善於把握課堂的教師往往能“將計就計”引發出具有生成性的教學生長點,“擇其善而揚之”。

2、從一般認知教學到情知互促教學

我的普通話標準、流暢,朗誦又是我的強項。原教案我在情感的鋪設上還不夠到位。在修改後的教案設計中,則明顯地體現出我努力在教學活動中創造出一種情感和認知相互促進的教學環境,設計的導語與過渡語富於情感性、激勵性,教師成為學生情感的激發者,在充分的語言渲染中創設出更能激發學生情感和學習熱情的情境。如:末尾的寫話,以月夜下,一條鐵軌筆直地伸向遠方為畫面,配以悽婉的世界名曲《神祕花園》,此時教師飽含深情的話語響起:“詹天佑為我國的鐵路事業奉獻了30多年,幾乎沒有一天離開過鐵路,由於勞累過度,積勞成疾,享年僅59歲。臨終前,他還在說著這樣一句話:‘生命有長短、命運有浮沉,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華夏大地上的一根鐵軌……’,同學們,這些如血脈一般遍佈在祖國大地上的鐵軌凝聚著詹天佑畢生的心血,它們默默無語,卻又執著地向我們表達著什麼……此刻,凝視著詹天佑高大的塑像,凝視著他深邃的眼眸,你覺得他似乎在對你說些什麼?請把它寫下來。”在這種情感的宣揚中,學生的寫出的話語便有了一定的深度與力度。與離開這種情境產生的效果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歷經情與知的多次交融,促使學生情與理的和諧統一,使學生能在特定的氛圍中有效地獲得知識,從而使情感獲得進一步的提升,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過程中深化了對文字的理解。

3、從關注“教”的設計到關注學生“學”的原認知經驗

修改後的教案,在學習文字之前,教師這樣詢問學生:“請大家考慮一下,以你們的經驗,怎樣學習4、5、6這三個自然段效果最好?”這個設計,在原教案中是沒有的。再如課末寫話,原教案這樣設計:“同學們,這些如血脈一般遍佈在祖國大地上的鐵軌凝聚著詹天佑畢生的心血,凝聚著他深沉的愛國之情。它們默默無語,卻又執著地向我們訴說著什麼、、、同學們,請拿出你的筆,將它無言的沉默化為有聲的語言。”經過對學生學情的認真思考,我認為他們在原知識基礎上難以達到這樣的深度,因此,修改為“此刻,凝視著詹天佑高大的塑像,凝視著他深邃的眼眸,你覺得他似乎在對你說些什麼?請把它寫下來。”這樣,既拉近了學生與詹天佑的距離,更貼近了學生的認知基礎,使學生通過努力,就能實現教師的期待目標。

學習主題構建認為,“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課程生成和發展的基礎”。可以看出,在原教案的知識傳遞過程中,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被重視,只注重了形式上帶給人的唯美感受。但修改後的教案,吸收了建構主義學習的理論,體現出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構建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學習者要將正式的知識與自己日常的直覺經驗聯絡起來。這個環節的改進使我深刻意識到,缺少對學生生活經驗的關注,是不完整的學生關注。

通過新課程理論與實踐的學習,我能感受到的教學理念的變化遠遠超出了自己的預想,“與時俱進,努力求真”,我想,這正是教改賦予我們的真正意義。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3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本文以人物的名字為題,重點記敘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築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幹線,為讀者勾勒出了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的高大形象。文章是按照先概括介紹,再具體敘述的方法安排材料的。全文分為四部分,先概括介紹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接著,通過當時的社會環境介紹反映詹天佑主持修築京張鐵路的重大意義;然後,按照工程進展的順序,從勘測線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三個方面來敘述詹天佑主持修築京張鐵路的過程;最後,寫京張鐵路提前兩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對詹天佑的懷念,點明事件的意義──有力地回擊了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民的藐視和嘲笑。

詹天佑雖然在我國鐵路設計方面是了不起的專家,但是,由於學生對鐵路修築的難度以及當時的現狀缺乏一定的瞭解,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激發學生的對詹天佑的瞭解興趣上入手,我富有激情地說,“同學們,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被譽為我國的“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是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為中國近代工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樣可以做到先入為主,激發學生對詹天佑的瞭解興趣以及閱讀文章的積極性。

重視朗讀理解的訓練,語文的學習離不開朗讀,在學生初讀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逐步加深了對詹天佑的認識,對詹天佑遇到的困難以及是如何克服困難的,理解深刻,這也為進一步體會詹天佑的精神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接下來,還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選材的重要性,課文學完了,應該讓學生在語文能力上有所提高,我引導學生,文章的作者,為什麼選了詹天佑的這幾個事例來寫呢?這就引導學生在選材方面要細心琢磨,要選最能表現人物品質的事例來寫,還要做到不重複,有代表性。

總之,語文的學習不光既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更要讓學生學會一定的閱讀與習作的方法,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4

《詹天佑》是篇經典寫人的文章,也是一片老課文,網上相關設計數不勝數,發現在多數設計在“感性”多一些的,而我則從“語用”的角度思考,希望藉助文字的學習能習得方法。

1、簡單擬題有學問。寫人的文章學過不少,也寫過不少,各有不同。如很經典的題目《刷子李》《臨死前的嚴監生》等,似乎我們看到的更多的在人物前面加上修飾詞,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詹天佑》沒有?比較發現,擬題方式有多種,寫人角度同樣有多種。於是關聯出第二點。

2、繪製導圖有發現。把握主要內容,我經常採取的策略就是“動起來”,結合預習,結合分段,結合積累的經驗,開始繪製導圖。小組合作分兩種,一是在紙上,亦可以到臺前板演。通過閱讀提取,圍繞詹天佑,從接受任務、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線路,表現出傑出愛國的思想,學生或採取氣泡圖或採取括號圖能夠詮釋出來。於是通過觀察追問,發現作者採取的寫法是一個人的一件事,通過詳細描寫來體現人物的優秀品質;發現了開頭及結尾的特點,一是開門見山進行評價,結尾有昇華點題。結構嚴謹,寫有思路,值得學習借鑑。

3、聚焦片段有詳略。4、5、6自然段是學習的重點,是具體描寫詹天佑修築鐵路的事蹟,內容比較長,不可能一一平均使用力量。於是從“語用”的角度,一是關注段落結構,以第四自然的為例,總分的寫法,遷移發現5、6的結構也是如此。二是關注過渡句的使用。尤其是三個句子看似平時作者卻採用了不同的寫法,避免了重複,巧用了聯絡上文、雙重否定、設問句來過渡,使文章結構更加嚴謹。三是關注人物的寫法。以第四段為例,寫得很詳細,語言、心理、環境等描寫很生動,可以作為後兩段的遷移點,再反過來比較,為什麼作者不用,凸顯語言的簡潔與重點的突出。這些寫法的領悟,很有必要,也是學生忽略之處。當然,對於內容的理解,通過朗讀、圖示來得以加深。

4、變式教學有妙處。文字學習到這兒,教師反問一把,是否可以刪除2、3自然段,為什麼?側面描寫,以此反襯詹天佑的傑出和愛國之形象,對於學生而言也就不難發現與領悟了。

“內容人人看得見,含義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對於大多數人是一個祕密。”關注語用,注重語言實踐,教師“要什麼”做得心中有數,也許就能在每堂課的教學中傳遞給學生,不再是在“內容的分析裡”打轉轉了。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5

作為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怎樣使課堂成為學生揮灑個性、享受學習幸福的棲居地?在這裡,兒童固有的靈性將得以迸發,潛有的悟性將得以喚醒,失落的自信將得以找回。我在教《詹天佑》一課時,為學生搭建了這樣一個激發智慧、釋放思想的舞臺,充分發揮了開放式教學的優勢,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充分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一、開設“小小模擬招標會”。

課文一開始沒有直接記敘詹天佑如何主持修築京張,而是不吝筆墨地展現了上世紀初我們的主人公受命於危難之間的複雜背景和麵臨的巨大困難。——這離學生的生活相差了近一個世紀,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針對這種情況,我建議學生開展一個“小小模擬招標會”,引領他們跨入時光隧道,去觸控一百年前的時代“脈搏”!

在“招標會”上,帝國主義者的狂妄自大與險惡用心昭然若揭,他們那黔驢技窮、虛張聲勢、寸步不讓“狗咬狗”的種種醜態被同學們“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當時修築京張鐵路的各種“人為”和“客觀”上的重重阻力便也自然而然地“顯山露水”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愛國工程師的形象也呼之欲出!

二、自讀自悟,多角度探索。

課文的第四小節即“勘測線路”,這一部分一直是一個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深入瞭解詹天佑,領悟人物的精神面貌?我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後請他們交流讀後的感受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反覆地在讀中悟、在悟中讀,最後請學生將感受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有的抓住課文的空白點進行大膽想象寫了一段話;有的以話外音的形式進行了感情豐富的朗讀;有的採用人物評說的方式;有的更有創意,通過採訪詹天佑的工友恰當“真實”地表現了人物……

每種做法,無論優劣,都是學生自己通過摸索得來的,遠勝於教師直接把答案奉送給他們!在這裡,學生從靈魂深處感受到了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活力四射的個性得到了無限的舒張,鮮活四溢的思想得到了自在的飛翔!

三、設計圖紙,彙報演示。

為了表現詹天佑的傑出才能,書上舉了“開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兩個最“經典”的例子,以往我總藉助多媒體或幻燈圖片親自演示幫助學生消化理解,總感覺學生學得很被動,效果不盡如人意!

這次,我先將了他們一軍:“同學們,假如你是詹天佑的小助手,你能幫他畫一張設計圖紙,並給大家彙報一下設計意圖嗎?”在冠以“工程師小助手”頭銜的“誘惑”下,同學們來勁了:他們三人一群,五人一夥,畫的畫,演的演,講的講,還真是煞有介事的!從中折射出學生難以想象的潛力,每個學生的心裡都充盈著創造的激情、蓄積著表現的慾望、撲稜著翻飛的想法!每位學生都認為自己的設計圖紙是最佳的,在他們激烈的討論中,課堂成了他們彼此交流、合作、享受成功的樂園!

四、“老外坐火車”的情景展現。

課文結尾我沒有簡單地喊上幾句口號為詹天佑“歌功頌德”,而是設計了“老外坐火車”這樣一個情景展現,引導學生以導遊小姐或導遊先生的身分,向火車上的外賓介紹京張鐵路。在穿插播放火車鳴笛“嗚…嗚…”聲中,“導遊們”開始有聲有色、興致勃勃地向“老外”介紹起這條“爭氣路”來,請看下面幾位學生的導遊詞片斷:

A、外賓朋友們,現在我們的火車已進入了八達嶺隧道,你是否覺得這條隧道要比居庸關隧道長得多呢?它的開法與居庸關隧道是完全不同的,它採用的是中部井法……

B、現在我們乘坐的火車已停在了南口,我們要給火車尾巴再裝個頭,也許你們感到很驚訝吧,火車幹嘛要兩個頭呢?不急,過一會兒就能知道謎底了!

C、現在我們已到了青龍橋,大家往外看,這就是詹天佑的銅像!我們馬上要爬這個高高的陡坡了!哦,別怕,詹天佑為我們設計了“人”字形線路,你看,火車到了“人”字形岔道口就換了個方向,兩個火車頭互換位置,原來推的火車頭就拉,原來拉的火車頭就推,這樣減緩了坡度,火車上山就特別輕鬆!

在火車的“嗚…嗚…”聲中,同學們學得興致盎然,那一張張紅撲撲的小臉蛋興奮的神采在盡情地飛揚!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6

1、以“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為主線,貫穿整堂課。在教學中,緊扣“傑出”和“愛國”兩個點,通過反覆朗讀中心句,層層深入,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

2、我採用了畫示意圖、Flash課件輔助等方法,幫助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創新精神,使學生對詹天佑在開鑿隧道時,能根據不同的地形特點採取不同的方法,對青龍橋附近“人”字形鐵路的設計嘖嘖讚歎,對詹天佑的傑出才幹敬佩不已。

3、注重學生語言的積累。例如在讓學生讀“白天,他攀山越嶺,勘測線路;晚上,他就在油燈下繪圖、計算。”這句話時,我啟發學生用相關的詞語送給詹天佑。於是孩子們妙語連珠似的說出了一連串的詞,如“夜以繼日、廢寢忘食、不分晝夜、起早貪黑”等。積累就是為了運用,這樣的訓練,較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4、注重對學生進行寫的訓練。在學生充分體會詹天佑的“傑出”和“愛國”之後,我把全文提煉成一首小詩,配樂朗誦,把全課推向高潮。然後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了不同難度的要求:或續寫這首詩,或寫幾句給詹天佑的心裡話,或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從學生的練習反饋來看,學生聲情並茂的朗誦、富有創意的詩文、發自肺腑的心裡話可以充分證明,這個訓練是有效的,一方面檢驗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一方面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朗讀與寫作能力。

然而,由於詹天佑所處的時代已經久遠,所處的特殊的歷史背景學生難以理解,因此大大削弱了學生對詹天佑“愛國精神”的深刻體會。在教學過程中,我自我感覺沒能讓詹天佑走入學生的心裡,有些教學設計只是浮於表面,沒能讓學生髮自內心地崇拜詹天佑是個“愛國”的工程師。這一點讓我深感憾,同時也非常困惑。課後,教研員以及兄弟學校的老師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見和建議,也有不少老師提到了這一點。這段日子以來,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但始終沒有解決的良策,讓我很是苦惱,並一度在潛意識裡很“抗拒”詹天佑,甚至有了消極放棄的念頭。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12月31日,我校邀請了蘇州市名教師、常熟實小的洪溜老師來上示範課。她上的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十冊《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我被她對教材的深刻理解所打動,被她的詩情畫意所吸引,被她的精妙點撥所折服,被她的激情朗讀所震撼。課後的閒聊,竟讓我茅塞頓開……

洪榴老師告訴我,她剛開始備課時,毫無頭緒與思路可言。頭一回試上,被人全盤否定。在難過之餘,不服輸的性格支撐著她堅持下去。她苦苦鑽研教材,還從網上搜索《呼蘭河傳》細細閱讀,想在書中尋找突破口。

洪榴老師又接下去說:“我終於知道我要給予學生的是什麼了!”課堂上,在一段悽婉又悠揚的音樂聲中,教師激情朗誦。我感覺洪老師不僅是在讀課文,更是在讀蕭紅,在讀蕭紅坎坷的一生;不僅是在教課文,更是在用課文教學生怎樣閱讀,怎樣品詞析句,怎樣面對人生……洪老師的朗讀,使蕭紅的形象以及她的人生態度牢牢地刻在每個人的心坎裡。

洪榴老師對教材的正確把握,以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我深深地折服。作家蕭紅坎坷的人生經歷,以及她所處的動盪的社會環境,都是現在的學生所難以理解的。但洪老師通過引進《呼蘭河傳》的片段、剪輯切合主題的音樂等方法,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作者的世界,走進她和祖父共有的園子,走進作者與祖父的愛與歡樂中。如此,課文的難點,也就不攻自破了。

反思我在備課時,僅僅侷限於文字、教參,我對詹天佑的瞭解也僅僅是課文中的描寫,對詹天佑的愛國精神與傑出才幹知之甚少。試想,如果教師都沒有深刻地理解把握教材,又怎能讓學生深入地感悟品味人物呢?如果現在再讓我重新備課,我會利用一切資源,通過多種渠道,去真正“認識”詹天佑,瞭解詹天佑的生平事蹟,從他在接受修築鐵路任務時的義無反顧,去感受他的“愛國”精神;從他在勘測線路中的一絲不苟、親歷親為,去體會詹天佑的“愛國”熱情;從他在修築過程中克服困難的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中,品味詹天佑的“傑出”和偉大的“愛國”情結。我深深地明白了:教師只有自己被打動,才有可能讓學生受感動。我想:在課堂上,可以通過補充一兩個真實的、感人的故事,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到詹天佑的崇高品質,讓學生真正動之以情。此時,洪溜老師的話又索繞在我的耳畔:“多少次啊,我在電腦前熱淚長流,蕭紅坎坷的人生經歷深深打動了我。她一生久經磨難,但在她的文字當中,卻洋溢著幸福與快樂,充滿了愛與親情。根本找不到絲毫的悲傷與憤世嫉俗。她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怎麼不值得我們學習?我想用這種思想,來感染我的孩子們,這一定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不錯,在課堂上,學生們禁不住熱淚盈眶,這正是深深打動他們的地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