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學反思(精選13篇)

來源:才華庫 1.83W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詹天佑》教學反思(精選1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詹天佑》教學反思(精選13篇)

《詹天佑》教學反思篇1

我在教《詹天佑》時,以“自讀自悟”教學模式為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勘測線路”部分時,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讓學生帶著明確的學習目標充分自由讀:邊讀邊用你喜歡的符號劃出這一段中最使你感動的語句,並想想這些語句為什麼使你感動?

第二步、圍繞這一學習目標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生:最使我感動的語句是: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因為這段話使我體會到詹天佑具有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學生在寬鬆自在的氛圍中漫讀,盡情表達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較分析自己與別人的差異,進行自發反饋、調整補充。

第三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詹天佑的“語言”部分讓學生轉換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品質:假設你是詹天佑你會怎樣對工程技術人員說這番話?“一千個讀者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語言告訴我:他們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語重心長,或和藹而不失嚴肅……“行動”部分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體會人物品質:讀了以後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此時此刻你心裡是怎麼想的?“心理活動”部分讓學生假設情境朗讀,體會人物品質:這條鐵路一旦修不成就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愛國心。學生深情並茂的朗讀,使我感受到:他們對詹天佑懷著無比崇敬之情。

在教學“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採用了畫一畫,演一演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簡筆畫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傑出才幹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講解時,讓學生親自進行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的執行路線的實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詹天佑》教學反思篇2

今天教學完了《詹天佑》的第二課時,我總體的感覺還不錯,一種愉快的感覺油然而生,這種久違了的感覺真好!

《詹天佑》是一篇傳統經典課文,難點較多,如何較好地突破難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地探索學習,我採用了舊教材新教法,總體的感覺還不錯。課堂氣氛較活躍,學生學習的興致始終保持不滅。學生的這種表現是在逐步分析、理解詹天佑這個人物的品質的過程中顯露的越來越明顯和高漲。在課堂上,我與學生之間形成了積極的互動效應。我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

在講讀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採用了畫一畫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筆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傑出才幹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講解時,學生自學後畫一畫就有一些困難。“人字形”線路圖確實是很難畫,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小組內動手畫一畫。把個小組畫好的畫交流展示,大家評一評,在讀一讀相關內容,師生共同完成這個示意圖。在這一過程中,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以上是我在教學中感觸最深的地方,但也有不足之處:

1、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去挖掘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和卓越才能,不能適當延伸到對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崇敬之情。對人物的認識只是侷限在體會出人物的愛國與傑出,沒有發散學生的思維,擴充套件的更大範圍。

2、在交流收集資料時,過於放鬆,學生對當時社會背景還是一知半解。

分析文章時因為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得不多,在學習之初,學生理解不到位,所以我隨時要補充相關的資料,既影響學生的學習感悟,又耽誤了一些時間。

3、在教學中,學生的朗讀從始之終沒有得到重視。

我只是重視了重點語句的各種形式、各種目的的讀。對於學完全文的讀,重視得不夠,對非重點內容的讀,重視的也不夠。沒有充分利用讀這一形式,助學生更好的連貫全文。擴充套件學生思維的廣度。

我不敢說,這就是一堂成功的課,但我卻十分肯定地知道,這堂課充滿了感情的交流,洋溢著生命的活力。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也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詹天佑》教學反思篇3

1.以“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為主線,貫穿整堂課。在教學中,緊扣“傑出”和“愛國”兩個點,通過反覆朗讀中心句,層層深入,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

2.我採用了畫示意圖、Flash課件輔助等方法,幫助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創新精神,使學生對詹天佑在開鑿隧道時,能根據不同的地形特點採取不同的方法,對青龍橋附近“人”字形鐵路的設計嘖嘖讚歎,對詹天佑的傑出才幹敬佩不已。

3.注重學生語言的積累。例如在讓學生讀“白天,他攀山越嶺,勘測線路;晚上,他就在油燈下繪圖、計算。”這句話時,我啟發學生用相關的詞語送給詹天佑。於是孩子們妙語連珠似的說出了一連串的詞,如“夜以繼日、廢寢忘食、不分晝夜、起早貪黑”等。積累就是為了運用,這樣的訓練,較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4.注重對學生進行寫的訓練。在學生充分體會詹天佑的“傑出”和“愛國”之後,我把全文提煉成一首小詩,配樂朗誦,把全課推向高潮。然後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了不同難度的要求:或續寫這首詩,或寫幾句給詹天佑的心裡話,或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從學生的練習反饋來看,學生聲情並茂的朗誦、富有創意的詩文、發自肺腑的心裡話可以充分證明,這個訓練是有效的,一方面檢驗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一方面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朗讀與寫作能力。

然而,由於詹天佑所處的時代已經久遠,所處的特殊的歷史背景學生難以理解,因此大大削弱了學生對詹天佑“愛國精神”的深刻體會。在教學過程中,我自我感覺沒能讓詹天佑走入學生的心裡,有些教學設計只是浮於表面,沒能讓學生髮自內心地崇拜詹天佑是個“愛國”的工程師。這一點讓我深感憾,同時也非常困惑。課後,教研員以及兄弟學校的老師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見和建議,也有不少老師提到了這一點。這段日子以來,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但始終沒有解決的良策,讓我很是苦惱,並一度在潛意識裡很“抗拒”詹天佑,甚至有了消極放棄的念頭。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12月31日,我校邀請了蘇州市名教師、常熟實小的洪溜老師來上示範課。她上的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十冊《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我被她對教材的深刻理解所打動,被她的詩情畫意所吸引,被她的精妙點撥所折服,被她的激情朗讀所震撼。課後的閒聊,竟讓我茅塞頓開……

洪榴老師告訴我,她剛開始備課時,毫無頭緒與思路可言。頭一回試上,被人全盤否定。在難過之餘,不服輸的性格支撐著她堅持下去。她苦苦鑽研教材,還從網上搜索《呼蘭河傳》細細閱讀,想在書中尋找突破口。

洪榴老師又接下去說:“我終於知道我要給予學生的是什麼了。”課堂上,在一段悽婉又悠揚的音樂聲中,教師激情朗誦。我感覺洪老師不僅是在讀課文,更是在讀蕭紅,在讀蕭紅坎坷的一生;不僅是在教課文,更是在用課文教學生怎樣閱讀,怎樣品詞析句,怎樣面對人生……洪老師的朗讀,使蕭紅的形象以及她的人生態度牢牢地刻在每個人的心坎裡。

洪榴老師對教材的正確把握,以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我深深地折服。作家蕭紅坎坷的人生經歷,以及她所處的動盪的社會環境,都是現在的學生所難以理解的。但洪老師通過引進《呼蘭河傳》的片段、剪輯切合主題的音樂等方法,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作者的世界,走進她和祖父共有的園子,走進作者與祖父的愛與歡樂中。如此,課文的難點,也就不攻自破了。

反思我在備課時,僅僅侷限於文字、教參,我對詹天佑的瞭解也僅僅是課文中的描寫,對詹天佑的愛國精神與傑出才幹知之甚少。試想,如果教師都沒有深刻地理解把握教材,又怎能讓學生深入地感悟品味人物呢?如果現在再讓我重新備課,我會利用一切資源,通過多種渠道,去真正“認識”詹天佑,瞭解詹天佑的生平事蹟,從他在接受修築鐵路任務時的義無反顧,去感受他的“愛國”精神;從他在勘測線路中的一絲不苟、親歷親為,去體會詹天佑的“愛國”熱情;從他在修築過程中克服困難的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中,品味詹天佑的“傑出”和偉大的“愛國”情結。我深深地明白了:教師只有自己被打動,才有可能讓學生受感動。我想:在課堂上,可以通過補充一兩個真實的、感人的故事,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到詹天佑的崇高品質,讓學生真正動之以情。此時,洪溜老師的話又索繞在我的耳畔:“多少次啊,我在電腦前熱淚長流,蕭紅坎坷的人生經歷深深打動了我。她一生久經磨難,但在她的文字當中,卻洋溢著幸福與快樂,充滿了愛與親情。根本找不到絲毫的悲傷與憤世嫉俗。她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怎麼不值得我們學習?我想用這種思想,來感染我的孩子們,這一定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不錯,在課堂上,學生們禁不住熱淚盈眶,這正是深深打動他們的地方。

《詹天佑》教學反思篇4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這篇課文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實驗教材國小語文課本第十一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以人物姓名為題,重點寫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蹟——主持修築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說明詹天佑是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表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我覺得,如果能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立志為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那就能真正地進行德育教育。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岩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

文章的中心詞是“傑出”和“愛國”。我圍繞著這兩個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索,並充分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和愛國。這樣在學生的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探究的能力,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並在學生互相討論、合作、欣賞中增強學習自信心。

教學課文後,我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我雖然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但由於這篇課文所描述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太遠,所以,對這篇課文的難點如“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學生理解得不夠深刻。

二、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的理念貫徹不到位。我在教學中,雖然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得還不夠。看看其他優秀老師的課堂,這點都做得很好,他們能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過程中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能做到“書讀百邊,其義自見”。

三、在教學中,關於詹天佑所採用的“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學生理解不夠深刻。在課堂上,我的學生在比較機械地跟著我的思路走,沒有什麼自己的創意。所以,我感覺到,自己的啟發還是不夠的。

“整體感受——抓住核心——輻射重點語句——指導朗讀——生成語感”。這是閱讀教學,指導學生“朗讀感悟”課文內容的捷徑。在一篇文章中,我看到這樣的提法。在這裡,我把它做一番剖析,以備以後的閱讀教學之用。

所謂整體感受,就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它符合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語文教學的“整體——部分——整體”一般原則。抓住核心,即抓住文章的核心內容或叫中心內容。

關於這篇課文,我的教學步驟是這樣的:

第一課時:講解資料收集的方法與技巧,佈置學生預習,認識生字,質疑問難,學生自悟。理清課文脈絡。

第二課時:學習、理解全文內容,重、難點教師點撥。感情朗讀,深化理解。總結中心。

第三課時:學習作者總分式佈局謀篇的方法。鑑賞語言、吸收語言。發展技能,進行說、寫訓練。

《詹天佑》教學反思篇5

《詹天佑》這篇課文以人物姓名為課題,重點寫了詹天佑一生最主要的事蹟——主持修建第一條完全由我國工程技術人員設計並施工的鐵路京張鐵路。表現了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和傑出的才幹。

這節課,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努力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原則設計教案,實施教學。

一、抓重點段,以困難為背景,感悟人物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首先走進文章的重點段——第四自然段進行與文字對話,做簡單的批註,並把批註寫到黑板上。這一教學環節是讓學生對人物有初步的認識。

二、抓重點詞句,以想象設情景豐厚人物

在重點段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了描寫人物語言和心理的句子以及“經常”“總是”一些關鍵詞語,設定情境引導學生想象進行朗讀。學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對人物的認識逐漸豐厚了起來。

三、抓開鑿隧道、設計線路的方法,以圖解文字讚歎人物

文章5、6自然段講的是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隧道的方法,以及設計人字形線路的內容。

隧道的開鑿方法,學生讀書後通過畫簡單的示意圖就能明白無須多講。

但八達嶺隧道的開鑿方法又能夠體現出詹天佑超群的智慧。所以教師就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來體會詹天佑的智慧超群。當學生不能提出這樣的問題時,教師又由引導者變成了參與者向學生提問“既然工作面多,就可以縮短工期,為什麼不多開鑿幾口直井,這樣豈不更快?”從而引導學生繼續探究,體會人物卓越的智慧。

最能體現詹天優質傑出才幹的就是“人字形線路”的設計。這一段學生在讀文後畫圖就有一定的困難,這是教師就利用課件幫助學生突破了難點。之後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人字形線路在當時世界範圍內還沒有人能設計出來,這叫什麼?”學生回答到叫“創新”教師隨即追問“這種創新僅憑聰明和智慧就能想出來嗎?”從而使學生感悟到了詹天佑的傑出,一種讚歎之情油然而生。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突現以人為本,努力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這一教學理念,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學生在讀讀、寫寫、說說、畫畫、演演中自主探究,取得收穫,感受到了學習語文的快樂。

《詹天佑》教學反思篇6

國小課文《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岩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

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後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1、開頭,在音樂的渲染下,在教師語言的引導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對於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

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教師採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畫示意圖和觀看課件動畫。

3、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⑴儘管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閱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書讀百邊,其義自見”。

⑵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在教學設計人字形線路時,學生並沒有提出,為什麼要設計人字形線路?設計這個線路有什麼好處?要是能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水到渠成。同時這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4、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課標中強調的以學定教,通過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從而達成共識、共享、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絡上下文。

最後的創意表達,拓展思維,沒有給學生很多的時間去思考,去講,學生的情感沒有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詹天佑》教學反思篇7

關於生本課堂,我也只是聽了幾節課而已,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是還沒有摸著門道。我的生本課設計,也是照貓畫虎完成的。上《詹天佑》這節課,我是帶著惶恐和大家見面的。

說到欣慰的地方,我覺得在生本課堂上,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以前都是我在精心的設計,想形式,想內容,想突破重難點的方法。現在孩子們通過前置性小研究,他們自己查資料,自主學習、思考,然後在課堂上交流,孩子們的興趣很高。當然,在課堂上,並不是資料的堆積,我也渴望有思想的碰撞,問題的深入。今天,我的學生在交流的時候,能夠靈活運用自己所蒐集的資料,談理解、談感受、進行想象、聯絡生活實際、插入查詢的故事以及積累的名言進行深入的學習,我覺得挺好。更難得的是孩子們在生本的學習中,能夠自己寫一些小詩,去多讀一些相關的文章。我認為他們的能力就在這樣的實踐中進行了有效的鍛鍊。就本節課而言,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讓孩子們從字裡行間感受詹天佑的愛國情懷,培養孩子們樂於表達的習慣。從孩子們的發言中,我覺得目標達到了。以前吧,我會找到外國報紙輕蔑的話語讓學生去理解,我也會想辦法讓他們抓住黃沙滿天、狂風怒號讓他們去體會、想象,今天,都是他們自己去找尋的,也自發地運用了一些方法去深化感悟。我想,老師講出來的和學生自己去獲得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關於詹天佑傑出方面,我想肯定也還要花一個課時去研究。這也給我的生本課提出了一個難題:這樣上下去,一篇課文要好幾個課時才能上完,是不是可以以單元為中心,進行一兩篇這樣細緻的研究,其餘的就可以帶過去呢?另一個困惑就是班級還有一些後進的學生,他們有時在課堂上就扮演了沉默的代言人,我一堂課是不能兼顧全體的,該用怎樣有效的辦法來激發他們學習的慾望呢?有怎樣好的評價機制能去促進他們自主發展呢?

從我個人方面來說,在這個環節中,我心中擬定的彙報小組和上課請到的小組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意味著這個小組要在我的不斷引導中去帶領學生一起學習,可面臨著這樣一個空間,我顯得很是拘謹,害怕自己去打斷,害怕我的聲音出現在這樣的場合。一陣陣猶豫和矛盾之後,孩子們所要達到的高度就沒有體現出來,該我追問、昇華的部分也沒有深入。鈴聲一響,才發現學生應該可以走得更遠一點。另一個就是在前置研究時,我讓學生用了充足的時間做準備,課堂隨機的生成和疑問就少了,顯得很是呆板。要做成一件事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在面臨問題的時候,不知道我還有多少堅持繼續往前走。

我想,生本課堂,自主學習是很關鍵的一環,如何去有效地落實呢?也還需要花時間在校進行訓練,直到形成習慣。一堂課結束了,留下了太多的遺憾,如何走出迷茫,在前行的路上且行切思,且思且行吧。

《詹天佑》教學反思篇8

本節課抓住關鍵詞“愛國”、“傑出”,然後圍繞這兩個詞逐步分析開去。

為了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愛國,我抓住了詹天佑的所說,所做,所想開展教學。通過讓學生找相關句子,討論相關句子,朗讀相關句子,使學生對課文的重點和相關句子能夠透徹理解。應該說這一部分還是比較成功的,但花去了比較多的時間。

為了讓學生充分領會詹天佑的傑出,在教學“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採用了學生自學思考、學生繪圖和表演等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部分難點和重點內容。在進行到第五自然段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1、詹天佑在開鑿隧道時遇到了那些困難?

2、分別採用了那些不同的方法開鑿?

3、這突出讚頌了詹天佑的什麼?

這三個問題不難,但一定要細細讀書才能完成,這樣,學生就能有的放矢地進行讀書了。

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晰的把開鑿隧道和過青龍橋的方法記在頭腦中,於是我趁熱打鐵激勵學生:“詹天佑早就將隧道修築成功了,你們能將這兩種隧道的開鑿方法用簡圖表示出來嗎?看那位同學、哪個學習小組畫的簡圖美觀實用。只見學生先是認真仔細地讀書,然後結合文中的重點詞句、圖示,細細的揣摩、端詳,最後在紙上認真地畫著。我指名學生上黑板畫圖,但發現學生開鑿方法畫對了,但是沒有把居庸關和八達嶺的特點畫出來。這時候,我沒有采取靈活的應變措施,再請學生上來畫時,還是存在類似的問題,問學生有什麼改進建議,學生反應也令我失望。其實這時候,應該讓學生再去讀讀課文,跟圖比照,這樣容易找出圖中存在的問題,可是時間已經不允許。這樣的情況下,我作了較多的提示和講解,使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總結這一節課,覺得以下幾個方面做得不足:

1、引導學生感悟詹天佑所說,所做,所想花時間太多,導致後面不能完全放開來讓學生自主去討論感悟,使學生在後面的課堂上失去了其主體性地位。

2、在學生畫開鑿隧道的方法出現問題時沒有能機智地採取相關辦法去引導學生認識錯誤。如果學生在出現問題後,再讓學生讀讀居庸關和八達嶺的特點,學生通過句子與圖的比照,應該很容易地發現錯誤,但當時沒有能放開讓學生去讀,去再次走進文字,這是課堂的失策,也是缺乏教育機智的表現,在以後的教學中有待提高。

3、讓學生表演開火車,其實也是多餘的,因為在課件中已有動畫體現,畫圖,開火車表演,再加上動畫演示,雖然多種教學手段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但重複的教學同一內容,顯然浪費了課堂的寶貴時間。

課堂是藝術,雖然沒有完美的藝術,但應該去追求這種完美,我想我以後會努力去追求的。

《詹天佑》教學反思篇9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岩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記敘,很有代表性。

教學完這篇課文後,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一、以讀貫穿課堂,在讀中理解。閱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這樣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如有關帝國主義者對修築京張鐵路阻撓、要挾、嘲笑的語句和詹天佑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為中國人爭了一口氣部分都應該進行多種形式的讀,只有讀出感情才能幫助學生理解。

二、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時,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但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就會水到渠成。

三、相信學生,放手自學。六年級的學生,在閱讀理解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能力。《詹天佑》這篇課文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理解並非很難,教學時要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引入新課時,讓學生交流收集回來的關於詹天佑的資料,既瞭解了學生預習收集資料的情況,又把學習主動權交給了學生,避免了教師介紹學生聽那種被動學習的情況

《詹天佑》教學反思篇10

今天在課堂上講授《詹天佑》。當我和學生一起圍繞“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將課文一一挖掘透徹時,課堂上還剩下了十五分鐘,這時我問同學一個常規問題“課文學習到這,誰對課文內容或其他還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一起來幫你解決。”同學們這時齊刷刷將目光投向我,似乎在說:“老師,我們都解決了,沒有不明白的。”有的甚至還以肢體語言向我“搖搖頭”。還有十多分鐘,這怎麼辦?這時,我順手翻到了課後有一個問題“評價詹天佑的創新精神。”突然,我升騰起一個念頭:

於是,我說:“咱們同學沒問題,那老師有一個問題:回顧我們對詹天佑的瞭解,對課文的學習,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評價一下詹天佑。”

同學們開始正統的發言了,“詹天佑是一個愛國、認真、仔細的人”;“詹天佑是一個認真、一絲不苟、愛國的工程師”;“詹天佑不怕困難,熱愛祖國,是一個具有創新意識的人”。

同學們對詹天佑的評價很中肯,看來,他們對課文的瞭解很透徹,可是,我覺得似乎還少了點什麼?

“或者可以說說今天你這節課的學習收穫,詹天佑的突出創新意識是什麼,可以具體再說說。”

“詹天估是個傑出的工程師,他最突出的創新設計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豐滿了一些。

“詹天佑能在重重壓力之下,敢於接受任務,他非常熱愛祖國。”

“通過學習課文,我覺得詹天佑非常聰明,非常愛國,我覺得我要向他學習。”

“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時敢於創新,這就告訴我,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才會有所成就。”

有點意思了,我意猶未盡,“那當時在中國那樣的情況下,面對詹天佑的傑出貢獻,作為一箇中國人,你還想點說什麼?”

還沒等我說完話,一雙雙小手爭先恐後舉起來了:

“詹天佑在重重壓力之下,勇於接受任務,而且還富有創新地設計了“人”字形線路,我覺得他真了不起,我為他自豪。”

“詹天佑是我們的驕傲,我今後要向他學習。”

……

學生智慧的火花生成了,如何儲存這份火花並將之升騰起來?我渴望我的課堂擁有燦爛。於是我趁熱打鐵:“同學們今天的發言真不錯,可惜剛才有同學還沒機會展示……”“老師,我們寫吧。”他們主動要求寫了。我興奮極了“那將我們剛才所說的這些,你可以理順一下,寫一個片段,如何?”話音剛落,便見有的同學馬上奮筆疾書了起來。

至此,我才感覺到,課堂上真正生成了燦爛的智慧火花。現將同學們寫的一些精彩片段摘錄如下:

讀了《詹天佑》這篇課文,我知道了他是在重重阻撓之下修築了京張鐵路。我為他有這樣不畏艱險的精神感到驕傲和自豪,我也知道了他是一個愛國,對工作態度認真,對國家的事全力以赴的人。──趙龍飛

詹天佑是個愛國、傑出、有責任感受的人。他設計的“人”字形線路告訴了我們,每個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我們遇到困難只要細心思考,敢於挑戰,勇於實踐,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王恆飛

詹天佑是個傑出、愛國,對工作認真負責,勇於創新的工程師,他在修築京張鐵路時設計的“人”字形線路受到許多外國人的讚歎,我為中國有他這樣的工程師感到驕傲,我今後在學習中也要像詹天佑一樣,不怕困難,勇於創新。──孫恬

詹天佑是個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感,敢於嘗試,敢於創新的人,“人”字形線路是他傑出設計。他不怕困難,對待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認真、仔細,一絲不苟,為我們留下了京張鐵路這偉大的“著作”。我為中國有這樣的工程師而驕傲、自豪。今後,我要向他學習,遇到困難努力去解決,不怕挫折。──王森傑

【反思】

很久以來,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老師的頭痛之事,現在課本中課文也多,每節課總疲於應對講解課文,感覺時間都不夠,何況作文一週只有2節課,要想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真是難之又難,通過今天這節課,我感觸很多。其實,學生寫的能力和機會無所不在,提高他們寫的機會也無時不有,上面這四個片段中有兩位同學就是在平日寫作中並不優秀的同學,但感覺通過這麼一個小小環節,搭建一個平臺,由難而易每個人都可以寫出完整,流暢的一小段話,切實達到連珠成串,精彩自成的境界。每節課來這麼一個小練筆,不僅不會過多佔用課堂時間,相反它會更讓學生系統地掌握了課文,而且如果能持之以恆地進行訓練的話,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又有何愁?我感謝同學們在這節課中給我的啟示。

《詹天佑》教學反思篇11

教學了《詹天佑》一課,有很多感觸: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流暢。教學本課,我抓住“愛國”和“傑出”兩個中心詞,引導學生抓住具體事例,結合重點的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本課我分為五大環節,分別是:⑴複習匯入,溫故知新;⑵情感鋪墊、整理脈絡;⑶精讀感悟,感受“愛國之情”;⑷自主探究,感受“傑出之才”;⑸五、總結全文,昇華主題。各教學環節基本能自然過渡,使整課的教學渾然一體。

2、充分挖掘材料,注重鋪墊和擴充套件。詹天佑是寫人的文章,為了豐滿人物形象,我補充了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一些材料,如修築鐵路的宣誓詞、寫給諾索布夫人的信和修築鐵路過程中的一些事蹟,作為情感的鋪墊和文字的擴充套件,讓學生更全面地感知詹天佑的愛國和傑出。

3、課堂要求明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學習“勘測線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路線”三大材料時,我都給予學生明確的學習嚮導,這樣既可提高課堂效率,又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理解兩種開鑿隧道方法的好處以及“人”字形線路設計的妙處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首先讓學生細讀課文,然後在黑板畫出居庸關、八達嶺的形狀,讓學生用簡單的箭頭劃出開鑿的方法。理解人字形線路的時候使用簡圖和視訊動畫相結合的形式,力求讓抽象的語言變成直觀的檢視,讓學生更直觀地、更清晰地理解,從而充分地領悟詹天佑的傑出才能。

《詹天佑》教學反思篇12

本文是寫了中國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的事蹟,學習本文,資料的收集很重要,因為詹天佑所處的年代很特殊,所做的事情也很特別,要突出本文教學重點:瞭解到詹天佑的傑出和愛國,就不能不提一提當時的背景,而這是理解上的難點,光靠文中第二自然段所提到的內容是不夠的。當時課堂上有學生提出這個問題,幸好京張鐵路不滿四年竣工,否則清政府都被推翻了,那該怎麼辦呀?

這是一個附帶的小問題,反映出學生常識知識不夠,首先推翻請政府的是什麼人?鐵路對誰有益?其次不論上哪個政府都不可能做一件違背於國於民有利事情的。通過老師這麼一點撥,學生經過這麼一個過程,使得他們進一步明確了資料蒐集工作的重要性。當然收集資訊很重要,處理資訊的能力也很重要,在今後教學中也要注重這方面的培訓。

《詹天佑》教學反思篇13

問題設計不僅是教學過程的關鍵,還是一節課的靈魂。問題設計是否恰到好處,是否藝術,是評價一節課優與劣、成功與否的一把很好的尺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問題設計的容量,把握其容量“五要”。

一、問題設計必須是教師深鑽教材的結果

問題設計必須是教師認真鑽研教材、提煉教材精華的結晶。教師只有吃透了教材,設計起問題來才能目的明確、得心應手。

拿《詹天佑》一文來說,問題設計前,教師必須搞清楚本課在本單元中的位置和作用;本課主要寫了什麼,作者的思路怎樣,目的是什麼;通過本課的教學,在基礎知識、能力、思想方面,教師要教給學生些什麼,學生要學到些什麼;本課的重點、難點在什麼地方?教師要採用怎樣合理的方法去突破它;以及教師要怎樣來優化課堂結構、怎樣進行學法指導等內容。教師只有對上述內容好好地琢磨、消化,把文章讀厚又讀薄,梳理好教材中各個知識點了,才具備了駕馭教材的能力,才為問題設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才為問題設計掃清了障礙,正如諸葛亮借東風在萬事俱備時一樣。

二、問題設計要把握重點,明確目標

問題設計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因而,問題設計要把握文章重點,體現明確的訓練目標。也就是說,問題設計只有具有明顯的具體性和可測性,教師才能有效地組織教學。

《詹天佑》一文在其所在單元是一篇很重要的講讀課文,它與本單元的訓練專案“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有重要的聯絡。教學時,要憑藉這篇課文引導學生聯絡事情發生的年代和當時當地的環境,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對教學應充分考慮到這些,問題設計就要把握這一重點,明確這一目標。

我在講解本課時,問題是這樣設計的;詹天佑在接受修築京張鐵路前、後(a、勘測線路b、開鑿隧道c、設計線路)時,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怎樣克服?表現了他怎樣的品質?(結合有關的詞句,說說理由。)問題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就是為本文訓練目標而精心設計的。學生看到這一問題,自然會聯想當時當地的情況:清政府的fu敗無能、帝國主義的陰撓、工程技術人才缺乏、勞動工具落後、在勘測路線時地勢又險峻、氣候又惡劣、在開鑿隧道時又要過很多高山(居庸關山勢那麼高岩層那麼厚、八達嶺隧道又是那麼長);在設計線路時,青龍橋附近的坡度又特別大等。儘管當時當地的困難很大,可是,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務,一絲不苟地工作(周密地勘測線路;採用了不同的鑿進方法;設計了巧妙的“人”字形線路。)並提前兩年竣工,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這樣設計的問題,教師教的目的明確,學生學的也明白。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認真思考、講出學生對“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這一中心句有較深刻的理解。詹天佑強烈的愛國之心及傑出的才幹會深深地銘刻在每位學生的心裡。再加上教師不失時機地點撥、引導,學生就會懂得:不管是寫文章還是讀文章一定要“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讀文章,注意了當時當地的情況,才可以對文章瞭解得更加透徹;寫文章注意了當時當地的情況,才可以使文章表達得效果更好,真切感人。

三、問題設計要少而精

講解一篇文章,切忌出現一系列的過碎的沒有意義的問題。能設計一個問題解決的,決不設計兩上問題。否則,會把學生的腦袋提問大了,提問脹了,提問麻木了。最後,可能搞得連老師都會覺得亂七八糟、不知所云,很難把握文章的重點,就甭提如何突破了。

《詹天佑》一文,我在教學文章重點段落(2—6)小節(本文共7節)時,只設計了上面提到的一個問題,學生就以此為線索,讀書、勾劃、討論,對文章進行梳理。學生學得挺帶勁,自然本文的教學目的就能達到了。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選擇的三個典型事例a、b、c是平行關係。教師在出示問題時,可以對它進行特殊處理(如用雙面膠帶紙把寫著“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線路”的紙卡按從上到下的順序疊在一起),講課時一個一個地出示,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習a,而後b,c,可以自學。

四、問題設計要融教法與學法於一體

在教師“教”學生“學”這一雙邊教學過程中,設計的問題是鏈條,把“教”與“學”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能融教法與學法於一體的問題,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與學產生“二合一”的共振效應。

還以上述問題來說,“結合有關語句,說說理由”不就是學法的指導嗎?通過學習,學生就會明白讀文章要抓住重點詞句及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活動去思考;寫文章時,更要主動運用這種刻畫人物的方法,使文章有聲有色。還有對“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這一定作特點傳授的過程,不也正是學法指導的過程嗎?

五、問題設計要體現教學目標的層次性

語文教學要體現“傳授學法→邏輯思維→滲透德育”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問題設計自然為其服務。上述問題設計就充分體現了教學目標的層次性。

總之,包含了上述“五要”的問題設計才能算得上一個好的問題,才真的不失為一節課的靈魂。

熱門標籤